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模型制:三上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38:15
我很少外出,这十年来,北京也只去过三次。北京的变化是巨大的,这一点有目共睹,尤其是这次去北京,我看到了世人皆惊的水立方和鸟巢。但最触动我的不在北京城,却在往返北京-西安的途中。
  我第一次去北京,大约在十年前,即2000年。这次去北京,为了取一个批文。我带上礼物去了。其实,不去也行,对方用特快寄过来完全可以。可总经理发了话,不得不去。
  那天下午,我背上大包小包,走进西安火车站,随着人流挤上了火车,找到了自己的硬卧厢,我在左侧中铺。
  一切安放停当,我坐在左侧下铺歇息。虽然有空调,我仍然感到有些热。一则是初夏,二则是我负重上上下下步行了不短的路。静了一会儿,我的心绪平静了,方才注意到右侧下铺上面对面坐着一对年青人,金黄色的头发,身材瘦小。他俩正在玩扑克牌。我看了一会儿,也没看出名堂。
  “你玩吗,一起玩?”男青年看着我,用英文说。
  “对不起,我不会玩英式扑克。”我用英语生硬地说。我猜测他们是英国人。
  果然他们是英国人,来中国度蜜月。我很羡慕他们,度蜜月竟然到了国外。他们说他们的朋友曾经到中国度过蜜月,所以他们也来了。他们很喜欢中国。
  很遗憾,我的英文水平很有限,所以我们的交流很短暂。之后,我对他们只是无意地观察。
  过了不久,他们终止了玩扑克,取而代之的是拼词游戏。这是我的猜测。在他们的中间放一个小塑料板,每个人手上都拿一些印有小字母的小塑料方块,新郎出一个字母,新娘出一个字母,似乎在拼单词。过一会儿,收了字母,再来。
  当我再次注意到他们时,他们俩都在看书,新郎在中铺,新娘在下铺,正襟危坐,全神贯注。每个人的书都厚厚的,两本数摞在一起,绝对超过一砖厚,就像中国的大部头书。每个人的书,翻过去的厚度都过半。看样子,一定是长篇文学作品,看了不少天。两个新人出国了,这两本书也有幸跟着出国了。
  这时,我去了趟洗手间,来回的路上没有看到一个国人在看书,好像连看报纸的都没有,大都躺着,或者静坐着,发着呆。
  过去听人说,在报刊杂志上也看到,不少欧美国家的人喜欢看书,在公园里,在车站,在所有等待的时间里,今天似乎得到了验证。
  忽然,我在想,西方国家的发达先进,国民的文明素养也许与国民爱看书、好学有必然的联系。
  这次的经历,我常常向人们讲起。难道这是偶然的吗?我有时也问自己。但现在我全然相信,这不是偶然的。
  我第二次去北京,大约在六年前,即2003年。这次去北京,我接受ISO9000内审员培训。这次和上次一样,我坐的还是硬卧,不一样的是我所在的硬卧厢是清一色的中国人。我并没希望一定要碰上外国人,尤其是看书的外国人,所以我没什么失望,很坦然。
  饭时,我去餐厅。走道上的人很少,人们大都或坐、或躺在卧铺里。我向前走了没几步,眼睛忽然一亮,惊奇到了极点。一位金发女郎依窗迎面坐着,眼睛大大的,很白,很美。她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一本笔记本,她正在写着什么。当我经过她身边时,有意放慢了脚步,盯着她的笔记本。那页写了一半,是端正整齐的英文。我真想向她打声招呼,却不忍心打断她的思绪。返回时,我望着她的背影,肃然起敬。
  我第三次去北京,就在今年,即2009年。半月前,我受命去参加英文翻译培训。我是孤单一人去的,一路上没有第一次的巧遇,也没有第二次的惊奇。从北京返回西安时,我与西安交通大学的韩老师、杜老师结伴而行。我和韩老师在一个硬卧厢里,我向他提起前两次的巧遇,说这次我有所期待,看来大失所望。
  聊了个把小时,吃过晚餐,韩老师感到困了,爬上了上铺休息去了。其实这时天还亮着。我取出杂志,看了几篇文章,感到口渴,便去打水。走道上人很多,从这头走到那头,并不畅通。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望窗外。走到这节车厢的尽头,我呆了,我的愿望实现了,又是一位金发女郎,依窗而坐,背对着我,正伏案写着什么。当我经过她身边时,我停了两三秒,我看得很真切,她沙沙地写着斜体英文,非常工整,赛过我大学时的作业。这页再有几行就写满了。端着一杯水,当我再次经过这里时,她的那页已经写满了,放在笔记本的前面,下一页也写了几行。她的表情很肃穆,很专注,仿佛坐在教室里。
  回到我的硬卧厢,我很激动,想告诉韩老师我的所见,韩老师似乎睡着了,等到第二天早上我才告诉了他。韩老师一脸惊讶:“真的吗?这么巧,又碰上了。”
  十年里,我三上北京,途中所见,让我感触很深。我想,一个国家要强大,全民勤于学习很有必要。
  记得温总理一次与网民互动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在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我始终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今天,我深刻地明白,政府提倡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确实十分必要,因为这是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