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仙台离福岛近吗:黄庭坚--批评精神与书法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53:30

黄庭坚--批评精神与书法创新  2011-11-10 15:28:53

黄庭坚--批评精神书法创新

   有主见是一个书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关键,而有什么样的主见又直接决定着书家取得艺术成就的高低。没有主见只会随波逐流。古今凡取得杰出成就的书家没有一个不有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有的甚至达到固执、偏激程度。   

    主见无非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是对不符合自己主张的观点和现象进行批判,后者正是我们所说的批判精神。没有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有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就不会发现前人和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就不会有对前人和自己的超越,就不会有进步和创新。王献之如果不能发现章草未能宏逸,就不会劝王羲之改体,就不会自创“一笔书”,开狂草的先河。宋代人如果不发现唐代人过于拘于法度,就不会选择“尚意”作为自己时代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例子。

    从留传下来的文献看,有的书家更多地是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不符合自己主张的观点、现象不能或不愿作出批判,有的书家则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批判中显示自己的主见。

    在宋代的书家中,苏轼属于前者,黄庭坚和米芾属于后者。

    黄庭坚是—个十分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的人。他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俗的无法容忍和对韵的不懈追求上。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凡有俗气都要加以毫不留情的鞭挞。他解剖自己说:“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予学草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钱穆父、苏子瞻皆病予草书多俗笔,盖予少年时学周缮部,初不自悟。以故久不作草,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对俗的憎恶,使他几乎不愿染翰下笔。对众多的学王书者,因为不善学而满纸俗气,他也批评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又说:“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所以他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俗气的有无直接关涉到作品品格的高下,那怎样才能祛俗呢?首先是多读书,这是他从苏轼那里得到的启发。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力卷始通神”。黄庭坚评苏轼的字说: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它人终不能及也”。苏轼的字别人比不上,是因为它洋溢着书卷气,品格自然不俗,由此,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入耳”。祛俗的第二种方法是“养”。黄庭坚说:“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养”是一个提炼、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多读书又善“养”,胸中俗气自然涤荡干净,作品的格调就会富有韵致。

    黄庭坚的批判精神之二是表现在他对法与意关系认识上。黄庭坚主张书法要具备法度,对不具备法度者,黄庭坚进行了抨击。他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对同是唐代草书家的张旭、亚栖,他是这样评价的:“颜太师称张长史虽姿性颠逸而书法极人规矩中也。故能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如京洛间人传摹狂怪字不入右军父子绳墨者,皆非长史笔迹。盖草书法坏于亚栖也”。张旭狂逸而法度完备,中规应矩,亚栖则草而无法,难怪传之久远的只有张旭。由此,黄庭坚指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主张:“欲学草书,须精正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在黄庭坚看来,法度虽然重要,但它只是书法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敢于创新,突破陈法。对无法者他进行抨击,对谨守法度不敢越雷池一步者他同样进行了批判。他说:“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甚至像唐代欧、虞、褚、薛、徐、沈等著名的楷书家,他都批评:“皆为法度所窘,”远远比不上敢于创新的颜真卿能萧然出于绳墨之外。黄庭坚也有被法所拘的教训。他曾经对人说:“小字莫作痴冻蝇”,可是自己作小楷—也不能摆脱规矩,有人问他:“子何舍子之冻蝇而谓人冻蝇?”他一时无以作答。有了这些教训,黄庭坚就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新法,他公开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在那些纯以古法为法的人看来,黄庭坚的书法当然是无法的,对于这些人的讥弹嘲讽他根本不去理会。他认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家始逼真。”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对墨守陈规者的批判。

    黄庭坚小楷主要学王羲之,行书则受益于《瘗鹤铭》,狂草主要取法张旭、怀素,既有古法又自出新意,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笔法、字法、章法,正是他勇于打破前人陈法的结果。他的草书连绵牵带不避俗;横、撇、捺写得很长,不怕断气;在草书中杂以行书不怕人讥为“鹦哥娇”;中锋行笔,又间出侧锋等等,说明他有意创新,不与人同。

    黄庭坚的批判精神之三表现在他对矫揉造作的反感和对朴素自然美的追求上。他说:“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对自己的创作,他则说:“今来年老,懒作此书(草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者,不纽提容正,强作态度耳。”强作态度,百种点缀是当时的通病,黄庭坚看到这—点,他的书法就随意倾倒,不计工拙,一任自然。黄庭坚一面批判自己、批判前人、批判同时代人,一面又看到了自己、前人、同时代人的优点和长处,明确了该选择什么,抛弃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表现出清醒的理性意识。这是他的书法能卓立于宋代乃至整个书法史的关键性因素。当代书坛芸芸众生,追风逐浪,没有主见,缺乏批判精神,难道不可以从黄庭坚这里得到一点启示吗?  


相关阅读:
  • 周俊杰先生的书法作品(179) (马天洲, 2011-10-31)
  • 书海游舟---书法习作 (书海游舟, 2011-11-01)
  • 陈新亚说:书法不必争朝夕(191) (马天洲, 2011-11-01)
  • 书法的学习和交流 (小溪水, 2011-11-03)
  • 王羲之笔势论 (天柱堂, 2011-11-04)
  • 江山永固 (王传策, 2011-11-04)
  • 黄庭坚书法的成就(203) (马天洲, 2011-11-09)
  • 书法创作与文化修养(206) (马天洲, 2011-11-09)
  • 书法牛人黄庭坚(204) (马天洲, 2011-11-09)
  • 学习黄庭坚书法应注意的问题(212) (马天洲, 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