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十五贯伴奏:《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笔记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57:36
 

侠骨柔情陆放翁06_柳暗花明-杨雨.2011.01.09

他开始了四年闲居生活,三十四出仕,到四十二岁成了等待就业的人。老师曾几也去世了。他灰心丧气。有消极退隐心态。反应在他做的事,老家建别墅。前后只八年官,也只八品,还是清廉的文官,宋有基本国策,重文轻武。当然有弊端,造成内忧外患。宋人心惶惶,但也有好处,就是文人地位高,文官不杀头;工资高,养活家人不成问题,建个产业都不成问题;学问好,宋朝文化是巅峰,陈寅恪说过,造极于赵宋之际。这个评价宋朝当之无愧。范仲淹当了官,曾在晚年写信给父老乡亲,说不要看我官大,其实你们不要羡慕我,好好读书,我当年也是穷小子,考上进士,什么都有了。陆游好歹有积蓄足够建别墅。父亲陆宰就有过别墅,选在三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好地方。当时文风建别墅普遍。跟辛弃疾比一比,他在上饶建了别墅,规模陆游远远比不上。可以看出陆游心态,感觉让人觉得他想在此终老,似乎看破了红尘。不像他的风格。他向来以国家为第一想法。不给舞台,只好把心思精力放到个人生活中来。
这种失意必然反应到诗中。“看破空花尘世,”梦醒似乎一切是空的。“悟浮生,厌浮名,从今心太平”。不再把浮名的追求当作一生事业。再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不要笑话酒肉不好,我们可客气了,倾其所有来款待。自然景色,是最有名的名句。这首诗好好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句子中蕴含了深深的哲理。可能是诗人的心态。看上去人生陷入了绝境,丧失了信心,实际上还有期待,期待走过这样的绝境,前面就会出现希望。有时,在放弃前,只要坚持一下,就会出现转机,成功永远发球执著的人。末句从官场摆脱出来,无官一身轻,晃荡一天,明亮月光下,随时去朋友家拜访聊天。不用担心打扰人家。让人觉得他真的融入到简单的生活中去了。把自己融入了农家生活中。这类诗句在平淡后看到内心的矛盾,表面是优美的环境简单的人际,让官场遭受打击的陆游受到慰藉,看似开心,这种生活似乎幸福,但仔细一想,真的完全融入了?我觉得不是。他的心态重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不甘心做一个清士,真心话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前线传来好消息。给陆游带来什么转机?四年后得到邀请函,是王炎发来的。王炎是四川的最高军事统帅,其实是一个信号。朝廷大环境变化,乾道四年时,好友陈俊卿被召回朝,孝宗似乎走出了兵败的阴影。陆游个人也是转机,前边做过许多事,泪溅龙床,写机密文件,是主战代表,用兵念头一出,他不会被人遗忘。王炎,孝宗都不会忘记他。王炎一上任就召集勇士,陆游就在其列。他接到后,心情呢?肯定激动万分,四年等待呀,一生中最旺盛的四年,他马上回信,对此表示感谢,描述自己激动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恨不得披上战袍走上战场。天天闲居的生活是最为鄙视的,真想穿上军装,去实现平生抱负。突然冷水来了,变故来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一年十二月,朝廷召令他出任通判军州事。还是通判。离前线远,离京城远,在夔州。第二年七月才到任,花了160天。一家人生病,船不顺。这儿偏僻,他分管农业与文教之类。州考来了,他是监考官,居然无所事事。这儿人口少,州考没几人考试。陆游在这儿憋屈。不如闲居呢。

陆游决定写一信,写给丞相虞允文。这封信里,他表现出耍赖的一面。大意是,今年四十八了,老家在山阴,穷,只得接受通判的职务,没路费,得人家凑路费才能出来。我工资低,连回家的路费也没,以后怎么过呀?儿子三十了,娶不到媳妇,可怜哪。可怜我就给一官半职,让我有饭吃,感谢了。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这儿升到了从七品,工资也加了一级,可能不富裕,但至少过得去,文字中有夸张也是情理中事。他不是很富有正常,但与百姓比肯定不是,但跟别的官比,可能是穷人了。所以,陆游的哭穷也有实际的情况。他还写了一封信写给四川宣抚使王炎。当初放弃了,现在任满,陆游想不如写信给他。这信与前边不同,我们才看到真实有战士本色的陆游。他说,获厕油幕众贤之后,说自己临书浩叹。他没机会当战士,剑没出过鞘。这封信才真正反应他心理的状态。

 

侠骨柔情陆放翁07_少年战士-杨雨.2011.01.10

陆游写过两封信,寄给了虞允文和王炎。之后,去了南郑,这是抗金最前线。这段经历在一生中是诗的高潮,是生的高潮。

南郑地理位置特别,是四川宣抚使管辖之内,今天的陕西关中。秦岭是界,南是南宋,而像西安都在金的统治内了。历史上刘邦曾在这儿拜韩信,诸葛亮也曾以此北伐曹魏。王炎当时是四川宣抚使,本隐在庐山,但名气大,是主战派人士,得到孝宗重用,坐镇西北,到四川后,决定把办公所在地搬了,搬到了南郑这个最前线,充分表明了北伐的决心。这种情况下,王炎求贤若渴,他回信,邀请陆游来到南郑。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陆游实质性进入仕途靠的是自荐,现在给王炎的信也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最高潮。陆游这一生梦想是抗金,收复中原,先前的几次北伐他都没真实地参加,现在却可以穿上军装上前线了。

兴奋激动,怎么表达呢?诗中可见前后的心态变化。46岁时,上任前写过诗:“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悲哀,自己都已经快五十岁了,头发都少了,还得去偏远地当小官,悲痛得泪流满面。去夔州路上也写到“少年亦慕宦游乐,投老方知行路难”。少年确实想去外地当官,老了才知道奔波不易。辛苦难奈。这些诗句在去南郑前写的,主题是叹老。但是去南郑后的呢?从夔州去南郑不容易走,蜀道难,以前肯定不好走,他或许会牢骚,但这回去南郑却没有牢骚,只有感慨。再看诗:“得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老天可怜我知道我的心情满足了我的愿望,哪怕是一辈子呆在荒山中也无怨无悔。“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心态有了极大转变。还有一首词:“不妨青鬓戏人间”,先前都讲白发,现在却写的是青鬓。为什么变成了青的?心理因素呀。心理年龄更重要。理论上来说,48岁不太可能是白发,心态不好就总注意到白的。如果是心态好呢,更多地看到的是黑发了。在后来晚年回忆时也说是少年时代,“念昔少年日,从戎何壮哉”,“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当年从军时还是少年呀。更说明从军心态是快乐的。

来到南郑后,做了些什么呢?在南郑,他最得意的几件大事:一是到南郑后,当了军事参谋,第一件事就是对王炎积极地献言献策,形成了战略思想,如果要收复得以南郑为根据地,从这儿往东推进,收复长安,再收复中原。这个看上去没什么创意呀,这反映的是他军事思想的成熟。他曾建议迁都建康,那样得以江淮为正面战场。现在变了,以此为战场,援助江淮。后来再也没改变过。另一个建议是用人上,王炎用吴挺做大将军,吴挺从小在战场上作战,熟悉地形,有一定威信,但是陆游发现,吴挺这人骄横,拉帮结派,不听指挥,沉溺于奢侈生活,不够上心。他向王炎说了,建议用吴玠的儿子吴拱来代替吴挺。但王炎有担心。陆游说,吴挺打了胜仗更不听你的了。最终没听。几十年后,吴挺的儿子果然叛变,投降了金国,割据称王。

二是亲身参与了对金战斗,一次亲自参加大散关的遭遇战。这是重要关口,金兵曾多次在此与宋交火。陆游说:“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一寸赤心惟报国”。还有一次深夜强渡渭水,插入金营腹部。他身份也是间谍。掌握金兵的动态,提供给南宋,陆游剑术好,因此派往敌营。事实上几次活动都完成得出色。

三是打老虎的往事。当时打猎就相当于军事训练。

四是在南郑,他赢来了诗人的最高潮。朱东润评价他说,“生的高潮,诗的高潮”。作为诗人的最高潮,可以这样理解。至少先前诗人的名气响亮。但是到南郑后,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漕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说在南郑前,跟在别人后面学,没自己的心得体会,妄取虚名自己惭愧。算不上真正的诗人。江西诗派人正宗传人老师是曾几,必须得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一流诗人,陆游第一,而非李白第二杜甫第二。他说“四十从戎驻南郑,诗家三昧忽见前。”本是48岁到的南郑,他却说的是40岁,夸小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是少年。写诗的真谛让他看到了。他写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写诗的好材料,怎么用关键在我,是不是剪裁的功夫?不是外在的典故格律这些,这是形式,真谛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侠骨柔情陆放翁08_情场懦夫-杨雨.2011.01.11

48年的坎坷,在南郑迎来了事业的最高潮。光有事业不够,还得有情感的丰收。陆游有没有最高潮呢?回到当时老家山阴,绍兴有沈园。从建筑上来看,不算什么,但是现在很受欢迎。不是来看园林,而是冲着陆游来的。

来说说他的情感。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他刚满30岁。他到沈园踏青,顺便散心,刚参加第三次科考,再次名落孙山,没考中进士,心情可想而知。心情也平静下来了。一边看风景时,来了一群人,有说有笑,走了过来,一对青年男女,端庄的唐琬在其中。陆游看到的正是他当初的结发妻子。她也尴尬。面前是前夫,身边的是现任丈夫赵士程。四目两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口。赵士程原本认识陆游,本是望族。彬彬有礼地问候,陆游也赶紧客套。唐琬和赵士程向陆游告辞。陆游半天没回过神,整整七年过去了,她也美丽,只是多了些憔悴。背后传来声音,一看是像书僮一样的男孩,托着几碟酒菜,夫妻二人送来的,他托小孩谢谢。陆游一看都是自己当初最喜欢的。是唐琬的手艺,这是当初的最爱,人已经不是自己的人了。陆游哪有心情呀?他的神思回到当初的卿卿我我中。长叹,在沈园壁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是经典。

一开头特写,一双红酥手,轻轻开启黄酒花雕酒,是美丽的细节,把眼睛定格在“红酥手”上,避开正面的相貌描写。“黄滕酒”是官方酿造的,让他回想起恩爱时的生活情景。非常幸福的生活细节而今物是人非了。“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转得突兀,东风恶,用的是喻意,造成婚姻不幸的是东风吹落的,不实指了,象征的是他不敢反抗的束缚爱情的封建礼教,更具体的是父母之命。古代文人的两座大山即忠孝,他不怕战死沙场,那是忠的表现。但是爱情是个性的追求,一旦与忠孝发生冲突,只能放弃爱情,选择忠孝。他面临的正是这种矛盾。

本来,两人是恩爱夫妻。本是父母之命的,但他们是幸福的。他们间有爱情。还传说,唐琬姓唐,有人说她是舅舅的女儿,本是亲上加亲,但即使不是,一个年轻才子,一个是才貌双全的才女,本是天作之合,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的儿媳妇却让婆婆不满意。刚开始不满,后来就公开露脸色,直到彻底激化,一定要陆游休掉。历来有许多猜测。我个人认为这些猜测有三条有可信的:一是两人婚姻中没犯错误,错在错在关系太亲密了。古代关系好在大庭广众中流露出来。在名门中可是要小心的。这两个有个性的细节未必注意,像交换眼神,甚至撒娇呀,他们的情事有时还写成诗,流传广了,婆婆当然不高兴了。唐家大家闺秀,举止要求多,她怎么满意呢?二是有真凭实据的。七出,只要犯了任何一条,可以休掉。七出是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些是极端歧视,像恶疾,本不管是健康与疾病都应该不离不弃,可是,有病了就不闻不问,像第一条,也是。可能有男的原因呀。不生就是妻子的责任。唯一的称得上的正是无子这一条。偏偏一点动静都没有。婆婆也急呀。对公婆来说爱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宗接代呀。这一条就得休了。陆游呢?一边是爱妻,一边是严厉的母亲。陆游也急。他想的一招,另买一套,藏起来,在唐琬角度,委屈。名门之后,明媒正娶的,得藏着掖着,她也爱陆游,只要能在一起,什么委屈都受了。可是,偏偏有人不肯。这个消息被母亲知道了。她杀上门,幸亏陆游在之前转移了,才避免了战争。就这样,陆游只得把妻子休掉了。我个人觉得,无子可能不是最大的错。

唐琬被休更多地是因为功名前途。也有关系,原因是,陆游娶妻时大概二十岁,这时参加过第二次科考,名落孙山了。陆氏家族进士的达到十六人,他本是神童,父母当然望子成龙,希望赶紧努力,偏偏娶了唐琬后,总沉在爱情中,婆婆急呀。本是爱读书的人,现在却成了情痴,成天谈情说爱,红颜祸水,在记载说,唐琬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多次公开批评唐琬,这是陆游的学生传出来的。

因此,唐琬被休应该是三条理由。不久,两人一再嫁一再娶,这个影响了陆游的一生。不冲突不意味着没有不满,多少在诗中表现出来。“东风恶”应该指的就是父母之命。

婚姻的破灭不能影响爱情的消失。爱情是纯粹的,婚姻是现实的组合。两人离婚后,不能再相见了,沈园相遇成了一个导火线。“错错错”,错的是什么?他不敢明说,下边转到了眼前。“春如旧,人空瘦”,春一样美好,谁空瘦了?应该是唐琬。“泪痕红浥鲛绡透”,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分秒思念,折磨使得她泪水打湿自己的手绢。这次见面既难过又欣慰,欣慰的是虽然离婚了,但是他们的心中永远在一起了。他一人对着春色发呆,“桃花落,闲池阁”,桃花似乎也谢了,只有池塘还在陪伴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相隔如同天涯,“莫莫莫”,表达的是满心的无奈,无助,无法改变的遗憾与悔恨。

情感的最高潮在沈园。为什么呢?失去了才遇珍贵。

 

侠骨柔情陆放翁09_风流放翁-杨雨.2011.01.12

两年离婚七年后意外的重逢让两人更加明确认识到爱情是不可替代的唯一。两人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往哪儿发展呢?其实,重逢不是结束,而是爱情的重新开始。爱情注定受伤一定是女性。她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应该还在陆游身上。《钗头凤》据说她也听说了。她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远远不能与陆词相提并论,但是更恰当地符合她的心情。像“怕人寻问”在丈夫面前只能咽泪装欢,怕人看见眼泪与相思,这种日子应该是一种折磨。不久后,她不堪折磨病倒了。“病魂常似秋千索”,结果是她在相思折磨中去世了。爱情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星语心愿》。“眼睁睁地看着你,却只能无能为力,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爱情上却拿不出战场上那种牺牲精神。如果为爱而死呢?恐怕只能是被人唾弃。这要与中国集体主义思想。西方重视恋爱至上。朱光潜有名言,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生能是在恋爱中消遣人生,得在事业与功名中得到价值的追求。所以中国诗人只能羞羞答答的。陆游正是代表人物,他不可以超越时代思想。

唐琬更不可能是当代女性。她也不会超出那个时代呀。她是名门闺秀,这首词不太可能是她亲笔所作。甚至有人站在他们角度考虑有影响。模仿得像样。现在人们都能看到两首词。沈园也成了爱情见证的圣地。可见爱情是人们心中最真挚有追求。当他独自漫步时,他后来看到的是什么?在七十五岁时,他曾重返沈园,留下两首悼亡诗,叫《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不是先前的所在吗?不是景色变化了,人有情呀,有情人看来,一亭一台都有了感情,在当时,陆游看来,每一处风景就成了痛苦的寄托。“伤心桥下春波绿”,仿佛看得到美丽的女子,只能是唐琬,可是,消失了,可以感觉到“曾是惊鸿照影来”,只是她的影子,不能磨灭的回忆。第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七十五岁的老人也觉得来日不多了,可能是最后一次来此了。可能会成为会稽山化作泥土,还会来看一看,还会想起点点滴滴,忍不住泪流满面。

爱情至此,陆游爱国诗人的背后是多愁善感的陆游。他是唯一不能替代的女子。像他对待第二个妻子,王氏,夫妻生活稳定,儿孙成群。长达五十年婚姻生活。但是万首诗中难找到为她写的情诗。哪怕是悼亡诗,也没有对她表达什么感情。陆游为唐写的情诗甚至是不能隐藏的地步。王氏不是他心中的爱人。后来也纳过妾,也会出现别的女人,都不可能替代唐琬的位置。只是痛苦时的一种补偿。

像68岁去过,81岁时甚至梦到重游沈园,82岁时来到了。把自己比作孤鹤,84时,还最后一次来到沈园,追寻倩影。想来,只能找到点滴,安静地凭吊,怕来,触景生情,肝肠寸断。爱是至死不渝的。既然这样深,为什么还会风流浪漫?并不是天性如此,只是不得已的苦衷。答案在别号里,放翁。来历,梁启超写过,亘古男儿一放翁。从军诗篇并不是占多数的。放不是豪放,是放诞,放诞不羁,有可能。

淳熙三年九月,贺我今年号放翁,这是五十三岁时,在四川成都所取的。来四川,曾在几年前从军南郑,持续的时间只有八个月。朝廷要调回王炎,看来是升官了。其实是明升暗降。准备得差不多了,却换将,说明朝廷动摇了。果然不久罢官了。王炎的幕府被遣散,陆游到了成都。他心中多么绝望,理想刚起步,离开前线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从南郑回来后,经过剑门关,写过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南郑快乐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北伐,而是细雨骑驴入剑门,向后方撤退。他写诗不过是像写微博一样,不小心成了著名诗人。战士的梦想破灭了,也不由得质问。“此身合是诗人未”,绝望之情可见,难道只能只做一个诗人。迫切要发泄,愤怒。放,选择一个诗人般的生活。风流浪漫的。他回到成都后,正是这样生活。成都后,几年官职也变化,但是也不远。灰暗生活中还在淳熙二年范成大来了,成了他的上司,是齐名的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他们常来往,以文字交,不拘礼法。暗含了“放”的意思了。

他曾用诗总结:“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爱酒爱到骨子里。宋人喝酒有习惯得有歌伎来伴。文人当场写的诗,会交给她们来唱。沉浸在这种生活中,忽略了政敌,这些所作所为为朝廷中政敌看在眼里,淳熙三年被弹劾罢官。理由是什么?在成都是燕饮颓放。堕落放诞。他被罢官心态不一样了。五十二岁时看透了这些是非,不生气了。不牢骚了,甚至自嘲了。干脆取号放翁。以这种形式表达愤怒,显示独特的个性。这难道与唐琬也有关系?我理解是关系大。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下一集再说。

 

侠骨柔情陆放翁10_一往情深-杨雨.2011.01.13

陆游抗战理想被摧毁,他自号放翁,选择风流浪漫的生活方式。他本想当战士,却只能做诗人,被动的选择中,心态呢?诗为证:“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圣时未用征辽将,虚老龙门一少年。”这时从成都去了福建,升了官,却并不高兴,成天应酬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从军的生活。当年刺杀老虎的情景如在眼前。这才是他想要的。圣时未用征辽将,指薛仁贵,他没薛幸运,没机会。借用他来说自己没得到重用,只能度过自己的一生,任岁月流逝。这样的日子里,只能埋进放浪的生活中。政治是导致他坠落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爱情悲剧。唐的去世带走了他爱情的一切梦想。再也不抱任何希望,只能埋葬爱情进内心中,掩饰自己的痛苦。放纵是一个表象,下面是一往情深的爱。一直延伸到了生命终点。他是被颓放。他后来多次被加罪名,也是颓放。有一次被弹劾为不自检饬。被罢官。第二次又被弹劾理由是,所至有污秽之迹。有行为不检点的把柄。这些事情还写到诗中去。专嘲风月。叫人看了怎么心服呢?他当官时,不是只风花雪月的,有政绩,但百姓喜欢政敌不喜欢。十年中两次因为放而罢官。一生中一共就有了三次因放诞而罢官。

真正的陆游是这样吗?骨子里是执着的爱。对人强烈的爱对国家的爱,不是真颓放。身正才敢于这样做,他不忌讳,他心中始终如一的强烈深沉的爱,可以从两事中看来,一是82岁,一是84岁时。84岁时,临终前一年,最后一次重返沈园,这时,唐琬去世了五十年,留下的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表面说花草当年自己非常熟悉的,看似平淡里却有深沉的内涵。沈园的花草因他来沈园的次数多而变得熟悉。他对每一个角落都熟到骨子里了。只有一个解释,是想念唐琬了。才能找回她的影子。五十年了。成了他后半辈子唯一的感情寄托。他也预感到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唐琬应该化作土了,但他更感到了孤独,来沈园是希望在这儿在爱情里找到灵魂的归宿。他当之无愧是爱情的代表人物。一个对爱情无比执著的人对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是真诚的。他对爱情生死不渝,对国家也是如此。第二件事,是82岁时,1206年开禧北伐,当时韩侘胄,这时他赋闲在家,虽不忘忧国忧民,甚至忘记了他时,陆游在这时站到了政治斗争前沿。这一年,他写了诗《老马行》,把自己比作老马,吃的差,有毛病,就是这样的马一听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现的哪像是老人呢?这不足以说明,还有更典型的事。他专门写了两篇记《阅古泉记》,主要内容不是歌功颂德,是鼓励韩去北伐建功立业。可是这却成了他晚节不保的证明。

陆游为什么支持北伐?一是韩的出身给了他信心,韩是将门之后,韩琦之后代。时有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这样的将门之后,陆游当然希望他继承遗风,扛起大旗。二是他自身的原因。当时他八十二了,觉得来日不多,更加希望有生之日看到国家统一。当时似乎只有韩能完成这种任命。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支持韩。

为什么又因此说他晚节不保呢?韩侘胄发动战争,动机与陆游不一样。陆游是出于爱国,是出于国家利益。而韩不是如此,他的动机要复杂得多。原因要追溯到孝宗禅位给宋光宗一事。他有两大毛病,怕老婆,甚至得了精神病,不能正常主政;二是不孝,居然不敢给太上皇请安。绍熙五年,太上皇去世,他居然托病不愿意主丧。当时一半大臣都密谋政变,推翻他。韩变成了关键人物,他身份特殊。与太皇太后有关,是她的姨侄,得请她的旨意,韩可以去接近,请她垂帘,禅位给赵括,宋宁宗。当然后来情况更复杂,韩是外戚,新皇帝上任后,他侄女是新皇后,这场斗争中,他胜利了当上了宰相,赵汝愚被罢官。韩侘胄急于树立威信,想发动北伐,争取像陆游辛弃疾,但陆游并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只是他支持北伐。韩辜负了他的期望。手下又是夸夸其谈的人,这次北伐以惨败结束。南宋又推动议和。甚至杀害了韩侘胄,给了金。陆游的这一段就是晚节不保了。

我觉得北伐不错,只是太急切了,陆游更不错了。因为他的两篇记与掩护韩北伐的诗,有人就认为他贪图名利。如果真是如此,他二十多岁就应该巴结秦桧呀。这时尚且不会,何况八十多的陆游呢?他也并没有利用为己捞好处。像他决定不再领取退休金,这是祠禄。庆元四年,他不再继续领,依当时韩侘胄的权势,他完全可以,但陆游却辞掉了。所以,不是为任何私利。

84岁退休的陆游在临终前落了一个处分,落职。官职罢免,退休工资也被剥夺。不过,他早看透了政坛的是非,他在乎的只是,一份纯粹的感情,即爱,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的爱。临终绝笔推向了极至,《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生命绝唱,是他一生奋斗的梦想。看不到国家统一,他仍在等待一定会有统一的一天。“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一生是悲怆的,我倒觉得他心中永远有放不下的爱。爱情的见证地沈园也见证了爱情的神圣信仰。他没成功北伐,但他的武器不止是宝剑,笔也同样是武器,他用到了最后一刻。“此身死去诗犹在,未必无人粗见知。”莫以成败论英雄,他的精神在他的激情与诗中得以体现。爱难的在坚贞,难的是一辈子都坚贞地爱。没有爱的生命才是可悲的生命。唐琬永远活在陆游的生命中。他也因此活在我们的世界里。对我们所爱的人,我们也爱得如此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