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花怎么扦插:薛瑞萍的教育手记与三(2)班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5:38

 

薛瑞萍的教育手记与三(2)班的故事

94    星期一   

 一周,开始于朗读和持续默读

周末想了又想,决定周一的早读专门用作朗读和持续默读。教师朗读长度约为5分钟一篇短文;余下的十几分钟,学生自由、持续地默读。 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力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 《朗读手册》里,吉姆?崔利斯这样写道。

同样的道理,当学生还小的时候,在教室里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学生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喜欢上阅读——朗读。

为了推销阅读这一特殊珍贵的商品,朗读是最好的广告。

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热衷于阅读,而走廊对面的班级却完全不读?相同的校长、相同的教科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进一步探究后,我发现差异就在于站在教室前面的那个人——教师。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

91日告诉学生:周四下午两节语文是读书课。日有所诵、日记汇报将用去一堂半,余下的二十分钟左右——持续默读。

吉姆?崔利斯的提醒甚得我心:持续默读时间里,学生不许交换读物。

换书,只能在下课时间进行。这也要作为班规确定下来。

此外,如同听音乐一样,教师还会在其他时间,根据课时宽裕程度、学生表现及课间调节的需要,给孩子讲绘本、朗读故事。

至于作业完成之后的自由默读,是在一、二年级就养成习惯的。

说实在话,如此决定,要需要较大的决心——惯性的力量是巨大而深刻的。这就如同上一届的周末坚决不布置语文作业、废止命题作文——和本届的从一年级开始除了每单元一次的AB卷(通过这种形式,

让父母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决不布置和教材有关的书面家庭作业——之前都要经过长久的犹豫和斗争。

可是决定一旦作出、宣布——咬牙切齿地执行下去,做了也就做了。 反之,如果将大量时间精力耗在单调破碎的抄练中,累死累活,成绩也未必有多大提高。那样做的最大损失,是在学习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在生活中,师生少了很多快乐,学习成了无边的劳役海中的无边的劳役。那,才是最可恐怖的。

读什么呢?昨晚在家挑了又挑,选中亲近母语自读课本第6册,然后从“听不厌的故事”之《田螺姑娘》开始,挑了又挑,选中短小精悍的《三个好朋友》。

“作者,新美南吉;翻译,孙幼军。”

指着黑板,教师让他们念三遍。这是脱胎于佛经读诵的“三称”,想表达、想种植的,是一种敬重和感激。

然后,如吉姆?崔利斯所教的那样,站在讲台一角,将书捧得高于学生头顶,一边读,一边和学生进行着目光的交流。 他们又飞到黄花那里,对黄花说:“黄花姐姐,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子下面躲躲雨吧!”

黄花说:

教师停了下来,期待地看着下面。 “黄蝴蝶进来吧,其他的快飞开!” 笑一笑,教师接着读。 ……

可是白花也说:“白蝴蝶进来吧,其他的快飞开!”

这三个好朋友还是一齐摇摇头,对白花说:

这一回,孩子们一齐大声地,几乎是喜气洋洋地——

“我们是好朋友,一块儿来,也一块儿走。”

盈盈一室,一片温暖相契的笑容中,故事灿烂的结尾在所有人的心头:

这时,太阳公公看见了,赶快把乌云赶走,叫雨停下。

天终于晴了,这三个好朋友又一起在花丛中跳舞做游戏。

“掌声!”教师提醒——这也需要教的。

然后,“谈谈看法吧。随便说。”

“我觉得红花、黄花还有白花,她们很偏心,很自私。和她们一样颜色的蝴蝶,就给进去躲雨,不是一样颜色的就不让进。这不好。”韩玉琤说。

“红蝴蝶、黄蝴蝶还有白蝴蝶,她们就很好,不自私。不让朋友躲雨,

自己也不躲雨。”晏楚芸说。

97   星期四      阴转晴

                有信念的小花

好风习习,书声琅琅;童音起处,神清气爽。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读书课。

《用绳子牵着的月亮》开张了。

加上《新编儿歌365夜》,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背至第四本。周有所读,日有所诵——每周一次的堂上诵诗,是我们师生共用的体验和财富。其价值之珍贵和意义之深远,岂限于语文学习。 特地录下开卷的五首,是为了向远方的芷眉表达一个感激的意思。

“薛老师,我们信你的。你指到哪儿,我们就打到哪儿。如果你不指,我们家长就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往什么方向打了——就是你的不对了。” 05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在操场上,高陈同学的母亲陈红恳切地说。她可是说到做到的——今天,高陈交来的暑期教育周记,漂亮得让我感动。

“指哪儿打哪儿”的超级父母,本班还有很多。

2004831日,那个气温和心情一样火热的下午,我对唐礼群说:

“不敢求多,十分之一!一个班上能有十分之一的家长跟上我,

!我就心满意足了。为什么?因为家长也是互相影响的,也是可以一个带一个的。” “十分之一?我敢肯定,不止这么多!”作为叶少华母亲的体育教师

唐礼群信心十足;作为相互了解的同事,孩子在我班上,她是既高兴又有压力。

今天看来,紧紧跟上的,四分之一还不止呢。对于这些孩子一生的发展,教师充满信心。为什么?家庭是一生一世的课堂,父母是第一重要的教师。

“指哪儿打哪儿”的还有芷眉。

因为看云提议,从《新编儿童诗100首》到《神奇的窗子》再到《用绳子牵着的月亮》——必定顺流而下,而至小学毕业的,是为期六年的水滴石穿,日有所诵。 我知道,多于十分之七的孩子是会背的,十分之二的孩子背得不熟,回家基本不背的也有三五个——对于他们,我能够——也应当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这样,初读之时念三遍,检查之前读一遍,加上听人背一遍——这最弱的极个别,也能连拉带拖地混个字儿熟、口儿顺。 母语学习,讲究的是举三反一,忌讳的是打一口井。语文能力的获得不该、也不可能全靠教材。对于弱孩子,教材收个五六成,加上只能混个“字儿熟、口儿顺”日有所诵、手不释卷——动一点、西一点打些野食——几下里耧来,其收成,必定要比盯住教材死抠硬练可靠得多,也有活泛、有趣得多。 好漂亮的背本。这是静候采撷诗里花果,这是我的朋友一篇一篇地找、一篇一篇地敲,然后编排、印刷、邮寄——辛苦为我植出的。坐享受其成的看云,不能不心怀感激。

阳光 林武宪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初次的拜访 郭风

我们和土蜂们,一起来拜访野菊的小屋。

我们的小主人,穿了绿色的便服,站在门口欢迎,他们鞠躬多么稚气啊。

大家寒喧几句,马上脸红了,土蜂便开始唱歌,

我们开始把袋子里的小书拿出来,坐在地上,各人轮流朗读了一节。

小花的信念 顾城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她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她们相信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渔火 谭旭东

夜静悄悄的 

河水  

是一个乖孩子

听月亮妈妈的话

睡觉了  

渔夫点亮了渔火

河水  

就像睁开了眼睛

在说着梦话  

蓝天和海  黄基博

海是地上的蓝天

风吹着渔帆飘动

像朵朵浮云

点点渔火

是眨眼的星星

蓝天是天上的海

风吹动着朵朵浮云

像渔帆飘动

眨眼的星星

是点点渔火。

朋友,你必如我一样,甚爱这朵有信念的小花;你的学生也必如我的弟子一样,虽不太懂,但念起《小花的信念》却特别有味道。

这时候,教师若要讲解,简直是把美人制成木乃伊。且让孩子朦胧地喜欢吧——如其幸运,他们必将拥有小花的信念;如其有福,他们必将成为有信念的小花。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2006911  星期一  阴雨

    “够不够”和“一对一”

早自习,朗读《生日前的九百分钟》。这是《火鞋与风鞋》中的一章。

“看完《火鞋与风鞋》全书的,请举手。”

十来只高高举着的手臂,十来份高高擎起的自豪。

“我没有买……我买的是‘笨狼’。”有人不服气地嘀咕。

“你没有买!你买的是‘笨狼’!这能成为你不读《火鞋与风鞋》的理由吗?”教师正色问。

“不能。”全班回答,“同学之间,应当互相借书看。”

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下面不时响起欢悦的笑——读完此书的孩子笑得最响。

我知道了:以后就这样——除了经常朗读班级共用图书里的童书片段。让读过的会心、自豪,让没有读过的急切、渴望。

“一周你读几次?”小安问。

“确保的,雷打不动的,一周之始的这一次。其他,看情形啦。你想,每周两节读书课,作业都在堂上完成——还剩多少时间哦。幸好有品德和班会的肥油可揩!否则,哪来的这样丰盛、滋润和宽松。”

“一周一两次,够吗?”

“够?多少才算够呢?如果只靠老师——天天读也不够啊。教师朗读,目的在于引导孩子自己捧起书来。当然,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单靠教师引诱是不够的。他们是否能走上阅读的路,上路是早是迟,还要看各人根器的利钝,还要看各人父母重视的程度和付出的力度。说白了,是要看身为父母的,是否愿意、是否能够做到一对一地伴随和培养。”

“震撼!”

几日以来,捧读《朗读手册》,小安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

在我看来,《朗读手册》“抓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罗列并回答了许多父母热切关注的问题。其回答语言果断、气势充沛的原因又在于所有答案的得出,皆是基于大量事实和深入研究。

我该怎么做才能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作者回答:

帮助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这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研究如何改善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的语言问题时发现,一对一教学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特别有效。他指出,读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所以他强调,如果可能的话,家长最好给每个孩子单独读故事听。

我知道这个方法对于父母都上班,且有一个以上孩子们的家庭而言并不容易,但一周7天里,总应该能找出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让他发现你的特点。即使一周只有一到两次的机会。

吉姆?崔利斯以为:儿科医生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朗读活动的有力推动者。如果每一位儿科医生在新生儿出院的时候,建议父母每天给孩子朗读——那么,会有多少父母免除了由于“不知道”而造成的终身遗憾啊。

我该怎么做才能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马萨诸塞州的一位语言临床医生的诊治体会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这位医生忧心忡忡发现: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越来越多,他的病人中不仅有贫穷家庭或受虐待的孩子,而且还有中产阶级家庭和富裕社区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儿童在词汇发展、记忆能力和生活事务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困难?他们似乎缺乏学习的动机,想象力很有限,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对于遵循一些指导也有困难——然而,其中只有少数人是被诊断为具有学习困难的儿童。

经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医生判定: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是从婴儿时期就被送到托儿所,有些人直到入学,放学后仍然必须先去托儿所。许多父母承认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读故事给孩子听,也没有耐心回答一个34岁的好奇心的孩子永无止境的问题。电视通常变成安抚孩子的保姆。

美国医生所忧虑的情形,在我们这里也普遍存在——理直气壮地存在着。

亲子共读难以推动的原因在于:家长往往以为教学是学校、教师的事情,以为教师要求亲子共读,其实是在推卸责任。

即便是那些已经意识到孩子学习吃力、需要补缺补差的家长,他们愿意做的,也只是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比起“一对一”,他们更愿意交钱——哪怕是交很多很多的钱。

然而,这些钱都是白交的。我所看见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一个学习吃力的孩子,因为补习班而获得学习能力的根本提升。

原因何在?

补习班补习无效的症结,就在于它是以班级形式进行补习——那些班级学习中的掉队者,最需要的,是一对一;最不需要的,是班外班。

当然,我说的是小学生;中学生是否如此,我不太了解。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缺少一位家长或者特定的人与孩子一对地相处,仅仅依赖团体的学习,有时侯学习就变得毫无意义。

这是那位语言临床医生的话。

想想我的儿子,想想班上那些已经热爱阅读、不惧写作、词汇丰富、思维敏捷的孩子——哪一个不是父母用心用力,一对一做出来的?

起始年段的付出,每一份都有回报;如果持之以恒,回报是无与伦比的美好和丰厚。

不扶自直的天才自然是有的,正如油盐不进的顽石也是有的。好在那都是百里难一的个例——而教育所面对、所能发生作用的,永远是中等资质的大多数。

一周一次够不够?对于有些人,是够了;对于有些人,远远不够。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心力有限——责任也是有限的。不够,也只能任其不够了。

然而,一周一两次却是必须的。

对于上根孩子和智慧家长,这样的朗读,这样的苦口婆心,是火种;对于另一类家庭的另一类孩子,一周一两次的朗读,是诱使他们亲近阅读的唯一契机。

尽力而为吧。

我知道这个方法对于父母都上班,且有一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而言并不容易,但一周7天里,总应该能找出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让他发现你的特点。即使一周只有一到两次的机会。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啊——请好好思量这段话。

918      星期一   

  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

“真好,真安静。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小伞兵”和“小刺猬”》。”

“听过了……我妈妈……”几个声音在说。

“我们没有听过!”更多的期待在响。

“听过的也要听。听老师朗读,不光是听故事,也是一种学习——我们学什么呢?”

“学朗读!”

不约而同、声震屋瓦。然后是无一例外的全神贯注。呵呵,我的一点即通的娃娃们——真是好帅啊。

很短小的科普故事,大约三分钟读完。简单的讨论之后,“自由阅读吧。”

学生读学生的:有人轻念,有人默读;老师读老师的,今天没带其他书,就坐在门口,轻声朗读与《“小伞兵”和“小刺猬”》同在一本的亲近母语自读课本第6册之《三打白骨精》。一连念了三遍,直到完全熟练顺畅为止。

下周,我就“三打白骨精”。而且,隔段时间再打一次。

“读过了还要读”的念头,来自刚才偶发的“听过了还要听。”

为什么呢?

孩子们悟得好啊:听老师朗读,不仅是听故事,也是在学朗读。而学习,尤其是经典篇目的学习,是需要重复的。没有时间让他们重复地读,就让他们重复地听嘛。

和用心倾听同时发生的,是听者所不自知的“内模仿”——天长日久了,就叫熏陶。

对人发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从第二遍开始。因为读者只有摆脱了对情节的牵挂,才可以静心体味文字深处的东西。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话说,这叫“白色的阅读”。

能够引诱孩子于不知不觉回味潜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好声音的深刻学习,也应当从第二遍的朗读和倾听开始。在第二遍,孩子的注意力将不再被故事所牵引,随着朗读,他们亲切地忆起和重温的,是情节,更是文字和声音。

这叫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

开始的时候,肯定有孩子觉得不耐烦。唯其如此,更要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比多听几个新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这白色的朗读和倾听中慢慢的、有时是艰苦地——炼心。

说实在话,若非有过上百次听、读《金刚经》的体验,我绝不会悟到这一层。

“滚得慢一点。让歌声在缺遗和闲暇中清亮地响起。”

《失落的一角》,那个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朗读的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哲学之书——讲座中脱口而出的感受,竟然在这个时候,在师生同时沉浸其间的阅读时刻,清晰地在自己耳边响起。

《失落的一角》,让人回味无穷的黑白绘本,真是一个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朗读的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哲学之书啊。

当孩子自由阅读,教师与其警察似的来回巡视,将不信任和不安祥由踱步传达给孩子,远不如兀自读来的好。这个时候,教师最好读好玩的书,想笑就只管笑——让孩子看见你的开心。这种沉浸,这种开心,必和孩子的沉浸、开心推波助澜、水涨船高。

偶尔也抬头,为的是暗暗记下东张西望的家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逮到一个。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可能被逮的极个别,因为有所畏惧——更因为同学和教师无声的影响,也熏得安祥了。

921   星期四    

 写在沙上和刻在石头上的

读书课。孩子日记写得好;新诗不用范读,自己就念得很好——省出了时间,激起了兴致。先念:

美丽的阿拉伯传说

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旅途中,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一个还打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伤心,一言不发,在沙地上写下:“今天,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后来,他们来到田野。因为天热,都下到湖里玩水。被打的那位差一点儿淹死,幸好朋友把他及时救起。上岸后,被救的人用剑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朋友救了我的命。”

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我打你的事,你写在沙上;我救你的事情,你却要刻在石头上呢?

“为什么?究竟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突然中止了朗读,放下书——期待着。

稍一愣神,立刻有人举手。

“我知道!”李旭冉比比划划地说,“写在沙子上,风一吹就没有了;刻在石头上,会一直在那里。”

“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追一句。

“我!”

“老师!”

“我知道!”

“不知道”的李旭冉怏怏坐下。李旭冉不知道:同学的“知道”是因了他的启发。

“挨打的时候,在沙漠里,所以只能写在沙子上。被救的时候,在湖边,所以刻在石头上。”郭乐认真地说。

“哈哈哈……”教师大笑,“有道理!但是,他为什么不写在泥土地上呢?那不是很省劲吗?”

“写在沙上的字,容易消失,表示他想忘记朋友打他的事;刻在石头上的字,永远不会消失,表示他想永远记住朋友的救命之恩!”早就急不可待的邢虎威大声说。

“对!”稍后几秒举手的朱丽丽等大声附和。

再次捧起《亲近母语》自读课本,教师读出故事的结尾:

另一个笑着回答:“当被朋友伤害的时候,要写在容易遗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得到帮助,就要刻在心灵的深处,在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去它。”

合卷,等待并暗示的目光看着下面。

掌声响起来——这是我教他们的。

乘兴,又读《三打白骨精》。

这个故事谁不知道啊。可是——他们听得那叫入神。

白骨精在半空中,暗暗称赞悟空的本事,心想,我那么变化了去,他还是认得我!看他们走得快,再下去四十里,就不归我管了。吃不着唐僧肉,不晓得哪年哪月才能修得个长生不老。若被别的山头的妖魔捞了去,还要笑话我无能。罢了,我再下去试一试。

“呵呵……”一片会心享受的笑。

因为练过,更因为古白话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朗读声忽而舒、忽而缓、忽而喜、忽而嗔。读着读着,教师忘乎所以,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仿佛教室里有两个我,一个陶醉于另一个的读。

悟空止不住伤情凄惨,说:“你那时节初出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两界山,救我出来,拜你为师。我曾穿山洞,入深林,擒妖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如今你是非不分,人妖颠倒,只教我回去,这才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只是多了这紧箍咒。”

读完了。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才想起鼓掌——有几个在那里做哭泣状。

或早或迟。有谁知道,会不会有学生因为这样的朗读而去读原著呢?

值得——而且应当进行白色朗读的,只能是这样的、经过了时间考验、且适合儿童兴趣的经典文字。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啊。

铭刻,是可以瞬间发生的。第一次听见,这样理念就深镌在我的心头。更准确地说,是激起我灵魂深处的强烈共鸣。

而今而后,在教室、在课堂——在自己班上,教师如此思如此行,就是想在石头上刻下一点东西啊。

当然,沙上的写也是必须的。

理想的人的精神世界,应当是一片朴茂丰盈的原野——要有大树参天,要有鲜花灿烂,也要有灌木、小草乃至地衣、苔藓。

1011   星期三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家长:

又要买书了,这是学生期盼已久的事情。

两年多来,关于学生阅读,关于亲子共读,教师说了很多、写了很多、做了很多。

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必须在校度过9年学习时光。6至15岁的这9年,对人一生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高估也不为过的!可以这么说: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教师竭力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原因。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的和最重要的教师。也是教师倡导亲子共读的原因。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是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依感。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独生子女来说,对于那些父母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须和可贵。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购书,是为了引导阅读、满足需要,更是为了增强基于共读的班级凝聚力、亲和力、净化力。

这是学生成长的必须,这也是教师着力建立班级书库的目的所在。

两年多来,由于各位的支持,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读体系:同背一本书(儿歌诗),同读一套书(从三年级起是两套),同借一库书——如今我们的班级书库已经有图书60册。孩子们每天都来借阅,它们像一股清泉在孩子们的中间、孩子们的心间流动着、洗涤着、滋润着。随着年龄增长和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班级书库需要不断更新、扩充。

本次推荐

1,绘本《鼹鼠的故事》(一套8本,单本定价13至18元不等)。

这是捷克画家兹德内克?米莱尔的经典名著。作品初创于上世纪50年代,以小鼹鼠为主角的动画片《鼹鼠做裤子》在1957年的威尼斯影展中首获大奖,之后其他以小鼹鼠为主角的多部影片陆续在全球十几个国家获奖,根据影片改编的图书《鼹鼠的故事》也因其幽默、夸张、抒情、优雅的风格风靡世界,成为成为世界图书圣殿中的瑰宝,影响了几代读者。很有收藏价值。

2,《小虎娃童话集》(一套5  单本定价15元)

这是5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短篇童话自选集。文笔清新、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引人入胜,十分适宜三年级孩子阅读。其中《红线的心愿》作者汤素兰已经是孩子们的老朋友了。这种对于某个作家的亲切感是教师有意培养的。教师期待学生从“这一个”开始,结识、喜欢更多的优秀作家——这是孩子的幸运,也是家长的福气。

根据自愿原则,根据孩子兴趣,根据家庭条件——填写下面回执单。

团购享受80%优惠,书款总额的20%用于购置班级共用图书

—————————————(沿此线裁下交回)

我要《小虎娃童话集》(  )本 《鼹鼠的故事》(  )本 

 学生(   ) 家长(  )

1016   星期一   

  朗读也要备课

《珍贵的八个字》——取自“亲近母语”自读课本第10册。

“我舅舅的孩子就是兔唇。”

“我大爷也是。”

“我觉得,那个兔唇的小女孩很可怜。”

“伦纳德老师真好!”

“我们不能嘲笑身体有残疾,长相有缺陷的人。他们会伤心的。”

——读完之后,孩子们照例各抒己见。

“老师,我不明白:伦纳德夫人为什么要说‘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呢?”一个学生问。

“因为伦纳德老师没有孩子!”一个声音假思索地说。

“是这样的吗?大家再想想!”教师说。

过了一会儿。

“大人总是最喜欢自己的孩子。伦纳德老师这样说,是想让那个小女孩知道:她喜欢她,她最喜欢她!”

“是啊。当教师面对学生,面对一个女生——所有表达喜爱之情的话语里,‘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确实是最温暖、最感人的了。让我们回忆文章内容,开始的时候,小女孩是什么感觉?”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几个声音在响。

“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多么自卑,多么可怜啊!可是同学们却都——”

“嘲笑她。”

“所以她觉得,所以她认定——”

“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

这次的回答,出人意料地响亮、整齐。异口同声的回答里,充满了气恼、愤恨。无疑,那个加拿大女孩的哀伤,已经深深触痛了我的这群孩子。他们有感同身受的气恼和愤恨——气恼和愤恨,指向兔唇女孩的同学们。

“可是现在,可是现在啊!所有同学都热爱、所有同学敬慕的新老师,伦纳德夫人却亲口对她说——”

“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想象一下:听了这话,小女孩是什么感受?”

“很亲切。”

“很幸福。”

“好温暖。”

“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教师应和着朗读,然后又问,“再想象一下:从今以后,再遇人嘲笑,她会怎么想?”

“伦纳德夫人爱我!伦纳德夫人喜欢我!伦纳德夫人希望我是她的女儿呢!”

“于是——”

“于是她的痛苦减轻了很多。”

“从前充满内心的气恼和愤恨呢?”

“也减少了不少。”

“这八个字抚慰了我的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不由自主地,教师又读。这时候,教师才明白:从前以为略去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练、感人的这组排比句,对儿童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以为多少透着些说教的气息、多少会减弱文章张力的一唱三叹——学生理解它,是需要体悟和思考的。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实现提升必须的缓坡。

教师,尤其是我这样以文字表达和鉴赏水平自负的家伙,更不该单单从成人的角度、从文艺鉴赏的角度评价儿童读物。

略停了停。这种不期而遇的新鲜感悟,教师充满感情地读出文章的结尾: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的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

“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

总结:今天讨论中的重读是自然发生的;以后,朗读也要备课,要对可能重读的部分有所准备。

至于《珍贵的八个字》这样短小精悍的美文,讨论之后,是应当再全文朗读一遍的。

说做就做——今天缺了的,明天补上。

1023  星期一  

高尔德的建议和亲近母语的主张

本学期推荐的“小虎娃”系列童话共有5本。为了“打广告”(激发阅读期待),我和严老师给孩子朗读书中的单篇或片段——哪一本都不敢拉下。

上周读的是《红线的心愿》和《快乐的芭蕉扇》。

今天读《面包狼》的开头两节,学生们听得很入迷、很开心。

决定推荐这一套的时候,很经了一番犹豫。在教师看来,相比于共用图书中已经有的“纽伯瑞”、“安徒生”等国际大奖系列,这套国货,其“价值”无疑要弱很多。

小安坚持认为:共读一套也好,共借一库也好,就该多让孩子看世界水准的精品。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我们写得没人家好呢?花同样的钱和时间,当然要让孩子尽量多的读到经典。至于为繁荣祖国的儿童文学做贡献,那不是我们的事情。”

一样的话,过去我也说过。可是今天,不这么想了。

 “中国和外国,尤其是西方儿童文学创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今天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目的在于培养高品位的读者,也在于培养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者。我们当然要尽量多的让孩子阅读到国际水准的优秀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家只能出自一流的读者。然而,如果由于我们的引导和暗示,孩子们在意识或潜意识里鄙视本土作家、本土作品;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艰难跋涉中的本土作家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可怜可叹、灰头土脸的——我们又怎么能期待有人会立志于儿童文学创作呢?所以,在推介国际水准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培养儿童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依感——否则,无论将来是否从事创作,他们都会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无根之人。这种偏差,我们一定要警惕。”

去年年底,参加“亲近母语”的一次组稿会议。雪后的寒夜,零星响起的鞭炮声中,徐冬梅的轻声细语,今日忆来,竟然是历历在耳——掷地可作金玉声。

当时的我,既怀深远的钦佩,又有浅近的不服:“我是一根小小草,小草的眼里只有一班娃娃。繁荣并提升祖国的儿童文学创作,那是你们的宏图大业——我的班级,我作主。”

故此,前两回购来的共用图书,外国作品占了绝大多数。

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师颇不以为然的周锐的《幽默红楼》、《幽默水浒》、《幽默三国》开始走红——要知道,“幽默系列”的厚度,可是大大超过“国际大奖”。至于汤素兰的“酷男生系列”和“笨狼系列”则更得青睐。一旦得手,可谓是如获至宝——两三天就能看完,归还的时候,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风之王》堪称经典了吧?可是,会写诗的丁若琳转身就送了回来:“老师,我看不懂。”

于是给她“小虎娃”中的《机器人卡卡》,这是上周五的事情。

周末的两天里,都在惦记《机器人卡卡》——因为在我眼里,那本书的文笔、故事和境界,都过于老套、正统。

今天一上班,就忙不迭地问:“《机器人卡卡》好看吗?”

 “好看!”

头也不抬地回答,脸上是一如既往地毫无表情。因此,教师可以确信这是真话。然而,还是追了一句:“你真的喜欢卡卡吗?卡卡比起《风之王》呢?”

 “喜欢!真的喜欢!它比《风之王》好。”大约有点不耐烦了,这一回,丁若琳的语气坚决了很多。

呵,这叫什么眼光!这叫什么事!

在教师看来,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悲痛的文化冤案了。

幸好——此前的《朗读手册》,为我的教师和成人立场的“经典癖”下了一味很好的解毒药。

在那本书里,吉姆?崔利斯明明白白地忠告美国人民的情况,在我们孩子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作者指出:为了培养终身读者,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强调“轻松易读”的原则。学生所读是否经典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终身读者,而不是英语教授。同样的意思,置于中国,就该这样说:对于儿童来说,第一需培植和呵护的,是他们的阅读兴趣;社会进步及民族昌盛所需要的,是多多益善的把读书当作第一休闲选择的普通公民,而不是中文教授。

吉姆?崔利斯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很多大名鼎鼎的人文学者和著名作家,他们小时所读的,多是畅销书、急就章、系列小说——其品味和性质,正如今天的《哈利?波特》。

(韦尔兹利大学英语系主任亚瑟高尔德教授)希望老师及图书馆馆员只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不必要求学生读某些特定的书来自找麻烦。高尔德说:“我建议高中老师用秤来称书,看书的重量评分。”他解释说:“我的认识是,要趁年纪小的时候贮存记忆。人们需要吸收大量的奇闻逸事、闲话八卦及情感经验,我们获得大量信息后,清理头绪的恰当机会便会出现。杂乱无章,一塌糊涂,首尾不分,前后倒置,不必担心什么书没有看,或者每个人都该看什么书。这些对我而言,全是适用于中学阶段学习阅读的名词与原则。

高尔德反对高中生读莎士比亚、希腊神话、现代诗及罗伯.弗罗斯特的诗……

想起今天4月,发生在东南大学榴园宾馆咖啡厅里的一场谈话。一位负责高中读本编写工作的朋友问:“张晓风的散文、席慕容的诗,要不要?”

 “当然要!”我几乎喊着说,然后陈述理由,“30岁后,我还挺喜欢她们。我忘不了初读时候,她们带给我的快乐。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来路;我们不能凭着自己30岁达到的高度,剥夺了孩子享受清浅明快的权利。青少年阅读,原本就应当是清浅明快的,尤其是我们苦难深重的中国孩子!就拿我的儿子来说,不要说是在压力巨大的高中,就是今天,关于阅读,我也是关心阅读是否使他快乐,胜于关心阅读是否使他高深。”

 “我读过很多不堪的东西。”私下里,我不无骄傲地宣称,“这是我的精神格外刚健的原因。”

当然,我不会让学生读不堪的东西。

而且,我会尽我所能让孩子读到既经典又有趣的好东西。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大奖”就是这样的神品——只是学生接受它们、喜欢它们还需要时间。

毕竟,记录和描写本国儿童生活和学习状态的读物,更能让学生走进、沉浸——更能让他们爱上阅读、亲近写作。其间的亲切感和对于习作的示范作用,是“国际大奖”无法替代的。我们以为“稀松平庸”的地方,在孩子那里,也许恰是爬升需要的缓坡。——谁知道呢?

教师能做的,就是让班级图书尽量杂驳、尽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孩子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从这一学期开始,科普读物开始进入大量我们的班级书库——将来还要有艺术类。

 “彩色乌鸦”系列之《小姐姐克拉拉》、《爱心企鹅》、《兰心的秘密》、《香草女巫》是我们学生的最爱,这些我都能理解。《妈妈走了》的抢手,可能跟教师在家长会上的宣讲有关——至于很多孩子的喜欢《本爱安娜》,这就让我就大为惊喜了。

且喜欢,且等待吧。因为懒惰,也因为忠实于自己散漫无际的海读体验,对于学生阅读——我很少进行专门指导。我以为:过多过细的指导,有时是一种限制和剥夺。

我所经验过的童年时期的阅读快乐,是朦胧、私密和难以言说的——因而格外甜蜜,格外具有孕育性和生长力。

我为自己找到的借口是:相信生命的主动性;相信——

我们获得大量信息后,清理头绪的恰当机会便会出现。

比指导更基础、更重要的,是把有趣的好书送到孩子跟前;是用朗读——这一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

只要他们有书读,有时间读;只要他们爱读——十分功德,成就七分。

诚如是,于云本愿,大矣,足矣。

1030    星期一   

晏楚芸的“幸福”

去年的树

(日本)新美南吉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读着读着,教室渐渐浸入一片宁静。不少孩子眼圈儿红红的。

稀稀落落的掌声之后。

“谈谈吧。”教师轻声说。

“我觉得小鸟很可怜。春天到了,她回来了,可是大树不见了。只有树根在那里。”项文静说。

“我觉得伐木工人好可恨!是他砍掉了大树,害得小鸟和大树再也不能见面。”李旭冉气愤地说。

“如果伐木工人不伐木,我们教室里课桌课椅哪里来?房屋建筑所需的木材哪里来?你用的铅笔、书本——还有很多很多生活必需品哪里来?”教师问。

“是啊!好多东西哪里来?”孩子们应和着,声音里有体悟,也有无奈。

“很多时候,离别,甚至是生离死别,是不能避免、不能预见的。让我们止住针对伐木工人的气愤,集中谈谈大树和小鸟吧。”教师建议。

“小鸟很信守诺言。大树不见了,只有树根了,可她绝不放弃,找到工厂,找到村庄,又找到小姑娘家,对着灯光,唱起去年的歌。我觉得这只小鸟,很伟大,很了不起!”晏楚芸充满激情地说。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教师又读,声音更低更轻。

孩子们似乎屏住了呼吸听——似乎那只身心哀倦的小鸟,就颤颤地立在自己的面前;似乎那一束温暖的灯火,就弱弱地燃在自己的面前——似乎自己的呼吸稍重一点,就会吹熄了那盏灯,惊飞了那只鸟。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灯火——这就是小鸟想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大树啊。谁能告诉我,灯光里,小鸟看见了什么?”

“看见了茂盛的大树。”

“看见了从前,自己给大树唱歌的样子。”

“看见被大树被歌声陶醉的情形。”

“看见了自己在大树怀里甜甜地入睡。”

“还看见了自己做过的好梦。”

“还看见了大树思念自己的样子。”

“还看见了在被砍倒地的一瞬间,在大树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里颤动着的——对小鸟的想念!那一刻,大树会想什么?”教师补充并追问。

“小鸟回来再也找不到我了!我再也听不见小鸟的歌声了!”施淑静潸然泪下,“小鸟会很着急、很难过的。”

“是的,大树很难过,为自己、也为小鸟。但是!我们深思一下——大树有没有想到,小鸟会这样的到处寻找自己?大树想没有想到,当连火柴都不存在了,小鸟还会给自己唱去年的歌?”教师问。

“我觉得……想到了。”施淑静犹豫地说。

“想到了!”很多人肯定道。

“为什么?”

“她们感情深。”

“她们感情深!”

“事情一定会是这样的!”连声而起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坚决。

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教师再读——再问:“鸟儿为什么又要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才飞走呢?”

“小鸟想记住这盏灯火的样子。”

“以后,只要看见灯火,小鸟就会想起大树。”

“哦,以后,只要看见灯火,小鸟就会想起大树,就会觉得温暖,就想唱歌。到处都有灯光,有灯光的地方就有大树——大树永远活在灯火中,大树永远活在小鸟的心中。来!我们再听一遍。”

依然是稀稀拉拉的掌声,依然是一片宁静。这时的宁静,少了一些伤感,多了一些温暖——伤感的温暖。

“还有想说的吗?”教师试探道。

“老师,我觉得大树很幸福!” 又是晏楚芸。

“为什么?”

“因为大树被砍了,小鸟还到处找她;火柴都没有了,小鸟还对着灯光给她唱歌。所以大树很幸福!”

“而且,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大树知道小鸟会这样做,一定会这样做的。所以,被砍的时候,大树的心里并不全是悲伤。对不对?”

     “对!”

“再问一次!大树凭什么知道小鸟一定会这样做?”

必须说明的是:“幸福”——是教师此前从没想到的;而此后的讨论,便全起于晏楚芸的“幸福”。

一个真实的词,就是一颗富有孕育性的种子。它是有生命力的。

“因为大树知道小鸟守信用。”

“因为大树相信小鸟。”

“因为大树给过小鸟幸福和快乐。”

“因为大树知道小鸟爱自己。”

“因为她们相互喜欢,也相互了解。”

“也就是说,大树知道小鸟总会找到自己,给自己唱歌;小鸟也知道——”

“大树知道小鸟总会找到自己,给她唱歌。所以——”

“小鸟才会对着灯光唱。”

“小鸟相信大树能听见吗?”

“相信。”

“你们相信大树能听见吗?” “相信!”

“所以,面对灯光,小鸟的心里也不全是悲伤。 为什么?

“因为她终于找到了大树。”

“因为她终于可以唱歌给大树听了。”

“因为死亡也无法让深切的思念停止,死亡也无法让温暖的歌声停止——对不对?”

“对!”

“大树知道:小鸟不会忘记自己。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或者被做成什么——小鸟也绝不会忘记自己。小鸟知道:大树的心中满是思念、期待和信任。无论大树变成什么,或者被做成什么——大树对自己的思念、期待和信任都不会改变。这样的感觉叫什么?”

“爱!”

“幸福!”

“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幸福?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拥死亡和任何变化也不能阻挡的爱?”

教师问得颇有深度。其实,教师也不指望孩子们立刻就能回答——有时候,告诉是必须的。

适时的告诉,就是播种。

铃声响起。

“好好爱朋友。珍惜缘分,珍惜共同度过的每一天。”

教师告诉孩子。教师告诉自己。

言教的力量

--教师的语言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教。我一直遵循孔老先生的遗训,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感染学生,对语言的力量也心存不屑,但是今天几个孩子的话让我重新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有时候言教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今天下了课间操以后,几个小姑娘簇拥着我往前走,王桐突然说:“老师,昨天你讲的故事太感人了,我给我爸爸讲了以后,他都流泪了。”齐琳也赶紧说:“我讲给我妈妈听,她也哭了。”还有几个孩子也随声附和着自己把故事带个大人以后,家长的反应。“什么故事?”我问到。“就是昨天你上课的时候讲的老牛要水的故事。”我恍然大悟。

昨天中午一个家长来学校找我,诉说着孩子种种不听话的行为。我也表示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也就肆无忌惮起来,对家长给予自己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偶存的感恩之心也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大多家长对孩子束手无策。

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走进教室以后,没有讲话,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了“母爱”。孩子们都面面相觑,有的孩子问我:老师,要写作文吗?”我摇摇头说:“不是,今天老师要给你讲一个母爱的故事,讲完以后,我们讨论一下有关母爱的话题。”一听说我要讲故事,孩子们都坐正了,屏息凝神的看着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部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故事在一片沉默中结束了,我的眼睛分明有一种东西流了出来,教室里也多了低低的抽泣声

有一个孩子首先打破了这一片沉静,“老师,这个老牛太伟大了,他自己拼死要来的水一口都没有喝,都给了小牛了。”“送水的人应该多给他们点水,让老牛也喝点就好了。”、、、、、、孩子们用同情来诉说老牛的境遇。

 “你长这么大,你还记得你妈妈为你做过什么吗?每个同学说说你记忆中最深的母爱吧!”又一次沉默了。不过这次沉默很快就被那充满热情的语言所代替,每个孩子都不甘落后的诉说着母亲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我也从中看到了那久违了的感激。孩子们的故事中一次又一次诠释着母爱的伟大,它们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的心在感动中跌宕起伏。

大概孩子们也被《母爱》感动着,在我没有任何表示的情况下,竟然有这么多孩子不约而同的把这个故事传递给了自己的父母,让他们的爸爸妈妈也经受了一次感恩的洗礼。从孩子们的激动以及他们父母的泪眼中,我看到了言教那不可忽视的作用。或许就是在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我们会经历一次次心的洗礼,进行一场场心与心的交流,领会更多从现实中得不到的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言教的魅力。

老师们,多给孩子们一些心灵的启迪吧,不要吝惜你的语言,浪费了这本该属于你的权利

三二班的故事

116  星期一  

“不要,不要鼓掌”

《温情的狮子》,日本柳濑嵩的绘本成名作。

先将小课椅置于讲台右前方,然后小心谨慎地站上小课椅——然后照例问前排最偏的和后排最远的孩子:

“秦本顺,能看见图吗?”

“能。

“李智炫,能看见图吗?”

“能。”

在某国郊外的一个动物园里,有一只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小狮子。小狮子孤苦伶仃、整天浑身发抖,哆哆嗦嗦,大家叫它“哆哆”。

动物园给小狮子找了个狗妈妈。狗妈妈胖乎乎、圆墩墩,大家叫它“胖墩儿”。

画面上,哆哆和胖墩儿双双拖着红红的舌头,好奇又亲热地对视着。大约,这是他们母子的初会。真所谓一见钟情啊。要知道,缘分——是很重要的!

宁静,透着关怀的宁静。温馨包裹着些许悲凉的开头,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吸引住了。

狗妈妈唱摇篮曲给哆哆听:

小哆哆乖宝宝,

宝宝快睡觉,

好好睡觉睡好觉。

宝宝要喝奶,

好好喝奶喝好奶。

小哆哆乖宝宝,

宝宝睡觉啦!

妈妈驮着哆哆,双眼微闭,前言不搭后语地哼唱着,陶醉于自己的眠声和儿子的安详。前言不搭后语的眠歌中,哆哆拖着舌头美美地睡了。

一片浅浅的玫瑰色背景,一排娇弱的含苞的小花。眠曲中,花朵们一顺儿地轻轻摇动,摇入甜甜的睡梦。

“嘿嘿……”孩子们笑了,好像回到了永远回不去的幼年。

小哆哆乖宝宝,

宝宝快睡觉,

好好睡觉睡好觉。

宝宝要喝奶,

好好喝奶喝好奶。

小哆哆乖宝宝,

宝宝睡觉啦!

受到画面和学生的感染,教师把眠歌又念了一遍。同时,在心中起了一通感慨:想起多年以前的哄儿子入睡,想起自己很差的睡眠,还想起讲述《猜猜我有多爱你》时说过的:“所谓爱,就是像小栗色兔子这样,在温暖的怀抱里,彻底放下自己——如土委地、弛然入梦。睡时是一个婴儿,醒来是一员猛士。那是怎样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啊!”

狗妈妈为培养小哆哆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

先不要吃!

手!

吃奶!

再见!

页面上出现的是四个幅小图,分别画着妈妈对孩子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的情景。

在狗妈妈的精心抚养下,小哆哆变得很温顺,它一天天长大,长得比狗妈妈还大啦。

“哦!”

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因为他们看见,小哆哆已经是一只大雄狮了。

高高的,高高的山岩上,狮子的鬣毛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可是,就因为妈妈在身边,再怎么壮硕的雄狮,也是“哆哆乖宝宝”啊。瞧,母子俩的尾巴稍儿居然是绕在一起的!

呵呵,在爱里,不仅哆哆是庞然的娃娃,长出皱纹的妈妈也挺孩子气呢。再怎么缠绵也不为过,再怎么亲热也不为多——只有孩子会这样,只有深爱中的人会这样。

人在爱中,回到童年、拥抱根部。

所以,爱才具有更新和滋养生命的神奇力量。

有一天,哆哆被送到城里的动物园。哆哆和狗妈妈分别了。

好几年过去了。

一片苍凉的灰蓝,装着哆哆的笼车行在路上,大路伸向不可及的远方。一夜之间老了很多的妈妈,眼泪汪汪地目送着远去的笼车。

狮子哆哆现在是马戏团里走红的大明星了。

可是到了晚上,哆哆就会想念狗妈妈,想起那首温情的摇篮曲。

和每天一样,这个晚上哆哆又在笼子里睡着了。这时,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了那首熟悉的摇篮曲。

是妈妈!哆哆使出浑身的力量撞坏笼子冲了出去。

“快跑!”

很多孩子脱口而出。

快跑!哆哆如同金色的风!

快跑!哆哆就像发光的箭!

快跑!哆哆的鬣毛迎风飘动!

快跑!快跑!快跑!

城里人惊呆了:从墙里蹿过一头狮子!

城里一片混乱。端着来复枪的警察在追赶狮子。

教师越读越快。到这里,猛然停住。孩子们紧张地期待着,然后听见教师缓慢而低沉地读;

在小城边白雪覆盖的小山坡上,哆哆找到了狗妈妈。狗妈妈已经老态龙钟,看上去奄奄一息。

“妈妈!这次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永远生活在一起吧!”

很多孩子哭了。

画面上,大雄狮抱着妈妈泪如雨下。儿子怀里的妈妈衰老而无力,像个小小的婴儿——但是能够清楚地看出,她在笑呢。

就在这时,警长下令:“开枪!”

不可以开枪的,可是……

哆哆是一只温和善良、有情有义的狮子,可是……

哆哆把狗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倒下了。

小山坡的雪面上,留着哆哆的脚印。

奇怪的是,脚印在小山坡的中央突然不见了。

有好多人说,当天晚上他们看见一头狮子,背上驮着一只老狗飞走了。

没有掌声。 过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掌声。

教师看着学生。学生看着教师,眼神空茫:教师,其实不在他们眼中。

又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人反应过来,抬臂,手心相对——表情犹豫、悲伤且凝重。

“不要,不要鼓掌!”教师轻轻阻止。

几个孩子放下手,继续全然、安然地浸在故事中。

“谈谈感想吧。”教师轻轻说。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讨论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如何理解结尾的“飞走了”?

二,哪一幅画面最让你感觉震撼?为什么?

三,《温情的狮子》还可以在母子重逢那里结束,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1116   星期四   

 123,爬上山

久旱,终于下了小雨。

下午开家长会。我把会议主题写在黑板上:“123,爬上山”。并让50多个成人齐读三遍——借着他们的声音,讲演的“气场”一下就营造出来了。

一半是因为真的走不开,一半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每次家长会都有个把缺席的。我从不点名,事后也不像其他班主任那样地追根究源。

人至察无徒。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而已矣。话已说尽的时候,让愿来的来,愿走的走;愿做的做,愿止的止吧。

123,爬上山”的下面还写一组关键词: “今天的儿童,未来的父母”;“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竭尽全力,永不言弃”……其中,“法雨普降,会心几人?”的涵义最为深切和沉挚。

123,爬上山”,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及家长日记汇编的“书名”,意思是师生同心、家校协力——更上一层楼。

因为时间紧张,也因为轮到我讲话的时候,外面人声嘈杂,所以今天的发言很是激昂亢奋。当时就觉得不好,很不喜欢自己的这个样子,但是没有办法。

指着“日记写作,练笔修心”八个字,教师说:“对于儿童而言,坚持写日记,是学习写作、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也是一种道德长跑。想象一下,当你执笔的时候,必定要把一天的见闻、表现过一遍电影——这就是一种回顾和内省啊。久而久之,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发生类似于自我审视的作用。金戈上大学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一定要记日记。因为我相信,在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日子里,日记会帮助儿子自强不息、把握生活的方向。自115日起,金戈在网上开了博客。从此以后,我就可以更加详细、便捷地知道儿子的生活状况了。”

然后,给大家复述了儿子今天的日记现在将其原文录在下面。儿子发表时间在004,母亲阅读时间在中午1216

    今天的天空出奇的蓝。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仰望天空,仿佛要融入那一片蔚蓝的感觉。突然很想念家旁边的那块小草坪,想念和妈妈一起围着小操场一圈圈的散步的温馨。多么希望天津的天空可以多一点点的蓝,可以让我每天的心情多一点点的灿烂。

    早上跳绳测试。记得初三的开始在学习间隙跳绳时,曾开玩笑的对妈妈说:“说不定以后得考到这个呢,现在就开始准备着。”想不到真成了现实。3分钟,420个满分。两分半左右,我就已经完成了480个。有练过,当然与众不同!

1120   星期一  

滚得慢一些,让蝴蝶停在教室

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给孩子读《失落的一角》。

上学期,小安就给她一年级的孩子讲了《失落的一角》。她是纯净的朗读——从不讨论。

“一年级,听得懂吗?”

“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懂不懂有那么重要吗?一下子就懂了的阅读,有意思吗?还有哇,你敢说自己透透地懂了吗?你敢说你的引导不是一种限制和误导吗?也许谢尔?希尔弗斯坦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画呢!不是歌德写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写了歌德!我们之所以要让孩子海听、海读,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师生在太实、太功利的教学之外,充分享受朦胧、浪漫的快乐!这都是谁说的?”

小安一番的滔滔宏论,听来痛快又亲切——好像我真的这么说过。但我说过的多啦,而且它们往往彼此矛盾。

“不是歌德写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写了歌德。说这话的不是我,是荣格。荣格还说了大意如下的话:那永恒的精神之树在生长,随意选择自己栖息的个体生命,让他去表达自己,实现自己。凡是堪称神品的旷世杰作,都是对于永恒精神的忠实表达,有一个经历一切、体验一切、洞悉并预见一切的上帝活在其中——后面的话,才是我说的!”

           

“读。”教师指着封面。

“失落的一角。”

“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二年级读过的《爱心树》,作者也是他。”

“哦。”

一片期待的安静中,朗读开始了。

前两页没有文字,只有一条随手画出的长线。可是教师照读不误:

“长路漫漫。长路漫漫。它缺了一角。它不快乐。”

缺了一角的大圆登场了,(随学生的乐意,下文简称“大的”)沮丧又忧伤。我以为有人会笑,然而没有。静静的,素朴至极的图画,简单至极的文字,就这么——孩子和“大的”——休戚与共了。

不读,我哪里知道,哪里想到——自己的担心,竟是多余。

哦,伟大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天才的谢尔?希尔弗斯坦;最深最浅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儿童的谢尔?希尔弗斯坦!

所以,它动身去找

它那失落的一角。

它一边滚动

一边唱着歌:

“噢,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嗨——喲——哟,我要去,

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嘿嘿……”轻轻的笑声起来。整个朗读过程中,这是唯一的一次笑。

有时在太阳底下曝晒

但接着又淋了一场冰凉的雨。

有时被冰雪冻僵了

但接着太阳出来了,身子有暖和过来。

因为缺了一角

它滚不了太快

所以它会停下来

和虫儿说说话

或者闻闻花香 ……

天啊!现在

它完整了

可是它却连歌都唱不了了。

“啊!”它想道,

“原来是这样!”

于是,它停了下来……

教师也停了下来,看着学生。此前,他们已经多次脱口而出,“念出”书上的话。

“把那一角轻轻地放下。”

仿佛中了魔咒,不约而同地,他们小心翼翼地说。教师被深深感染,用了更轻更慢的声音——接着念:

把那一角轻轻地放下。

慢慢地往前滚动

“唉!”有人轻叹。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失落的一角。小小的他,抬着头,眼巴巴地看着“大的”缓缓远去。“大的”低着头,似有万般不舍。

“为什么要放下?”教师问。

“找到了失落的一角,他就圆了,就滚得飞快了,就再也不能和小虫说话,不能闻花香了,也没有朋友了。这样的话,滚得快有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轻轻放下?”

“他怕把小的弄疼弄碎了。”

“他也舍不得离开小的。” ……

它一边滚动,一边清亮地唱着—— “噢,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嗨——喲——哟,我要去,

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此后的几页,只有画面,没有文字。教师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地往下念:“蝴蝶又可以在他的头上停歇,给他戴一朵会飞的小花了。最美的时光又回来了!可是他不会因此而停止,告别了蝴蝶,他继续向前滚动——长路漫漫。长路漫漫。他在找他那失落的一角。”

掌声。若有所思的掌声。

“老师,我好同情那个小的。”盛建福荣说。

“老师,我佩服那个大的。为了寻找失落的一角,为了让自己圆满,他历经千辛万苦,从不退缩。如果是我,早不干了。我可受不了那么多的失败和打击。”李旭冉侃侃而谈,听不出有丝毫惭愧。

“我觉得那个小的很可怜。因为他只是一角,不能滚动。太阳很辣的时候,他不能躲阴凉;冰雪覆盖的时候,他不能运动也不能给自己取暖。而且,他也不能滚着去找朋友,只能等着被人家找到。好孤单,好可怜。”施淑静指着黑板,眼泪汪汪。黑板上,有教师随手画成的“大的”和“小的”——那么简单,想画得不像都难啊。

“老师,我知道大的为什么要丢下一角。从前,他不满意自己,嫌自己缺了一角,嫌既不好看,所以他一心一意要找到失落的一角。那时候,大的一点也不觉得和虫子说说话、闻闻花的香味是一种幸福。等他找到了失落的一角,圆满了,滚得飞快了,才知道从前生活的美好。”李卓然清晰地表达着。

“那他不是白忙了?”

“不,必须要有这样一番经历,他才知道慢有慢的好处,缺一角有缺一角的好处;才知道喜欢自己原来的样子。”

“自己原来的样子?你认为他是生来就缺了一角?”突发奇问——这是教师从没有想到的问题。

“是的,他生来就少了一个角。” 李卓然坚信不移。

“不,生下来的时候是完整的,一角后来是弄丢的。所以才叫失落的一角,所以他才要找!”有人大声反对。

一片争论。大约,天才的谢尔?希尔弗斯坦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

“不管是生来就缺了一角,还是后来丢了一角。其实这个大的,就是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个人啊。你们是不是都有对自己不满的地方,都想成为十全十美的人?” “是的!”

“好,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所有的考试你都得第一,所有的比赛你都拿冠军,所有的赞美都属于你,所有的困难都难不倒你。没有批评,没有委屈,没有忧伤,没有苦恼,——你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

“有……哦,没有……没有意思!”

“如果班上有这样一个同学,一个满满的大圆——你们会喜欢他,和他交朋友吗?”

“不会!”异口同声啊——为什么?嫉妒呗!发自内心的嫉妒和排斥。

“那么,你还会觉得快乐吗?”

一会儿“你”,一会儿“这样一个同学”,教师问得乱。小朋友却一点也不乱,他们清清楚楚、掷地有声地告诉教师: “不快乐!”

“所以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努力追求进步;一方面要接受和喜欢真实的自己,学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找平常的快乐。就像缺了一角的大的慢慢滚动时——”

“和小虫说说话,嗅嗅花的香气,和甲虫赛跑,让蝴蝶停在自己的头上!”又一番异口同声,教师心花怒放。

“老师,我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让大的带着小的,只要他掌握速度就行了。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否则,小的太可怜了。” 李旭冉再次举手。

“是啊,是啊。”一片同情的附和。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小的”。被动、无力,却对滚动与结合充满期待的“小的”。

“哦……这个……”教师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正在这时,救命的铃声响起来了。

“排队,下楼,开会去!”

              

“什么呀,乱七八糟!”

一锤定音之后,小安又说,“不过呢,乱也有乱的好处。又不是公开课,干嘛一定要整出一个集中的主题呢。你不是说过,老师听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感受:有人觉得自己是被捏碎的一角,有人觉得自己是被箭射穿的大的,有人因为没有抓紧而懊恼,还有人是想起撞墙的痛苦吗?这本书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让每个人在都能读到自己。”

“是啊。想想那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孩子们关心小的其实远远胜过大的!他们一个个都放心不下那个小的啊!想想也有意思:就说那个小的吧,他是生来如此呢,还是别人丢下的?大的和小的,是分开的一体互相找到了呢?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结合到了起来?”

“什么呀,越说越乱!适可而止吧,我劝你不要再追下去了,追到最后,一片虚空。故事就是故事,不要急于提取意义。对于孩子来说,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也是对经典——对种子的最好的善待。”

“有道理。我已经预告过了,下周念续集。说得好!故事就是故事,不能叫讨论冲散了。所以我决定:本周对《失落的一角》来一次白色朗读,让故事重新整合起来——滚得慢一些,让蝴蝶停在教室。”

“可是,我倒准备从下次开始,让学生讨论。”

1121     星期二 

教师的底气从哪里来?

下午一二两节两堂,第五单元测验。

现在是2030,试卷终于阅出——依然是难度大、份量重。“给动物做名片”是6分的小作文;还有20分的大作文《我最喜欢……》;阅读题里出现的“短文”《姥姥家的小院》长达500多字,四道小题,解答一道,就需把文章从头到尾细读一遍。

“不容易,真不容易啊!”下午在办公室里,我一边改一边连声叹息,“才三年级上学期啊,题目就这么重、这么活!”

下班了,卷子带回家——明天上午,我要讲解。

中间朋友来电话,我的话题总不离学生:“呵呵,真想让你看见他们给动物做的明片。鸡是鸡,鸭是鸭,虎是虎,龟是龟——蜈蚣是蜈蚣,毒蛇是毒蛇!画得那精致,写得那叫有趣!真是难为他们了。不许你笑——试卷不过夜,这是我22年形成强迫症。第一时间给出分数的紧凑感、热呼劲,对于孩子是很有激励作用的。我喜欢麻利爽的,讨厌拖拖拉拉。”

现在,成绩出来了:

97——95分,10

94——90分,16

89——80分,28人,

79——70分,2人,

69——60人,2人。

当我大叹“能得90,实在不易”的时候,小安撇嘴道:“不要这样说。到时候,又是9590一大把!”

我的回答也不谦虚:“一大把不一大把的,咱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现在就是拿四年级的卷子来,能得90分的,也必定不止一人!为什么?题目难、题目活,架不住娃们读书多。”

方子妍96。她的作文是《我最喜欢看书》。文章完整清晰地叙述了《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的主要内容。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方子妍借走它的时间,是在今天上午放学之前。

也就是说,小姑娘用一个中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日本童书名著书——这本班级刚进的新书。

教师的底气从哪里来?

第一,     班级有足够多的好书,吸引足够多的孩子如饥似渴地阅读。

第二,     在足够多的孩子背后,有对孩子学习、成长倾尽心力的父母。

我要对得起他们。

所以这样急切的赶阅,因为我知道:此刻,正有不少孩子和家长在电脑跟前等着——等着读我的试卷分析呢。

孩子们,你们辛苦了!

1122   星期三  

为什么要给家长布置作业?

各位深爱孩子的父母:

    你们好!

    期中测验结束,又到“编书”的时候了。

   123,爬上山》——这是我们的第四本“班级之书”。如果按顺序翻阅《笋芽儿》、《雁南飞》、《香樟树》,你将和教师一样,感慨很多。编于056月、0512月、066月的三本册子里印下的,是孩子的成长足迹,也是父母伴随孩子一同跋涉的心路历程。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短短两年时间过去,越写越多,越写越有趣的,是学生日记,也是父母的教育心得和读书体会。从《笋芽儿》中的5位母亲到《雁南飞》中的23位父母到《香樟树》中的30位父母——动笔的越来越多,动心的越来越多,因为孩子而或浓或淡飘出书香气息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书香家庭是书香班级的延伸,书香家庭必与书香班级形成清新有力的洄流。这是班级的幸事,也是各位家庭的幸事。

    孩子的习作水平如何可以提高?除了多读、多背、多写——别无他法。

    家长会上,教师说道:“在日记中得到修炼的,是文笔,也是心性。对于儿童而言,坚持写日记,是学习写作,也是进行道德长跑。想象一下,当你执笔的时候,必定要把一天的见闻、表现过一遍电影——这就是一种回顾和内省啊。久而久之,必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和学习发生自我审视的作用。”

    这也正是教师不遗余力、想方设法让孩子乐于写日记的原因。

    读书课上的日记展示,是为了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学习;朗读课上的倾听和讨论,是为了丰富孩子的视野,激活孩子的思维,增强孩子的阅读乃至朗读兴趣——所有因为这些交流、学习、倾听、讨论而获得精神发展,都将在质量日见提高的日记中得以呈现。

    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你们该做什么呢?

    开学以来,有21位家长为孩子写周记。他们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也是告诉孩子将来如何成为优秀的父母——良好的家风,正在纯净亲密的共读和字斟句酌的记录中慢慢形成。

    没有动笔的各位,也在用其他方式关心、帮助着孩子。

    现在,每学期一次的作业来了。21位之外的各位,请为孩子写一次吧。如果你觉得轻松,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如果你觉得吃力,那你就更能体察到孩子的艰难——为了孩子,你就更要应当拿起笔来。

    2004831日,教师对叶少华母亲说:“我的要求不敢太高。60个人的班级,能有10位家长如你一样跟定教师,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个班就大不一样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时至今日,教师早该心满意足了。

    时至今日,教师仍然不依不饶地督促各位:“请和孩子一起读,请为孩子动笔写。”

    如此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我的学生。因为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具有教育学内涵的关心和帮助。

     竭尽全力,问心无愧——这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希望各位也是。

作业内容:

1 为孩子选出日记佳作一篇

2 家长教育文字一篇。(周记或读书故事都可。)

交付方式:

1 作为跟帖,发到“教育在线论坛”《云门弟子》(3上)之后。注明“《123,爬上山》作业”。

2 以书写形式交给班主任。交付截止时间:121日之前。

1127    星期一    阴雨

 第一重要的基本功

 一,

“上周我们读了《失落的一角》。听完之后,大家都很惦记失落的一角。猜想过它的结局吗?”朗读之前,教师问。

“后来它等到了适合的,带走了。”

“它没有等到合适的。到现在,它还在那里等呢。”

“就这两种结局吗?”

“是的。”

“为什么?”

“它是有角的,它不能滚动。”

       二

开卷。连续三幅的跨页,一模一样的画面:漫漫长路,失落的一角。

一,  无声。

二,失落的一角孤独地待着……

三,等着有人过来,把它带走

从第四幅跨页开始,路上来了别人。

有些适合……

却动不了。

有些能滚动

但又不合适。

就这样,不断有人经过、看过、挑剔、尝试……最终,它还是孤独地待在原地。等着被“合适的”发现、带走。为此,它用鲜花打扮自己,还设立了硕大的指示牌——却都毫无用处。

终于出现了

一个正好合适的。

无字的画面上。大的小的相拥相抱,合成一个满圆,飘飘然浮行在茂密繁盛的花草之上。蝴蝶翩翩地舞着,大的小的,都惬意地闭着眼睛。一种前所未有的轻快与温暖,顿时溢满教室。所有的眼睛放出光来,很多的嘴巴弯成了月牙。

但是,

意外地……

茂密繁盛的花草的尽头,大的小的都略感诧异地睁开了眼睛。“发生什么事了?”教师问。

“长……大了……”有人犹豫着说。

越来越谢、越来越稀的花草的尽头,孩子们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惊愕地看见——

失落的一角开始长大!

越来越大!

“我从不知道

你会长大。”

“我也不知道会这样。”

失落的一角说。

花草枯尽的大路上

再见

“我要去找

我那失落的一角,

不会长大的失落的一角……”

“做别人的一角就是这么可怜啊,”教师忍不住议论,“适合不适合,只能根据别人的情况决定,而且不能长大。难道长大也是一种过错?它还小啊,怎么能不长呢?哦天,我的天呐!到哪里去找——到哪里去找到这样的一个:不但合适,而且以同样的速度一起长大。还有哇,因为失落的一角是不能滚动的,它没法去找,它只能等、只能遇。世上哪里有这么幸运的事情哦!”

唉……

叹息——来自画面上失落的一角,也来自教室里不知所措的学生。

后来有一天,

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他俩互相看见了。越来越亲地挨近,面对面,开始了一段长长的对话:

……

“我身上没有适合你的地方。”

“真遗憾,”失落的一角说道,

“我真希望

我能跟你一起滚动……”

“你不能跟我一起滚动的,”

大圆满说, “但是,你或许可以自己滚动。”

“我自己? 失落的一角不能

靠自己滚动的。”

“你试过吗?”

大圆满问。 “但是我有棱有角,”

失落的一角说道,   “我的形状注定我滚动不了。”

“棱角会磨掉。”

大圆满说,   “形状也会改变。

不管怎样,我必须说再见了。

或许我们将来会再见面……”

失落的一角   又独自一人了。

好长一段时间    它就这样待着。

后来……   慢慢地……

它靠自己站了起来……

画面上,失落的一角尖儿朝下,颤微微地立起着。学生凝神屏息。

啪!……又重重倒下。

“唷!”有人失声轻呼,好像重重摔倒的疼痛“啪”地射穿了自己。

再起来……前倾……倒下……

它开始向前挪动……

不久,它的尖角开始磨掉……

“摔啊,身体一次次摔倒;磨啊,尖角一点点磨掉。同学们,那是什么感觉?”

“疼。”

起来前倾倒下,起来前倾倒下……

它的形状开始变化……

这时运动在画面上的,已经是一颗挺大鹅卵石了。它还在前行,还在变化——最疼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后来,它不再重重倒下,开始颠簸前行……

后来,它不再颠簸前行,开始一蹦一跳……

后来,它不再一蹦一跳,开始自由滚动……

长夜之后是黎明,风雨之后现彩虹。教师的声音越来越明朗,学生的表情越来越明朗。突然,教师的声音变得飘逸而沉醉,似在吟诵绝美的诗——

它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它不在意。

“为什么呀?”教师问。

“圆了!” “自由了!”

“经历的这个变化,走过的这条道路,痛苦不痛苦?”

“痛苦!”

“快乐不快乐?” “快乐!” “为什么?”

“它能自由滚动了!”一片激昂和兴奋。

一直向前!

教师的情绪刚毅而欢快。

一直向前!

孩子们的声音刚毅而欢快。很多人捏起双拳——释出喉咙里的热切,放出身心里的感动。

又是无字的画面。

“呵!谁在前面?那是谁呀?” “大圆满!”

“大圆满!” “见面了。” “他们真的又见面了!”

结尾的一页,还是没有文字。然而,有圆融完满的温暖从画面,也从教师的“朗读”洒遍教室:

“肩并肩、心连心,一起向前。想到那儿,就到哪儿;想长多大,就长多大。今天的小圆满,迟早会长成大圆满!”

掌声,热烈的掌声。

 三

讨论很热烈,然而不需详叙。

故事就是故事。比讨论和说出启发更有价值的,是学生从“故事本身”体验到的:由于教师的朗读,他们与失落的一角身心俱一、感同身受:孤独、等待、畏惧、怀疑、尝试、疼痛、快乐、自信——直至赢得真正的圆满。

这种身心俱一、感同身受,就叫浸润;这种浸润,是根也是土壤。一切“启发”的枝叶花果——盖生于此。 

与朦胧深切的浸润相比,讨论甚至不是必须的。即便必须,也是作为舟筏的必须。

教师朗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习惯于独自打开一本书,独自享受朦胧而深切的浸润。这种习惯一旦发展成为生活的必须,那便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幸福的能力。

下面,我只记录周子善的发言。

周子善,语文及各科成绩从来都在倒数之列的周子善。他站起来,清清楚楚地说道:“我最难忘的,是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的时候他们说的话。失落的一角想让大圆满带它走,大圆满不肯,它让失落的一角自己走。失落的一角说不行,大圆满要它试一试。”

温暖,感动。教师有巨大的成就感

平凡的、慢慢滚动的日子里,是这样的温暖和感动,让滚动有了意义。我是教师,教师生活的意义,只能由学生赋予。

下课了,借书的高岩松与我同行。我问:“如果你是失落的一角,如果你遇见了合适并且可以和一起长大的。你愿意被大的带着走呢,还是愿意自己走?”

“自己走。”

“要是成为别人的一角,它就不能自己变圆了。对不对?要不是从前的失败,它就不能遇见大圆满了。对不对?这样想起来,从前漫长的孤独和失败,其实是一种幸运,对不对?”

“对。”人生嘈杂的走廊上,高岩松漫应着。我知道,他是懂得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讨论,而是教师借着学生的耳朵,在自抒胸臆呢。教师此时所说,对于自己也是新颖的——前所未料的。能如此说,只是因为身边有对能懂的耳朵。

朗读造就了倾听的耳朵,倾听催生了新鲜的诉说。

交流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真正的交流,必定都是生成性质的。

呵呵,谁说讨论和交流不是必须的?

生成性交流的前提,是富有感染力和孕育性的朗读和讲述。

亲近母语将举办教师讲述大赛。她们坚信: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讲述才是第一重要的基本功——看云深以为然。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中。(《六祖坛经》)

说话功夫,就到了办公室。

我问自己:“大圆满为什么给了失落的一角那样一个听起来残忍的建议?”

答案也许是:“因为大圆满也是这样一路走来、慢慢长大的。”

我不再问,不再想。因为这样地追下去,问题必是无穷无尽。到最后,是一片茫茫的空虚。

本周,《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我还要再读一遍。上面的问题,可以在朗读之前讨论。

然后白色的朗读,纯净的朗读。让故事成为故事,让学生再一次浸润——在故事中,让圆满朦胧地实现。

1130   星期四  

           特殊的一课

星期四上午,一周里最忙的半天。

早自习铃声还没有响起,教师就来到教室——先到的孩子照例把日记送到跟前,让我给判分。这样大约看过十几份之后,铃声响起,数学老师来了。

早操时间,又进教室,阅出十几份日记。

第一节课下课,又来到教室,阅完剩余的日记。整个批阅过程中,教师一心二用:第四组的孩子轮流过来,亦步亦趋地随着教师挪动脚步,读一篇日记给教师听。现在的日记展示,已经不是一组人全部上台,而是教师逐一听完,然后选择最好的和进步最大的,让其上台朗读。省出的时间,教师作白色朗读或让学生持续默读。

铃声响起,读书课开始了。第一节课的任务是复习上周所念五首诗、检查签字、分组背诵并学习新诗:教师范读并略做讲解,每首诗学生齐读三至四遍。

下课了,张思凡奶奶进来:“薛老师,张思凡生病肚子疼。我想带他去看病。”

 “请等一会儿。上课五分钟之后,您再带他离开行吗?我想让他读日记呢。”

说话的中间,又有三个孩子读了日记。

铃声再次响起。我把一张小椅子放到教室后面,请张思凡奶奶坐下。

 “上课。”

 “老师好!”张思凡奶奶犹豫了一下,也站了起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在努力把日记写长。可是字多不一定就好,我们说的好日记,最好能够——”

 “集中写一件事,集中表达一种感情。”

 “下面,请张思凡同学与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日记,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老师为什么要让他读,他的日记好在哪里?”

张思凡上台了,他是这个班上最瘦最弱的男生。因为生病,此刻显得更加纤弱。

20061129   星期三    

生病

天气还不怎么寒冷,我就生病了。

晚上吃饭之后,我吐了。奶奶把我吐的东西弄干净了,就让我上床睡觉。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吐了起来,弄得床上都是。奶奶又来帮我擦洗。

就这样,我吐了好几次。夜里,奶奶一次又一次地从被子里起来,照顾我、看望我。看着奶奶这样辛苦,我的心里很不过意。

奶奶年纪大了,而且有心脏病,经常头疼头昏不舒服。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自己成为有本事的人,长大了好好孝敬奶奶。同时我也要好好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强壮起来,让奶奶轻松一些。

最亲的奶奶就在教室——这种感觉和平常展示一定是不一样的。今天,张思凡的声音是前所未有的响亮和富有感染力。因为对于张思凡而言,这不是朗读,而是倾诉。

教室里静得出奇,教师和很多孩子的眼睛都湿润了。端坐在后面的奶奶,不断地抬手擦眼泪。

掌声中,教师对毫无准备的老人说:“请您给孩子们讲几句吧。”

 “不不不,老师,我、我、我,实在不会说话。”老人直摇手。

 “没事的。您一定能说好的,随便说就行。”

教师热情地鼓励,眼圈红红的学生热情地鼓掌。

于是张思凡奶奶走到台前,再次擦了擦眼睛,开口说:“我经常来你们班,经常看见你们语文数学老师下课了还在教室里忙。孩子们啊,老师为了让你们成人成才,真是辛苦啊。你们要是不好好学习,真的对不起老师。所以呢,奶奶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做好学生、好孩子。否则,实在对不起老师。”

 “也对不起爸爸、妈妈和奶奶。”教师补充道。

掌声中,祖孙俩携手离开了教室。

过了好一会儿,很多孩子依然情绪激动。

我知道,今天会有不少学生在日记里记录这特殊的一课。

121   星期五  

期中测验之后,

从《石榴》开始,做《基础训练》的时候,学生先是集体搁笔,在教师的带领下逐一读题、讨论、解题;然后集体操笔完成作业。不再将答案抄在黑板上,一题也不抄。

如我所料,学生适应得很好,作业质量和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和从前基本一样。以后,教师的扶助还会进一步减少:从现在的全读全讲到选读选讲到最后的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有选择地集体订正。

从“手把手”到彻底放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什么时候放?放到什么程度?最可靠的依据在于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感觉——在于教师对学生状态的体察和把握。

生长是生命的内在的需要,生长自有其内在和不能背离的节奏。该放不放,教学将陷入难以忍受的无聊沉闷和机械;在将近60个人的大班里,放得过快,势必过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其最终的结局,又势必因为掉队学生过多,教师首尾难兼、气急败坏,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的质量、进度和快乐程度。

教师知道,自己这样的放手,是慢的、稳的。这样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心中放不下需要较久、较多扶助的“弱生”。

这种照顾“弱生”的步幅和速度,对于“强生”是否会是一种忽视和损失呢?

可是因为有书,这种担心就成了不必。从一年级开始,作业时间里,教室里的情况一直是:答案在“强生”那里的作用是仅供参考。作业一完成,他们就习惯性地自由阅读——比起《基础训练》,那是才是真实而开阔的成长空间。

07年春节过得迟,本学期空前的长。

“要是能提前拿到新书就好了,把课往后上一两个单元,这样下学期就不必赶得死去活来了。”同事如是说。

其实,即便没有新书,也可以把下个学期的事情“赶”一部分到现在的。

我的做法是:期中测验之后,放慢教学进度,让孩子在课堂上多做几次写作。毕竟,这是“正式学习写作”的第一学期,在这“正式写作”的起步阶段,学生需要一招一式都不含糊的“手把手”——教师指导的是否详尽,督促检查的是否严格,学生当堂习作的篇数是充足——对于大多数孩子都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朗读。在期中测验之后的相对宽松的时间里,除了周一早自习,教师将在课堂上的多为学生多读。

还有音乐。

相比于赶课,这些事情,是作用于根部的、更深、更广意义上的面向将来。

习作、朗读,听乐——为什么不把这些事匀到开学以来的每一周,而要从期中测验以后开始呢?

没有办法,这是教师长期形成的节奏和风格。只用期中任务过半了,教师才能心境从容地做这些“更必须、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真实的、富有生命气息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不是二。教师感觉好时,教学才可能是按节而行的,那时候,长得舒服的,行得快乐的——是教师,也是学生。一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感觉压抑或者力不从心,教师也不能有按节而行的舒服和快乐——58人之力,岂一人能胜哉?

读过的13本教育理论中,下面这一句,最得我心。

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24   星期一  

传统老套的“小木偶”

             

  《木偶奇遇记》,一本老书。感染教育过许多国家、许多世代的人。

匹诺曹有着所有小孩都有的缺点或者天性:贪玩、懒惰、自私、无知,历经了很多磨难后之后,匹诺曹逐渐变得勇敢、诚实、好学、负责、尊重父亲、关爱他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孩——真正的人。

这是一个“自然人”逐步社会化的过程。痛苦,然而必须;痛苦的程度正与其丰美的报偿相当——那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人?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而独活的。人群既是个体维持生存的必须,也是个体获得幸福的泉源。关于幸福,定义太多。然其最无争的核心应当是:个人因其具备的优秀品质,从而赢得人群的尊重和喜爱。

父母也好,教师也好,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深刻而确实的爱?

那就是努力让你的学生、你的孩子变得可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孩子长大是势不可挡的;一天天长大,一步步离开师长庇护置身人群的孩子,是否能够被社会欢迎接纳——对孩子来说,是第一重要的。

一个孩子的自然天性在许多方面都是需要修正的。《木偶奇遇记》是一个儿童的成长记录,也是自然状态的人性经历艰难曲折,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这种完善、这种社会化,与保护童心并非矛盾。

天性也好,本能也罢,难道我们竟能认为:无礼、无知、懒惰、自私、凶蛮、吵闹……这些令人厌恶性情,只因为存在于孩子身上,就是必须保护的童真——保护着,滋蔓着,直至这些孩子成为不可救药、人见人厌的不幸者?

《木偶奇遇记》借一个孩子形象向我们演绎的,正是一个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

勇敢、诚实、好学、负责、尊重父母、关爱他人。《木偶奇遇记》想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古来就不新鲜——到什么时代也不过时。问题是,越是看似简单的道理,越是需要经历痛苦曲折才能真正懂得。这时的懂得,不是思维层面的“知道”,更不是口头禅,而是内化到灵魂深处并表现在言行举止的素质或者秉性。

真正的体验导致真正的拥有——拥有美好秉性,以及随着而来的平凡而确实的幸福。

那最好的不会独自来,它必偕了他所有的一同来。(泰戈尔)

对比《小姐姐克拉拉》、《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长袜子皮皮》等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于的1883年《木偶奇遇记》无论是主题还是文笔,都是传统的、老套的。然而教师觉得:正是这种经历了世代考验的传统和老套,赋予了作品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与同为意大利人的所著的《爱的教育》一样,这本书给予孩子的,乃是“最好的东西”。

相比于开发思维、解放个性,正根固本是最重要的。

根的是否正,是否深——这是比花朵是否好看,枝叶是否茂盛更重要的事情。

            

今天给孩子们读《木偶奇遇记》之《重塑小木偶》(取自“亲近母语名著导读”三年级卷)。

“我们班有谁读过《木偶奇遇记》?”

三个学生举手:韩玉铮、胡婧怡、鲍秉轩。

“你们都听说过皮诺曹的故事吗?”

“听说过!”一片热切的应答。

“老师老师,我知道。”最后一排的聂大伟站起来,“到最后,皮诺曹变好了,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和我们一样!”

“就是,就是。”

“今天老师读《重塑小木偶》。胡婧怡,你告诉大家:皮诺曹为什么需要重新做脚?皮诺曹的脚是怎样失去的?”

“皮诺曹出世之后,也就是小木偶做出来之后,很淘气,给爸爸闯了很多祸。有一次他不小心,让火把双脚给烧了。”胡婧怡细声细气地说。

“是啊,这个皮诺曹,任性、淘气、懒惰、撒谎、不关心他人、整天只知道玩。闯了很多祸,刚被做出来,就害得爸爸坐了监狱——你们说他可爱不可爱?”

“……”无言,面面相觑。

“你们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爸爸还会关心他、喜欢他,重新为他做一双脚吗?”

依然没有人回答。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着,一点都没有想回答的样子。他们关心皮诺曹——他们关心自己。

是白色朗读的习惯,让所有学生,读过和没有读过,听过和没有听不过的——一样专心致志,一样满怀新鲜的倾听欲。

教师发现:这一次,男孩子的神情普遍比女生来的庄严凝重。

皮诺曹的肚子不饿了,马上就哇哇大哭,吵着要一双新脚。“凭什么我要给你再做一双脚呢?是为了眼巴巴看着你再从家里溜出去吗?”翟彼特很想借此来惩罚它。“我向你保证,”木偶哭着说,“从今以后我一定做个好孩子,我向您保证,我要去上学读书,好好儿学习,得优秀奖。”“所有孩子在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都会来这一套。”

“同学们,你们相信皮诺曹的保证吗?”

“不相信……”一部分孩子义愤填膺。

“相信……”一部分孩子包含热情。

很快,教室恢复平静。

不过,皮诺曹又说了:“我上学还少一样东西,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是什么?”

教师知道,这是一个不用动脑的“假问题”。可是,有温度有洄流的故事朗读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费脑筋、顺口而出的回答。这种轻松参与,能够牵引孩子更好地融入故事——形成“场”力。朗读过程中的提问,如果太费脑筋,反而拆散了故事,也会让部分孩子因为吃力而游离出去。

“书!” “课本!”

“一本识字课本!”最后,一个声音自豪地响起。

“一本识字课本。”“你说得对,可是怎么弄到它呢?”“那还不容易,到书店买一本就是了。”“可是我没有钱啊。”翟彼特这么说着,心里很是难过。

教师声音渐渐低沉,孩子神情也随之悲切。

回来的时候,他的手里拿着买给皮诺曹的识字课本,但是他身上的短上衣却不见了。外面可是还在下雪呢,他却之穿着衬衫。“上衣呢,爸爸?”“我给卖了。”“为什么卖了?”“因为我太热了。”

很多孩子眼睛湿润了。

有意思的是:这样传统和老套的故事,教师自己默读或者朗读,是绝对不会感觉震撼的。可是因为朗读,因为读在班级,因为58个孩子的倾听和感染,读着读着,教师的眼睛也湿润了。

湿润了。这种情形下的湿润,意味着教师回复简单和柔软;也意味着学生的倾听和感动,为教师——为传统和老套的文本注入了新鲜的魅力。

这样的效果,是《鞋匠的儿子》所不能比拟的。

之后的讨论中,孩子们自然有话可说。除了说到父母,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数学李老师的辛苦。这让教师十分欣慰。

“还有几分钟,你们想让老师重读哪一部分?”

应孩子的要求,教师朗读了“保证”和“买书”两个部分。

126  星期三   阴雨

一个不能丢,一个不敢丢

第六单元测验情况汇总(秦本顺病假):

98——95分,12

94——90分,22

89——80分,19人,

79——70分,4人。

朱紫晖90、张芫玲92、李玉琢88、李想84……值为其进步而高兴的孩子有好几个。今天让我欣慰的,是周子的75和王涛的71

每个班级都有一批学习吃力、家长能力有限的弱孩子。一年级以来,周子善(75)和王涛(71)就是因此而在教师的心里占据了很大的位置。

家长会上,教师说:“越是成绩差的孩子,家长越是不能放松。为什么?人心好比是一块田,春去秋来,是不可能空空如也,什么都不长。它那里不是开花结果,就是长满荒草。一旦孩子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和兴趣,听课就成了煎熬,上学就成了苦捱,步入歧途——那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帮助他,让他功课跟上趟,不是为了送孩子进大学,而是为了防止孩子学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竭尽全力,永不言弃”。家长会上,教师以此与爸爸妈妈们父母共勉。

22年的经验教训在。实实在在,教师不敢让一个孩子落得太后。大约教师都有这样的顽症:在教室里,在教学中,格外能够锁定教师目光的,往往是个别表现极差的孩子。所以,当班级里出现不可救药的厌学者、捣乱分子的时候,就意味着整个班级生病了。哪怕那是偶然犯痛的蛀牙呢,各科教师的教学情绪都将受到影响,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疼痛的折磨。

一个不能丢,一个不敢丢。是为了整个班级,也是为了教师自己。

对于弱孩子,从前几届也算尽心尽力。在本届,我的进步在于:能够用一种怜惜呵护的心态对待包括周、王在内的一批吃力者。

事实证明,比起手上的抓,心里的热——对于孩子、对于班级、对于教师自己更重要。

无论成绩如何,一定要让每个孩子觉得老师喜欢自己;无论配合的能力是大是小,一定要让每个父母知道,教师尽其所能地拢着提着他的孩子。当然——很多时候,这种热,是以一种严厉的形式表现出来。

好在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孩子有明显的厌学倾向;好在到目前为止,每一个家长都愿意——至少在口头如是说——与教师及孩子携手:123,爬上山。

几乎每次测验,都要打电话,告诉两个孩子的家长:“麻烦你们,今晚好好看着他完成AB卷。其他事情忙不过来,争取生字过关吧,争取必须背诵的课文能背诵吧——对于我们来说,及格就是胜利。”

下面是周子善父亲的作业。那天下午一上班,孩子告诉我说:“爸爸说这是草稿,让老师先看一看。如果不行,他就重写;如果行,就誊在老师发的信纸上,再交来。”

就在那天下午的语文课上,教师在班上读了这篇日记。很多孩子都落泪了。

1127日晚    天气     星期一

早晨630分,我还在等最后一批客人吃完离开,楼上孩子的闹钟响了。我想,周子善该起床、洗脸、吃早饭、上学了。可是等了近20分钟,仍然没有动静,于是我上楼将他喊起。看着周子善一脸的不情愿,我就大声对他说:“赶快起床,要迟到了。”他一听说“要迟到了”,立即从床上站起,一边穿衣服,一边说:“闹钟怎么没响啊?你怎么不早喊我啊?”

看着孩子那样着急,我的心里一阵阵的酸。其实孩子上学,真的很辛苦。作为父亲,应当为孩子做什么,我是很清楚。可是我偏偏都没有做到。

这学期,孩子的学习和表现,令人很不满意。但这些其实不能全怪孩子,最大的责任在我们父母身上——我们成天只知道做生意,对孩子的关心真的很少。就连让孩子有一个安静的房间学习休息,让他有充足的睡眠,也是老师打电话要求我们,我们才注意到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们,其实这孩子很聪明,关键是家长的把持和帮助不够。

也有家长对我说:“你这么辛苦挣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孩子吗?一定不能把孩子的学习荒废了。”每当想起这些,我真的很自责。想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

晚上,孩子放学回来了,独自在楼上写作业。我悄悄地走到他饿身后,看着那么他吃力地在草稿纸上验算数学题,我的心又一次酸了。如果我能像别的家长一样,行动得早一些,多给他一些辅导,也许孩子会轻松许多。

    别的不说了,还是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爬坡吧。好好的引导孩子,好好帮助孩子。我相信,孩子会成功的!

                       周子善父亲  周勇

1211   星期一 

长鼻子啊长鼻子

              

皮诺曹两眼盯着杯子,哭闹着就是不喝,

“为什么呀?”教师顺口问。

它嫌弃药太苦,

孩子们异口同声。教师笑了——接着读。

《说谎鼻变长》,一个太旧太旧的故事,很少有人没有听过。可是现在,他们听得多么认真啊。这就是“白色朗读”的好处。

第三句谎话一说,皮诺曹的鼻子长得吓人。可怜的皮诺曹连头都没法转动了。仙女看着它笑了起来。皮诺曹眼看着鼻子变得这么长,它完全呆住了,它担心地问仙女为什么要笑。

读到这里,教师一再溜眼看自己的鼻子,目光里满是皮诺曹式的惊惧和担忧。学生呢,专心致志——不少人禁不住摸摸自己的小鼻子——神情里有担忧也有庆幸。

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笑。这说明两点:第一,学生因教师的朗读与小木偶身心合一,他们在小木偶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第二,我的学生很善良、很有同情心,不是那种冷酷无情的道德清洁症患者。

                

下面是整理过的讨论记录。实况不是这么清晰严整——如果实况就是如此,朗读和讨论反而没有意义了。

“仙女告诉皮诺曹,说谎的人有两种变化,一种是腿变短,一种是鼻子变长——这是真的吗?”教师问。

“不是真的。童话里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读这个故事还有什么意义呢?放开胆子说谎就是了!反正不会腿变短,反正不会鼻变长!我们又不是故事里的皮诺曹。”

“不能说谎,”韩玉铮说,“说谎虽然不会腿变短,鼻变长,可是说谎容易养成习惯。时间长了,总会被人家看破;时间长了,再也没有人相信你。那么你的下场就可能跟那个放羊娃一样,活活被狼吃了,也没人来救你。”

“狼来了……”有人在下面轻呼。

“说谎时间长了,人会变丑。人家一看就知道——这就等于你长了长鼻子。”聂大伟说。

“就是就是”一片附和的声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相由心生”的道理,品德课上教师讲过。当时学生听了大为惊骇——所以印象深刻。可见,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不在意自己相貌的;可见,“相由心生”的道理,一定要及早告诉学生。

“爱说谎的人,都是嘻皮笑脸的,一看就不是好人。这也等于长了长鼻子。”高岩松补充道。

“哦,我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说谎鼻变长也不全是童话。爱说谎的人迟早会被识破,到那时,大家都知道你爱撒谎。就像是——”

“脸上长了长鼻子。”学生的心有灵犀,绝非一日之功。

“老师告诉过大家,说谎也好,犯其他错误也好,如果第一次就被老师发现,第一次就受到惩罚,那是你的幸运还是不幸?”

“幸运。”

“为什么?”教师知道这个问题孩子们都会回答,可是今天还要问,将来还要问。因为有些道理,需要在情境适宜的时候反复说、相机说。最初是教师告诉,之后是孩子告诉同学、告诉自己。

“第一次就被老师发现,第一次就受到惩罚,以后就不敢了,就成为好孩子了,所以是幸运。犯错误很多次才被老师发现,就会养成习惯,想改也来不及了,坏事也越做越大。到最后,警察把你抓走了!所以是不幸。”孩子们七嘴八舌,不太费力就把道理基本说圆了。

“就算没有严重到警察抓你的地步,你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教师穷追不舍,“对于爱说谎的人来说,他们迟早受到的、最大的惩罚是什么?”

“说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没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说真话也没有人相信,那是什么滋味啊?没人愿意跟你做朋友,那是什么感觉啊?爱说谎的人,其实是藏不住的。时间长了,总会失去信任和友谊,就像脸上长了长鼻子,就像额头上刻了‘说谎’两个字。”说到这里,教师灵机一动,又冒出一个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现在我问!如果事情可以由你决定,一说谎就长长鼻子的事情,你是否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

“愿意!”

“不愿意!”

“表决一下吧,”吵嚷中教师提议道,“愿意的举手。”

约有一半人举手——教师也举。

“说说愿意的理由。”

“我愿意,”晏楚芸说,“我有时侯也撒谎,而且想改也改不掉。我希望长鼻子提醒我、惩罚我,帮助我改掉说谎的毛病。”

“你的意思是说,你也知道说谎不好,可是光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能彻底改掉说谎的毛病,所以你需要长鼻子的帮助——对吗?”

“对。”

“长鼻子还必须是改正之后,立刻消失的。”

“当然。”晏楚芸坚决地说。

“老师,我不希望长鼻子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李卓然说,“长鼻子太难看了,而且人家一看就知道我说谎了,同学也会嘲笑我的。还是自己悄悄改正的好。”

“哈哈,‘还是自己悄悄改正的好’。如果能这样的话,也许你就不说谎了!”

“就是就是。”“长鼻子”们连连点头。

“还有谁愿意说说不要长鼻子的理由?”

沉默,没有一个人应声。这沉默里有很深的意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成人还是儿童,自律是靠不住的!来自人群的监督和奖惩,是维系社会道德伦理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当然,这些就不必跟孩子说啦。

“老师老师,就是金佳岷,上个礼拜五上音乐课的时候,他坐在后面,拿笔在罗亚倩的衣服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猪’字。陈老师批评他,他不承认,反说罗亚倩先骂他是‘大笨猪’!”李旭冉说义愤填膺地说。

“金佳岷啊金佳岷,全班人都看见你的大长鼻子了!朗读课上出这个结果来,你没想到吧?”教师笑容可掬地问。

“想到了,我想到了。”高个子的金佳岷站起来,哭得泪流满面——也哭得教师大惊失色。

“啊!童话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刚在心里这样叹过,旋即,金佳岷就消解了教师的狂热:“我当时就长出长鼻子了,我当时就惩罚过自己了!”

“怎么回事?”

“陈老师不相信我,同学也揭发我。一下课我就罚自己抄书了。抄的是《军神》第一段。”

“这么说来,长鼻子刚长出来就消失了——对不对?”

“对。”金佳岷擦一把泪。

“同学们, 你们会嘲笑金佳岷吗?”

“不会。”

“李卓然,你呢?”

“不会。”

“好,刚才表决的时候,老师也举手了。也就是说,老师希望自己一说谎,鼻子就变长。现在,我们假设老师的心愿能够实现。现在,你们听好了、看好了!”

教师停了停,等所有人都屏吸凝神了,然后大声说:“我啊,一点都不喜欢你们!”

“老师鼻子变长了!”孩子们欢呼起来。

“老师不喜欢你们,老师鼻子变长了,你们高兴什么呀?”

“因为——老师你是爱我们的!”张悦媛开心地说。

1212   星期二 

注视——都是跑题惹的祸

《掌声》。读一段讲一段,顺流而下——朗读水准随讨论的深入而步步提升。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那些词打动了你?那些词说明了小英的内心活动?”教师问。

“‘犹豫’,小英很自卑,不想上台演讲。我觉得她很可怜。”

“‘慢吞吞’,慢吞吞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腿有残疾,一方面是因为她在犹豫。”

“还有‘眼圈儿红了’,既不敢上台,又不敢不上台。小英很为难,都要哭了!”

“你们能理解小英痛苦的感觉吗?”教师问。 “能。”

“对小英,你们除了同情,还有什么感情?”

“敬佩。要是我,早就哭出来了。” “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现在,你就是小英的同学;现在,你正注视着小英。告诉我,你想对她说什么?”

“小英,勇敢些!” “小英,不要怕!”

“小英,你是好样的!” “小英,你一定能说好!

“你们个个充满爱心,小英的同学也和你们一样个个充满爱心。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小英从同学们注视的目光里听见了什么?”

“小英,勇敢些!” “小英,不要怕!”

“小英,你是好样的!” “小英,你一定能说好! “读!”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最能反映人的内心活动。有时候,你明明没有说话,也没有做小动作,老师却点你的名,为什么?”

“我眼睛散神了。” “我听课不专心了。”

“让我看看你们的眼神。”不经意的,教师冒出一句话。 “欼!”

58双原本专心致志的眼睛,瞬间聚焦在教师的脸上。而且,为了显得更有神、更专著,每一双都在眨呀眨的。注视!这可是真正的放电啊——来自58颗童心的超强电流。 “哈……”

突如其来,一股暴笑的洪流冲决了教师。可是,现场的情境是绝不允许发笑的——可是,原本爱笑的教师要想要压住笑是很困难的。更为困难的是,学生没有一个觉得好笑,在教师莫名其妙发出又莫名其妙截止的笑声中,他们越发认真——各自刷新目光——更清澈,也更热烈地注视着太不严肃的教师。

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过渡的缓坡,教师继续笑着,几步跃到教室最后一排:“日记展示的时候,讲故事比赛的时候,我们常常看见——坐在这里的同学是怎么上台的?”

不等回答,教师径自笑着、跳着,奔上讲台,同时还天真烂漫地舞弄着手里教材。一副为老不尊的傻样。

“哈哈哈!”孩子们都乐了。

混在中间,教师和孩子一起笑够了——然后整顿表情,认真地问:“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他等急了!” “他想立刻上台。”

大家一齐指着孙琪先。孙琪先笑眯眯的,满脸都是认同。

“刚才你们觉得,从后排到讲台的这一段路,是长还是短?” “短!” “几步就能跨到!”

“可是,”教师的声音变得低沉而伤感,“在腿脚残疾的小英的那里,在内心充满自卑、忧郁的小英的那里,这段路却显得——”

“好漫长。”

“好艰难。”

“所以,课文用了哪个词?”

“终于。” “读!”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注意哪两个词要读重,再来!”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2月15日    星期五  晴

声音里的鲜花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第三遍,终于整齐、正确、流利了。孩子们一起抬头,不无骄傲和期待地看着教师,那意思是说:“老师,可以开讲了。” “谈谈吧,懂得、不懂得的随便讲。” “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李旭冉站起来,朗声读完第六自然段,然后问:“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这里的‘成功’是什么意思?”

“是啊,彼得买下这块地,默默挖了六个月,就是想找到金子,可他最终也没有找到,六个月以后,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这里的成功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李旭冉?”

“他是没有找到金子,可他在那块肥沃的土地上种花、卖花,一样挣了许多钱,一样发了财。这就是成功!”七嘴八舌的抢答中,叶少华的声音格外响亮。

“我想说说我读懂了什么。”韩玉铮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古、很旧、很老土的道理:幸运是靠不住的,人要想发财致富,最好的方法是靠自己勤奋的劳动。”

“是啊,是啊,”教师很开心,“地还是那块地,挖了几个月也没有找到一块金子,可是因为种上了鲜花,情况就不一样了!春去秋来,只要鲜花接连不断地盛开,就有金钱怎么样?

“接连不断地来……啊不,源源不断地来!” “哈哈,财源滚滚,源源不断啊。所以他说——”

“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可是也有人找到金子啊,”邢虎威举手,不待教师说话,就径直站起来,“彼得为什么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问得好!”教师的激赏引来满堂热烈的掌声。同时有很多声音低低地说:“我也正想问呢……”

“唯一!彼得是萨文河畔唯一发财的人吗?”教师问。 “不是。”齐答。“为什么?”

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

先是几个人,然后是全体——把第一段整个儿念完。然后,邢虎威响亮地总结:“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还是有人找到金子了。” “彼得找到的金子是什么?” “种花挣来的钱。”

“种花得到的钱和河床上挖到的金子有什么相同?”

“都是从土地里出来的。” “都是钱。” “都是财富。”

“有什么不同?”见他们一时被问倒了,教师不无得意,坏坏地笑着,“有什么不同?”

“哦!我明白了!”很多人同声大喊,很多手高高举起。

“挖金子,挖到的可能性很小,一百个人里面也不一定有一个人挖到。就算你这次挖到了,也不能保证以后还能挖到。种花就不一样了,只要你好好种,就总有人来买,就总能挣到钱。多可靠啊!”施俊瑞慢条斯理地说。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真金啊,只有彼得一人找到的真金,它到底是什么?”看看火候到了,教师牛氓似地又叮了一句。

“真金是道理!”韩玉铮大声说。

“什么道理?”

“幸运是靠不住的,人要想成功,想发财,勤奋劳动最可靠。”又一阵七嘴八舌。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教师读完再问:“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发财。”

“彼得骄傲的原因是什么?”“他在没有金子的土地里找到了比金子更可靠的财富。”

“还有!”姚剑强站起来,“那些淘金人,不管找到找不到金子,都在萨文河畔留下了难看的大坑,破坏了那里的风景还有环境。彼得开始也是这样干的,但是他后来做的事情就不一样,他种花,不仅给自己带来了财富,而且让那块土地变得美丽起来,让那里的人家变得美丽起来。所以他很骄傲!”

“啊!”一时间,教师除了“啊”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学生也一样。先是一齐张嘴,然后是一齐掌声。

掌声,热烈的掌声。这是声音里的鲜花,开在我们的教室,开在我们的心中。

又及:

“金子”的能够出彩,也是因为承接了“掌声”的热呼劲。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学习新课之前,先读《掌声》结尾。讨论结束,再次全文朗读《金子》。学生一停,教师紧接:“是啊——”

“人人都想致富。可是幸运是靠不住的,要想成功,最可靠的方法是付出勤奋的劳动。”不由自主地,学生顺流而下。

于是有了意在“点明中心”的续一段。

我当然知道,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这是狐尾续貂。然而现在是三年级,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是需要的。

12月18日    星期一  晴

那是狼

        一

/图安托尼?吉佩约,导读宋珮。

这是朋友从台湾带来的《狼来了》。由此,我知道了“无字书”。

昨儿一天都在琢磨无字书怎么读。直到晚上,终于拿定主意。可我不知道实施起来,教室里的情形会是怎样。既充满期待,又有轻微的紧张——这就是我在朗读之前的心情。

“星期四是我们全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们可以读儿童诗、背儿童诗,还可以听见同学的好日记。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就快背完三本儿童诗了。如果没有读书课,没有儿童诗,我的生活会是少了很多乐趣。”

上周,在题为《我爱儿童诗》的习作里,很多学生这样写道。

这也是教师的感觉啊。不仅如此,朗读也是教师一周里的快乐时光。否则,枯守着一本教材,到哪里去找这样频繁生成的期待与不安、反思与收获;这样新鲜而丰富的刺激;这样一波波起伏洄流着的温暖的潮?

                   

“这是来自法国的无字书,书名叫做——”

“狼来了!”学生一起念,声音里满是兴奋和紧张。封面是铁一样沉重的严黑,其间有两个亮得瘆人的白色三角形。

“这是什么呀?”

“狼的眼睛。”孩子们说。

“饥饿的眼睛。”

“凶残的眼睛。”有声音零星地补充着。零星的声音里透出恐惧。

翻开第一幅。偌大的跨页,分成上黑下白、对比鲜明的两部分。

“谁来读?谁会读?”

“一个黑夜。”朱翔宇第一个发言。

“很好。朗读就该这样大声。谁来补充?”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地上白茫茫的,天空黑沉沉的。”文静的郭乐,清晰响亮地读。

“好!就这样,你们自己读,你们一定能读好。”教师十分高兴,感觉告诉她:今天的朗读一定精彩。

“一个孩子,走进了树林。”哑嗓子的朱丽丽说。

“一个男孩,孤独地走进树林,身后是一串深深的脚印。”李志城站起来,把第二页重读了一遍。

就这样,教师一页一页地翻,学生一页一页地读。因为总有同学作补充发言,所以一幅图常常要读两三次。

“来了一只狼!”

“树枝后面出现了一只狼!狼盯着男孩。”

“树枝后面出现了一只狼!狼用凶残的眼睛盯着男孩。”

“狼紧跟在男孩后面。”

“男孩不知道,他只顾往前走。狼紧紧地跟在男孩的后面。”

“又下雪了。男孩伸出手去接雪。”

“又下雪了。男孩停了下来,伸出手去接雪花。因为他是爱雪的。”

“猫头鹰看见了。”

“树林静悄悄,只有猫头鹰看见这一切。”

“男孩继续赶路。”

“男孩继续赶路,身后的脚印越来越深。”

“雪越下越大,狼越跟越紧。”

“纷飞的大雪中,狼龇着牙,一心要吃小男孩!”晏楚芸原本很圆的眼睛,这时候瞪得更圆了。一阵透骨的寒气从画面布到教室,很多孩子张大了嘴巴。

朗读在进行。举手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教室却出奇地安静。点到名字的,站起来就读;举手而没有点到名字的,依然专注地盯着接连翻开的画面。渐渐地,他们越读越顺,越读越好。

“孩子发觉后面有情况,他回过头来。”

“可是已经迟了!狼向孩子猛扑过来!”

“注意!”教师停住翻页,“仔细看这些树,这些冬夜里笔直地站立着的树。发现什么了?”

“哦!”项文静喊起来,“孩子身边的一棵大树正在往下倒,朝着狼和小孩都在的方向。”

“啊!太好了!”孩子们欢呼起来,“大树把狼砸死了!”

“大家再注意。”教师又说,“直到现在,全书只有什么颜色?”

“黑色和白色。”

“前面的狼,一直是什么颜色?”教师让孩子回看。

“黑色。” “现在呢?向孩子猛扑过去的狼,现在是什么颜色?”

“白色。孩子也是。” “白色和黑色,那种颜色让你觉得轻松、安全和美好?”

“白色。”

“看好了啊——”教师猛然翻到下一页,自己读起来,“轰!就在狼把孩子扑倒的一瞬间,大树轰然倒地。倒在狼的身后,差点儿就砸到了狼的腿。”

“老师,我知道!”韩玉铮喊起来。教师置若罔闻,只管往下一页翻,只管往下一页读,“巨大的声响惊飞了猫头鹰。孩子倒在雪地上,狼也松开了爪子。”

“嗯?!”不少孩子一时转不过弯来,教师笑一笑,“你们再看啊——”

“哇……”温暖的、诧异的欢呼。

大雪依然在飘,飘飞的大雪中,孩子紧紧抱住了狼。这时的狼,全身白色,是那种温柔、蓬松、洁净的雪白。只有鼻头黑亮黑亮的;只有眼睛是黑色的,弯弯地笑着,。

“没想到吧。当初我也没有想到!”教师开心了,翻到最后一页。先指着左边,“孩子走出树林了。”学生齐读。又指着右边,“看见人家楼房的灯光了。到家了!”教室里一片欢腾。

          

“怎么会是这样呢?”教师问。

“狼是小孩家的。”李玉琢说。

“不是狼。是小孩家养的狗,狗是来救小孩的。”周子善更正说。

“相信那是狼的举手。”大约有十几个人举手。

“相信那是狗的举手。”大约有十几个人举手。

也就是说,有二十来个孩子糊涂了——这才对,这才好。

“你们相信狼也会救人吗?”

“相信。”十几头“小狼”肯定地回答。

“其他同学,你们可以坚持你们的不相信。可是,老师我是相信的。因为生命原本是相通的;凡是生命都畏惧孤独,凡是生命都渴望得到温暖和友谊。老师还相信,这世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相信那是狗的同学,我问你们:如果那狗不是孩子家养的,也不是孩子的朋友。你们相信,陌生狗会救陌生人吗?”

“相信!”十几条“小狗”一起回答。

“你们相信陌生人会帮助陌生人,救陌生人吗?”教师问所有人。

“相信!”所有人一起回答。

“如果有能力,你们会帮助陌生人吗?”

“会!”

“真好。来,让我们一起来,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刚刚下过一整天的鹅毛大雪……”

         四

2006年春节前,一个雪后的寒冷的夜晚,在朋友家宽敞空旷的客厅里,我第一次读《狼来了》。

朋友站在我的身后,一言不发。看到“相拥”那一页,猛然——有大股的热流漫过我的全身。一时间,我觉得难以自持,放下书,回身抱住了朋友。

“那是狼。”我轻声说,“我相信。我希望。” “我也是。”

1221   星期四  

22束冬天的阳光

读书课,检查儿童诗背诵。我只看家长签字,只认家长签字。我知道有人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我也认。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不要说是日有所诵,就是课文,适度的滥竽充数也是必须容许的。

我以为:只要家长签字了,哪怕背不太熟,孩子也在父母跟前念过几遍了。每天一首,当时能背;累到5首,就不能全部记得——对于孩子来说,这太正常。

“那些背过却不再记得的,不是遗忘,而是一点一滴融进了我的血肉。”这便是我对背诵的看法——来自迪金森,只是她的原话我也记不得了。

我想:即便有那回家根本不读不背的最懒的宝贝,每首诗在课堂上齐读过四遍,又听同学背过一遍——到今天为止,297100+127+70)首在喉舌滚过,在耳边响过,也是相当了得的。要知道:听,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汲取啊。

要揪出最懒的,并不困难。但又何必呢?

比起自由自在的广读,这种任务性质、保底性质的日有所诵,对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刺激想象能力是更可靠、更实在的措施。

水滴石穿,这是我们中下资质人的信念。孔子尚言:“我非生而知之。”我们笨人,对于慧能一辈的潇洒神通,只能羡慕咯——神秀门庭,才是我辈正途。

都签字了,我很高兴。如果有家长成心签假字、骗教师,教师也应当高高兴兴、心平气和地接受欺骗。

想要揭穿弄虚作假者,并不困难。但又何必呢?

该抽查了。抽查一向只喊举手的孩子;抽查一向是教师先点诗题,然后孩子“申请”背诵。

“今天是先站起来,然后才知道背哪一首。有5首都能熟练响亮背诵的吗?能的举手。”

面面相觑。然后——不多不少,举起手臂的有5人。我问大家:“应当请谁背?”

“李玉琢!”李玉琢、李想是女生中成绩最弱的。

“《冗长的儿歌》”我说。

李玉琢表情严肃地站起来,清清楚楚地背道:

冗长的儿歌:

谁沉默就什么也不说

谁不动就一步也不走

谁走远就不会越来越近

谁坐着就不会站着

谁拐弯就不会直着走

谁不出发,说实话

就哪儿也到不了

掌声中,我又唤:“聂大伟,《爱斯基摩人》。”

男孩站起来,微笑着背:

爱斯基摩人,奇怪的人,

他们的国家是冰做的。

冰的广场,冰的大街和小巷,

小房屋也是冰做的。

天花板和地板,

是冰不是水泥。

甚至床也是冰床,

猎刀将它切割成方。

壁炉的石头,好像也是冰做成。

有一样东西不是冰做的,

她最秘密、最珍贵。

那是人们的心脏,仅此一样,

足以将极地温暖。

学过《掌声》,班级有个变化:就是弱同学发言的时候,大家都能耐心地、安静地倾听。

《用绳子牵着的月亮》,共95首中,贾尼?罗大里的诗歌就占了22篇——孩子们喜欢极了!这也是李玉琢能够全部背诵的原因。

我相信,李玉琢今天的表现,会刺激不少孩子。

三本背下来,孩子们最熟悉的朋友是顾城、高洪波、金波、贾尼?罗大里——今后还有英国的斯蒂文森。

我可不在意“背本”的作者过分集中。但问作品与否,不问作者是谁。让孩子多记得几个诗人的名字,那不是我的任务。

希望

如果我有一家小店,

只有一间房,

我要开始卖——

知道是什么?——希望。

“好价钱的希望!”

只收一分钱,

我给了一位顾客,

能满足六个人的希望。

那些身无分文,

什么也买不起的穷人,

我将所有的希望送给他们,

不要他们付一分钱。

“‘我给了一位顾客,能满足六个人的希望。’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懂,谁能告诉我。”教师老老实实地请教。

“就是嘛,有一个小孩,他希望自己能考100分。如果他考到了100分了呢,那么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都高兴了。这就是一个顾客,用一分钱,买到了满足六个人的希望。”

“谢谢,我懂了。原来是这样啊:美好的希望,是让别人的心愿也能得到满足的希望;是同时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希望。比如说,”由于受到启发,教师忍不住拿自己说事,“比如说啊,薛老师希望自己变得更温和、更幽默、更有教学能力。那么,这是一个满足了多少人的希望啊?”

“58个人。”

需要什么

(意大利)贾尼?罗大里

做一张桌子

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

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

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

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

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

需要花一朵

仅此一首,就足以让我景仰无比啊。

何况以罗大里以他妙不可言的小小诗篇,给我们带来了芬芳清新的欧洲的阳光——22束冬天的阳光。

谢谢芷眉。

1225  星期一    

 愿我们都能乘上极地特快

                          

“说说吧,随便谈。”

“男孩回到极地特快,小朋友都想看圣诞老人送他的银铃,可是银铃不见了,银铃从睡衣口袋的洞里掉掉了。我很伤心”李旭冉说。是的,读到那一段的时候,很有几个孩子眼圈红红的。

“后来银铃回到了孩子手里,银铃是怎么回来的?”

“圣诞老人送来的!” “有没有圣诞老人?” “有。” “没有。”

“就有!” “就没有!” 面面相觑,轻轻争论。 “相信有的,举手。”

约有20来人举手。他们有的似举非举,举姿和表情都显出犹豫;有的则神态坚决——朱翔宇、刘月辰、邢虎威尤其如此。

“为什么相信?”

“如果没有圣诞老人,为什么有圣诞节?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为什么要送圣诞礼物?”一向很少发言的刘月辰清清楚楚地发问。

“就是没有圣诞老人。”韩玉铮一样清清楚楚地回答,“圣诞老人其实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圣诞礼物是他们送的,圣诞节也是他们为了让小孩子高兴才过的。”

“相信不相信的,还有发表意见的吗?我希望你们争论起来。”没人响应,教师只好接着说,“我知道前几天同学们都忙着互相送礼,互相祝福圣诞快乐。我问:当你买贺卡、做礼物,当你受到礼物;当你说祝福语、写祝福语,当你听到读到那些祝福的话语,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快乐!”

“幸福!” “温暖!”

“这种因为圣诞节、圣诞老人才有的快乐、幸福、温暖的感觉是真的还是假的?”

“真的!” “那么,圣诞老人是真的吗?”

“真的!”举手的孩子,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

“轻轻摇一摇,铃声是从没听见过的美妙啊!为什么那么美妙的铃声,我和妹妹听见了,爸爸妈妈却什么都没有听见?”

“因为大人不相信有圣诞老人,所以他们听不见。只有相信的人才能听见铃声,只有相信的人才能收到银铃。”朱翔宇急不可待地说。

“如果圣诞老人有很多银铃想送出去,哪些同学能收到?”

“我!因为我相信!”邢虎威兴奋地说。

“是啊,如果你不相信有我,如果我对你来说是不存在的,你怎么能收到我的银铃!”教师说。

“我不要!圣诞老人就是没有的。”韩玉铮坚决地回答,声音里透着哭腔。

“很好!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让老师佩服,也很值得同学们学习。我懂得你的意思,就算你不相信真有圣诞老人,你也一样可以拥有快乐的圣诞节;就像故事里的爸爸妈妈,他们其实不相信有圣诞老人,但为了让孩子高兴,他们还是为孩子备下了圣诞礼物。可是老师还想问你们,”教师转身面向全班,“同样过着圣诞节的两个人,一个相信有圣诞老人,一个不相信有圣诞老人——谁更快乐?”

“相信的人!”全班人同声回答。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故事里的我,是穿着睡衣拖鞋登上极地特快的,车上的孩子都是穿着睡衣拖鞋——这说明什么?”

“车上的孩子都是相信的孩子。”

“那是在梦里。”

“可是,次日清晨的银铃又怎么解释?”这时候,下课铃响了,教师自问自答,“当然,你可以说那也是拍电影的人编出来的。现在,我问最后一个问题。大家听好了!”

门窗紧闭的教室里,气氛温暖而兴奋,没有一个孩子的情绪受到外面的影响——他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

“今天就是圣诞节,今夜就是圣诞之夜。我问:希望今夜见到圣诞老人,见到极地精灵,见到美丽的驯鹿,见到驯鹿套具上闪亮的银铃,听到美妙的铃声的,坐上圣诞雪撬……也就是说,希望今夜能在梦中登上极地特快的,请举手。”

所有的手臂高高举起,所有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所有的眼神半醉半醒。很多人回头看韩玉铮。韩玉铮举手了,坦然的目光地迎着大家注视的目光。

“糊涂了,很多人糊涂了对不对?” “对!”

“我知道,你们中间相信的更相信了。那些不相信的呢?有的变不信为信了;也有的不知道信好还是不信好了。可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即便你不相信有圣诞老人,你也发自内心地希望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对不对?”

“对!” “祝大家圣诞快乐,愿我们今夜都能乘上极地特快。排队,下搂,开校会。”

                  

电影《极地特快》的主演汤姆?汉克斯说:如果没有圣诞老人的话,那么围绕着这一点的所有东西都成假的了;如果真有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变得充满神奇。我愿意为孩子们拍一部真正属于他们的电影,告诉他们相信奇迹,也等于告诉我们要保留纯真。

这是印在绘本扉页上的话。

这样境界的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中国诞生。看着《宝莲灯》的孩子,个个都知道,个个都被告知:“这不是真的。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也就是说,我们的观众是真正的观众。我们永远是清醒的观看者。即便有快乐,即便有满足,那也是欣赏的快乐和满足。始终有一个顽石一样坚固的意识的“我”,立在故事的对面。不肯迷失理智,不肯放弃知识。而人,唯有“爽然自失”,才能回归清静自性。那时候,我消失于万化归一的空无;那时候,我即宇宙,我即万物,我置身心于人类精神的美妙胜境。

所谓的客观事实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够体验和表达的永远是心理事实——人类的心理事实,我的心理事实。

梦中所历,往往是比醒时更真的心理事实。

日日幸福才能夜夜美梦。夜夜美梦的人,必是最幸福的人。

                      

《极地特快》剧情:

坐着神秘火车前往北极寻找圣诞老人的冒险旅程!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当朋友认为这只是一个童话而无动于衷,家人忙碌着代替他去准备礼物的时候,这个普通的小男孩却还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别人怎么说,在这个圣诞之夜他都要坚持等待圣诞老人的出现。

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离午夜只有5分钟了,小男孩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窗外只有雪片落地的声音,为什么还听不到驯鹿的铃声?一声汽笛由远及近,地板开始颤动起来,桌上的器皿在乒乓作响,随着最后一声长鸣的汽笛,一束强烈的灯光从窗子照了进来。

抹去窗子上的薄霜,小男孩看到了最不可思议的场景:一辆巨大的黑色的蒸汽机车停在了房子的前面,它发动机里咝咻地喷射出强劲的水蒸汽,冲破了寂静的夜空和轻柔的雪花。穿着睡衣和拖鞋的小男孩兴奋地跑了出去,车厢里灯火通明,坐着和他一样坚信圣诞老人的孩子,和蔼可亲的列车长告诉他,这就是“极地特快号”,它将带着小男孩前往北极,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圣诞庆典。

 在车厢里他认识了更多的小伙伴,大家在欢乐中开始了这场难忘的旅程,在奔向北极的遥远旅程中,他们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欢乐。孩子们在旅行中不断成长,认识自己,明白对于那些坚持信仰的人来说,生命的惊奇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遥远的路途之后,“极地特快号”终于到达它的终点——北极。孩子们欢快地跳下火车,和所有的圣诞老人一起,在北极城里庆祝圣诞的来临。圣诞老人满足了小男孩的愿望,送给他一只驯鹿身上的小铃铛。

 当小男孩第二天醒来后将“极地特快号”的故事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认为他只是做了个美梦,但只有小男孩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梦,因为他的圣诞礼物,那是圣诞驯鹿的小铃铛正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圣诞树下,虽然别人听不到它的铃声,但小男孩可以……

1226    星期二    大雾

是一不是二

第七单元测验情况汇总:

99——9524人; 94——9016人;

89——8016人; 79——701人;

69——601人。

进步明显值得表扬的有:孙琪先(97)、罗亚倩(95)、张芫玲(95)、王艺伟(93)、朱紫晖(92)、丁雨辰(90)。

这次测验最让教师满意的是作文。题目是制作一个新年礼物,然后把制作过程写下来。

上周五告知作文题,布置周末制作礼物。昨天上午检查,十一人两手空空。有人说忘记做了,也有人说做了忘记带了。罚抄一段课文,并让他们下午一定带来。

下午考试之前,再次检查,或贺卡、或纸船、或纸鹤、或花篮,还有泥茶杯……十一样礼物都带来了。

没有读范文,没有教写法,就这么写。大多数文章叙述详细、层次分明,一段一段分得清清楚楚,很多孩子都得了满分。最让我佩服的是那些折个纸船敷衍了事的家伙,居然也沥沥啦啦给我整出200多字。

态度认真是第一重要的。

为什么能够这样?因为教师手里操着屡试不爽的杀手锏呢。

很早就发现:有些孩子并不在意作文扣分,所以,即便是考试,也不能让他们按下性子静下心来好好写、用心写。一次一次,磨练和提高的机会就错过了;一次一次,满不在乎的油条就滋生了。但是你说扣分在5分以上要重写,他的态度就要好很多;如果你说写不好不给交卷,当时就重做呢?一个个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写完了还要检查——态度不要太认真。

昨天下午发卷之前,教师杀气腾腾地展示了八张作文纸:“作文质量太差、篇幅太短的,你一手交卷,一手领领纸,回家重写,明天交给我。”

上周去了本市的光华学校,说到习作不打草稿,很多教师始觉匪夷所思,继而感到很合情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们想起了自己儿时被迫草稿的折磨和痛苦。

修改、加工、润色,那是比写更深的功夫,那是对写作有了一定体验之后才能具备的高级能力。习作或许可以逼迫,修改则绝对不能——除非孩子写作产生了内在的感悟——除非你乐意让孩子假装修改。

硬性规定的修改,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把儿童春草般娇嫩的写作兴致给消磨得苍老憔悴。刚刚三年级,刚刚习作起步,能按要求给我们整出一篇东西就很不容易了。谈什么修改?只能越改烦、越改越厌。我敢说,绝大多数孩子,从稿纸到作文本,不过是原样抄写一遍。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嘛,哪有一次竣工来得带劲,来得有质量保证呢?当然,质量太差的必须返工的人,也是绝对不能宽宥的。

到现在,很多孩子拿着钢笔,也能洋洋洒洒、一挥而就。真是不要太帅、太潇洒。想想从前,逼着孩子草稿、修改、誊写——白白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白白磨损了多少写作的热情,白白消磨了多少生命的锐气。

提笔就写、一锤定音的习惯养成了,教师对于应试自然更有底气。所谓有恃无恐。

当我不无得意地把自己的大胆举措向徐冬梅老师炫耀时,徐嘴一撇:“都三年了!亲近母语的孩子早都这样了。我们读写兴趣班的孩子,从来都不打草稿,从来都是一次成文。”

能够和敢于这样,第一因为我们自己对于写作有感觉,第二因为我们对儿童有体察。换言之,一是因为我们长得高,二是因为我们不忘本。从前很多貌似必须,其实有悖情理的规定,多是因为教师忘记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来路。

还有,测验的时候,从来都是允许查字典的。

老师都要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但那几乎不可能的——有几个教师儿时能够做到这一条?反正看云我是不能的。

可是,因为是考试,他们查得可带劲了。这时候查到的东西,必定能够格外牢固地铭记在心。因为他们这时候他们格外投入、格外专注啊。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教师辛苦终年所为何来啊。

同时我还规定,不许借字典。原因不用说了,学生都知道。

一个问题:那连基本字词都不会写的,岂不因为查字典讨到很多便宜,以至于测验失去了了解学情的作用?

怎么可能!有本事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全靠字典得分,我保证,查不到一半,交卷时间就到了。全靠字典的人,只能丢分更多。

至于一般人以为考试必须的严肃性,在我这里太不重要。因为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孩子都会煎熬于应试教育特有的严肃性——在我看来,毋宁称之为“残酷性”、“机器型”、“非人性”更恰当。

当小学,当孩子还娇弱,教育需要的是尽可能的体察、轻松、亲切、浪漫。

这种体察、轻松、亲切、浪漫——它与力争上游,是一不是二。

测验中,唐雅馨因为交头接耳被我点名三次——点名三次是要挨罚的。

孩子都是没有记性的。交卷之后,唐雅馨就高高兴兴地看《名著导读》了。我问:“忘记你给自己挣来的作业啦?”

“嘿嘿。”她笑,同时放下书,打开文具盒。

“愿抄课文,还是愿抄《名著导读》里的故事?”

“《名著导读》,我抄《重塑小木偶》”

于是点了一段,挺长的——另外两段又太段,只有三两句。

“嫌长吗?嫌长就换一篇。”

“不长,我抄。”

摸摸孩子热乎乎的头,教师心里热乎乎的。将要走开之际,孩子喊住我:“薛老师,给!”递过来的是一张贺卡。

“老师,我祝您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现在,画着小鱼、圣诞树、圣诞老人的这张贺卡就在我的手边。上面写着:“薛老师,祝您工作顺利,越长越漂亮。”

相由心生。越长越漂亮的前提是心境越来越慈柔,越来越平和。

这种慈柔,这种平和——它与严格要求,是一不是二。

到今天,我才明白:惩罚是必须的,但惩罚一定要以孩子能够和乐于接受为前提;当孩子有怨气的时候,宁可放弃惩罚。

不考虑孩子能否接受的惩罚,是打击而不是教育,其后果只能是种下怨毒——需要很多功夫才能消弭的黑色的怨毒。

还有。

早自习我问:“有梦见圣诞老人的吗?”

“没有——”一片沮丧。

“我也没有。”教师好心地安慰。

“我梦到了。”朱翔宇说,“我坐上雪橇,到了极地,然后记不得了。”

“我也是,”李旭冉说,“圣诞老人把我扛在肩头,带着我去送圣诞礼物。后来一阵大风把我吹下来,就什么都记不得了。”

“哈哈……”一片欢乐的,羡慕的笑。笑声中,圣诞老人成了我们大家的圣诞老人;好梦,也成了我们大家的好梦。

两个孩子的欢乐,全班同学的欢乐——它与教师的快乐,是一不是二。

1228    星期四  

移民?王子?米花糖

读书课,接着读贾尼?罗大里的诗歌。

                     

移民列车

离乡背井的手提箱

不大也不沉……

里面装着故乡的泥土,

这样我就不是独自一人远行……

一件衣服,一块面包,一个水果,

这是全部行囊。

但我的心,我没有带着它走,

也没有把它装进手提箱。

它离开家乡时很痛苦,

不愿去海的那一边。

它留下来,像狗一样忠诚,

留在了不能给我面包的土地上。

那是一片小小的田野,就在那边……

火车飞奔,那片土地再也看不见了。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没想到,小家伙们居然悲悲切切念得很有感觉。尤其是“它留下来,像狗一样忠诚,留在了不能给我面包的土地上。”大约,儿童和小狗是性情相通的——所有童心未泯的成人也是。

于是教师来了兴致,从打工一族说到留守儿童说到萧邦的心脏——说完再读,项文静、李玉琢居然眼圈都红了。

想不到。“想不到”意味着:浅薄、傲慢和不介意中,我们一再低估了儿童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想不到”也让教师暗自庆幸:幸好有此日有所诵。否则,精读仅是一本教材——学生以及教师,将错过多少浪漫时光、美好体验。

根有利钝,步有缓疾,即便没有读书课,或早或迟,也总有一些孩子能在独立阅读中得到洗濯、照耀和震撼。然而,洗濯、照耀和震撼——其入血入骨的深度和覆及全体的广度,唯在班级共振的“场”中才可以期望达到。

日记中、习作里,提到读书课,很多孩子不约而同说到“终身难忘”。我一点也不以为他们是在夸大其词。

                       

睡美人

童话在哪里?

每个家里有一个。

在桌子的木头里,

在杯子里,

在玫瑰花里。

童话躲在里面,

很久了,不说话。

她是一个睡美人,

需要将她唤醒。

如果没有一个王子,

或者一个诗人把它亲吻,

有个孩子将会

白白等待她的童话。

因为都读过、听过格林童话,所以这《睡美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然而意识层面的理解绝对不是教师的目的,教师想要的,是心灵层面的活泼泼的灵动和诗意。于是教师随手指日光灯问:“日光灯里有没有童话?”

“没有!”

“日光灯里有没有睡美人?”

“没有!桌子里面才有!”

“那——你们可要听好咯……”

真是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从来缺乏虚构才能的教师,想都没有,开口就说了下面的故事:

小区公园的霓虹灯对日光灯说:“你既没有色彩,也不能闪烁,真是单调乏味!每天晚上,我照着人们悠闲自在地散步,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而你呢,你看到的只有学生学习读书的情景,好没意思,好无聊!”

日光灯微笑着,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住在三(2)班的教室,我是灯中最幸福的一盏。每天,我陪着他们看书、写作业;每个星期四我听他们读《用绳子牵着的月亮》,那些诗歌真有意思啊;我还经常和他们一起看绘本、听故事、欣赏音乐……虽然我的外表朴素,可我的内心装满了快乐。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孩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呢。”

霓虹灯听了,羡慕得不得了,恳求说:“啊,你真幸福啊。我们交换一下位置好吗?从明天起,你来公园,我去教室。”

日光灯说:“这可不是我俩说了算的事情,我得问问三(2)班的同学们。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不同意!”全班人一起回答,“霓虹灯五彩缤纷、一闪一闪的,我们没法看书!”

“刚才老师做了什么事?”

“编童话……啊不,是唤醒童话!”

“老师是谁?”

“诗人,唤醒童话的诗人。”

“老师也是王子——亲吻睡美人的王子。”

“哈哈。”

“你们行吗,你们是诗人或者王子吗?”

“是!我们是!”

如此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刚刚做过一篇习作:随便摆两样玩具,编一个童话。学生作品的精彩纷呈和富有童趣,教师远不能及。

肉汤

为了妈妈喝一点儿吧,

为了爸爸喝一点儿吧,

为了圣地亚的奶奶,

为了法国的婶婶……

如果让孩子这么做,

很快他就会肚子痛。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为了让孩子喝汤,爸爸妈妈还说了很多理由、很多人。”

“哦,省略掉的诗句一定是:为了中国的薛瑞萍,喝一口吧;为了三(2)班58个可爱的孩子,喝58口吧。”

“哈哈……”

“老师没有汤,但老师有另一样好吃的东西。你们看!”教师变魔术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物,“昨天、前天连着下了两个上午的大雾,对不对?”

“对!”

“昨天下午也下雾了,到晚上,地面都湿了,对不对?”

“对!”

“老师星期六去了哪里?”

“重庆。雾都重庆。”

“这是重庆特产,玫瑰风味的米花糖。一直想奖励给一个表现出色的孩子,一直没有机会发出,所以啊,都三天了,这朵米花糖中的玫瑰,这块玫瑰味道的米花糖,就一直在老师抽屉里寂寞地呆着。今天,我总算可以把它发出去了,给谁呢?”

寂静 ,按捺着兴奋、猜测和期待的震颤的寂静。

“是王涛。”教师说,“上周他的日记写了6篇,得了100分;这周,他又写了6篇,又得了100分。我知道,到今天,还有同学因为日记没有内容而发愁,而抱怨老师。让我们看看王涛写了些什么吧。王涛,把你的本子给我。”

打开日记本,随着教师的指点,学生一起读标题:“大雾(一)、大雾(二)、大雾(三)。哇,光是大雾他就写了三篇!”

“我念《大雾(三)》,”教师说着朗声念道:

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天晴了。我好高兴,因为天终于晴了。虽然还有风,吹得人冷冷的,但是看见太阳出来了,我还是很高兴。

下午放学的时候,外面变黑了。我们到走廊上一看,又下雾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天上下毛毛雨了。其实不是雨,原来大雾可以像毛毛雨啊!

掌声响起来。掌声结束之后,教师说:“虽然王涛第七单元语文只考了60分,虽然他的日记比起很多同学不算好,但是凭着这6篇日记,老师就可以相信:王涛是想学好的,王涛是能够学好的。语文是这样,数学、英语也是这样。王涛对不对?”

“对!”本班成绩最弱的男孩使劲点头。

“王涛有决心,王涛有信心。周子善!你呢,你有没有?”

“有!我也要得100分。”另一个弱孩子大声说。

“我也是!”丁雨辰说。

“其他的所有的同学啊,”教师转身面向全体,“你们能松劲吗?”

“不能!”这明明是在喊口号,有人入心,有人不入心。气可鼓不可泄,有时侯,口号也是非喊不可的。正如打雷未必下雨,但是很多次的雷声之后,总有一两场雨水落地。

反正时间富余,乘他们高兴,今天还写习作——题目就是《读书课上》。

晏楚芸境界最高,晏楚芸的结尾是:

从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王涛的榜样,今天王涛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今天的读书课是王涛大喜的日子,也是我们全班大喜的日子。就这样,我们班的差生的人群里,又少了一个……

小安说:“晏楚芸胸怀大局,站得高看得远,可以做副班主任了。”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班主任情怀。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好孩子,同学都是好孩子。

心境不二。

诚如斯,那也是教师大喜的日子。其香其甜,有如玫瑰风味的米花糖。

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