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联盟北卡罗来纳:《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41~~50军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18:57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一、第 4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1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4 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创建的几支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 年 12 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以坚持昆嵛山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在山东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 3 军。1938 年 9 月,第 3 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 3 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 5 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治委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 6 个团,共 7000 余人(12 月,归山东纵队建制)。 1939 年秋,第 5 支 队整编为第 13、第 15 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 14 团。1940 年 9 月,第 5 支队改称第 5 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新第 5 支队,下辖第 1、第 2、第 3 团。 1942 年 7 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 5 支队整编为第 16、第 17 团,与第 5 旅同归胶东军区领导。1943 年 3 月,胶东军区部队整编,取消第 5 旅番号,军区直辖第 13、第 14、第 16 团;第 15、第 17 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 1945 年 9 月,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扩编为山东解放军第 5、第 6 师和警备第 3、第 4 旅。1945 年 10 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副主任欧阳文率领山东解放军第 6 师、第 5 师一部及部分独立团,共 1 万余人(胶东军区其余部队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 9 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7 军),分批从海路挺进东北,11 月进至辽宁安东(今丹东)、庄河、营口等地区,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 2 纵队(辖第 1、第 2 支队,12 月支队改称旅)和第 3 纵队(辖第 4、第 5 旅),归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军区领导,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根据地等任务。 1946 年 2 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 2、第 3 纵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 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司令员,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参谋长,下辖由第 2 纵队第 1 旅改编 的第 10 旅;由第 2 纵队第 2 旅改编的第 11 旅;由第 3 纵队改编的第 12 旅,全纵队共 2.3 万余人,属辽东(南满)军区领导。 第 4 纵队成立后,参加 3 次保卫本溪作战。5 月,发起鞍海战役,攻克鞍山、海城,歼国民党军第 60 军第 184 师大部,并迫使其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及第 552 团起义。7 月,旅改称师。 10 至 11 月,进行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嫡系、美式机械化装备的第 52 军第 25 师 8900 余人,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 1 个整 师的最佳战果,荣获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令嘉奖。延安《解放日报》于 11 月 5 日发表题为《第二十五师的毁灭》的社论,予以祝贺。 12 月至 1947 年 4 月,与第 3 纵队一起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击退国民党军数次进 犯,保卫了临江、长白山根据地。5 月至 1948 年初,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 3 次攻势作战,攻克梅河口、辽阳、鞍山、营口等地。
  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第 4 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4 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3 至 8 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提高了军事、政治素质。9 至 11 月,参加辽沈战役,与第 11 纵队等部一起担负扼守山海 关通向锦州的交通要隘塔山、白台山阵地,阻击由锦西向锦州增援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的作战任务。经 6 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击退了有海、空军 配合的国民党军 9 个师的轮番进攻,歼敌 6000 余人,保证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战后,第 4 纵队第 12 师第 34 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第 10 师第 28 团荣获 “守备英雄团”、第 12 师第 36 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纵队炮兵团荣获 “威震敌胆炮团”的光荣称号。有 20 名指战员荣获“毛泽东奖章”。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4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1 军,归东北野战军建制。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军长,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福泽任参谋长,赵仲山任后勤部部长。 所辖第 10 师改称第 121 师,蔡正国任师长,李丙令任政洽委员;第 11 师改称第 122 师,田维扬任师长,吴保山任政治委员;第 12 师改称第 123 师,江燮元任师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 2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 154 师,左叶任师长,曹传赞任政治委员。全军共计 6.4 万余人。 12 月,第 41 军参加平津战役,配合华北野战军攻克康庄、怀来、张家口等县市,切断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西退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之道路。1949 年 1 月,参加包围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后,担负北平市的警备任务。同时,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的第 104 军第 309 师。3 月 25 日,第 41 军第 121 师第 361 团、第 122 师第364 团、第 123 师第 367 团及军炮兵团等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检阅。 4 月,由华北向华中、华南进军。5 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 兵团建制。同月,于河南新乡改编国民党军第 40 军 2 万余人。8 月,该军改归第四野战军第 12 兵团建制。9至 10 月,参加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在衡宝战役中,担负正面突击任务,歼国民党军 5000 余人,俘第 7 军副军长凌云上。11 至 12 月,参加广西战役,先后攻克全州、兴安、桂林、灵川、荔浦、蒙山等县市,歼国民党军 8600 余人,俘第 3 兵团副司令宫兼第 7 军军长李本一。 1950 年 1 月,第 154 师调归广西军区建制。2 月,该军又改归第四野战军第 15 兵团建制。奉命由广西容县地区开赴广东省淡水、高要、惠阳、黄岗等地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先后解放了南澳岛、南鹏岛。 1951 年 1 月,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1953 年 7 月,第 41 军第 122 师参加了闽南沿海屏障东山岛保卫战,粉碎了国民党当局“拉开反攻大陆的序幕”的梦想,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1 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转战两广,经历主要战役、战斗 440 余次,解放县以上城市30 余座,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等英雄部队和鲍仁川、程远茂等一批英模人物。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二、第 4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2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5 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 年 9 至 10 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 的战略部署,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华中和山东等解放区抽调部分部队和干 部进至东北辽东地区。这些部队在辽东军区领导下,参加了创建与保卫辽东 革命根据地斗争,配合主力部队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夏季、秋季攻势作战,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有的组建成各地警卫团、保安团等部队。 1946 年5 月,以辽南军区警卫营、庄河保安团、安东军区保安 1 团、辽宁军分区警
卫 1 团和延安炮校调进的一部分干部合编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 1 师;8 月, 以通化支队、靖宇支队、山东和华中挺进东北部队一部合编组建独立第 2 师;1947 年 11 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辽宁军区第 3 分区基干 1 团、第 4 分区 独立 1 团、安东保安第 3 团合编组建独立第 3 师。
 12 月至 1948 年 3 月,3 个独立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作战,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运输线,并配合主力部 队攻克辽阳、鞍山等城市,独立第 1 师还攻克重要海港营口。3 月 31 日,在辽阳地区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5 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3 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 13、第 14、第 15 师。全纵队 3.6 万余人。 9 至 10 月间,第 5 纵队参加 辽沈战役,先在彰武东南及西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西援锦州,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歼廖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歼灭国民党军 1.7 万余人,俘新编第 1 军中将军长文小山。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5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2 军,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军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参谋长廖仲符,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陈挽澜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 13 师改称第 124 师,徐国夫任代师长,李辉任政治委员;第 14 师改称第 125 师,彭龙飞任师长,丁国钰任政治委员;第 15 师改称第 126 师,王振祥任师长,何善远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9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55 师,廖仲符任师长,钟民任政治委员。全军4.7 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1 月至 1949 年 1 月,参加平津战役,首先 攻克昌平、沙河,切断了国民党军西逃要道,继而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攻占国民党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道完成对北平(今北京)的包围。4 月, 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4 兵团建制。4 至 5 月,配属第 13 兵团参加安新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安阳守军。6 月,军部及第 125、第 126、第 155 师进到豫西和豫东南地区剿匪;第 124 师在洛阳整训。8 月至 1950 年 1 月,军部及第125、第 126 师继续在原地区剿匪;第124、第 155 师奉命参加鄂西战役,尔后在第二野战军指挥下进入川东作战,完成任务后,第 124 师归建,第 155 师拨归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建制。2 月,该军奉命调驻黑龙江省,隶属东北军区。
  
1950 年 10 月,第 42 军作为首批出国部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中和一年半的防御作战中,共歼敌2.8 万余人,涌现出“黄草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石城岘英雄连”和关崇 贵、安炳勋、员宝山等一批英雄单位和个人。          1952 11 月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三、第 4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3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6 纵队。该纵队一部的前身为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1927 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 4 军(后改称红 4 军)。1933 年 6 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1 方面军第 1 军团第 2 师,下辖第 4、第 5、第 6 团。参加中央苏区的第 1 至第 5 次反“围剿”作战。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 2 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 2 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 师第 343 旅第 685 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 1938 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 年 8 月编为八路军第 5 纵队第1 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 月改为八路军第 115 师教导第 1 旅。 1941年 1 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 师第 7 旅,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日本投降后,第 3 师第 7 旅奉命挺进东北。
  另一部的前身为“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东、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后分别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部队。1944年这两个军区部队合并为渤海军区。抗战胜利后,以该军区主力部队组成 6个团先后开赴东北,与冀东一部分武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7 师,辖第 19、第 20、第 21 旅。 上述两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到达东北后,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和解放长春之战。 1946年 4 月参加四平保卫战,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以重大打击。
  1946 年 10 月,第3师第7旅与第 7 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6 纵队,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 3 师第 7 旅改为第 16 师,原第 7 师第 20 旅及第19 旅一部编为第 17 师,原第 7 师第 21 旅改为第 18 师。全纵队 2.3 万余人。 1947 年 1 月至 3 月中旬,参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寻歼当面分散孤立之敌,配合南满我军“四保临江”作战。1947 年 5 月至翌年春,参加东 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攻克辽阳、鞍山等地。 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第 6 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6 纵队。1948年 5 月,进攻和围困长春。9 月,参加辽沈战役,第 17 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打范汉杰的“剿总”指挥所和兵团司令部。纵队主力第 16、第 18 师插至大虎山以东厉家窝棚一带,切断敌军东逃沈阳的退路,为全歼廖耀湘兵团 5 个军于辽西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辽沈战役中,第 6 纵队共歼敌 3.6 万余人。
  东北解放后,第 6 纵队在辽宁黑山地区进行整编,1948 年 11 月按照 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 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杨国夫、李作鹏任副军长,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雷震、黄一平分任第一、第二参谋长,邓飞任政治部主任,单志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 16 师改称为第 127 师,李作鹏兼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 17 师改称第 128 师,龙书金任师长,徐斌州任政治委员;第 18 师改称第 129 师,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治委 员。原东北军区独立第 6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56 师,邓克明任师长,钟人仿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6.3 万余人。11月下旬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 2 月下旬,第 43 军奉命先遣南下,于 4 月初进至武汉以北黄安(今红安) 地区,牵制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5 月 14 日,该军从团风至田家镇段渡过长江,解放了鄂南、赣北广大地区,为第四 野战军主力南下开辟了前进道路。7 月参加湘赣战役。随后在江西宜春地区 进行两个月的休整。9 月中旬第 156 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主力部队继续南 进,翻越梅岭关,进军广东;10 月 14 日,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华南最大城市 广州。11 月中旬,奉命由广州隐蔽西进,参加广西追击战,先在北流将敌第 11 兵团部等歼灭,毙敌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继又以迅速果敢的动作急袭博 白,歼敌第 3 兵团指挥所,俘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 3 兵团司令宫 张涂。 12 月下旬开赴雷州半岛,参加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任务。 1950 年 3 月到 5 月,该军做为主要突击力量,以木船为航渡工具,突破敌由陆海空军 组成的“立体防御”,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岛。 1952 年 7 月 5 日,第 43 军与海南军区合并为海南军区兼第 43 军。10 月,第 44 军第 132 师调 归第 43 军建制。
         43 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松花江转战至海南岛,历经主要战斗百余次,涌现了渡海先锋营英雄连”、“钢铁连等英雄模范单位和以王玉山、刘梅村、鲁湘云、蒲恩绍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四、第 4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4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7 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 年 9 至 11 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 3 师、陕甘宁教导第 1 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各抽调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北、吉西等地区。其中进至沈阳的冀东军区和晋绥军区的部队于10 月扩编为辽吉军区保 安第 1 旅,其它部队分别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这些旅、团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参加四平保卫战和开鲁、通辽、 茂林等攻坚战。 1947 年 2 至 3 月,以上述作战地区的地方武装团队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 2 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4 月,辽吉军区保安第 1、第 2 旅和西 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文第 1、第 2、第 3 师。5 月中旬至 6 月初,3 个独立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 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 1 师师长马仁兴作战牺牲。8 月,在吉林双辽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干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 3 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 19、第 20、第 21 师。全纵队 2.1 万余人。9 月至 11 月 参加东北秋季攻势。 1948 年 1 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7 纵队。12 月至 1949年 3 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 月至 8 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 至 10 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 9 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歼其 4 万余人,俘国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和第 49 军中将军长郑庭笈。 1948 年 11 月,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7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4 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干任参谋长,龙开富任后勤部部长。 原辖第 19 师改称第 130 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治委员;第 20 师改称第 131 师,刘永源任师长,罗友荣任政治委员;第 21 师改称第 132 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亲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 12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57 师,曾敬凡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 4.8 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2 月至 1949 年 1 月,参加平津战役。4 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5 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 月,第 157 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 月,该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 至 11 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 1950 年 5 月~8 月,第 131 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 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1952 年10 月第 44 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 130 师和第 45 军合编为第 54 军第 131 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 132 师调归第 43 军建制。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五、第 4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5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8 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 8 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 年 7 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 4 纵队的配合下, 举行20 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 1942 年 2 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 13 军分区。1944 年 9 月 19 日,冀东(第 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 年 6 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 年 10 至 11 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 1 旅(欠第 3 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 2 旅第 1 团、冀中军区第 31 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1946 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 13、第 16、第 27 旅(后改称独立第 18 旅)。 1947 年 5 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 月,上述 3 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令属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8 纵队。黄永胜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 独立第 13、第 16、第 18 旅依次改编为第 22、第 23、第 24 师。全纵队共 3.5 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 1948 年 1 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8 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4 月至 8 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 月至 11 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8 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 军,隶属关系未变。黄永胜任军长,邱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军长,黄鹄显任参谋长,段德彰任政治部主任,王逸群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第 22 师改称第 133 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 23 师改称第134 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第 24 师改称第 135 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 4 师改称第 158 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5.6 万余人。 12 月至 1949 年 1 月, 参加平津战役,与第 44 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门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3 月,第 45 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2 兵 团建制。4 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 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9、10 月,在衡宝战役中,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该军第 135 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棺集团防御纵深,顽强阻击国民党军南逃,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12 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 1.6 万余人,俘其第 3 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 15 名。12 月下旬,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1950 年 2 月,第 134 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 17 兵团兵团部、第 100 军军部,第19、第 197 师,共 6700 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 9 名。4月,第 158 师调归广州警备司令部建制。至 1951 年 2 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 3 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 月,第 134 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1952 年 8 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 1339 市调归第 46 军建制。10 月第 45 军军部及第 1349 市(欠 1 个团)、第 135 师,与第 44 军第 139 师另 1 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4 军,归中南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 45 军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涌现出李庆春、刘瑞林、宋 生、陈焕柱、李广正等一批英模人物和“猛虎扑羊群团”、“勇猛顽强营” 等许多英模单位。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六、第 4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6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9 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武装力量为基 础组建的。
  
1938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第 4 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冀东 20 万工农抗日武装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 10 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1940 年 7 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 13 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 12、第 13 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1942 年 11 月,第 13 军分区抽调第 12、第 13 团部分主力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 7 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 1 月,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 13 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 14 至第
18 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1945 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同年 10 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11 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 11、第 12、第 13、第 14 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转入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美军直接进犯的安平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1946 年 6 月至 8 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整编,先编为第 11、第 12、第 13 旅,后改编为独立第 10、第 11 旅。 1947 年5 月,冀东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7 月,以各军分区警备团为主又组成冀东军区独立第 9 旅。8 月,上述第 10、第 11、第 9 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 9 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 25、第 26、第 27 师。全纵队 2.3 万余人。  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 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 9 纵队番号未变。1948 年 9 月,第 9 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任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 1.5 万余人,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上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卢浚泉。 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阻绝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解放了营口。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9 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6 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军长,段德彰任副政治委员,袁渊任参谋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程儒珍任后勤部部长,第 25 师改称第 136 师,曾雍雅任师长,徐光华任政治委员;第 26 师改称第 137 师,萧全夫任师长,李振声任政治委员;第 27 师改称第 138 师,任昌辉任师长,王文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独立第 7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59 师,陈宗坤任师长。曾凡有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改编后,全军共 4.7 万余人。
  
1948 年 12 月至 1949 年 1 月,第 46 军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对天津国民党军的包围。在天津攻坚战中,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 1.5 万余人。尔后转进河北霸县地区,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第 121 师和第 273 师,将其士兵 3600 余人分别补入各部队。
  
1949 年 4 月初,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2 兵团建制,向华中、华南进军。7 月上旬,渡过长江,直逼长沙城下,促进了长沙的和平解放。 此后,第 159 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 138 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 136、第 137 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继之,又先后进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务。 1950 年 1 月,第 46 军改归湖南军区建制,詹才芳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兼第 46 军军长。
  
1951 年 1 月,该军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 1952 年 9 月,第 46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在此之前,第 133 师调入,原辖之第 138 师调出。在朝鲜战场,第 46 军先后参加三次攻打马踏里战斗,以后又担任西海岸守备任务和“三八”线临津江北岸的防御任务。 1955 年 10 月,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6 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涌现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田广文、纪士信等 11 人;涌现出“白老虎连”等一些著名英雄连队;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马玉臣、粟学福等一批英模人物。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七、第 4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7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 纵队。第 47 军所属各师,在编入该军建制之前,各有不同的战斗经历。   该军第 139 师的前身,是 1930 年 10 月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第 1 师。1932 年 10 月,该师编入红 8 军并改称第 22 师。1933 年 6 月,该师编入红 6 军团,改称第 17 师,师长由红 6 军团长萧克兼任,蔡会文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红军突围西征、回师东进、转战湘黔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 120 师第 359 旅。1937年 9 月,随第 120 师开赴抗日前线(第 718 团和师直留守陕甘宁边区),先后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配合第 120 师主力粉碎了日军 路围攻。 1939 年 9 月.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40年底,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进至南泥湾开展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1944 年 11 月,第 359 旅先后分两批组成南下支队,向华南敌后挺进。 1945 年 8 月,南下第 2 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晏福生任政治委员)奉命北上河南孟县地区。10 月,进至辽宁辽阳地区,扩编后恢复第 359 旅番号,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1947 年 1 月改编为东北民主 联军独立第 1 师。1947 年 9 月 10 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 10 纵队建制,改 称第 28 师。 该军第140 师的前身,是1945 年 8 月东北光复后,以曹里怀等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第 359 旅先遣队和太行军区的部分干部为骨干扩编成立的长春公安总队,曹里怀任总队司令员,刘居英任政治委员。总队成立后,主要战斗在长春、吉林附近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北满和西满剿匪及解放长春、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共歼敌近万人。 1947 年 9 月 10 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 10 纵队建制,改称第 29 师。 该军第 141 师的前身,是1947 年 2 月 1 日在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东满独立第1 师,赖传珠任师长,唐天际任政治委员。该师成立后,归东满军区指挥,主要活动于东满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吉体从东地区多次战斗、东北夏季攻势和吉林、长春以南地区等战役战斗。 1947 年 9 月10 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 10 纵队建制,改称第 30 师。
  1947 年 9 月 10 日,东北民主联军第 10 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成立后,立即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参加大小战斗 19 次,攻克了北吉林、德惠、中固等敌据点。 1947 年 底至 1948 年初,第 10 纵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冬季攻势,攻克了开原等城镇。1948 年 9 月,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第 10 纵队奉命从开原、昌图地区出发,并指挥第 1 纵队第 3 师、辽南独立第 2 师蒙古骑兵师,首先进至新立屯以南地区,组织运动防御,截击由沈阳西援锦州之敌;尔后进至黑山、大虎山,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不仅保障主力攻克锦州,而且还和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敌人重占锦州的企图。当廖耀湘兵团放弃夺取黑山、大虎山计划,向营口方向逃跑时,第 10 纵队奉命全线出击,追歼逃敌。此役,重创敌新 1 军、新 6 军、第 71 军等,歼敌 1.4 万余人,俘敌新 6 军军长李涛,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7 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方强任副军长,刘公元任副政治委员,黄炜华任参谋长,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李基任后勤部部长。 第 28 师改称第 139 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 29 师改称第 140 师,刘转连任师长,陈发洪任政治委员;第 30 师改称第 141 师,叶建民任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 8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 160 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5.6 万余人。 同月,第 47 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军担任改编傅作义部第 262、第 297 师的任务。同时,第 160 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 207 师;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 1 师改称第 160 师,调归第 47 军建制。
  1949 年 4 月,第 47 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3 兵团建制,向江南进军。7 月,参加宜沙战役。9 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 122 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 5000 余人。8 月,第 160 师调归第12 兵团(湖南军区)建制。10 月底,该军军部和第 139、第 141 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 3 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俘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 14 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和江防舰队中将司令官叶裕如等;第 140 师留湘西执行剿匪与维护交通线任务。 1950 年 1 月,第 47 军奉命返回改归湖南军区建制并兼湘西军区,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连续作战一年多,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 1951 年 2 月,第 47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6 月 17 日,该军奉命率第 140、第 141 师进至临津江东,接替志愿军第 65 军防务。第 139 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同年 12 月,该军奉命将临津江东岸防务移交第 39 军,撤至龙化、成川地区整训。在整训期间,涌现出舍身救儿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1952年 11 月,第 47 军奉命第二次开赴临津江东西两岸,接替志愿军第 39 军防务。
涌现出郝志新、阎成恩、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3 年 4 月,第 47 军奉命将临津江防务移交志愿军第 1 军后,撤至谷山、松田洞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6 月,奉命进至安州、肃川、汉川地区,接替志愿军第 38 军西海岸防务。 1954 年 9 月 16 日,从朝鲜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八、第 4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8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 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察热辽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5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北地区的地方部队合编为晋察冀军区第 9 旅。1946 年 7 月晋察冀军区第 9 旅改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 5 旅。9 月,在冀东、辽西地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合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第 17 旅。这两个旅分别在热辽和冀察(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冀察热辽军区领导下,发动群众,保卫和开辟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宁城、赵川等战斗。
  1947 年 4 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 月,为配合东北夏季攻势,第 5、第 17 旅参加了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西部)夏季作战。7 月至 10 月中旬,第 17、第 5 旅分别改称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 1、第 2 师;同时以热东、辽西地区部分地方部队合编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 3 师。10 月下旬至 1948 年 2 月,为配合东北秋季、冬季攻势,3 个独立师先后参加了热河秋季作战,并向华北部分铁路线出击。3 月,在辽宁朝阳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11 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杨春圃任政治部主任。 3  个 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 31、第 32、第 33 师。全纵队3.1 万余人。 纵队编成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5 至 6 月参加华北军区发起的冀热察战役,先后进行象鼻子山、隆化、昌黎等攻坚作战,配合华北野战军钳制国民党军对东北的增援。 第 31 师副师长李荣顺在隆化攻坚战斗中牺牲。共产党员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掉桥头堡,为部队扫除前进障碍,被追认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 9 月至 11 月初,参加辽沈战役,胜利完成攻占昌黎以截断北宁铁路和阻击锦西国民党军北援锦州的任务。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8 军,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军长,杨春圃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廷一任参谋长,严旭任后勤部部长。第 31 师改称第 142 师,欧致富任师长,谢镗忠任政治委;第 32 师改称第 143 师,李光辉任师长,刘禄长任政治委员;第 33 师改称第144 师,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同时冀察热辽独立第8 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 144 师;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 6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61 师,韩梅村任师长,钟辉任政治委员。全军 5.5 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 月至 1949 年 1 月,参加平津战役,先后攻克密云、石景山发电厂、门头沟煤矿区,扫清北平(今北京)西郊国民党据点,会同兄弟部队完成对北平的包围。4 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5 兵团建制。 6 月,第 161 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 月上、中旬,参加湘赣战役。7 月下旬至 8 月,该军单独进行赣南战役,仅以伤亡 200 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 1.7 万余人,解放县城 22 座的重大胜利,为野战军主力进军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9 月起,第 48 军部兼赣西南军区。其间,主力在赣西南、一部入粤北剿匪。 1950 年 1 月,拨归江西军区建制。同年 12 月,第 143 师改为炮兵,另将原第 38 军第 151 师改为第 143 师,调归该军建制。         1952 3 142 师改编为公安第 11 1439 市调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司令 144 师调归第 21 兵团3 15 48 军军部改为第 21 兵团兵团部,该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九、第 4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9 军的前身是东北军区第 12 纵队。该纵队是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 2、第 3 师、山东军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5 年 9 至 12 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新四军第 2、第 3 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哈尔滨以东、以南和肇东、肇州、肇源地区,与当地抗日联军、县大队、保安队等合编成武装团队,分别在北满和西满军区领导下,参加当年冬至 1946 年 10 月的剿匪作战,建设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以这些部队为基础,11 月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 2 师,1947 年 4 月组建独立第 4 师,5 月组建独立第 5 师。5 至 6 月,独立第 2、第 4 师参加东北夏季攻势的盘石和乌拉街等战斗。9 月至 1948 年 3 月,3 个独立师在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中,先后参加陶家屯、新立屯、四平和法库等战斗。其间(3 月),3 个独立师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12 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司令员,陈志芳任政治部主任。 3 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4、第 35、第 36 师。纵队编成后即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6 月,执行围困长春国民党军的任务。长春和平解放后,参加辽沈战役,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2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9 军,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军长,陈志方任政治部主任,毛普安任后勤部部长,第 34 师改称第145 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第 35 师改称第 146 师,王奎先任师长,栗在山任政治委员;第 36 师改称第 147 师,沈启贤任师长,王建中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 13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62 师,张万春任师长,陈德任政治委员。全军 5 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2 月至 1949年 1 月,参加平津战役,第145 师配属兄弟部队攻克天津,军主力解放塘沽,尔后第 145、第 146 师担负天津守备任务。3 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3 兵团建制。 4 月,向华中、华南进军。7 月,在宜沙战役中攻克沙市和江陵,并乘胜渡过长江追击国民党军,8 月,第 162 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9 至 10 月参加衡宝战役。11 月由湖南邵阳地区进军广西,担负接收城市和维护交通安全任务。 1950 年 1 月,所属 3 个师依次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部队参加剿匪作战。4 月,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 3 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第 49 军番号撤销。 1951 年 7 月 15 日,以第 145 师师直为基础又扩建为第 49 军军部,原辖之 3 个师归建,原兼各军分区,归广西军区领导。           1952 年1 月8 49 军番号又撤销,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 军军部145 师编入第21 兵团146 师调归广西军区147 师改编为公安第12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五十、第 5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的。

1948 年秋,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 1 兵团奉命从 5 月开始,对长春守军东北“剿总”第 1 兵团(指挥新7 军、第60军等部)共约10 万人,采取“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针,进行长困久围。国民党军第 60 军军长曾泽生将军面对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又经过人民解放军的争取,毅然率所部3个师于1948 年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一果断行动,为长春和平解放及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 60 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县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 年 1月 2 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民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干,后勤部部长耿万福。 其所属原第 182 师编为第148 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 21 师编为第149 帅,师长龙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52 师编为第150 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 2.3 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 3 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 167师(由 1948 年 2 月 25 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 师改编而成),编入第 50 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 4 个步兵师,1 个直属炮兵团。 第 50 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干部466 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 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 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籍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 5400 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 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 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 队。 1949 年 6 月 14 日,第 50 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 师所属部队按营、连建制,分别补入第148 师和第 149 师;第 167 师改称第150 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 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 50 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的干部 500 余人分配回军。 10 月,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 79 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 7000 余人。11 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 12 月,参加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 余人,迫降 1.77 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50 年 2 月,奉命归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 15 团、第 15 医院调归第50 军建制。此时,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 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 余人,全军官兵已达 5.8万余人。 5 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 余人补入第 148 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军第20 兵团 3 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 167 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 50 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9 月下旬,第 50 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盘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 167 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 个师属炮兵营。
  1950 年 10 月 25 日,第 50 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 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的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 1951 年 3 月 15 日回国整补。同年7 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 月至 11 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踞的极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  1955 年 4 月,第 50 军从朝鲜撤军回国。  第 50 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 1.4 万人,有 1 个团、6 个连、11 个班、7 个组获荣誉称号,有 7000 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 的勋章或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