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驱逐舰: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0:37
        朋友聚会,总是百感交集,谁的面颊又增了皱纹,谁的双鬓又添了白发,于是异口同声感叹“人生苦短”。身边一些小青年却无动于衷,他们尽情吃喝玩乐,以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似乎时间是个无底洞,无际无涯,没有终点。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更是珍贵的、短暂的,所以古人说光阴如梭、转纵即逝,“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今人道“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每一个有志者,端的是“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当人到中年、临近暮年,痛感青春不再,就徒唤奈何后悔晚矣。

  我们不妨以小时来计算生命:一小时是三千六百秒,坐在客厅聊天、读小说或看电视,一个钟点眨眼就过去了。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也是转眼即逝。一年呢?不过八千七百六十小时,十年呢?总共八万七千六百个小时;即使你享百岁高寿,也不过是八十七万六千小时啊!这样一想,时间真是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似水流年弹指一挥了!但事业无穷期,奋斗无穷期,不抓紧时间,让光阴虚度,既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更遑论对得起国家民族了,没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

  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邓中夏,早年在北大读书时惜时如金,对自己要求极为苛刻,为少受外界干扰,他写了张“五分钟谈话”的纸条贴在门前,来访者见此便不敢无谓打扰他。受其影响,不少同学也以他为楷模争分夺秒用功读书了。鲁迅珍惜时间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他坦承自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的,连过元旦、春节也不敢休息,不是创作、写信就是整理文集、翻译作品,忙得不亦乐乎。巴尔扎克著作等身,一生创作九十多部作品,他的时间表是:从半夜工作到中午,中午到下午四点校对,五点用餐,五点半上床休息,半夜再起床工作,每天伏案十二个小时。

  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常会给新同学讲如下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加拿大医生奥斯勒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规定自己每晚就寝前必须读书十五分钟,如此持之以恒长年不变。他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八千多万字、一千多本书。读书使他睿智,他也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成功地研究出第三种血细胞。全球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工作繁忙,但他每天总要挤出一小时来研究世上最小的鸟─蜂鸟,并用专门设备给蜂鸟拍照,“青春有志须勤学,白发无情要著书”,最终格林瓦特写出一本巨著——《蜂鸟的世界》,被专家称为自然历史丛书中“划时代的杰作”。

  “光纤之父”高锟和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等八位荣膺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个个都是刻苦攻读、惜时如金的楷模。只有一千万人口的匈牙利是东欧小国,却拥有两万家图书馆,国民以珍惜时间、热衷读书为荣,使该国成为“发明大国”,并涌现十四位诺奖得主,成为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二十世纪初有一道数学题难倒全球的数学家:二的六十七次方减去一是质数还是和数?各国科学家绞尽脑汁,但均未如愿。一九○三年十月在纽约世界数学年会上惊爆:德国人科尔攻克了这一数学难题。人们问他论证这一课题总共花了多少时间?他回答:“三年中全部星期天。”无独有偶,北京一位基层干部,在内地数十家知名报刊发表五千多篇有影响的作品,有记者问他写这么多文章耗费多少时间?他答曰:“二十年来的全部节假日。”

  曾收看央视播出的非洲大草原的动物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每天天亮之时,动物们就开始奔跑。狮子妈妈对小狮子说:“孩子,快练习吧,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假如你追不上那些飞奔的羚羊,你将会活活饿死。”而另一边羚羊妈妈也在告诫孩子:“你必须刻苦训练、跑得更快,如果你落后于跑在前面的狮子,你就要被牠们吃掉!”动物世界的竞争和牠们“惜时奋进”的故事,令人扼腕感叹,它道出一个普世哲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还等什么呢?君不见桃符已改旧颜、挂历早翻新篇?君不见雁去雁归“落花流水春去也”,四季轮回一年又一年,还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真是“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唯有惜时奋进才是当代青年唯一的明智而积极的选择!对于每一个有志者,惜时是我们的本分,奋进是我们的信条,拚搏是我们的秉性。

  面对多彩的人生和火热的生活,我们岂能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慵懒中蹉跎岁月苟且偷生?我们必须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现在做起,一往无前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目标与理想!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马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