星遗物:第七讲 运弓与音色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5:47

〔要点〕弓速、压力、触弦点、弓路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运弓与音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一下音色的变化取决于哪些因素。

美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认为,好的发音是靠两件事:弓子和手臂像弹簧一样的动作,弓和琴弦成直角。这两件最为基本。此外还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弓速、压力和发音点。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一个因素变化了,就一定要至少改变另一个因素。

我的老师孙恒枢先生(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认为,至少弓速与压力、触弦点、弓路是取决二胡最佳音色的三个因素,这一主张与加拉米安的思想“英雄所见略同”。这一系统理论体现在他题为《试论二胡发音规律》的学术论文中。因这篇论文没有公开发表,这里我仅摘其要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个要素:弓速和压力

我们知道,拨弦、击弦乐器的发音原理是通过勾住或击打琴弦,使之向一方弯曲,偏离静止线,这时弦的张力增大,积聚了“弹性势能”,产生了很强的“回复力”,一旦停止击打或勾拨,弦便弹回,按其固有频率振动起来。这就是说,拨弦、击弦乐器的琴弦发音有两个因素,一是勾拨或击打以提供动能,一是琴弦本身振动。

二胡的发音则是弓毛摩擦琴弦产生振动的,比起拨弦和击弦乐器来,其发音情况要复杂很多。由于其发音是在弓毛始终贴着琴弦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如何使弓毛既能勾动琴弦又不妨碍琴弦自由振动便成为二胡取得良好发音的前提。

弓毛加大对弦的压力会使琴弦更多的偏离静止线而产生较强的回复力,提高弓速则会使弓毛不断增加钩放琴弦的次数,也会使琴弦较多地偏离静止线。但是第一种情况下,弓毛对琴弦的压力大,,则对琴弦的阻力也大,不利于琴弦的振动,因此,在一次加大压力钩放琴弦之后应适当加快弓速减小压力,以在提高琴弦回复力的同时减小弓毛阻力,从而获得良好音质。这样看来,良好的发音取决于合适的弓速和压力比。两者比值适中或偏大,琴弦一般都能自由振动,音质纯净。

如果弓速、压力比值偏大(即弓速较快而压力较轻)则音色明亮,若两者比值偏小(即弓速较慢而压力较大)则音色偏浑厚。若比值更大或更小,音色就会或虚飘或破裂,都已经超出了良好发音的范围。

这就说明,自如变换弓速是取得丰富音色的必备条件。只有弓速快慢运用自如,音色变化才能做到层次分明。

第二个要素:触弦点

先说一个知识:琴弦振动时两端称为“节点”,中央称为“振幅”。

二胡的触弦点有时靠近节点有时又靠近振幅。靠近节点,琴弦振动回复力大,且弦的振动面小,声音就强大浑厚。靠近振幅,则琴弦振动面最宽,刚性最弱,回复力也最小,因此,在此发出的音音质很难保证。

我们知道,二胡的弓必须搁在琴筒上运行,因此二胡的触弦点是固定的。但是由于左手按弦取音,这样它与节点和振幅的关系就在不断发生变化。使之由靠近节点(空弦和低把位),向靠近振幅(中把位)到正好吻合于振幅(高把位)。因此,二胡的音量是渐次减弱的。这就与音乐的自然法则“越往高音走音量要越增强”相反。这是二胡的先天不足。

弹过钢琴的人也许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十个手指的自然条件其实也是不适宜弹钢琴的,因为钢琴更多地要求小指演奏重要旋律(右手小指)和低音(左手小指),而小指是人的五个手指中个头最小力量最弱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小指力量和敏感性灵活性的训练,另一方面其它手指要尽量控制一些(力度更轻),给小指让出机会。

二胡的高低把位处理的原则与之类似。为了提高高把位音质,必须在加快弓速的前提下很好的调节控制好弓毛的压力。为了高低把位音量的平衡,就必须适当控制低把位音量。

第三个要素:弓路

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及,运弓的要求是平直匀,其中“平直”指运弓既要水平又要成一直线,这就是弓路问题。因为前面叙述比较详细了,这里不再重复。我仅在这里说一些特殊的情况。

平常我们都要严格保持弓路水平,但是有时会偶尔使用向上倾斜的弓路,比如《三门峡畅想曲》降B调“富有表情地、赞美地”一段,用这样的方法演奏可以表现出一种陶醉的神情,后面再走水平的弓路,就很容易造成色彩对比,产生比较好的表现效果。再比如奏前长后短的分弓(俗称“瘸腿弓”)时,第二个音用向上倾斜的弓路,配合较快的弓速较轻的压力,就会相对减轻音量以与第一个音音量保持平衡。

有时也会使用向下倾斜的弓路,比如在高把位奏强音时,这样可以造成触弦点下移,从而使高把位的音色得以改观。

音色的取得当然不仅仅取决于右手,还与左手的按弦、换把、揉弦、滑音等密切相关。有待日后再叙述。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