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伊始什么意思:《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31~~40军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4: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一、第 3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1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 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7 年 2 月,为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东军区将所属胶东军区特务团和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 6 师。4 月,第 6 师改称第 5 师,又以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组成第 6 师。8 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 7 师,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 8 月下旬,胶东军区第 5、第 6、第 7 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 13 纵队,共 2.3 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滕海清任副司令员,陈华堂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黎有章任参谋长。 第 5、第 6、第 7 师依次改称第 37、第 38、第 39 师。9 月,参加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国民党军向胶东腹地再度进犯,至 12 月,歼国民党军 2 万余人。 1948 年春,转入体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4 月,转战胶济路中段,参加潍县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于潍县东、西两线顽强阻击济南、青岛国民党军增援,保证了攻城战斗的胜利。5 月,挥师西进,参加津浦路中段战役。7 月上旬,会同第 7 纵队攻克充州,歼守军 1.6 万余人。9 月,参加济南战役, 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商埠,突破外城,强攻内城,连续激战 8 昼夜,该部歼守军 1.5 万余人。 战斗中,第 37 师政治委员徐海珊牺牲。该师第 109 团首先突破西南城垣,战后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11 月,参加淮海战役,攻克曹八集,并协同兄弟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与江淮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解放灵壁,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2 月初,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为战役全胜作出了贡献。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13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1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10 兵团。 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副军长,黎有章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 第 37 师改称为第 91 师,高锐任师长,张英勃任政治委;第 38 师改称第 92 师,徐体山任师长,张英任政治委员;第 39 师改称第 93师,傅绍甫任师长,余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3.2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登陆后,控制江阴,占领武进(常州),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宜兴,切断南京、镇江国民党军东逃退路,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于郎溪、广德地区,毙俘国民党军 1.7 万余人。5 月,参加上海战役,在第 9 兵团指挥下,会同兄弟部队攻占浦东地区,断敌海上退路,在周浦、高桥等作战中,毙俘国民党军 1.7 万余人。7 月,向福建进军,在第 10 兵团指挥下,先后参加福州、漳厦战役,在解放福建全省战斗中,歼国民党军 3.7 万余人。同年11 月,高锐任该军参谋长。 1950 年 5 月 11 日,第 91 师在第 94 师的配合下,解放东山岛。 1952 年 5 月,归福建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中,第 31 军转战鲁、豫、皖、苏、沪、浙、闽等地,参加主要战役战斗 200 多次,涌现出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批战斗英雄以及“济南第二团”等一批战斗集体。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二、第 3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2 军是由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及其所属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8 年 3 且,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华东军区将山东军区所属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及胶东军区特务团组成第 5 师。5 月,又将胶东军区南海、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 6 师。8 月又抽调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部组成第 7 师。第 5、第 6、第 7 师成立后,均归胶东前线指挥部指挥。8 月下旬,第 5、第 6、第 7 师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第 13 纵队后,胶东军区为策应淮海战役,于 10 月又以胶东军区所属武装基干团为基础组建新编第 5、第 6 师在青(岛)、即(墨)地区封锁、监视国民党军。12 月,对从青岛、即墨出犯的国民党军予以反击,歼其一个团大部。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和所属新编第 5、第 6 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2 军。隶属山东军区。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涌任副军长,赵一萍任参谋长,李柱东任供给部部长。
 
        新编第 6 师改称第 94 师,熊飞任政治委员,邬兰亭任副师长;新编第 5 师改称第 95 师,陈奇任师长,阙中一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2.1 万人。
 
        4 月下旬,于渡江战役的同时,在胶东军区第100 旅的配合下,对青岛、即墨地区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以压缩包围方式结合迂回战术,相继攻占即墨、青岛,歼守军 2200 余人。接着,担任青岛市警备任务。
 
        1950 年 1 月,以山东警备第 4、第 5 团及第 2、第 3 团各一部为基础组建第 96 师。此时,刘涌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周长胜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全军共 3.2 万余人。
 
         2 月,调归第 10 兵 团指挥并由青岛南下福建,执行以剿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4 至12 月,共进行大小战斗 380 多次,歼匪特 8000 余人,有力地配合福建地区
的土地改革和剿匪斗争。与此同时,第 94 师在第 31 军的指挥下,与第 91 师一起,于 5 月 11 日解放东山岛。
 
         11 月,第 32 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大部充实重建的第 8 兵团兵团部,第 94 师调归第 27 军建制,第 95 师调归军委空军,第 96 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三、第 33 军  首任军长张克侠、政治委员韩念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3 军是由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59 军合编而成的。
  1947 年 9 月 30 日,华东军区将所属渤海军区部队,在山东省博兴县小高家改编为渤海纵队。袁也烈任司令员,周贯五任政治委员,张震球任副司令员,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渤海军区特务第 1、第 2 团,第 2 军分 区第 11 团,第 4 军分区第 21 团合编组成的新编第 7 师;由渤海军区第 1 军 分区第 17、第 18、第 19 团组成的新编第 11 师。共 1.3 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1948 年 3 月,参加周(村)张(店)战役,在长白山以西地区阻击济南东援之国民党军。4 月,参加潍县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割、包围并全歼国民党军山东保安第 3 师和整编第 45 师。5 月,参加兖州战役,牵制济南国民党军南援,攻克龙山、章丘城。9 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由东面攻入济南城。战役结束后,担任济南城北警备任务。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于战役第二阶段进占徐州并担任警备任务;继而以一个师南下参加阻 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黄维兵团,后全纵队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59 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3 军,属第三野战军第 9 兵团建制。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张震球、孟绍濂任副军长,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 第 7 师改称第 97 师,杨干三任师长,王■任政治委员;第 11 师改称第 98 师,崔振伦任师长,曾旭清任政治委员;原国民党军起义的第 59 军所部改编为第 99 师,傅继泽任师长,秦化龙任政治委员。全军 2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于安徽无为正面登陆后,在郎溪、广德地区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 5 个多军的追歼战。5 月,在上海战役中,攻占杨行后,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吴淞、月浦、宝山等城镇。尔后,担负吴淞、宝山、嘉定地区的警备任务。7 月,第 34 军第 100 师归第 33 军 建制。 1950 年 11 月,第 33 军奉命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 97、第 98、第 99、第 100 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 14、第 15、第 16、第 17师。该军番号同时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四、第 3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4 军是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部分部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77 军第 132 师合编而成的。
  1948 年 5 月,为适应敌后斗争形势需要,华东军区将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饶子健、梁从学任副司令员,杨光池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赵汇川任参谋长。 辖第 1、第 2、第 3、第 4 军分区和第 34 旅、独立旅等部,共1.9 万余人。6 月至 9 月,转战津浦、陇海路段,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开封、睢杞、济南战役,牵制打击国民党军。11 月,参加淮海战役,围攻赵墩,阻击黄百韬兵团西逃,接着又配合第 13 纵队全歼国民党军第 238 师,解放灵壁。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江淮军区第 34 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77 军第 132 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4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8 兵团。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饶子健、过家芳分任第一、第二副军长,吴宪任副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 以起义的第 132 师为基础改编为第100 师,孙名泉任师长,王学武任政治委;以江淮军区独立旅为基础组成第 101 师,叶道友任师长,杨汉林任政治委;以江淮军区第 34 旅为基础组成第 102 师,李木生任师长,廖成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1.6 万余人。 部队经编组整训后,参加渡江战役,和第 35 军一起,攻占瓜洲、浦口、浦镇,箝制南京、镇江正面国民党军。4 月 23 日占领镇江。6 月,第 34 军进驻南京,担任警备任务。7 月,军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袁仲贤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以祥、何基沣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张藩任副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7 月,第 100 师调归第 33 军建制。 11 月,第 101 师调归第 10 兵团。12 月,第102 师调归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后改为炮兵第 3 师。 1950 年 1 月,第三野战军教导师 6 个团调归第 34 军军部直属部队,军部仍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同时,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11 月,军机关及直属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 师。第 34 军番号遂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五、第 3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5 军,是由鲁中南纵队和由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 96 军一部合编而成的。
  1948 年 7 月,华东军区将鲁中南军区各分区基干团组成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兼任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归山东兵团指挥。9 月,鲁中南纵队主力部队参加济南战役,4 个团加入攻城西集团,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商埠。4 个团加入打援集团,于官桥至滕县间打援,保障了济南战役的胜利。10 月,鲁中南纵队所属部队进行整编,钱钧任司令员,张雄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统一改编为第 46、第 47 师,共 6 个团1.4 万人。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建制。 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纵队先在郊城歼灭山东省保安旅3000 余人;继而在徐州东南、徐州南会同兄弟部队阻击徐州国民党军东援黄百韬兵团、南援黄维兵团以及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先后歼灭国民党军 2 万余人。
  10 月 29 日,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吴化文部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 35 军。吴化文任军长。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鲁中南纵队与第 35 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 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 兵团建制。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杨友伯、胡大荣任副军长,张雄任副政治委员,孔繁彬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第103 师,于怀安任师长,彭胜标任政治委员;第104 师,方明胜任师长,严政任政治委员;第 105 师,何志斌任师长,宋献章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2.2 万余人。 4 月,第 35 军调归第 8 兵团指挥,参加渡江战役,攻占浦口、浦镇,于23 日渡江解放南京。8月,南下浙江金华地区剿匪。9 月,第 103、第 104、第 105 师分别兼衢州、 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 1950 年 1 月,第 35 军番号撤销,军部及军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所辖 3 个师调归浙江军区。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六、第 3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6 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 年 9 月 19 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 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 12 月 9 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第 111 军在内蒙包头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6 军,刘万春任军长(后王建业代理军长),康健民任政治委员,王建业、张惠源任副军长,樊折桂任参谋长、李远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由第 111 军第 258 师改编的第 106 师。赵晓峰任师长,张乃庚任政治委员(后廖鼎琳);由第 320 师改编的第 107 师,马逢辰任师长(后段吉祥代理师长),杨安平任政治委员(后慕湘代理政治委员);由第 310 师改编的第 108 师,张福元任师长,王志武任政治委员。同时以独立第3 旅、保安骑兵第14 旅、整编骑兵第 13 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乔汉魁任旅长。 全军共 1.3 万余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部队改编后,即移驻包头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50年 12 月,第 36 军归华北军区第 23 兵团建制。1951 年 1 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 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乒第 4 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9 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 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令定州市)地区。 1952年 2 月,第 36 军军部与第 37 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 107
师与第 37 军第 110 师合编为第 107 师直属兵团领导,其它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 36 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七、第 3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7 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 年 9 月 19 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 39 人联合署名通电 起义。12 月 9 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新编独立第 7 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 军,张世珍任军长,帅荣任政治委员,卫景林、冯梓任副军长,华博知任参谋长,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由新编独立第 7 师改编的第109 师,温汉民任师长,曾威任政治委员;由第326 师改编的第110 师,王崇仁任师长,尚英任政治委员;由第 319 师及保安第 2 旅等部改编的第 111 师,张璞任师长,李登嵩任政治委员。同时以保安骑兵第 5、第 6 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安思达任旅长。全军近 1.3 万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 部队改编后,即移驻五原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50 年 12 月,第 37 军归华北军区第 23 兵团建制。1951 年 1 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 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 4 师一部分别编人各师。9 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 12 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地区,1952 年 2 月,第 37 军军部与第 36 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 110 师与第 36 军第 107 师合编为第 107 师直属兵团领导,其它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 37 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八、第 3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8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1 纵队。该纵队是一支以中国工农红军为骨干发展起来的部队。
  该军第 334 团的前身为 1928 年 7 月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成功后组成的红 5 军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 1 军团第 4 师第 10 团。其第 338 团的前身为 1932 年11 月吴焕先、王平章重建的红 25 军的第 75 师之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其番号为红15 军团第 75 师第 223 团。 1937 年 8 月, 这两个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 师第 343 旅第 686 团第1 营、第 344 旅第688 团第1 营。 该军第 335 团和第 337 团的前身是红军干部、骨干组成的八路军第343 旅第 685 团新之营和第 343 旅补充团。抗日战争初期,上述部队在晋冀豫地区艰苦转战。 1939 年起先后进入山东和苏北地区。尔后,即长期战斗在苏北、鲁南、滨海战场,发展为山东军区之第 4、第 6、第 13、第 23 团。1945 年 8 月,第 6、第 13 团与滨海军区独立第 3 团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 1 师;第 4、第 23 团与滨海军区独立第1 团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 2 师。 这是第 38 军两个师的前身。第 38 军另一个师的前身,是由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与部分地方武装于 1945 年 8 月组成的东北挺进纵队大部。在抗日战争中,这些部队分别参加过平型关、汾(阳)离(石)公路、陆房、白彦、陈道口、郯城、赣榆等大小战斗共700 余次,毙伤俘日伪军 4 万余人,涌现出“郯城战斗模范连”、“何万祥连”、“安东卫连”等许多英雄单位和张桂林、何万祥、钟家全等大批英雄人物。
  1945 年 9 月,山东解放军第 1、第 2 师和东北挺进纵队分别从陆地和侮上开赴东北。到东北后,山东解放军第 1、第 2 师分别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 1、第 2 师;东北挺进纵队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当时,日本虽已投降,但东北境内敌伪残余武装和上匪、地主武装的活动却很猖撅,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国民党也开始从海上和空中运来军队抢夺胜利果实。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 1、第 2 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遂往返于沈阳、通化、吉林、长春、法库等地,进行了上下汲台、秀水河子、金山堡、四平、拉法、新站等追剿匪伪的战斗和对国民党军队自卫作战。 1946 年 6 月下旬,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为适应作战的需要,8 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 1、第 2 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 7 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 纵队,以第 7 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万毅任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原东北民主联军第 1、第 2 师改称为第 1 纵队第 1、第 2 师;原第 7 纵队第 19 旅和第 20 旅第 58 团改编为第 3 师。第 1 纵队组成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西会战、攻占 沈阳等战役。
  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解放军,第 1 纵队番号不变。11 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1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 军,属第四野战军第 13 兵团建制,李天佑任军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升平任后勤部部长。 原辖第 1 师改称第 112 师,江拥辉任师长,黄玉昆任政治委员;第 2 师改称第 113 师,贺东生任师长,王树君任政治委员;第 3师改称第114 师,刘贤权任师长,方国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将辽北军区独立第 10 师拨归第 38 军建制,改称第 151 师,赵东责任师长,蔡明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 这时,第38 军已有近 5 万人,并有了炮兵、工兵和汽车 部队,第38 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主攻天津的任务,最先突破天津城防并攻占金汤桥,歼国民党军 2.7 万余人,活捉了国民党军天津防守司令兼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等 5 名将官。随后又挥师南下,进军中南,参加宜(昌)沙(市)、湘西南、广西等战役。 第 114、第 151 师还配属第二野战军第 4 兵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滇南战役。滇南战役后,第 151 师拨归广西军区建制;第 114 师回师湘西,参加剿匪作战。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 38 军从祖国最北方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南疆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进行主要战斗170 余次,转战黑、吉、辽、热、冀、津、鲁、豫、鄂、湘、桂、黔、滇 13 省市,解放大小城市100 余座。涌现出“全面模范连”、“四平突击队”、“神勇突击连”、“李文才连”、“天津战役三好连”、“芦溪战斗模范连”、“进军广西战斗模范连”、“进军滇南战斗模范连”等 195 个英雄模范单位和曹纬、王西兰、李文才、白玉清、郭守德、卢锡勤、丛贵、崔永峰、李秀灿等 628 名英雄模范。
  1950 年 10 月,第 38 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38 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公元;辖第 112、第 113、第 114 师,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阵地反击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准备,于 1953 年 7 月返回祖国。第38 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胜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 3 个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和记特等功;有 1 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曹玉海、郭忠田和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陈吉、徐恒禄等英雄模范 14 名。 第 38 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在围歼德川之敌后其第 113 师以 14 小时步行 70 余公里插到价川以南的三所里、龙源里,堵住敌军南逃、北援,会同军主力一起歼敌 1.1 万余人,为取得战役的胜利,把敌军打退到“三八线”,扭转朝鲜战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拟电报予以嘉奖,并在电报末尾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 军万岁!”著名作家魏巍当时随该军采访,以该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人民群众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即从这里开始。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九、第 3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9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2 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 15 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7 年 8 月 25 日,红 15 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 115 师第 344 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 1940 年 2 月,改编为八路军第 2 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6 月底,第 2 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 6 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 4 纵 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 7 月,第 2 纵队一部又与陇海南进支队等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 5 纵队。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 3 师,辖第 7、第 8、第 9 旅。同年 7 月参加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 “扫荡”。9 月,第 9 旅调归第 4 师,第 10 旅调归第 3 师。 1942 年 10 月, 实行精兵简政,先后将 4 个主力团改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参加淮海区反“扫荡”。同年冬,第 3 师兼苏北军区。1943 年春,参加盐阜区反“扫荡”。1944 年,参加高沟杨口战役。1945 年 4 月,第 10 旅兼淮海军分区,一部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 7 师指挥。第 3 师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中,攻克阜宁县城,参加两淮(淮阴、推安)战役。 1945 年 10 月,新四军第 3 师奉命挺进东北。11 月底到达锦州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1946 年 1 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 3 师,辖第 7、第 8、第 10 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 3.7 万余人,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 在辽西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秀水河子、喜欢池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控制了长春至白城、通辽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铁路线及西满广大地区。之后,在四平地区进行了两个月阻击战斗,围歼了向四平进犯的国民党军第 71 军第 87 师主力。 1946 年 8 月,以师机关一部成立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9 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2 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 8 旅改编为第 4 师;第 10 旅改编为第 5 师;独立旅改编为第 6 师,全纵队约 3 万余人。 第 7 旅改编为第 16 师编入第 6 纵队。1947 年春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向长春、德惠、农安之间地区之敌进攻,4 月,独立第 1 师编人第 2 纵队。从 5 月开始,接连发起了夏、秋、冬季三大攻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2 纵队番号未变。8 月东北军区前方第 2 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 2 兵团部,第 2 纵队隶属第 2 兵团建制。9 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 2 纵队先参加锦州作战,后回师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 年 11 月 1 日,第 2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 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吴信泉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伍瑞卿任后勤部部长。 原辖第 4 师改称第 115 师,胡继成任师长, 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 5 师改称第 116 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治委员;第 6 师改称第 117 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 7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52 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12 月 1 日,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第 39 军 担任和平门方向的主攻任务。

  1949 年 4 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第 14 兵团,第 39 军隶属第 14 兵团建制。4 月底,第 39 军由河北武清地区出发,向华中南进军。7 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渡过长江,改归第13 兵团建制。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 12 月 11 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 152 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 39 军建制。在解放战争中,第 39 军涌现出梁士英、王凤江,黄达宣等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和“攻克锦州先锋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0 年 7 月 2 日,第 39 军奉命北上,7 月 4 日,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1950 年 10 月,第 39 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39 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 月 21 日,开赴朝鲜参战。11 月 1 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歼灭美军骑兵第 1 师第 8 联队和南朝鲜 军第 1 师第 12 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 2000 余人。  11 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 39 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 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 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 1951 年 2 月,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第 39 军(欠117 师)担任东线反突击集团战役预备队。第 117 师归友军指挥,担任战役穿插任务,一个夜间插入敌人纵深 38 公里,抢占要点,切断敌人退路,协同友邻围歼了南朝鲜军第 8 军 3 个团及美军第 2 师一部。2 月中旬,第 39 军在洪川地区组织了运动防御作战,艰苦奋战 40 昼夜,在 50 公里纵深内,顽强抗击美军骑兵第 1 师,第 24 师,英军第 27 旅,朝鲜军第 6 师的进攻,消耗和疲惫了敌人,并为下一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 年 4 月,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第 39 军归第 9 兵团指挥,担任掩护任务,保障兵团主力左翼安全。4 月底,第 39 军(欠 117 师)归第 3 兵团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任务。 战役结束后,北移成川休整。 11 月,第 39 军归第 19 兵团指挥,接替第 47 军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在历时 340 天的防御作战中,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进攻,同时,广泛地开展小分队活动,积极组织战术反击,挤占缓冲区 11 个高地,扩大阵地面积,稳定了防御态势,配合了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倪祥明、高云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2 年 12 月 18 日,移防西海岸,参加西海岸抗登陆备战。1953 年 5月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四十、第 4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0 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3 纵队。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 年 8 月 1 日,由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1(第 4 旅兼)、第 2、第 3 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 1943 年 9 月,增编第 4、第 5 军分区。 1945 年 8 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 3、第 4 师和警备第 1、第 2、第 3、第 4 旅。
  1945 年 8 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 16 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 4 个团 4000 余人,进至辽宁沈阳、本溪地区。10 月,扩编为第 21、第 23 旅等 部。11、12 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 3 师、山东军区警备第 3 旅共 9000 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 1946年 1 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 3 师、 山东军区警备第 3 旅,冀热辽第 16 军分区所辖之第 21、第 23 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 3 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 7 旅,由山东解放军第 3 师为主改编;第 8 旅,由冀热辽军区第 16 军分区第 21 旅改编;第 9 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 3 旅及第16 军分区第 23 旅改编。全纵队共 2.6 万余人。 7 月,旅改称师。11 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第 3 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3 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 万余人。1948 年 3 至 8 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 至 11 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此役,第 3 纵队共歼国民党军 3.9 万余人,俘国民党军第 9 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 3 纵队在辽宁省锦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0 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公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周辉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 7 师改称第 118 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第 8 师改称第 119 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 9 师改称第 120 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 1 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 153 师,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 5.9 万余人。 12 月至 1949 年 1 月,先遣部队进至 河北香河地区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包围、分割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2 月,第 40 军由北平向华中、华南进军,3 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 12 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5 月,与第 43 军一起参加汉浔间渡江作战,解放华中重镇武汉等 10 余个市县。6 月,第 153 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 7 月,参加湘赣战役。9 至 10 月,参加衡宝战役,担任中路军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主力第 7 军军部及 4 个精锐师。11 至 12 月,在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广西战役,连续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 21 昼夜,全歼其第 125 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2 月底,转隶第四野战军第 15 兵团领导。 1950 年3 至 5 月初,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该军先以第 118 师第 352 团第 1 营首批偷渡成功,后以组织加强团正面偷渡及军主力强渡成功,最后与第 43 军、琼崖纵队等部一起乘胜追击,解放了海南岛。此役,第 40 军共歼国民党军第 3 舰队中将司令王恩华以下官兵 1.4 万余人。 1950 年 6 至 7 月,奉命进至辽宁安东(令丹东)地区,调归东北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第 40 军涌现出 “登陆先锋营”等战斗集体及“全面功臣”赵兴元、独胆英雄陈树棠等一批 英模人物。   1950 年 10 月 19 日,第 40 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阵地反击作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 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以南、两水洞、温井、温井以东、古场等地连战皆捷,打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受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通令嘉奖,毛泽东主席也从国内致电祝贺。在第二次战役中,第 40 军和朝鲜人民军第 1 军团一道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而后又截歼逃敌,并收复了镇南浦、铁原、新溪等重要城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战斗中涌现出王学凤、刘维汉、支全胜、王庆琳、孔繁玉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3 年 7 月,第 40 军从朝鲜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