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秋月梨功效:追寻黄河奇石的诗意栖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7:14
追寻黄河奇石的诗意栖息 日期:2010-11-1 13:56:46     点击数:623     加入文章收藏夹    

                                             兰州 任晓娟 衡云云 

“黄河之水天上来”,唐人的这句豪迈之言,已成为中华民族对自己母亲河的诗性概括。黄河在千万年的沧桑巨变中,冲刷出无数质朴圆润的奇石。
        宋人陆游有两句诗说:“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赏石习惯。黄河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青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黄河奇石观赏活动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形色纹理是客观的,而情态感受是主观的。因其如此,奇石的诗意栖息,是赏石的高雅境界。
        寻求黄河奇石中的诗意栖息,已成为兰州石友的心声。地处黄河之畔的西北师范大学,有众多的黄河石收藏者。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西北师大举办大型奇石展览,并为展出的奇石配上了诗歌,从而赋予天然的石头以灵采飞动的诗意栖息和丰赡深厚的人文内涵,可谓是“一片诗性栖息地”。
        置身于千姿百态的奇石之间,不禁让人感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趣天成。我们知道,观赏黄河奇石,切入点往往因人而异。笔者经过观赏与思考,将师大奇石展品分为三大题材。
       
一、图腾与神话题材
        图腾是人类早期信仰的产物。在原始人看来,自己的氏族与某种自然物象(诸如动物、植物、山石等)有着亲缘联结或某种特殊关系。古代文献记载的几代蜀王“柏灌”、“鱼凫”、“杜宇”皆以鸟为名,因为他们把鸟奉为神灵来崇拜。而龙和凤则是汉民族想象中的远祖,是民族的象征。龙图腾最早发源于氏族部落,商取代夏后,龙图腾占据优势。龙和凤的形象都是现实动物们某种身体部件的组合,具有“多元”、“综合”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尔雅》中说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凤图腾则是鸟图腾的演化,体现出百鸟之貌,其形态是龙、龟、蛇、燕、鹳、鸡等飞禽走兽特征的混合体。
        黄河的形象本身像是一条腾飞起舞的巨龙。黄河石上的龙形象,往往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师大石展上,可以看到一些呈现惟妙惟肖古龙形象的黄河奇石。如被命名为《龙凤呈祥》(陶立志)、《龙腾盛世》(潘富盈)的奇石,上有“龙飞凤舞”的图像。看到它们,使人回味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壮丽史程。再加上所配诗词,如“吞吐云万丈,矫健中华龙”,“龙凤自呈祥,天生是一双。喜见龙凤舞,福音传四方”等等,会给人带来豪迈、壮美的感觉。
        与图腾题材相辉映的是神话题材。“炼石”是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淮南子》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在华夏大地上可谓人所共知。《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也是从石中迸出来的。
        在奇石展台上,一组《西游》神话题材奇石映入人们的眼帘:《白龙马越天河》(岳文武),一匹扬蹄奔驰的龙马十分形象。如果称它为“白马”,虽然可以,但有些平俗。而纳入“西游”故事,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本是龙宫太子身,只因犯罪落红尘。西天路上多劳苦,飞越天河重作神。”这就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漫漫西游》(刘正海),则能找到骑在马背的唐僧及三个徒弟的形象,看了叫人开口大笑,会心赞叹。另如《观音觐祖》(陈文勇),《水帘洞》(廖惠莲)等石像,均别致而有特色。
        二、人物与动物题材
        黄河奇石中不乏人物与动物石。这类石头,石面有的是斑纹成像,似中国画中的泼墨画;有的呈现简练的线条勾勒,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或白描。那一方方生动自然、活灵活现的肖像图,或许可令雕塑大师叹为观止。
        《至圣先师》(陈继东)的图像酷似孔夫子,俯首而行,似有所思。这石上配了这样的诗:“思想家的特长在思想,/静静地思,静静地想,/只有这思想,生命最长。/人走了,思想还在放光。”此诗笔墨凝重,不假巧饰,极富于哲理色彩。另有一方奇石,柑黄色的背景上,正中赭红浓淡交融,勾勒出一古人,颜面清癯,着古袍,戴布帽,手持仙草,颇似采药的老中医,故名《李时珍》。
其配诗为:
        时间已把您抛向历史深渊,
        你却从深渊中返还。
        总是把人民的疾苦记在心里,
        采一把草药细细钻研。
       读了这温情脉脉的诗句,使人感动,使人怀念那位悬壶济世的民间医生——李时珍,他用一把草药,去解除民众的病痛。与此同时,石上图像,还能让人领略现代伟人风采。《伟人风采》(三余斋),柱形石似的人物,“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神韵十足。他登高望远,放眼苍穹,吟诗作赋,指点江山,带着如海翻卷的磅礴思绪,尽显大家之风范。你看,《共和国之骄子》(陈文勇),赭黄色背景下可见昂首挺胸、笑容可掬的少奇侧像,人情石意,令人感慨。另如《冰上芭蕾》(雷建安),有着流线型身姿的舞者翩翩起舞,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东方女性自然的形神之美,生动活泼,惹人喜爱。
        动物题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奇石纹样似某种动物,如《狮戏》(管生顺)、《神鹰喙翎》(任仓胜)、《行空天马》(陈广平)、《锦鸡恋彩霞》(孙洁梅)等等。另一种是奇石的整体形状似与某种动物相像,如《猿》(刘正海)、《尼斯湖怪兽》(雷建安)、《牛》(李娟)等等。此种题材的奇石形态多样,动物们或飞或走、或蹲或立,栩栩如生,配以赏析诗句,饶有风趣。
        三、山河与花木题材
        在我国的园林艺术文化中,从来就讲究奇花异草与奇石美玉的交相辉映。有这样一副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异花长占四时春。”这里,文字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动人,正体现了花石互衬的美学趣味。师大石友所藏奇石,有不少山河花木的图像,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地缘特性。
        我们看到石中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黄河奇石颂黄河”。这种“自颂”,当然是人的附会了。被称为《九曲黄河》(雷建安)、《黄河之水天上来》(陈文勇)、《黄河母亲》(郑屹)、《江山多娇》(刘正海)等名称的奇石,都属于“黄河奇石颂黄河”。它们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九曲黄河》这方奇石中的整体构图绝妙地呈现出黄河的全景形象:“主干道”龙盘蛇绕,恰恰形成九个弯曲弧形,给观赏者以天然、醇真、质朴的感官享受。它的配诗是一首律诗:“石上丹青出大荒,沧桑历尽更悠长。云横岳岭开盘古,鱼跃龙门继炎黄。一曲琴撩千里梦,百川玉碎九回肠。流年运到新元代,续写春秋绘彩章。”这诗写得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时变代新之思,也有大雅磅礴之风。《江山多娇》配诗是:
蜿蜒的山峰逼真如画,
流畅的线条自然潇洒。
这是黄河孕育的瑰宝,
这是黄河凝聚的精华。                  
        可以看出,山河题材奇石的配诗,情深意浓,文思幽雅,把母亲河的动人画面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精神振奋和思想启迪。另如简洁明了、形态逼真的《日出东山》(李娟),雄浑大气、石中有石的《东临碣石》(陶立志),色泽淡雅、如同水墨的《漓江山水》(陈继东)等,同样惟妙惟肖地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壮秀美和奇异多姿。不言而喻,这些色彩斑斓的奇石编织出一幅美好的祖国风貌图,“如此多娇”的锦绣江山足以引无数观赏者“竞折腰”。
        石小乾坤大,包罗万象多。花木题材可以看作是山水题材的细化。如《云水苍树》(衡军),看来如同秋天的林木;《鸟鸣山更幽》(陈继东),几乎可以达到画上有“声”的微妙效果;《红梅迎春》(任仓胜),鲜红的梅花以傲骨之姿怒放于天地之间,使人不觉想起陆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绝唱。另有一石酷似蟠桃形状,名曰《仙桃如斗》(陈文勇),可以象征大自然孕育出的累累硕果。
        以上这三大类题材的黄河奇石,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及中华大地风光秀丽的景象。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石头本身无所谓“可人”的问题,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是以人的情趣观赏奇石的结果,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主观投射。欣赏奇石,正需要这种主观投射,正需要通过富于人文情感的诗意点化,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上一篇:观赏石文化浅析】  【下一篇:背出来的兰州七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