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势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21~~30 军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3: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第三章 各军简史二十一、第 2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1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2 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 2 师和第 4 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 28 军。

1938 年春,留在皖西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的红 28 军,改编为新四军第 4 支队,下辖由鄂豫皖边的红 28 军鄂豫边游击队编成的第 7、第 8、第 9 团、 手枪团,共3100 余人。3 月 14 日,第 4 支队由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东进。4 月,进至舒城、庐江、无为、桐城地区展开抗日武装斗争。1939 年 5 月,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 4 支队归其指挥。6 月,第 4 支队整编,下辖第 7、第 9、第 14 团,后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第 4 支队第 8 团为基础在安徽定远组成新四军第 5 支队。 1941 年 1 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改编组成新四军第 2 师。第 4 支队改编为第 2 师第 4 旅,第 5 支队改编为第 2 师第 5 旅。 1945 年 9 月第 4、第 5 旅北上山东。
  1945 年 10 月,由新四军第 2 师第 4、第 5 旅和第 4 师第 9 旅,在山东峄县组成新四军第 2 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4、第 5、第 9 旅,共 2.4 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归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开赴津浦前线作战,参加界河、临城、枣庄等战斗,歼敌 2 万余人。 1946 年 1 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 2 纵队。6 月,该纵队第 5 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 1945 年 11 月,以新四军第 4 师第 11、第 12 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 9 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 6 个团,共 1 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津浦路和陇海路东段破击作战,攻克赵墩、碾庄、八义集等车站,彻底破坏了大许家到白塔埠的铁路,给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以严重打击,从而使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 年 7 月,在朝阳集战役中,第 2 纵队主攻,第 9 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 92 旅。8 月,第 2、第 9 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 172 师 以重创;10 月至 11 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12 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 69 师;1947 年 1 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 成阻击国民党军第 7 军及第 11、第 74、第 28 师北进的任务。 1947 年 2 月,第 2、第 9 纵队在山东省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2 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副司令员,康志强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第 2 纵队第 4 旅编为第 4 师,朱绍清任师长,高志荣任师政治委员;第 9 纵队除一部改编为淮北支队外,其余编为第 5 师,姚运良任师长,秦贤安任师政治委员。第 2 纵队第 9 旅编为第 6 师,滕海清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全军共 2.9 万余人。 合编后举行白塔埠战役, 歼国民党军第 42 集团军两个师 5000 人。2 月中旬,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顺利进行。4 月,参加泰蒙战役,担任阻援。5 月,参加孟良崮战役, 在沂水西南抗击敌第 7 军及第 83 师西援。7 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担任攻坚,歼国民党军第 9、第 11、第 25、第 64 师和第 8 军各一部,共 1.6 万余 人。8 月后,转战胶东地区,在胶河战役、高密攻坚、莱阳战役等战役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

  1948 年 2 月,第 2 纵队奉命南下华中,与第 11、第 12 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开辟威胁敌京沪心脏地区之苏北战场。3 月,攻克益林,全歼国民党军第 113 旅。6 月,策应豫东战役,对陇海路东段新安镇、海州发起攻击,解放新安镇、海州、沭阳、灌云等地,对改变苏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9 月,参加济南战役,担任打援任务。11 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 固镇阻击战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3.6 万余人。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2 纵队在徐州以北韩庄,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1 军,属第三野战军第 7 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军长,吴咏湘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 4 师改称第 61 师,胡炜任师长,王静敏任师政治委员;第 5 师改称第 62 师,周纯麟任师长,周世忠任师政治委员;第6 师改称第 63 师,吴华夺任师长,谢锡玉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 3.6 万余人。 4 月,该军参加渡江战役,在枞阳以东渡江,占领贵池、青阳等地。5 月,解放杭州,尔后进军温州、宁波、奉化、象山等地。8 月,赴临海剿匪。其间,第 63 师奉命入闽作战,9 月归建。10 月,发起温州湾战役,攻占洞头、鹿栖、大嵛山等岛屿。11 月,攻击六横、桃花等岛屿。 1950 年 3 月至 5 月,参加舟山战役,尔后担负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
1953 年 3 月,第 21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在战斗中,涌现出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参加支援朝鲜人民的重建家园。1958 年 8 月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二、第 2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2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3 纵队。该纵队是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 年 9 月 14 日,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第 3、第 5 团和第 2 军分区主力团,在山东省峄县组成山东军区第 89 师。王麓水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何以祥任副师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辖第 22、第 23、第 24 团,共 1 万余人。 10 月,归津浦前线指挥部指挥,参加界河、兖州、枣庄、韩庄等战斗,攻占邹县、滕县两城,歼灭国民党军第 19 集团军 9000 余人。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 1946 年 1 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 8 师,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 任师政治委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6 月底,南下淮北,8 月,参加泗县战役。 9 月,参加两椎保卫战,在来安集、渔沟一线,配合第 2 纵队阻击国民党军第 7 军增援。10 月底,北返鲁南,出击台儿庄、枣庄,攻占南北罗、陶沟桥、 燕子景等地。12 月,在宿北战役中,攻占制高点峰山、晓店子,全歼国民党军预备第 3 旅 6000 余人,对整个战役起了重大作用。1947 年 1 月,在鲁南战役中,攻克尚岩、凤凰山和马庄,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 26 师师部。 1947 年 2 月,山东野战军第 8 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3 纵队。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覃士冕任副司令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2 个师,第 8 师番号不变,滨海警备旅改称第 9 师,共 2.5 万 余人。2 月,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的顺利进行。3 月 23 日,鲁南军区第 10 师归第 3 纵队建制,改称第 7 师。4 月,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 72 师,俘师长杨文泉以下官兵 1.1 万余人。5 月,于新蒙公路阻援,保障了孟良崮战役顺利进行。6 月至 7 月,向外线出击, 连克大汶口、宁阳等地。9 月初参加沙土集战役。9 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作战,攻占睢溪口、灵壁、泗县等地。11 月,破击津浦路宿县至固镇段。 12月 13 日,参加平汉路破击战,破击许昌至官亭段铁路,并攻占许昌城。25日至 26 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金刚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 3 师后,南下围攻确山,迫使国民党军主力从大别山回援。 1948 年 1 月,第 7 师机关分散至豫皖苏边区各分区工作,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其部队分别编入第 8、第 9 师。3 月,参加洛阳战役,担任对洛阳城东南和北面的主攻,全歼国民党军青年军第 206 师。第 8 师第 23 团第 1 营首先突破东门,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 6 月,参加豫东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占开封,全歼守军,后在睢杞地区,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区寿年兵团。9 月,参加济南战役,向商埠攻击,突破西门,为解放济南做出了贡献。第 8 师师长王吉文在战斗中牺牲。11 月至 1949 年 1 月,参加淮海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先在徐州以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军第 181 师和曹县保安旅,后在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中做出了贡献。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3 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2 军,属第三野战军第 7 兵团建制。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彭德清任副军长,来光祖任参谋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董鸣春任后勤部部长。第 8 师第 24 团和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合编为第 64 师,马冠三任师长,李荆山任师政治委员;第 8 师第 22、第 23 团改编为第 65 师,陈士法任师长,王六生任师政治委员;第 9 师改称第 66 师,谢斌任师长、刘伟任师政治委员。全军 3.2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 江战役,在安徽芜湖地区渡江后,进军浙东,解放余姚、宁波,肃清穿山半岛残余国民党军。7 月,攻占象山,歼国民党军第 87 军残部。8 月,攻占大谢岛和梅山岛,歼国民党军第 75 军 2 个团。10 月初,攻占金塘岛,全歼国民党军第 102 师。 1950 年 1 月,王一平任军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副军长,王六生任政治部主任。5 月,攻占定海本岛和岱山、长涂等岛屿,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舟山群岛。同年 12 月中旬,第 22 军一部在华东海军舰艇部队支援下,进攻浙东南韭山、檀头山岛,全歼守敌,解放两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长江口的封锁,为保卫华东海防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战争中, 22 军参加战役战斗100 余次,涌现出洛阳营和陈金合林茂成等许多英模单位和个人。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三、第 2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3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4 纵队。该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 4、第 5 支队及红军闽南独立第 3 团等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 年 2 月,在闽南和闽西南坚持斗争的上述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 2 支队,辖第 3、第 4 团。
  
1939 年冬,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遵循中共中央“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派部队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战根据地。第 4 团团长张道庸(即陶勇),政治委员李胜(即卢胜)奉命率团部和第 2 营北渡长江,进至江苏省仪征县月塘集地区,与梅嘉生等率领的挺进纵队第 3 团合编为新四军苏皖支队。 1940 年 6 月,苏皖支队以两个团的兵力粉碎了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军李长江部 13 个团的进攻,保卫了郭村,创造了华中地区反磨擦战斗以少胜多的范例。随后,苏皖支队干江都县塘头镇扩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 3 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
  
1941 年 1 月,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第 3 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 1 师第 3 旅,下辖第 7、第 8、第 9 团和南通独立团。在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的率领下,坚持苏鲁皖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 1944 年 12 月,第 3 旅奉命渡江南下,于 1945 年 1 月进至浙江长兴县,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 3 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 1945 年 8 月,该纵队向日伪军展开了坚决的进攻,先后解放了安吉、梅溪、张渚、川埠、鼎山、蜀山、宜兴、黄池等 24 座城镇,歼灭了大批拒降的日伪军,威逼沪宁。11 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渡江北上,于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 8 纵 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 5 个团,共 1.2 万余人。 整编后,第 8 纵队在友邻的协同下,首先攻克了日伪军坚固设防的高邮城,俘日军大佐岩奇以下 890 余人,伪军师长以下 3490 人。接着挥戈北上,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灭了陇海路东段拒降的日伪军,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大兵团作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1946 年 5 月,第 8 纵队于苏中如皋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 1 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参谋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 1、第 2、第 3 旅,共 1.6 万余人。7 至 8 月,在苏中战役中,参加宣家堡、如(皋)南、丁堰、林样等战斗。 10 月, 参加涟水保卫战。10 月底,以第 1、第 3 旅和第 7 师第 20 旅各一部及华中 军区特务团组建第 2 旅,列入第 1 师建制。12 月参加盐城保卫战。尔后,第 1 师北上鲁南,在陈毅等统一指挥下,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 26 师和第 1 快速纵队。继而攻克敌人设防坚固的枣庄城,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 51 师,俘敌中将师长周毓英以下 7700 余人。  1947 年 1 月下旬,第 1 师于山东临沂县大官庄地区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4 纵队,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所属第 1 旅编为第 10 师,第 2 旅编为第 11 师,第 3 旅编为第 12 师。共 3 万余人。
  
2 月下旬,第 4 纵队北上参加莱芜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第 2 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集团。4 月初,南下鲁中地区,经一个多月的机动回旋,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国民党军 5 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 74 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经 3 昼夜血战,共毙俘敌 6470 人。6 月底,进至鲁南作战。8 月,纵队部率第 11、第 12 师转到鲁西南,编入西线兵团作战。第 10 师留在沂蒙山区掩护主力转战, 10 月归建。11 月,参加陇海路破击战,12 月参加平汉路破击战,在官亭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 1 旅 3700 余人。 1948 年 3 月,在河南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6 至 7 月,参加豫东战役,9 月参加济南战役。此时,郭化若任纵队政治委员,卢胜任副司令员,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11 月至 1949 年 1 月,参加淮海战役,先后作战 40 余次,攻克国民党军团以上兵力守备的村落、据点 22 个。其中俘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中将杜聿明。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4 纵队于山东省峄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3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7 兵团。 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刘文学任副政治委员,谢云晖任军政治部主任,王秩然任后勤部部长。第 10 师改称第 67 师,杜屏任师长,李彬山任师政治委员;第 11 师改称第 68 师,张云龙任师长,陈茂辉任师政治委员,第 12 师改称第 69 师,谭知耕任师长,伍洪祥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 3.5 万余人。 4 月 21 日,第 23 军奉命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镇江、江阴之间的国民党军江防,乘胜向纵深穿插,切断了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在溧阳、郎溪、广德地区会同兄弟部队截击、歼灭了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敌 5 个军的大部,5 月初,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杭州。随后又进军上海,强渡苏州河,攻占国民党政府造币厂和敌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 1 万余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上海市。6 月,第 23 军由上海返回杭州驻防。  1950年 1 月,调归第 9 兵团建制,陈庆先任军长,符确坚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知耕任参谋长。 5 月,第 23 军进军浙东,参加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剿匪,解放了定海本岛。1952 年 7 月,第 25 军第 73 师调归第 23 军建制,第 68 师撤销。
  
1952 年 9 月,第 23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三八线”附近担任坚守防御作战任务。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家朋、贾云胜、叶树东、穆守营、王文范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继续坚守“三八线”中线阵地,并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区。 1958 年 3 月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四、第 24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4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6 纵队。该纵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 6 纵队、苏中军区独立旅和新四军第 7 师第 20 旅大部合编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 6 师发展而来的。 

1938 年春,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湘鄂赣、湘赣边、粤赣边、皖浙赣、湘南等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共 2300 余人,改编组成新四军第 1 支队。 陈毅任司令员,下辖第 1、第 2 团。3 月,第 1 支队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集中。 5 月,陈毅率部东进,展开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地区的斗争。同年冬,新四军第 3 支队第 6 团调至苏南,由第 1 支队领导,同时,第 1 团调至皖南归第3 支队领导。1939 年 5 月,第 6 团进至苏州、常熟、太仓之间地区活动,改称江抗第 2 路军。在茅山地区又组建新的第 6 团。 1939 年 11 月 7 日,第1支队领导机关与第2 支队领导机关合并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机关。1941年 3 月,江南指挥部第 2 支队改编组成新四军第 16 旅,归新四军第 6 师建制。1942 年 12 月 31 日,新四军第 2 旅旅部率第 4 团南下苏南与第 16 旅合并, 组成新的第 16 旅。1945 年 2 月 5 日,第 16 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 1 纵队,辖第 1、第 2、第 3 支队及独立第 2、第 3 团。第 1 纵队编成后,参加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8 月参加战略反攻,收复溧阳、金坛、句容、溧水等 10 余座县城。10 月,渡过长江向北转移。 1945 年 11 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 1 纵队奉命从苏浙皖边北撤至江苏省东台县,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 6 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司令员,陈铁君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 个团,共 1.1 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在邵伯、樊川地区扼守京杭运河,保卫苏皖边区首府淮阴。 1946 年 5 月,华中野战军第 6 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 6 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 16、第 18 旅,共 1.4 万余人。 7 月至 8 月,参加苏中战役,在泰兴、如皋、李堡、丁堰、林梓、分界等地,歼灭国民党军 1.5 万余人。10 月,参加涟水保卫战,给进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 74 师以重大杀伤,掩护了苏皖解放区后方机关的转移。此时,新四军第 7 师第 20 旅大部编入第 6 师,成立第 17 旅。12 月,参加第二次涟水保卫战。 1947 年 1 月上旬,鲁南战役期间,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2 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 6 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6 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司令员,陈时夫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属第 16、第 17、第 18 旅依次改称第 16、第 17、第 18 师,共3.5 万余人。 2 月,参加莱芜战役,在攻占和扼守吐丝口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 2.2 万余人。4 月,在泰蒙战役中担任阻援。5 月上旬,挺进鲁南作战。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岗战役,会同兄弟部队抢占垛庄,切断国民党军整编第 74 师退路,封闭合围口,为战役全胜做出了贡献。7 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8 月进入鲁西南作战。9 月初,南渡黄河,参加沙土集战役。月底,和兄弟部队一起越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民团、土匪等地方武装, 攻克亳县、界首、阜阳、新蔡等城。 12 月,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中,于亳县、鹿邑、太康地区担任阻援。1948 年 2 月,攻占兰考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 119 旅,后进至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6 月,参加豫东战役,先在兰考以东阻援,后参加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9 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南准备阻援。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和南下蚌埠以北阻援作战任务。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6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4 军,属第三野战军第 8 兵团建制。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军民,赵俊任参谋长,蓝荣玉任政治部主任。第 16 师改称第 70 师,陈仁洪任师长,谢立全任师政治委员;第 17 师改称第 71 师,梁金华任师长,陈伟达任师政治委员;第 18 师改称第 72 师,康林任师长,张闯初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 3.6 万余人。 4 月, 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境内姚沟至北埂段渡过长江,占领顺安、铜陵、大通等地,并在郎(溪)广(德)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 5 个军。6 月,第 24 军主力北调山东,第 70 师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青岛,第 72 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第 71 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剿大别山地区土匪。  1950 年 3 月,第 71 师归建。5 月,第 24 军南进浙西、闽北地区,担任修建上饶至福州公路和剿匪任务。 1952 年 7 月 20 日,第 71 师改编为空军部队。第 25 军第 74 师归第 24 军建制。9 月,第 24 军改归第 9 兵团指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战斗中涌现出张桃 芳、武在元、王玉生、黄宗德、柴育民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510 月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五、第 2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5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7 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 3 支队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 

1938 年春,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为新四军第 3 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由闽北游击队编成的第 5 团,闽东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的第 6 团,共 2500 余人。3 月至 4 月间,第 5、第 6 团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地区集中。7 月,第 3 支队开赴皖南前线。9 月,坚守清弋江阵地,同日军作战多次。12 月,担负铜陵、繁昌沿江防御任务。此时,新四军第 1 支队第 1 团调至皖南归第 3 支队指挥,第 3 支队第 6 团调至苏南归第1 支队建制。 1939 年,第 3 支队胜利地进行了 5 次繁昌保卫战。1941 年,第 3 支队改称为新四军新编第 3 支队,辖第 5 团、军部特务团。1941 年 5 月,新四军第 3 支队挺进团、无为抗日游击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 7 师,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 19 旅和挺进团。至 1942 年底,第 7 师各部建 成巢(湖)无(为)根据地和开辟了含(山)和(县)桐(城)东游击根据地。 1943 年,第 7 师兼皖江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 4 个支队和独立团。1943 年 9 月,调新四军第 2 师第 6 旅第 16 团加强第 7 师。 此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对日伪军“扫荡”、“蚕食”和反对国 民党顽军制造磨擦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 年 9 月,第 7 师免兼皖江军区。10 月,第 7 师辖第 19、第 20、第 21 旅近 2 万人撤离皖江地区, 由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率领开赴鲁南,隶属于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犯,并肃清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先后参加临城、枣庄等战斗。
 
1946 年 1 月,新四军第 7 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 7 师。6 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第 7 师移师淮北,参加朝阳集、泗县及保卫淮阴等作战。9 月,第 21 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 20 旅。淮南军区独立第 5 团、第 5 旅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 11 纵队。10 月,调整编组,第 20 旅拆散,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第 6 师,第 7 师师部率第 19 旅与华中野战军第 11 纵队合并,仍称第 7师。师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黄火星。下辖第 5、第 19 旅和特务团(由原淮南军区独立第 5 团改称)。 重新编组后,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等战役。1947 年 2 月,山东野战军第 7 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7 纵队。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政治部主任黄火星。第 19、第 5 旅分别改称第 19、第 20 师,以鲁中军区第 4、第 6 团组建第 21 师,共 2.5 万余人。3 月以后,转战鲁中山区, 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和临朐等战役。8 月后,归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指挥,转战胶东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胶河战役、胶(县)高(密)阻击战和莱阳战役的胜利。 1948 年 3 月,第 7 纵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参加胶济路西段作战,攻克张店、淄川等地。4 月至 5 月,在胶济路中段作战,在西线连续 8 天阻击济南国民党军东援,对确保潍县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6 月至 7 月,转至津浦路中段作战,与第13 纵队等部一起,攻克充州及曲阜、邹县等城。9 月,奉命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滕县一带阻援,使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济(南)作战的胜利进行。入冬参加淮海战役,在徐州以东先切断黄百韬兵团向西逃路,继而参加阻击徐州东援之国民党军,后又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共歼国民党军 2 万余人。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7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5 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 8 兵团。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副军长,邓少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熊应堂任参谋长,方中林任后勤部部长。第 19 师改称第 73 师,王培臣任师长,萧学林任政治委员;第 20 师改称第 74 师,张怀忠任师长,邓清和任政治委员;第 21 师改称第 75 师,谢锐任师长,何志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3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后,急插至郎溪、广德地区,截歼南京等地南逃之敌,取得歼灭国民党军 1 个军的胜利。5 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吴淞,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俘敌 8000 余人。6 月 2 日, 攻占崇明。9 月至 12 月,进至皖南剿匪,歼国民党游杂武装 4000 余人,为巩固皖南新区打下了基础。
  
1952 年 7 月,中央军委决定第 25 军军部及第 75 师师部调归空军,第 73 师调归第 23 军,第 74 师调归第 24 军,第 75 师各团分别调归第 31 军和江苏军区,第 25 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六、第 2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6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8 纵队。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 年 1 月 1 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 4 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随后,第 4 支队向南北发展抗日武装。12 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 4 支队。与此同时,第 7、第 8 支队和第 5 支队一部分由清河地区和胶东地区进入鲁中地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也由泰山地区进入沂蒙山区。从此,鲁中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地区。1940 年 9 月,鲁中地区部队编为山东纵队第 1、第 4 旅。

 1942 年 8 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鲁中军区,王建安任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辖第 1、第 2、第 3、第 4 军分区。第 1 分区(兼第 4 旅)廖容标任司令员,汪洋任政治委员;第 2 分区吴瑞林任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 3 分区赵杰任司令员,董琰任政治委员;第 4 分区(兼第 1 旅)孙继先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 1945 年 8 月,山东部队整编,第 1、第 4 旅编为第 3、第 4 师;鲁中各军分区及县区武装,组成警备第 1、第 2、第 3、第 4 旅。 11 月,第 3 师、警 1 旅一部、警 3 旅大部调往东北;鲁中军区以警 2、警 3 旅一部,组成第 9 师;其它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独立第 1、第2 旅。鲁中军区部队先是参加津浦路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自徐州沿津浦路北进华北、东北的计划,继而攻占了鲁中要地淄川、博山,并一举解放胶济线西段重要据点张店、周村,使鲁中、渤海两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6 年 6 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从济南、潍县沿胶济线两路对进,向淄博解放区进犯。鲁中军区部队参加胶济路西段地区阻击战、淄博地区保卫战和文(祖)埠(村)、西坡地、危山、安邱等战斗。 1946 年 12 月,鲁中军区部队参加鲁南战役,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第 1 快速纵队等部,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 年 2 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8 纵队。纵队领导机关以鲁中军区前方指挥所为基础,从各军分区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孙继先任副司令员,张仁初任参谋长,王一平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3 个师和一个炮兵团,鲁中军区第 4 师改称第 22 师;鲁中军区第 9 师改称第23 师,鲁中军区警备旅改称第 24 师。全纵队共 3.3 万人。 第 8 纵队组成后,即投入大兵团作战,参加莱芜战役,在和庄、不动地区歼国民党军第 73 军第77 师,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在芹村、张家洼地区歼国民党军第 2 绥靖区李仙洲 集团。3 月,在临朐地区休整。4 月,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费县蒙山地区阻援。5 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左翼迂回任务,攻占桃花山、磊石山要点,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 74 师做出了贡献。6 月,在沂源阻击战中, 歼国民党军 3000 余人。 1947 年 7 月,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 8 纵队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9 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斗。9 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连克通许、抚沟、周口、陈留、朱仙镇等城镇。11 月,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攻克野鸡岗、典黄车站,控制开封至徐州段。12 月至 1948 年 2 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在此期间,为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平汉路破击战,于睢县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 5 军多次西援,歼敌 2300 余人。 为开辟新区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 24 师师部及该师第 71 团调往许昌以西地区组建豫皖苏军区第 5 军分区,该师第 70 团拨归第 22 师指挥,第72 团改为纵队特务团。3 月,参加洛阳战役,在洛阳以东芝田镇、山神庙、堤东一线阻击郑州国民党军东援,保障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进行。5 月,配合中原野战军进行宛西战役,先在方城、泌阳地区阻援,后奔袭许昌,全歼河南省保安独立第 21 旅,俘其旅长以下官兵 1700 余人。6 月初,在宛东战役中,于西平、洪河、遂平地区阻援。中旬,参加豫东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开封,后担任阻援,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9 月,在济南战役中,在鲁西南地区打援,保障了攻济作战的胜利。11 月至 1949 年 1 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担负徐州以南阻援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 2.6 万余人。
  
1949 年 1 月 22 日,第 8 纵队进至蚌埠以东临淮关地区集结休整,待命向江南进军。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8 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6 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 8 兵团。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军长,陈宏任参谋长,李耀文任政治部主任,周羽一任后勤部部长。 第 22 师改称第 76 师,高文然 任师长,曹普南任政治委员;第 23 师改称第 77 师,王建青任师长,董超任政治委员;第 24 师归建,以其第 71 团、第 72 团一部为基础与第 69 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 78 师,陈忠梅任师长,张健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3.2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全军分别由扬州、邗江的驷马、王圩等地渡江,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军第 312 师 4000 余人。5 月,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解放昆山、嘉定,攻占江湾机场,从苏州河北侧攻入市区,歼敌 4.2 万人。6 月,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1950 年 1 月,第 30 军第 88 师改归第 26 军建制。是月,李耀文任政治委员,刘伟任政治部主任。尔后在上海浦东、崇明岛担 任海防任务。 在解放战争中,第 26 军从鲁中到鲁南,从山东到河南,从皖北到苏南,转战在华东、中原的辽阔战场上,涌现出 9 个英雄连队,数十个模范排,100 多个模范班,1.5 万名功臣,1500 名模范。其中一级英雄 14 名,二级英雄23 名,三级英雄 202 名。
  
1950 年 11 月,第 26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该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从长津湖到汉江边,从三八线南北到平(康)金(化)前线,先后参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战役。涌现出王兆才、王德明、刘庆亮、叶君、林范洪(女)、 陈德忠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2 年 6 月,第 26 军从朝鲜回国。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七、第 2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 27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9 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 年 12 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领导在文登县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队伍和以 1935 年“一一·四”暴动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 3 军”。1938 年春,又有“掖县抗日游击第 3 支队”等一批抗日武装成立。9 月,第 3 军与第 3 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 5 支队”。 12 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 5 支队,辖 6 个团 7000 余人。1939 年秋,第 5 支队整编为第 13、第 15 两个基干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 14 团。1940 年 9 月,第 5 支队改称第 5 旅,同 时成立新第 5 支队,辖第 1、第 2、第 3 团。1942 年 7 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 5 支队第 1、第 2 团分别改称第 16、第 17 团,第 3 团拆编与第 5 旅同属胶东军区领导。 1943 年 3 月,胶东军区部队再次整编,取消第 5 旅番号,直辖第 13、第 14、第 16 团,第 15、第 17 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 1945 年 8 月, 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得到发展,先后组建第 5 师、第6 师和警备第 4 旅。
  
1945 年 10 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第 5 师第 13 团和第 14 团第 1 营重新组建第到师(辖第 13、第 14、第 15 团),1946 年 6 月,警 4 旅改称第 6 师,9 月,组建警备第 3 旅。6 月至 11 月间,以上3 个 师(旅)参加第一次胶东保卫战,给入侵胶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1947 年 1 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5、第 6 师、警备第 3 旅依次改称第 25、第 26、第 27 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 纵队。共 3.1 万余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凤智,政治部主任刘浩天。第 9 纵队编成后,即率第 25、第 26 师赴鲁中参加莱芜战役,以极小代价歼国民党军第 73、第 46 军近万人。4 月,该纵队第 26 师(附第 74 团)参加泰(安)蒙(阴)战役,在白马关、九女关地区打援。5 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由阻击转为主攻,与兄弟纵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 74 师。1947年 7 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9、10 月,参加第二次胶东保卫战。11、12 月,参加胶(县)高(密)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 1948 年春,第 9 纵队经过“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了对敌大反攻。3 月,该纵队以“挖心战术”巧取胶济路中段敌重要据点周村,歼国民党军整编第 32 师 1.2 万余人。4 月,参加潍县战役,在城北担任主攻,其第 79 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潍县,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 45 师等部起了重要作用,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 9 月 16 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 9 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马家庄等据点。其第 73 团在城东南突破城垣首先攻入市区,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称号。 11 月至 1949年 1 月,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任务。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9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7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9 兵团。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政治部主任,侯青久任后勤部部长。 第 25 师改称第 79 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 26 师改称第 80 师,张铝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 27 师改称第 81 师,孙端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3.5 万余人。 4月 20 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 27 军担负鲁港至荻港段主要突击任务。 当夜 21 时许迅速抢占敌人滩头阵地。随之奉命以日克一城的气概沿繁昌、南陵、宣城一线迫击江南逃敌。4 月 28 日凌晨与兄弟部队会师吴兴,共同将国 民党军 5 个多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山区。5 月,第 27 军在解放上海作战中,沿嘉兴、嘉善、松江攻进,先后攻占高家湾机场、梵王渡车站、虹桥、徐家汇车站、龙华机场,控制苏州河以南。6 月,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 1950年 1 月,第 30 军第 90 师调归第 27 军建制。 1950 年 10 月,第 27 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 月初,第32 军第 94 师调归第 27 军建制。其时军长为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 79、第 80、第 81、第 94 师。 11 月,参加第二次战役。 第 80、第 81 两师将美第 7 师第 31 团、第 32 团 1 个营以及 1 个炮兵营全歼于新兴里及以南地区,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 79 师在柳潭里地区与美陆战第 1 师近两个团激战数日,在第 94 师配合下终将美“王牌” 师击溃,并在追击中歼敌一部。 1951 年 4 月,参加第五次战役,担负我东 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 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江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 1951 年 7 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 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 1952 年 10 月奉命归国。 抗美援朝作战中,第 27 军共歼敌 2.1 万余人。有 2.2 万余人立功,涌现出于春田、孙庆云、王元义、刘福海、于宪桂(女)、李耘田等许多战斗英 雄和英模单位。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八、第 2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8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 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渤海军区即将留下的部队组成 6 个团,即渤海军区特务第 1、第 2 团、警备第 6 旅第 11 团、警备第 7 旅第 13、第 14 团、警备第 8 旅第 17 团。 1946 年6 月,内战全面爆发。7 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渤海军区以特务第 1、第 2 团和警 7 旅第 13 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10师,在胶济路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取得济阳、邹平、齐东等战斗的胜利。10 月,华东军区成立渤海军区前线指挥部。11 月,渤海军区以警 6 旅第 11 团、警 7 旅第 14 团、警 8 旅第17 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 11 师。山东解放军第 7、第 11 师均隶属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 1947 年 1 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2 月,渤海军区第 7、第 11 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10 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赵俊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第 7、第 11 师依次改称第 28、第 29 师,同时组成纵队特务团,共 1.6 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即参加莱芜战役,在锦阳关及其以北阻援,保证主力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4 月下旬,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 民党军整编第 72 师主力,俘师长杨文泉以下 1.1 万余人。5 月,参加孟良崮战役,于莱芜以北地区阻援,保证主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 74 师。6 月底后,奉命参加外线出击,攻克津浦线之大万德、界首,接着在鲁西南地区进行了梁山阻击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各部一起,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 9 月至 11 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陇海路破击作战。12 月,刘培善任政治委员。1948 年 1 月,在成武、曹县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2 月,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边区作战。3 月,攻占安徽省太和、涡阳等地。4 月,进至平汉路南段作战,解放河南省汝南、驻马店、确山等城镇。5 月,参加宛西战役,攻占河南省邓县,解放湖北省老河口,随后又参加宛东战役,歼国民党军 4200 余人。6 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发起开封战役,该纵队奉命归建华东野战军,由平汉路东进至上蔡地区,参加阻击国民党军 胡琏兵团,为开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6 月下旬起,参加瞧杞战役,于杞县东南桃林岗,顽强阻击 5 昼夜,予国民党军第 5 军以重创,保证野战军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在此期间,吴肃任参谋长,萧望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 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经 8 昼夜激战,解放济南,该纵队歼国民党军 1万余人;第 85 团第 5 连战后被授予“济南连”荣誉称号。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徐州以东阻援,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继又参加合围和聚歼杜聿明集团。
  1949 年 1 月,于苏北涟水以第 28、第 29 师各一部组建第 30 师。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10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8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10 兵团。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萧锋任副军长,吴肃任参谋长,吴嘉民任政治部主任。 第 28 师改称为第 82 师,钟贤文任师长,王若杰任政治委员;第 29 师改称第 83 师,朱耀华任师长,李曼村任政治委员;第 30 师改称第 84 师,冯鼎三任师长,王敬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3.4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于江阴以西登陆后,解放戚墅堰,切断京(南京)沪路,连克宜兴、长兴、吴兴,歼国民党军 1.1 万余人。5 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太仓、嘉定、罗店等城镇,协同兄弟部 队解放吴淞,歼国民党军 8700 余人。 7 月,进军福建,至 10 月,参加福州 等战役,解放闽清、福州和平潭、大小峪岛等岛屿,该军第 247 团第 8 连战 后被授予“大练岛连”荣誉称号。该军一部参加金门岛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不久,张闯初任军副政治委员,朱云谦任参谋长,李曼村任政治部主任。  1952 年 5 月,第 28 军归福建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 28 军在作战中,涌现出英模单位 2 个营、7 个连和特级战斗英雄之人,一级人民英雄 15 人,一级战斗英雄 4 人,其它英雄模范500 余人。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二十九、第 2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9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11 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 年 11 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 1、第 2 军分区所属第 55、第 57、第59、第 61、第 63 团组成第 7 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12 月,参加高邮战役,攻克邵伯、郭村等地,歼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一部。 1946 年5 月,第 57、第 61 团调出。6 月,第 7 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 31 旅(以第 55、第 59、第 63 团组成)和第 1、第 2、第 9 军分区。7 月至 12 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 年 1 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 7 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 11 纵队,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 31 旅和第 10 纵队调来之第 87、第 89 团,及第 1、第 2、第 9 军分区,共 3.1 万余人,在苏中、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4 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歼国民党军一部。5 月,以第 87、第 89 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 32 旅。8 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 8700 余人。11 月,纵队免兼苏中军区并改归刚组建的华中指挥部指挥,与兄弟部队一起,克李堡、栟茶等据点。12 月下旬, 参加盐南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于盐城以南之伍佑歼国民党 7000 余人。 1948 年 3 月,第 11 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4 月,以第 2 军分区第 4团、第 9 军分区第 7 团和第 1 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 33 旅。6 月下旬,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 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 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突击徐州以东运河车站,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在徐州以南进行追击和堵击,参加会歼杜律明集团的作战。 1949 年 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 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9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10 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段焕竟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 第 31 旅改称第 85 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 32 旅改称第 86 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第 33 旅改称第 87 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治委员,全军共 3.3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 沪铁路,阻击国民党军东逃。 5 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浏河、月浦、宝山 等城镇,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吴淞。 7 月,进军福建,8 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国民党军向南逃路。 9 月至 10 月,参加漳厦等战 役,攻占马巷、集美、澳头,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厦门。 10 月,一部参加金门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 1950 年 11 月 18 日,第 29 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 85、第 87 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第 86 师调归空军。第 29 军番号撤销。 第三章 各军简史 三十、第 3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 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 12 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 5 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6 年春,新四军第 2 师第 6 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 5 军分区合并,兼理第 5 军分区工作。5 月华中军区第 5 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 10 纵队,辖 6 个团。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吴肃任参谋长,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6 月,第 10 纵队兼苏北军区。7 月至 8 月,参加苏中战役,8 月下旬和华中第2 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地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 25 师主力的进攻,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10 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兄弟部队一起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华中军区后方机关的转移,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 10 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7 年 2 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华中野战军第 10 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 12 纵队,仍兼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覃健、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第 34、第 35 旅和第 5、第 6、第 11 军分区,共 5 万余人,归华中指挥部指挥。4 月,参 加淮沭及李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占淮阴、沐阳公路间之钱集、胡集、汤涧等重要据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淮沐公路的封锁。8 月,参加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盐城、阜宁、伍佑等城镇,歼国民党军 8700 余人,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11 月至 12 月,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李堡战役,攻克如皋以东李堡、栟茶、角斜等据点,歼国民党军 8000 余人。12 月下旬,在盐南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于伍佑一带取得歼国民党军 7000 余人 的胜利。 1948 年 2 月,第 34 旅奉命进入安徽淮南,成立淮南军区。3 月,第 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转隶苏北兵团。3 月中旬,参加益林战役担任阻援任务,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阜宁西南之益林镇,歼国民党军 5000 余人。不久,谢振华任司令员,李干辉任政治委员。6 月下旬起,参加涟水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海州外围之房山、阿湖、城头等据点,又乘胜南进,解放涟水、泗阳、宿迁等城镇。7 月,以第 5、第 6 军分区部队为基础组建第 36 旅。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徐州以东之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突击,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尔后又参加对徐州突围西窜的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合围和最后会歼作战。
  1949 年 1 月,由华中军区独立旅改称第 34 旅,调归第 12 纵队。2 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 12 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 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 9 兵团。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饶守坤任副军长,夏光任参谋长,刘仲华任政治部主任,翟盛任后勤部部长。 第 34 旅改称第 88 师,吴大林任师长,罗龙生任政治部主任;第 35 旅改称第 89 师,余光茂任师长,王直任政治委员;第 36 旅改称第90 师,朱国华任师长,郑友生任政治委员,张洪山任参谋长。全军 2.4 万余人。 4 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登陆后,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 5 个多军的追歼战。5 月,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军第 51 军 8000 余人;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军向东逃路。 上海解放后,担任淞沪警备任务。1950 年 1 月 16 日,华东军区决定第 30 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 88、第 89、第 90 师分别调归第 26、第 20、第 27 军建制,第 30 军番号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