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好恶心表情包了:黄庭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2:18

黄庭坚--书法艺术  2011-06-02 09:52:52

 黄庭坚--书法艺术

(陈仕侗)

    一、前言

    宋代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时代,北宋自太宗以后,天下承平,又崇尚文事,使得文学、艺术、哲学等,获得空前繁荣的机会。文学方面,承袭自晚唐、五代的「词」,在宋代成为韵文的主流,散文也出现了几位与唐人并称的大家。绘画方面,宋画可以说是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无论山水花鸟或其它画科,都有了独立性的发展。佛教的盛行,融合了儒家思想,成为理学,把旧有的儒家哲学更加「哲学化」了,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书法的发展。到北宋之初止,那种书法特殊技艺性格,或追求完全非情的形式之美的,停止了,书法不但成了广为一般读书人所参与,结合精神交流的一种艺术,书法更成了所谓既可以自由娱乐的创造,也可以品味的一种艺术。由于晚唐、五代的酝酿,宋人的书法,打开了唐人尚法的美学僵局,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的表现,因而开辟了新路,成为大时代的特色,这也是形成宋人尚意书风的主要原因。

  北宋书家,历来以苏、黄、米、蔡为代表,实际上,这四家也代表了整个宋代的书法。他们的书法,大体上是一个方向的,他们都不拘于固有的,为了创造个人的新风格,对古人的书法做过种种的研究,也做过最大的尝试。「四家」既是同时代人,又互有先后,彼此互相影响,互相评论,造诣亦各自达到当时的高峰。总的来看,都体现了「用意」的特色,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各自个性,以书法体现意境、意趣。

  宋代四大书法家中,黄山谷是极特殊的一位,他和蔡君谟一样法古,却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他也和苏东坡一样,富有创意,却是全凭功力,展现高度的技巧,留给后人无数的启发。《宋史》:「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影响后世既大且深,在书法这一方面的成就,是超越君谟、东坡之上的。书法空间k0Uz6_![1Ef}nV

二、生平传略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一0四五年)。幼敏悟,读书数过辄成诵,加上勤奋好学,课业精进。治平元年赴礼部试,举进士,调叶县蔚。苏轼尝见其文章,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宋史本传),声名日震。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工于诗文,其词有瑰伟之势,妙绝当世。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文学方面的成就,位居诸学士之首,而与苏轼并称,世号「苏黄」。他的诗,高度锤炼,雄健奇怪,奇崛放纵,卓然名家,为江西诗派所宗。东坡尝赞美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股人。」(宋史本传)。但过于着意,在这一点上,似乎与他的行、楷书法有相类之处。善草书,取法怀素。楷法得力于《瘗鹤铭》,平生以饥鹰渴骥自命。着有《山谷集》,书论有《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论虫书》及《山谷题跋》等。存世名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跋》、《李白忆旧游诗残卷》、《松风阁诗卷》、《伏波神祠诗》等。

     黄庭坚的书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少壮年时期(四十岁前),属于王羲之书风;

    2、元佑时期(四十一至四十八岁),潜心楷书,代表作有楷书《王长者墓志稿》等;

    3、绍圣时期(四十九至五十二岁),悟得草书三昧,代表作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等;

    4、元符时期(五十三至五十五岁),代表作有行书《寒食诗卷跋》等;

    5、崇宁时期(五十六至六十岁逝世),《松风阁诗卷》是这时的代表作之一。

   三、北宋尚意书风

  宋代文艺风气,崇尚清新自然,书家多喜不拘成法,以意为书,尤重个人意趣的发展。因此,宋人的书法,不如唐人那般「各体兼备」,书法的普及,也不如唐代,其原因有二:一是时代的影响,二是帖学的盛行。由于书体的演进,到了唐代已粲然大备,以致宋代以后,再没有新的变革产生,尤其是颜真卿的书风,由五代的杨凝式,递传到宋初的李建中,而主导了北宋的书坛。颜真卿的书法,是对初唐乃至二王书风的反动,是有着自由表现的倾向的,这种习气,混合了宋人崇尚「文学」、「哲学」的作风,便形成宋人书法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清人梁巘在他所著的《评书帖》中,归结了宋人书法的特色是「尚意」,尚意的「意」字,即是抒情之意。宋人的书法,除了继承晚唐、五代倾向自由表现的书风外,也将宋人那存于胸中的意趣,抒发于纸上毫端。再者「碑学」不再盛行,代之以帖学的独尊,书体中的楷书、隶书、篆书,因刻碑的风气不再流行,因此,较不为书法家所重视;而适于抒情表现的行、草书,遂一跃而为书法的主流。    宋书从尚意出发,出现了各种书体融合的趋势。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诸法并存,各体递嬗的情况,多种书体的融合,成为必然出现的趋势。《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者,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若通其变,则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真、行、草、隶、篆五者通其变,是进入书法新境界的一个途径。宋代尚意书风的发展,到了明、清,各体通变的趋势,成为更普遍与自觉的要求,有的甚至在书法中,融合了篆刻的金石味。

     宋人尚意的书法,并非只是单纯的与唐人尚法的书风相颉抗,其实禅宗、文人画、诗、词、理学等,对书法美学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宋代的书法家,很多同时也是诗词家、古文家、画家、学者、政治家,书法只是他们诸多表现工具的一种。因此,往往不计工拙,甚至强调抒情式的自我表现,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的书家所重视的,乃是自身的学养和人品。宋人在总结前代与当代书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人品」的重要性。《续书谱》综述「书之风神」的八项要求中,第一项便是人品高,人品成了创造风神、意境的最具本质意义的要素。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俗,既是以人论书,也是对书法本身格调的品评。

     因此,在往来酬酢之中,不拘笔墨蹊径,并非不重视书写的基本工夫与技巧,而是要求字外修养,以表现自己的美感经验,表现自己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见解独特,认为在字外求字,才能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因此,读书「广识」、「远俗」,强调「个人品味」,乃成了书法家竞相追求的蹊径。

     四、黄庭坚的书法渊源与风格

    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不仅师法古人,从古碑古帖中,吸取前人的精华,尤能融合己意,力求突破,终能创造自己特有的风格,自成一家。他自述学书经过:「余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书艺,博采众长,他的行、楷师法颜平原、褚河南,上溯锺、王,更得力于《瘗鹤铭》、《石门铭》,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向同时代的周越、苏轼学习,并受苏影响颇深。

     黄庭坚对待他的书法,自始至终的严肃真挚态度,就如同对待他的诗文,这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学者艺术家形象。从其前期的寻觅到晚年的求索,无论是简牍、文稿还是诗文长卷,都贯串着这「严肃真挚」四字。黄庭坚不仅时时刻刻道法古人,同时又实实在在地锤炼着自己。从墓志草稿墨迹看,我们轻易就能识别黄书的风格:精沉猖拔的笔力,左放右敛的体势,和贯如顶针的行气,无不表现于其书法创作上。而一些个点划的随便与略不经意处,均虚之以神行,禀意超然,不就时俗,恰又证实他「尚意」的书评观,识大体,得西子捧心而颦之妍妙。

    五、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在宋四家中,黄的个性是最强的,对艺术的形式最为敏感,和一切艺术家一样,黄庭坚也碰到对原始心灵的沉溺,对基本意象的渴求,以及对可塑形式、秩序、结构的向往的矛盾。一位艺术家,一旦掌握他从事的艺术技能,而这种技能的掌握,又能唤醒他心灵深处的东西,并使之显现出来,那么,完成杰作是势在必然的。

     山谷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即以韵胜,无论是纵横开阖的《黄州寒食诗题跋》,还是笔法精奥、肆恣遒逸的《松风阁》,都韵味纯正。山谷又是个艺术个性极为强烈的人,反对一吐效仿,虽出入晋唐,却能自出机杼。「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一贯的艺术主张。这种强烈而鲜明的艺术个性,所带来的不足的一面,是由于过分的张弛,而造成的字势攲侧。作为宋代四大家的黄庭坚,比起遒厚的苏轼,雄杰的米芾,秀润的蔡襄,更具有强烈的个性与创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具体的分析:

     在结体上

     山谷书法的结构,开张奇肆,一反常态,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力和动荡感。或右斜左正,或左斜右正;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字的上下二部分,也有这样的变化。扭曲盘结,体势由左下向右上上展,造出一番超凡的险峻姿态。如何在用笔时,不损害这种动荡感,又要造成平衡,这是很难的课题。以提按动作来达到这一目标,相信更能体现作者随手拈来的自然气息,同时又造成一种以动取胜的韵致。

      山谷书法,无论行、草,在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但落实到具体的一笔线条上,则讲究使转而不夸张提按的幅度。因此,山谷有时一些长线条有类锯齿状的提按痕迹,但却没明显的线条粗细的对比。线与线之间如此,一根线条的头尾粗细变化更是如此,这是山谷的风格所在。

     他的行书很有特色,尽可能伸展的某些长画,使这种行书,没法采用更多的连笔。这种形式构成,与唐人狂草,与一切草书,都格格不入。然而,黄庭坚却设法融贯了这一切,他改变了草书中,以运动的连续性为组织作品线索的惯例,许多收笔和起笔,没有运动上的联系,有时距离很远,不时出现的长画也加强了这种感觉。在行书中,如此造型丰富,大胆弄险,是黄庭坚的首创,这一表现手法,直接影响了晚明的书家,王铎的行草书,是黄庭坚行草书结体的伸扬和发展。黄庭坚的行书,劲健的长横、长撇、长捺,能够矗立起雄强的框架,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为什么明代的祝允明、沈周、文征明,清代的郑板桥、郭吝及吴昌硕等人,都学黄庭坚的行书,并都以写大字条幅擅长的原因了。

   在笔法上

     颠旭狂素之后,能以狂草名家的,便要算这位不颠不狂的黄庭坚了。历来许多人将山谷与旭、素并题,称为「草圣」,此说也许过誉,但说山谷使「草法为之一变」,倒是极为确切的。山谷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他认为,草书笔法应当与蝌蚪篆隶同意。他的线条掺以《瘗鹤铭》和隶书笔意,使转中强调提按、向背、起倒,所以他的线条丰富而又凝重,活泼潇洒,变化莫测,有极强的节奏感,决非左右缠绕者可以比拟。

     黄庭坚的草书,受到唐人狂草的影响,而其过人之处,在于将唐人狂草对空间的大胆分割,转接到他自己形式舒展开朗,和性格从容闲雅的基础之上。为了维持作品的连贯性,他缩小各字之间距离,甚至使各字互相插入对方空间。草书疾速的运动,在他这儿慢了下来。也许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已经不具备那种奔放激越的性格。「投荒万死两鬓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一切波澜皆须化为澄碧,这是宋人的审美理想。

    他在笔法上,以篆入草,以用锋为主,极少使毫,加上他高执笔的灵活运腕方法,其力易注于纸,行笔中振荡应手,笔画能直中虬曲,显得遒劲婉通,奇逸洒脱。

    在韵律上:

    首先看他的用笔,行笔速度较缓,并以隶书、篆书的笔法入行书,自如的线条里,富有很多的内涵,硬毫的行驰中,很少枯笔,连带的长笔伸展中,富有自然的、强烈的振动韵律,这是张旭、颜真卿、杨凝式所未能企及的。黄庭坚所说的「字中有笔,如禅中有眼」,就是指这不单调、不光滑、不枯燥而意态自足的韵律。这一韵律的表现手法尤为独特,它不是快笔、不是短线条,因为这不足以表现这一韵律。而是行笔缓慢、长线条的伸拖、强烈的震撼,这如同京戏中的老生的长腔,给人以咀嚼寻味的感受,确实像康有为所说,是「意态更新」。与黄庭坚同时代的晁美叔,曾称许他的书法「唯有韵耳」,并认为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也没有这般韵律。包世臣也说:「山谷以箭锋所直人马,应弦为韵」。尚韵,确实是黄庭坚书法的一大特色。

  在章法上

    山谷的章法,十分独特,他的线条极少一气贯底的,甚至一字之中也多处断开,连笔势也不连接,然我们都能感到磅礡的气势,决无隔断之感。原来,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正书空闲的联系能力,用各种夸张的长线和有意缩短的线──圆点,把纸面空间,粉碎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块面,使性质相迫的空间,产生特殊的连续运动。在字的连接上,经常采用倾侧的字势,相互呼应的办法来「势接」,而不是「笔连」,这样便造成了中轴线和行外廓线的大幅度变化,常常突起波澜,出人意外。这样两种流动的气势──黑的点线,打白的空间,使得整幅作品全部活了起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气势,以空间的流动,来引导时间的流动,这是山谷对古法最大的改变,也是最成功之处。如此鲜明、自觉地在整体中追求平冲、对称的原则,是历史上的行草书所没有的。

  他的行书体势,多由右上向左下倾斜,行与行之间有对应,有时完全打破。穿插争让,连续的长笔,多以断点相分割、互应。字与字之间,充分运用大小、正斜、曲直、虚实、轻重对比。有的笔画,单独看来并不圆满,但左右上下,总有相对应的笔画与字。他不以一画为准、一字为标,在过与不过之间,求得自在,在总体中,见出变化和统一。他自己这样说:「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章法的变化和统一,即是他的行书一大特色。

  这样的总体效果,也许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作书「不俗」。正如宋徽宗所说的,如「抱道足学士、坐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如赵孟俯所说的:「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望之如高人胜士,令人敬叹。」

     六、成就与影响

  北宋的书法不论是四大家或其它人,都尽力表现个人的书风特色,并且极力排斥唐以来重视技法的「尚法」书风,一致着眼于书法艺术化的发扬,同时,也重视书法家的学养与人品,为书法史开辟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天地。

    黄庭坚论书,基本上围绕俗与不俗来展开。他认为「晋二王以来,唯颜鲁公与杨少师绝尘」,「大抵更无一点一画俗气」,他推崇颜真卿、杨凝式,并学习之。因此,对黄庭坚的书法,除看到外在的造型特征外,更须注意体味其内在的格调,可以说,黄书也无一点一画俗气。

  诗与书法同为艺事,黄庭坚却以两种截然的态度待之。我们知道,他是江西诗派的祖师,是杜甫的忠实追随者。他主张须「无一字无来处」、「取陈言入翰墨」,然后「点纸成金」。对书法,黄庭坚却说:「兰亭虽真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倾慕张长史,「所观于物,千变万化,可喜可愕,必寓于书」,并「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他警告人们「若其灵府无程,即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完全是另一副面孔。于前者,他虽创有宗社,亦有来者,但我们已感觉不到,他诗作的光华与温馨。对后者,人称「苏、黄、米、蔡」,列于苏轼之后,他自己也一再表示对苏的景慕。然而我们知道,他的创造性的精神,在书法上已超越苏轼。

     黄庭坚一生,始终与苏东坡休戚相关,他师事东坡,为东坡门下四学士之首。东坡遭贬,他也一贬再贬,但他始终表现出良好的节操,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立身处世中,这是一种较高的道德准则。

     综观山谷及其书法的成就是既高且广的,今分述于下:

    (一)道德文章为书法立下深厚的基础: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个人道德文章的综合表现。一个书法家的成功,不仅在书写技能的磨炼,更重要的是,他本身的道德与文章。黄山谷「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东坡语),尤其是那种忠君爱国的情操。尽管他一生很不如意,但是他毫无怨言,仍是忠心耿耿,这就是山谷书法成功的主要因素。这种表现,可以启示后人,练习书法,必须同时提升道德水平,并充实精深的学问,若只在书写技巧上研练,是不能成为大家的。

     (二)藉书法表扬前贤的伟大节操:

    书法的内容,本是无所不包的,但是,在所有的材料中,以表扬个人的伟大节操最有意义,黄山谷写《后汉书?范滂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东汉党争激烈,范滂以一志节清高之士,却饱受党争之害,山谷寄以无限的同情与崇敬,所以他写〈范滂传〉,实际就是在表扬他的至忠至孝,不仅要我们欣赏他的书法,更要我们景仰这位历史的完人,这位党争倾轧下的牺牲者。我们在临摹〈范滂传〉之余,对于这位厉节清高之土,能不由衷地敬佩吗?

     (三)树立书法功力派的典型:

    在我国的文学中,诗分李、杜,这是众所皆知的。李白纯任天才,杜甫全凭功力,一成诗仙,一为诗圣,同样达到最高的境界。但是,在国人的心目中,对杜甫更为尊敬,就是因为他的创作过程更为感人,黄山谷就是书法中的杜甫。他能自创一体,照耀书史,全凭无限的功力,他作诗为文,都是如此。我们欣赏山谷的书法,即可觉察出来,他的一笔一画都是用全力写出来的,他的间架,突破前人,自创一种姿态,这种姿态也是费尽心机,思索出来的。在他的作品里,整幅字给人一种完美的感觉,一幅字就像一个人,那样完美,每一笔,每一字,都像人体的一部分,很巧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表现活生生的动作,这些都是苦心思考才获得的。

    (四)书法的创造不是凭空获得,而是融会前人的经验而成的:

    山谷书法自创一体,但「山谷体」绝非凭空杜撰,更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只要考察山谷学书的历程,即可得知,他学习时贤的字,如周越、苏才翁兄弟以及东坡等,前贤的字如杨凝式、李建中、颜鲁公、张旭、怀素、高闲、二王父子,甚至汉代石刻等,此外,他对〈瘗鹤铭〉也下过功夫,其学习之广,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上他个人敏感的领悟力,融会贯通,终于自创一体,过程是极为艰辛的。学习书法,只有不断地临写前贤遗留的作品,吸收他们的精华,只要有天才,融会贯通,便有发明。就是不能自创一体,写成一家的字,也能成名于时,甚至流传后代的。

     (五)创立山谷体,照耀书史,影响后世既大且远:

    黄山谷的字,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学习的人不少。宋高宗以帝王之尊,模仿山谷笔法,写得维妙维肖,我们看他写的「佛顶光明塔碑」就知道了。上有所好,下必群起效法,这是必然的,于是山谷体便迅速地流行起来了。这种风气,历元明清,至今不衰,明人沈周是笃守山谷笔法的,而大书法家文征明的大字,也是学山谷的。看他写的〈题宋高宗赐岳飞于敕词〉便知道了,至于清代李瑞清的字模仿黄山谷更明显,今人张大千先生早年也学山谷体的,现在国内外学黄山谷的更多了,日本人对他更为崇拜,他的书法影响后世是既大且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