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三喜不喜欢爱莉:拨开迷雾:中华皇帝与专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29:39

专制,它的特征是统治者在法律与行政上拥有无限的权力,甚至这种权力的干预一直会延伸到私人领域。中国的传统社会真是这样的专制社会吗?

中国传统社会从政治制度上可以划分为秦始皇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封建社会和秦始皇以后的君主制社会。先秦时代,中国社会完全是由大大小小的邦国构成,那时人心简单,民风纯朴,国家的治理是以礼为标准,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秦朝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帝制时期,废封建、置郡县,中央集权确立,君主制从此在中国稳定下来。随着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中逐渐的确立,中国进入了一种三权(君权、族权和师权)制衡的社会状态,并一直延续了两千余年直到大清朝灭亡。

这种“三权分立”的社会结构使古代的皇帝无法实现专制独裁,无法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意志。皇帝通过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到县一级,县以下不设政府,汉代的三公九卿制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都是这样的模式。而县以下则是通过宗族(宗法制度)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国”实际上就是放大的“家”,家法即是国法,国法也是家法,君权和族权的地位实际是平等的,皇帝管理“大家”,族长管理“小家”。而师权维系着社会的传统道德、文化以及治国的方向和理念,儒家经典就是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君权不能干涉师权,皇帝虽然推崇儒教,但没有经典的解释权,皇帝遇到一些大事还需要向大儒问政,所以传统中国的政治是受儒学主导的,儒学又通过政治把其教化理念。

每一种政治制度的背后都有一种思想和文化作为支撑,而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实际是其神传文化在政治领域的延伸。传统的儒家文化讲修齐治平,国家在政治上走的是王道御天下的道路,是以德治国,君主欲奉天承运,治理万民,必先修养自身,明道懂理,恪守性德,方能以有德者居之,所以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德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天地的属性,也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的终极原则,因此合道与不合道就成为君王之王位合法性的最终依据,不合道的无道昏君是可以讨伐的,这叫替天行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过残暴的皇帝,有过专权暴政,但是没有过皇帝专制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