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d 592影音先锋:毛泽东希望结束“文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2:30

                                              2012-01-19 10:34:06 人民网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游泳池客厅亲切握手,邓小平在旁。(资料图)

    本文摘自《国史静思录》,李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

    一 毛泽东一桩未了的心愿

      从1969年召开中共“九大”之日起,如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提上了议程。在此以前毛泽东曾经多次谈到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但都因为条件不成熟而作罢。

    在毛泽东看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解决了刘少奇的问题,全国也建立了省、市、自治区一级的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再经过 “斗、批、改”,这个运动就基本上可以结束了。因此,他向中共“九大”提出了这样的希望:“我希望,我们的大会,能够开得好,能够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 利的大会。”

    毛泽东的希望落了空。他没有料到,党面临的是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斗争,其始作俑者正是那位“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林彪。

    1971年9月13日,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毛泽东在精神上陷入极大的痛苦和自责之中。然而,毛泽东 毕竟是饱经风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以非凡的毅力尽力弥补已经觉察的过失,积极支持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

    周恩来在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提出了要集中批判极“左”思潮的问题。这使结束“文化大革命”有了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看法不同。毛 泽东认为,当时的任务仍然是反对右。他还说:林彪是极右。修正主义,分裂,阴谋诡计,叛党叛国。尽管周恩来是在充分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提出要批 极“左”思潮的,但是,这个口号本身,毕竟触及了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等深层问题,这不但是靠“文革”起家的江青等人所不能容忍的,也遭到了毛泽东的否 定。接踵而来的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又把中国卷入了无休止的动乱之中。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努力再次落了空。

    1973年起,毛泽东多次提议恢复邓小平的工作。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主持中央工作。

    毛泽东希望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结束“文化大革命”。事实证明,这只是空想。1975年11月20日,毛泽东提议要邓小平主持中 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邓小平婉言拒绝了这个提议,表示: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合适, 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年年底,毛泽东批准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全国再度陷入混乱之中。

    毛泽东真诚地希望 结束“文化大革命”,却无力回天。他曾经无奈地形容这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产生这种巨大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毛泽东不仅不愿意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的理论”,而且始终认为这是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纯洁性、战斗性所必需的。他讲过,他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一群小岛上去,另一件就是 发动“文化大革命”。可见“文化大革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他看到并且亲自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某些错误,包括像“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这样重大的 错误,但却始终坚持“三七开”的结论。邓小平后来说“毛泽东同志到了晚年,确实是思想不那么一贯了,有些话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评价'文化大革命',说'三 分错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就是'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这八个字和七分成绩怎么能联三起来呢?这时,毛泽东已经不能正视错误,否定自我,像以往那样奇 迹般地从困境和曲折中走出来。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大林“党和国家的任何一个领导人,当他不是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中,而是相反地把 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上的时候,当他脱离了群众的时候,他对于国家的事务就会失去全面的洞察力。只要是这样,即使像斯大林这样杰出的人物,对于某些重大的事 务,也不可避免地要作出不合实际的错误的决定。”像毛泽东这样的时代巨人,同样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结束“文化大革命”,也就成为毛泽东的一桩未了的心愿。

1984年邓小平在国庆节35周年庆典上讲话(资料图)

    二 邓小平的整顿

        当历史走进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不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无法结束“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曾经说过:“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他们又一次把我轰下了台。”

    邓小平整顿的纲领是毛泽东的“三项指示”。邓小平在中央读书班的一次讲话中,传达了毛泽东的三条意见:第一,要学习理论,反修防修;第二,要安定团结; 第三,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说:“这三条指示互相联系,是个整体,不能丢掉任何一条。这是我们这一时期工作的纲。”随后,他又要人起草了《论全党全国各 项工作的总纲》(以下简称《总纲》),对“三项指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总纲》虽然重复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内容,重复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错误结论,但是把锋芒对准了极“左”思潮及其表现--拉山头、打派仗,并批驳了盛极一时的所谓“造反”、“反潮流”精神,剥掉了极“左”思潮的马列主义外衣。

    尤其重要的是,《总纲》集中批驳了极“左”理论家挥舞的所谓“唯生产力论”的大棒,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辩证地理解政治和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和关于社会 生产力标准的观点。《总纲》援引列宁的话:“教育的成果,只有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来衡量。”又引用了毛泽东讲过的话:“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 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接着指出:“区 别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区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区别真干革命和假干革命,区别真干社会主义和假干社会主义,区别干部所做工作的成绩是坏是好,是 大是小,归根结底,只能也只应按照列宁和毛主席所提出的这个标准来衡量。”这实际上是1975年整顿的指导思想,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具有振聋发聩的作 用。

    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全党的大局。会后有人说,这是“复辟纲领”。

    就这样,一场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变革,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帷幕。这场变革,来得突然,但却有纲领、有理论、有步骤、有策略。从1975年2月9 日开始,邓小平召开了全国工业书记会议、钢铁工业座谈会、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农村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座谈会 议,并听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工作汇报,开始了全面整顿。

    邓小平大胆地指出“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整顿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领导班子整顿好了,党员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他还指出:“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比如文艺方针,毛泽东同志说,'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是很完整的。但是,现在百花齐放不提了,没有了,这就是割裂。”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全国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形势明显改观,党、政、军、民、学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气象,长期受到极“左”思潮压抑的知识分子开始扬眉 吐气。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同江青集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且迫使江青向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交出了书面检讨。这件破天荒的稀罕事,极 大地打击了极“左”思潮的气焰。

    1975年底,正当整顿逐步发展成为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系统纠正的时候,形势急转直下。毛泽东提 出:“有两种态度,一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二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他还对整顿的纲领提出尖锐批评,说“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 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并且再次重申对“文化大革命”“三七开”的评价,即“七分成绩,三分错误”。
  就这样,一场 整顿与变革,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扼杀了。接下来,是一场很不得人心的大批判运动。然而,这次整顿唤醒了人们长期受到极“左”思潮压抑的理性思 考,促使人民群众朦胧地感到了中国未来的方向。“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批判火焰,实际上为彻底否定自身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批判越猛烈,不满和反抗就 越强烈。人心向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宣布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左起)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在主席台上(资料图)

    三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76年,是中国人民悲喜转换的一年。这年伊始,周恩来总 理病逝。接着,众望所归的邓小平,在主持了周恩来的追悼会以后,被再次打倒。随之而来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大批判浪潮。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毛泽东没有让江青集团染指党和国家的重要权力。

    从1月到4月,人民悼念周总理的各种活动有增无减。4月5日清明节前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席卷全国。

    江青集团的骨干分子,都是靠群众运动起家的。但是,他们最终逃不脱群众运动的惩罚。这是人民的抗争。

    “四五运动”绝非偶然。它是林彪事件以来,人民群众对极“左”思潮多年观察反省的结果。这场运动,集中地表现出人民对极“左”思潮的代表者--江青集团 的痛恨,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党内健康力量的代表者--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怀念和呼唤。为了表达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的意志,许多人甘冒受批 判、被关押的风险,以各种方式发表意见。

    “四五运动”虽然被平息了,但是,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愿望并没有消失。它使中共中央领导层的相当一批人看清了人民的意志。并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决断。他在听取了关于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汇报后表示:这次,一、首都,二、天安门,三、烧、打,这三件事好。性质 变了。他还提出:开除邓小平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但是,毛泽东在作最后一次重大人事安排时,仍然没有让江青集团染指党政军大权,而由华国锋担 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尽管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他在人民心中仍然享有崇高的 威望。人民深切地悼念他为共和国立下的不朽功勋。同时,毛泽东的去世,也为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结束这场内乱,铺平了道路。用叶剑英的话说, 人们没有了“投鼠忌器”之虞。

    毛泽东去世后不久,一场党内健康力量同极“左”思潮的最后保垒--江青集团的总决战,终于不可避免地到 来了。这场较量,实际上是邓小平在全面整顿中同江青集团斗争的继续。斗争的结果,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江青集团,“文化大革命” 终于以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最后结局,表面看富于戏剧性,却揭示了历史的必然。

    实际上,这个结 局本身,正是10年生聚的必然结果。“文化大革命”10年间,人民群众和党内健康力量同极“左”思潮的斗争较量,从来就没停止过。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挫 折,使人们逐渐悟出一个道理:不彻底否定极“左”思潮,“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结束。这样,就使得人民的抗争开始进入更高的形态:否定“文化大革命”。促 使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在邓小平同江青集团的较量中,邓小平暂时被打倒。但是,他却因此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四人帮”表 面看是胜利者,却从此彻底脱离群众。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