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深海大和:沟通七法则,老板不被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5:05
试想这样一个情境,公司打算将部分业务委外,但在公告栏上、电子邮件里,却只看到这么一则讯息:公司考量市场竞争激烈,为降低成本,订于×年×月推行新措施,届时将有多少工作受到影响等。然后就此打住。 站在公司角度,这确实已善尽告知之责。但看在员工眼里,「简洁」的公告,却引发无数疑虑。这表示要裁员吗?会裁到自己吗?公司是不是有新的策略或走向?
由此可见,公司明明是想和员工「沟通」,却导致员工疏离、气馁或愤怒。这就是沟通潜藏的负面效应,通常也是公司不想看到的结果。 美国人资顾问公司Vital Smarts的总裁乔瑟夫.葛兰尼就说,重大讯息发布时,应该谈论的是人们的生活会有何改变,但许多高层主管却只用数字和日期来沟通。
对于即将到来的变动与不确定、员工的情绪反应,完全被排除在外。
这类讯息的「弦外之音」就是:公司一点也不在乎员工! 即使是细微的行为、普通的决策,都有可能传递出预期之外的负面讯息。
老板如果在会议中不断查看自己黑莓机(BlackBerry),就会让与会人士认为,这场会议并不重要。专门为管理阶层提供特殊的健保福利、保留车位,也可能会让基层员工自觉是二等公民。
知名顾问公司惠悦在调查中发现,清楚有效的沟通,可让员工对工作更投入、离职率降低、生产力提升,最重要的是,公司的财务表现会更好。 至于有效的沟通,则可依下列特质来界定:协助员工了解企业、在组织变革期间,管理阶层展现出领导力、解释和倡导公司的新计划和政策等等。 由上可知,一旦讯息内容涉及策略转向、财务表现、政策变更、组织重组和其他重大变革时,如果没有充分沟通,很可能会导致士气低落、生产力下降、财务表现变差、人事流动加快。而一旦员工体会到公司的开诚布公、真心诚意,往往会愿意更积极进取地投入在工作上。
因此,企业在传达讯息时,不是只求上令下传而已,而是要透过人资部门,加强对经理人沟通技能和同理心的训练,并且对于讯息内容的陈述、传递,以及最终为员工所理解,进行完整的考量和规画。 在处理容易被误解讯息时,积极主动的做法将大有助益。
而且,宁可在积极地说明与互动之间,承受员工的负面反应,也不要被动去回应员工的负面情绪,如此反而要付出更多心力去沟通。 换言之,最佳的沟通之道,就是「第一次就把讯息正确传达」,而非事后补破网。下列为有助于提升内部沟通质量的7个步骤,可在讯息传递前,侦测出造成员工误解的可能性,进而加以排除,达成有效沟通。
1. 建立沟通顺畅的文化
谁都不喜欢被动告知、知道得不清不楚,尤其事关公司未来走向或个人生涯规画等事项。为了让讯息在组织内畅通无阻,老板可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安排不同的沟通管道;例如,每月发送电子邮件给基层员工,告知有关新客户、产品开发进度、人事聘用和个人杰出表现等最新讯息;或是透过开会的方式,每周召开资深管理会议、每月召开部门经理会议、每季召开员工大会等等。这么做的目的,可让员工享有信息透明的安全感。
2. 强化沟通技能
惠悦的研究发现,许多公司都要求经理人担负起沟通的重责,却鲜少提供他们工具,或是训练他们更有效地沟通。其实,提供训练并非要公司花大钱安排课程,重点是尽到提醒的责任。即使是简单的在线训练工具,或是由人资部门简单列出沟通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等,也都能帮助经理人察觉自己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和讲话声调,是否容易传达出错误讯息。
3. 利用焦点团体
在公告事项前,若能事先评估讯息内容,将有助于缓和可能造成的冲击。透过焦点团体,可预先测知员工的疑虑和反应,从而修正讯息内容。除了针对员工进行焦点团体之外,管理者也可经营一个特定的人脉网络,纳入不同阶层的上司、同事或员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讯息内容。
4. 审慎选择沟通管道
虽然许多经理人在传达讯息时,优先想到的是电子邮件,但其实透过电话和人际互动,员工反而更能有效吸收信息。电子邮件以讯息发送者的角度思考,容易忽略了接收者的感受。毕竟,人们在面对面沟通时,可掌握更多讯息,也有机会立即回应或澄清。
5. 展现同理心
公告事项时,接收者若能感受到决策者顾及了他们的感受和权益,便能营造出较有安全感的氛围。很多时候,在面临公司政策调整或人事变动时,员工只是要一个清楚的说明,如此便能避免许多误解和猜测。
6. 做好准备,回应员工的询问
在重大事项宣布前,人资部门可事先为经理人提供「问答题库」,让他们预做准备,待讯息发布后,可从容应对员工后续的发问。
7. 调查讯息是否确实传达
透过问卷,评估员工对于重大议题的了解程度,同时评估经理人的沟通技巧。 沟通,不是只将心中所想化成文字或语言而已,还必须考量讯息发送后的效应。与其事后耗费更多心力澄清,不如事先做好规画,让讯息更透明、清晰。
(取材自《HR Magazine》中〈The Unintended Word〉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