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诚花园怎么样:柯達百年沉浮錄——膠卷沖洗出的歷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4:15:59

柯達百年沉浮錄——膠卷沖洗出的歷史

本帖最後由 小杉 於 2012-1-25 16:55 編輯


1888年,喬治·伊斯曼使照相機走入尋常百姓家,「柯達」也幾乎成為攝影的代名詞。此後的100年間,柯達公司曾佔據過全球2/3的攝影產業市場 份額,擁有超過14.5萬名員工。然而數碼時代的轉型失敗,使其市值在15年間從300億美元蒸發至1.75億,進入「破產倒計時」。在中國,柯達「串起每一刻,別讓她溜走」的廣告語曾經深入人心。現如今,曾經輝煌百年的柯達公司即將讓這一刻「溜走」。

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製造公司,利用自己研製的乳劑配方製作照相機用干版膠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 出了柯達盒式相機,和那句著名的口號:「你只需按動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來做。」圖為1888年在紐約刊登的柯達相機廣告。

之所以將相機取名為「柯達」,喬治·伊斯曼解釋道:「K」是自己最喜歡的字母,而「KODAK」這個單詞被堅定不妥協的輔音字母截斷,聽起來就像相機快門 聲一樣乾脆。1892年,伊斯曼將公司的名稱改為「伊斯曼-柯達公司」。圖為1890年,喬治·伊斯曼在一艘船的甲板上用自己的柯達盒式相機拍照。

柯達相機的出現,普及了攝影術。伊斯曼把普通大眾從「迷一樣」的攝影技術和暗房技術中解放出來,沒有拍照經驗的人也能勝任這類相機的使用。圖為1888年,羅切斯特,一名男孩用一台柯達盒式相機為兩名坐在橋上的男子拍照。

當柯達盒式相機內的100張底片拍完後,用戶將相機寄回伊斯曼工廠,並花費10美元,由工廠為用戶沖洗、印製照片並裝幀,再把相機裝入新膠卷後連同照片寄 給用戶。圖為19世紀末的柯達英國哈羅工廠,女工們借助陽光中的紫外線使沖印好的底片在相片上顯影。哈羅工廠後來發展成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膠片生產基地。

1900年,柯達公司又開發出了勃朗寧(Brownie)盒式相機,售價1美元。勃朗寧相機因其簡單廉價,其多種改進型持續生產了半個多世紀。柯達相機改 變了人們對照相機昂貴、龐大的固有印象。攝影師攜帶相機變得靈活方便,準備拍攝的時間也大大縮短。圖為1895年2月15日,法國巴黎蒙帕納斯火車站,一 輛火車車頭因剎車不及時撞穿火車站的磚牆,跌落在馬路上。一名攝影師用柯達盒式相機拍下了第一現場。



柯達相機大規模發展並帶動膠卷銷售取得了空前市場回報。19世紀末,伊斯曼大舉進軍世界市場,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設立了銷售機構,並很快在歐洲建立了銷售網。圖為1902年的柯達英國總部,位於倫敦市區的Clerkenwell路。

20世紀初,柯達的產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亞洲。直至1908年,柯達公司的全球僱員已經超過了五千人。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佔這一市場的90%。圖為1920年,喬治·伊斯曼(圖中坐者)在日本與一家銷售柯達產品的照相器材店店員合影。

民國時期,柯達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最初通過免費雜誌《柯達雜誌》吸引了大量會員,而後又依靠《柯達雜誌》平台舉辦了每月一次的攝影競賽,獲獎作品將刊 登在雜誌上。《柯達雜誌》因此吸引了數萬業餘攝影愛好者,成為當時中國發行最廣的、數量最大的攝影雜誌。柯達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也因此迅速竄升。圖為民國 時期的柯達雜誌。

1891年,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借助喬治·伊斯曼開發的軟膠卷,發明了首款電影攝影機。圖為1928年,喬治·伊斯曼(左)與托馬斯·愛迪生在電影攝影 機前合影。柯達公司借此機會進入了電影膠片領域,並一直保持壟斷地位至今。起初,柯達公司所有的產品都在羅切斯特生產。不久後,國內外的需求超過了美國工 廠的生產能力。因此,伊斯曼開始在全球範圍內修建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