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刚钢刷刷多久:【引用】勇拒不伦恋:皇太极如何战胜众兄弟夺皇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6:32

勇拒不伦恋:皇太极如何战胜众兄弟夺皇位

2011年11月09日15:10腾讯读书[微博]我要评论(1)

字号:T|T

  文章摘自:《清朝其实很有趣儿》
  作者:雾满拦江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版次:2010年1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清朝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其前期入关,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汉人纷纷抗争,历经三朝方才平息;其后期,外敌入侵、丧权辱国,将中国带进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黑暗期……清朝又是一个神秘的时代。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乾隆身世,这四大清宫谜案悬疑数百年,至今仍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连载内容]

转播到腾讯微博

皇太极

宫中的婚外情缘

满清的第二届皇帝,是太宗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

皇太极登基称帝,堪称满清历史上最大的悬疑。排在皇太极前面,有一堆气势汹汹的大哥;排在皇太极后面的,有一堆怒气冲冲的老弟,皇老八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十三不靠,他凭什么就当上了爱新觉罗世家的大掌柜?

事实上,老八皇太极并没有被列入接班人的名单,传说努尔哈赤临死之前有遗命,将大汗之位传于精灵古怪的多尔衮。而更确切的消息说,努尔哈赤死前,留下来的遗嘱是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制,总之,没皇太极什么事儿。

分析起来,说努尔哈赤想将汗位传给多尔衮,这个说法也非捕风捉影,是有其依据的。

这依据就是,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同为一母所生,生母为阿巴亥。此兄弟三人,各掌八旗中的一旗兵力。

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掌握镶红旗。

阿巴亥的二儿子多尔衮,掌握正白旗。

阿巴亥的三儿子多铎,掌握镶白旗。

此外尚有五旗人马,正红旗掌握在大贝勒代善的手中,镶蓝旗掌握在二贝勒阿敏的手中,正蓝旗掌握在三贝勒莽古尔泰的手中。皇太极是四贝勒,掌握了正黄与镶黄两旗的人马。

可以说,努尔哈赤死后,满清阵营之中最有权力的人,就是阿巴亥了。如果哪一天她生气了,一挥手就是三旗人马出动,而别人要想和她对抗,不等集结起来,就已经被她打得七零八碎……如果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考虑权力交接的话,那就是努尔哈赤脑子有毛病了。

可是努尔哈赤脑子有毛病吗?当然没有。努尔哈赤好歹建立起一个帝国的雏形,这种人脑子还出毛病,这世上还能再找到正常人吗?所以这个权力交接,摆明了是为阿巴亥准备的。

然而奇怪的是,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的夫妻感情并不好。史载,这小丫头自打12岁那一年,被族人当做礼物,送给了六十多岁的老爷爷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不说关心爱护下三代,却拿了这小丫头幸御,幸御的结果,是连生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这么三个大胖小子来。此后的事情越发变得扑朔迷离,据说,绝世美女阿巴亥巨讨厌努尔哈赤这老头,就琢磨搞点婚外恋啥的,可是努尔哈赤把宫里的男人像看贼一样看得死死的,这婚外恋又该如何一个搞法呢?

却说那阿巴亥走出门来,仔细一琢磨,发现这婚外情她只能是自力更生,就近取材了。

于是阿巴亥向老头丈夫的年轻儿子们迸发出了炽热的爱情火花。

虽说阿巴亥这么个搞法,有点太超前,太开放,太……另类……可是她和努尔哈赤这老头之间的年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不说努尔哈赤,单说大贝勒代善,就足足比阿巴亥大出了七岁。

看看这个年龄差距,我们也就完全能够理解阿巴亥的选择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么美好的事儿,居然出了纰漏,小福晋德因泽脚不沾地地飞跑去向努尔哈赤报告:“报告,你老婆出宫偷情去了,不知是去了大贝勒的家,还是去了四贝勒的家……”

有人举报,努尔哈赤就不能再装聋作哑了,于是他严肃地批评了阿巴亥:“怎么可以这么搞呢?不要搞……家里已经够乱的了,你还嫌不够乱啊……再搞就更乱了,家里不要乱,要稳定……”诸如此类,这事就算过去了。

老夫少妻,力不从心呐。

上了年纪的老头,对年轻貌美的妻子的宠欢与放纵,那是没有限度的,这个可以说是一条很普遍的规律了。而且,但凡努尔哈赤对娇妻敢有丝毫的“不臣”之心,也不会将权力如此高度集中在阿巴亥的手中。说到底,肉总归是要烂在锅里的,这个努尔哈赤心里有数。

爱情与阴谋

阿巴亥虽然掌握了三旗人马,但并没有占到绝对的优势,一旦四大贝勒联合起来,以五旗对付她的三旗,那她就没咒念了。

事实上,这可怕的事情还真的发生了。

努尔哈赤前脚蹬腿,四大贝勒后脚就兴冲冲地进了阿巴亥的宫室,强烈要求阿巴亥立即自尽。阿巴亥如何肯依,摆事实讲道理,与四大贝勒据理力争。力争的结果,是她自缢了——另一种说法是四大贝勒掐住她的胳膊按住她的腿,用弓弦活活地勒死了她。

一代绝色美女就此香消玉殒,化为尘香一梦。

这四大贝勒,就是我们已经提到的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以及四贝勒皇太极。

看看这四个家伙,现在我们明白阿巴亥为何要勇敢地向这几个家伙求爱了吧?

不求不行啊,求爱他们还要宰了你,敢不求爱,只怕刀子下得更快。

像这种男人,惹不起,也躲不起……不求爱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史书上说,老汗王的妃子阿巴亥,曾经秘密派人给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送去了食盒……还曾有几次,阿巴亥秘密出宫,不知与哪个幸运的家伙幽会……

很清楚的一件事情是,阿巴亥情攻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四贝勒皇太极。因为这厮掌握着正黄和镶黄两旗的人马,如果将他斩于裙下,那么,阿巴亥也就掌握了五旗的兵力,到时候她就完全可以一脚踢开碍事的贝勒们,遂心由意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

就算拿不下四贝勒皇太极,拿下大贝勒代善也凑合,那样的话,好歹也有四旗的人马在手,同样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爱情就有爱情。

女人啊,用来维护权力的手段,翻遍古今中外所有的历史,就一个字儿:情!除了这玩意儿,别的东西,男人都不认啊。

阿巴亥也是没法子,真的好可怜。

更可怜的是,阿巴亥的情攻手段并没有奏效。她曾经几次秘密出宫,与人幽会;幽会完了,到了有事的时候,那厮却不帮忙,真不是个东西。

但这时候抱怨是没有用的,打掉阿巴亥利益集团,就意味向权力迈进一大步,在这一点上,皇太极是很容易说服二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的。

至于大贝勒代善,这个家伙却是出了名的大滑头,早年间褚英利益集团与努尔哈赤利益集团发生冲突,结果褚英被老爹毫不客气地宰掉,而代善却晋级成为大贝勒,这就表明了他的不好对付。所以在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这四旗人马,与阿巴亥的三旗人马对峙之时,大贝勒代善就成为了一支具决定性的力量。

他的选择是:如果站在阿巴亥一边,那么恰好将两方阵营的对抗形成了完美的均衡:每边各四旗人马。真要是打起来,胜负比较难说,但如果考虑到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刚刚22岁、多尔衮才15岁,多铎这厮年龄更小,才13岁。临到两军对阵,就意味着大贝勒代善要一个人对付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此役定然是有输无赢,不好玩。

但如果站在三大贝勒阵营里的话,他就是贝勒中的老大,说话是算数的,而且以己方五旗的实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阿巴亥,决不会有什么悬念。

所以四大贝勒轻易地结成了统一联盟,共同对抗阿巴亥;所以才会有四大贝勒联袂进宫,强迫阿巴亥自杀的事件发生。

在这其中,唯一考量的是权力,没有爱情的位置。

这就是美女阿巴亥的悲剧之所在。

皇太极的个人简历

打掉阿巴亥利益集团,对于皇太极来说,只是第一步。此时他距离皇权的位置,比前三个贝勒都要远。

论资排辈,大贝勒是代善,二贝勒是阿敏,三贝勒是莽古尔泰,皇太极刚刚排到老四,如何跨越这三个人的头顶,直跃到龙椅之上,这绝对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那么皇太极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来看看《满洲秘档》中的记载:天聪六年正月。初,上自即位以来,历五年凡国人朝见,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同坐受。自是年更定,上始南面独坐,八旗贝勒率各该旗大臣等叩拜,不论甲喇,唯以年龄长者先叩拜。这里说的是,自打四大贝勒打掉了美女阿巴亥利益集团之后,这哥儿四个就平起平坐,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制。但是五年以后,皇太极成功地推翻了这个不成气候的领导班子,改由他一个人唱主角。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集体领导,就意味着权力一掰若干份,大家人手一份,有谁要想实现自己的“英明领导”,不带大家一起玩,那就得从大家手中把权力收回来。可是,哪怕你想从一个小朋友手中抢一块糖饼,小朋友都会跟你舍命相搏,更何况你想抢别人手里的权力呢?

要知道,为了手中这点权力,大家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单以大贝勒代善来说,他牺牲了自己纯贞的爱情,和弟弟们一起眼看着美貌绝伦的阿巴亥惨死于眼前……费了这么大工夫,突然有人想从你手里把权力拿走,你乐意不乐意?

绝对不会有人答应这事的,绝对不会。

但是这事还是发生了。

历史上好端端地记载着呢,清太宗皇太极……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干成的这事呢?

这个,还是要从他的个人简历上一窥端倪:

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曾用名:爱新觉罗?黄台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592年11月28日

出生地: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属相:龙

星座:射手座

血型:A型

身高:174厘米

体重:51千克

职业:皇帝

特长:喜欢瞎掰,富有创意

社会关系:

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母亲:叶赫那拉氏

拥有同父异母兄弟15人,表哥、表弟130人心路历程:0岁:出生。

7岁:成为爱新觉罗大家族的管家。

20岁:参军入伍,并参加了剿灭东海女真乌拉部落的战斗。

24岁:晋级成为八大旗主(贝勒)之一,主掌正黄旗。

26岁:参加了抚顺关战役。

27岁:萨尔浒战役爆发,大明伪政权派出了47万伪军,兵分四路,直取赫图阿拉,皇太极率旗下人马参加了这次战役,尽歼大明伪军四路人马中的三路,立下了赫赫功勋。

34岁:参加了宁远战役,在这场战争中,老汗王努尔哈赤殒命。

34岁:团结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打掉了后宫大福晋阿巴亥为首的“反老公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4岁:与三大贝勒同登大宝,实行集体领导制。

35岁:发动宁远战役,给大明在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以重创。

37岁:率领野战军绕道喜峰口,直逼北京,发起了北京战役,严重地打击了大明伪政权的嚣张气焰。

38岁:坚持不懈地与极左势力作斗争,打掉了以二贝勒阿敏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9岁:打掉了以三贝勒莽古尔泰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再一次指明了大清前进的方向。

43岁:打掉了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确定了他无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43岁:坚持不懈地与军事冒险主义作斗争,打掉了以阿巴亥长子阿济格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

47岁: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文字组合“满洲”,获得历史创意奖。

48岁:创造并发明了“大清”这一全新的文字组合,获得了历史最高荣誉奖。

52岁:因突发脑溢血,卒。我们从这份个人简历上可以发现,皇太极这辈子活得可真是不轻松,他疲于奔命地与各家贝勒拼命,不停地消灭他们……此外原来皇太极并不叫皇太极……确切地说,他的名字发音是皇太极,但早年努尔哈赤给他起名字的时候,用的并非是皇太极这三个字,而是黄台吉。

而黄台吉这个名字,却是满族人最常用的起名方法,台吉就是大胖小子的意思,再在台吉面前随便添一个颜色,譬如红台吉,绿台吉,黑台吉……花台吉……总之是这个名字与“皇”无干,更与“太极”无涉。可想而知,这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分明是不受重视,看这名字起的,太漫不经心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看皇太极的生母是谁——叶赫那拉氏。

哈哈,原来生下皇太极的女子,便是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落的女人,又称孟古格格。孟古格格有一个表哥,名叫不宰,曾经参加了九部联盟讨伐努尔哈赤的战役,然而在九综山,不宰不幸牺牲。牺牲就牺牲了吧,可你猜努尔哈赤干了什么?

他命人将不宰的尸体撕成两半,一半自己留了下来,另一半还给了叶赫部。

努尔哈赫到底是个野蛮人,他留下人家一半尸体干什么?煮着吃吗?不管怎么说,叶赫部与努尔哈赫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后来被迫将孟古格格送给努尔哈赤幸御,这就意味着努尔哈赤的人生成功。

如此说起来,皇太极这厮,不过是努尔哈赤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战利品而已。或者说,皇太极这个倒霉孩子,打一生下来就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政治上不够清白,血统上不够纯正。

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可怜孩子,他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许多艰难和困苦……

能不苦吗,出身不好,在爱新觉罗大家庭里,他是地地道道的“黑五类”。这个“黑五类”能够让自己吃饱长大,就已经是不菲的人生成就了;他居然还能够晋级为贝勒,继而推翻集体领导制,改由他一人说了算,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皇太极:我要读书

我们并不知道皇太极这孩子打小都受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但可想而知,这孩子遭受饥饿威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他最大的人生痛苦,始于自己出身不正、成分不高所带来的精神屈辱。这种屈辱恰恰也带来了他人生奋斗的动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到了自己这一辈,就已经是“黑五类”了,如果不能混上个皇帝当当,等到自己的下一辈,就是狗崽子了;再往后,就是不齿于人类的垃圾堆……再往后……这样的政治背景,还有以后吗?

所以要奋斗,要成功,皇太极当时就琢磨。

可是这个斗,又该如何一个奋法呢?万一奋错了,折腾到最后铁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如何才能够避免把斗奋错,弄得无功可成呢?于是皇太极仰天长啸,发出了一声怒吼:我要读书……

于是皇太极就开始了读书。

这一发奋读书,让皇太极直如羊群里的骆驼,立即于爱新觉罗这家人中脱颖而出。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孩子极有出息,他不仅精通满文,还能阅读汉文,刚刚年满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负责替努尔哈赤打理家政。

皇太极固然聪明过人,但才七岁就在家族中崭露头角,这跟爱新觉罗这一家人太原始、太不爱读书有相当大的关系。据《满洲秘档》记载,在皇太极将三个哥哥从皇位上硬推下去,改集团领导为首长负责制之后,他做的头一桩事,就是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读书运动:天聪五年十一月,上谕金、汉、蒙古官员知悉:“儒书一节,深明道理。朕闻各官多有不愿子弟读书,以为我国历来取胜,何用书为。然昨年滦州失守,二王不救,其遵化、迁安、永平弃城,皆由不读书、不晓义理之故也。昨我兵围困大腸河三月有余,城内官兵食人死守,及救兵杀尽,复城已拔,而锦州、松山,仍守不弃,皆因读书通晓尽忠守节之道。尔金汉等官,但有子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令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容隐。如有爱惜不令读书者,其父兄亦不许披甲随征,可与子弟一同在家闲处,特谕。”看看这皇太极,他甚至明确规定,不爱读书的子弟们,家长一并要受到责罚,不允许上战场,统统在家里待着……待着干什么?那肯定是服苦役,别人上战场厮杀,你就因为不读书,在家里吃现成的,世上没这好事儿。

由此可见,这皇太极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大凡喜欢读书的皇帝,就会喜欢找人瞎辩论,朝中自然会挤满了喜欢读书的儒生大臣,而像秦始皇这种人,铁定不喜欢读书,所以他才“焚书坑儒”。

那么皇太极读来读去,都读出了什么门道呢?他在书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他得以问鼎天下,独登大宝。

人生就是一场戏

那么皇太极到底在书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皇太极发现的这个秘密,那说起来可谓是石破天惊,把这个秘密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戏。

人生就是一场戏?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一点也不陌生,凭这句话就能当上皇帝,这是不是有点瞎掰?

不是瞎掰。一旦你用脑子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在这句话里边,潜藏着极深的大智慧。

在皇太极37岁的那一年,我们可以看他的个人简历,那时候他还没有打掉三个贝勒的“反四贝勒集团”。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波诡云谲,险象环生。但就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下,他老人家也没有撂挑子,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生重担,亲自率领大军不辞辛苦地绕道喜峰口,跑到北京城郊区,去找大明崇祯皇帝的麻烦。

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逼燕京。到了燕京城外,大队人马驻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后来不晓何故,又搬家去了南海子,这当口部属们纷纷求见,要求领兵攻城。

皇太极亲切地问:“哦,你们要攻城……有信心没有?”

大家齐齐回答:“有!”

“有信心就好,”皇太极点头道,“不过攻打这座城池,我们会不会损伤人马呢?”

大家齐齐回答:“有奋斗,就会有牺牲。”

“那你们家里的老婆孩子,都安顿好了没有?”皇太极问。

“这个……”众人眼珠一转,齐齐答道,“某等只知有国,不知有家,老婆孩子的事……这个……就托付给朝廷了……”

皇太极站了起来,沉下了一张脸:“开什么玩笑?兄弟我受命于天,攻城必克,可是如果攻城之战,伤害到我的部属的话,那我宁可选择不攻城。实话跟你们说了吧,在我眼里,即使是一万座城池,也比不了你们这些忠勇猛将更值钱……所以我决定,这个城,咱们不攻了,就留给崇祯吧。”

史书上说,皇太极慷慨激昂地说完这番话,“遂止弗攻”。然后史官评价说:“呜呼,噫吁戏,呜嗷……圣人智勇天赐,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太祖,瞠乎后矣……”

可是史官这么瞎掰,蒙得了别人,却蒙不了我们。先不要说皇太极的文治武功,与唐太宗宋太祖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差得太远,单只说他不攻打城池一事,是不是原因只是担心部属的伤亡呢?

没那事!

攻城或是不攻城,这个纯粹是基于战略的全盘考虑。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如果这座城池应该攻打,那么哪怕是部属死光死绝了,这城也是要攻的;反之,如果这座城完全没有必要攻,那指挥官就算是吃得再饱,也撑不到攻城这份上来。

那么这座城,到底是该攻还是不该攻呢?

这个故事还没完……天聪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与明巡抚袁崇焕书,申讲和议。崇焕信其言,故对庄烈帝有“五载复辽”之语,实受文皇绐也。帝乃因其不备,假科尔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惊,蓟辽总督刘策潜逃。帝率八旗劲旅抵燕,围之匝月,诸将争请攻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因解围向房山,谒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归。伟哉帝言,虽周武观兵孟津何以异哉?明人罔知深谋,如姚希孟辈,反谓本朝夙无大志,真蠡测之见。这里说的还是这件事,要攻的,还是同一座城。但是在这里,皇太极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这一次皇太极说:“兄弟们啊,实话我跟你们说了吧……我们要拿下这座城,真是太容易了。可是我们拿下这座城干啥呢?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四方疆域仍然稳固,名臣宿将仍然骁勇,绝不是你拿下人家一座城池就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再者说了,如果我们真要是拿下这座城的话,粮草的问题如何解决?到时候人家四面八方的勤王大军,络绎不绝地开了来,你拿什么来守住这座孤城?与其攻打一座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的城,还不如留下城里的活口,让他们自己死磕去吧,等他们自己把自己搞得七七八八了,咱们再来收拾局面……”

这才是皇太极不肯攻城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不想攻,而是攻下来也没什么好玩的,还不如不攻。不攻也就算了,他偏偏还跟部属们瞎扯,说什么他爱惜部将的忠勇,担心部属的伤亡……说得像真的一样。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或许有人会认为,皇太极声称担心部属伤亡的说法,只是出自于本能的虚伪,目的是收买人心。这固然是不错,但是我们要知道,皇太极此人,对于收买人心,有着比较严重的嗜好。

《满洲秘档》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皇太极40岁的那一年,他老兄带了扈从,亲自去费德里山打猎。当时的情形是这样,他自己引弓搭箭,全神戒备地走在前面,到处寻找目标。他的一名侍卫,名字叫詹士谢图,距离皇太极约有二十步左右的距离,骑在一匹马上,也在东张西望。忽然之间,詹士谢图的眼睛,与树林中一双温柔的目光相遇了。

那是一只凶猛的老虎。

詹士谢图刚刚认出这是一只老虎,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这时候就听“嗖”的一声,也不知谁这么缺德,猛的一箭射了过来,老虎顿时大怒,咆哮一声,凌空一跃扑来。詹士谢图既然身为御前侍卫,那身手是相当的不凡,叫一声,来的好……妈呀!已经被老虎扑下马去,按倒在地。

有可能詹士谢图大声地呼喊救命,但也有可能他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与老虎展开了自由搏击,到底是哪一种可能,书上没有记载。

史书记载的是皇太极,他是理所当然的主角,聚光灯要打在他的身上才对。詹士谢图,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匪兵甲……

但皇太极发现詹士谢图被老虎按倒在地,当即发出了一声呐喊:“呔,兀那花尾巴大狸猫,不得伤我的侍卫……”并勇猛地向老虎扑了过去,打算揪住老虎的花皮盖,打这家伙个半死,老虎分明是被这只彪悍的灵长类动物吓坏了,竟然跳起来,远远地躲开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只老虎最终未能躲得过去,“詹士谢图幸未大伤,虎为御前众侍卫射死……”

这又是一段皇太极勤政爱民、爱兵如子的历史性记载,尽管这里边破绽极多,比如一只老虎会不会被一个疾冲过来的大活人吓得掉头飞逃?要逃到多远,才能够任由侍卫们引弓搭箭、一通乱射并保证不会射到皇太极的屁股上……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无法追究了。我们要追究的是,皇太极何以喜欢让史官给他记录这些不着边际的糗事儿?

说这些记载不着边际,那是有缘故的,因为在《满洲秘档》中,类似的怪异记载很多,而且多不可信。

比如说,曾经有一年,有一个捕鸟人,逮到了一只稀有的铜嘴雀,就把这只倒霉的鸟装进笼子里,兴高采烈地给皇太极送去。可是皇太极却说什么:“这只鸟儿啊,叫得是挺好听,可以让人耳朵一新……不过呢,有一个教训大家可别忘了啊,玩物这东西,可是丧志的……把这只鸟拿回去,以后谁再逮到这东西,别再给我送来了,我不要。”

这段记载,十足十的抄了唐太宗玩鸟的故事。贞观年间,唐太宗就喜欢玩鸟,可是名臣魏征专门跟唐太宗过不去,有一次,唐太宗正玩着自己的鸟,这时候魏征来了,唐太宗心里发慌,害怕魏征发现,就急忙将鸟藏在了自己的衣服里,却不料魏征早就发现了,偏偏装出不知道的样子,故意揪住唐太宗东拉西扯,等他扯得开心走掉之后,唐太宗再瞧瞧自己的鸟……死鸟!

但是,关于唐太宗的这段记载,突出的是名臣魏征的形象,明显有着抹黑英明领袖唐太宗的意图。等到了皇太极这里,他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要将聚光灯全部打在自己身上,只让观众看到他自己的光辉形象。

但是皇太极却忘了,像唐太宗玩鸟之事,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君王吗,就是一个玩鸟,不是在后宫里玩,就是在朝堂上玩,谁也管不着。可等皇太极只顾突出自己的时候,破绽就出来了。

这个破绽,让我们发现这样一件史实:皇太极本人,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一个在他的人生游戏之中,完美地出演了他的角色的艺术家。

皇太极的成功八字诀

皇太极这个皇帝,完全是他用成功的人生表演所换来的。一个真正成功的演员,不唯是让他自己入戏,而是还让观众入戏,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至理名言,就是皇太极的秘传帝王之术。

演戏的是疯子,就是说一个演员,在出演自己的人生角色的时候,必须要投入,要入戏,要真正想象自己是戏中人,体验并感受到戏中人的悲情欢笑,演到欢乐时固然要心花怒放,演到悲痛时则要泪流满面,这个是演员的基本功。

看戏的是疯子——观众在锣鼓开场之前,还是有理智的,但如果演员演技好、水平高,硬生生地将观众拖入到剧情之中,为剧中的人情感所控制,那么观众就会表现得比演员还要亢奋,人家演员已经卸妆拿钱走人了,观众还在这里悲欢动情,难以自抑……要让观众放弃对自我的抵制能力,演员的表演功力是决定性的。

而皇太极,他恰恰是有着极高的表演才能,所以他才成为了那个演戏的疯子,而他的四个政治对手,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及三贝勒莽古尔泰,这几个最初只是看戏的观众,却情不自已地被皇太极的精湛表演生生地拖入了戏中,结果把自己搞成了傻子,失去了皇位甚至生命。

那么皇太极,又是如何表演成功的呢?

如果把皇太极的表演艺术说透了,也就不过是八个字:以德服人,请君入瓮。

先说什么叫以德服人,看看在史书中关于皇太极的记载,忽一会儿为了爱惜将士们的性命,居然连对方的城池都要放弃;忽一会儿为了救被老虎装进食盒里的普通侍卫,他居然敢虎口夺食,扑过去把老虎吓得逃之夭夭……这些记载,不是史官坐在屋子里瞎掰的,它是皇太极夺取最高权力的政治舆论的一部分。

可以确信,皇太极此人,应该是在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以德服人的基本策术。这从他7岁时就出任爱新觉罗家族的家务总管一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来。

要知道,早在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之时,就确定了多生、猛生、快生的生育政策,让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口实现了超常规的迅猛增长,努尔哈赤自己生育了十六个儿子,舒尔哈齐生了十二个儿子,雅尔哈齐生了十一个儿子……丫头片子不算,到了皇太极出任八和硕贝勒议制时代的四大巨头之一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竞争者一百四十五人。

而且这一家子的女人,多半是硬抢了来的: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格格,就是努尔哈赤从叶赫部落强索来的。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其内部矛盾该有多么的复杂,其亲属关系又该有多么的混乱……把《红楼梦》中的凤姐调到爱新觉罗家里来打理家务,铁定会把凤姐搞到吐血。

推究起来,皇太极7岁时帮老爹努尔哈赤打理家务,想来不过就是拿支笔、拿张纸,记一下该给哪个妈多分块肘子肉,该给哪个娘多分两块银子,但哪怕是这种活干得久了,皇太极也会对家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目了然。

女人都是抢来的,嫁给努尔哈赤这老头,搁谁乐意?所以像大福晋阿巴亥勇敢地向儿子们求爱的事情,应该不是孤立的,不是个案,是当时努尔哈赤家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但阿巴亥这种事被人捅出来,这是不是又有什么原因呢?

有史家断定,小福晋德因泽正气凛然出面检举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的私情,是皇太极在幕后指使的。皇太极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一手,一次性地清理掉俩政敌。

姑且不论皇太极是不是幕后指使人,但以他管理家政时候的观察与了解,以及通过自己在家中设置的眼线得来的情报,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确认:假如大贝勒代善和阿巴亥真的有一腿的话,那绝对瞒不过皇太极的眼睛的。

不唯是瞒不过皇太极的眼睛,而且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之所以没人吭声,是因为事不关己,再就是自己的屁股底下也不干净。大家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一肚子龌龊事……《红楼梦》中的柳香莲曾经评价贾府说:“这个贾府啊,除了门前的两个石狮子还算干净之外,都他妈的脏透了……”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一个规模过于庞大的群生性家族,更适用于努尔哈赤这一家。

这样一分析就明白了,当皇太极发现他置身于貌似贾府的这么一窝怪人中的时候,他立即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出演尤三姐。

皇太极就是尤三姐

当时努尔哈赤一家子就是这个样子的,女人都是抢来的,而且个顶个地都是比他的儿子们小许多的美女,而努尔哈赤纵然再有本事,奈不得家里的女人太多,而且为了逃避女人争宠,努尔哈赤把主要精力放在战场上,放在杀人放火上。

那么这一家子女人怎么办?只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如阿巴亥那样与代善之间的不伦私情,在努尔哈赤家是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种人人趋之若鹜的优雅品位。这事不唯皇太极知道,就连努尔哈赤自己,心里也是明镜似的。

所以努尔哈赤才会在阿巴亥与代善的事发之后,非但不予追究,反而宠爱阿巴亥如旧……我们甚至都能够想象出来这一对老夫少妻在私房里争吵时的情景,阿巴亥哭着说:“怪你,怪你怪你都怪你……你要是天天陪在我身边,我至于让代善那个猪头占到便宜吗?”当时努尔哈赤铁定是这样说的:“……别哭了,你一哭脸上的妆就乱了……就算怪我好了,以后我多陪陪你……”

所以阿巴亥才会在事发后受宠如故,并掌握了三旗的人马。

那么,检举阿巴亥与代善私情的幕后主使人,是不是皇太极呢?不是,绝对不是!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皇太极要演的是尤三姐,不是告密的傻大姐。他心里很清楚,这些龌龊事,他知道,努尔哈赤也知道,明明知道却装聋作哑,是因为努尔哈赤忙于杀人放火,不能天天陪在阿巴亥身边,心里有愧,所以不会追究她丰富自己情感与心灵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告密有什么好处?只能让努尔哈赤恨死你。

皇太极是读书之人,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明理。明什么理呢?就是明白历史上大凡乱揭别人心理伤疤的人,铁定都没一个好下场……连鲁迅 笔下的阿Q都不允许别人说癞、说亮,因为这就意味着影射他头顶上的癞疤……更何况努尔哈赤了。

情况就是这样,这一家子的龌龊事,大家心里都知道,但都要装出不知道的样子,装得越像,就越成功……人生就是一场戏,就看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力了。

所以皇太极是这出戏中唯一独善其身的人,他决不会挑开脓包和伤疤,在让别人痛苦的时候,也让自己付出人生失败的沉重代价,这事他才不干。

他不干,有人干,至少举报阿巴亥的小福晋德因泽干了,可她又为什么干出这种事来呢?

这个……她也不是不知道,这种事谁说出来谁倒霉,德因泽后来的下场如何呢?她不是照样失宠?努尔哈赤更起劲地和阿巴亥腻在一起,根本不理她这个槌子……她之所以愤然举报,并非是她太过于纯情;再纯情的女人,跌进这一大窝子怪人中间,也很快变质了……德因泽只不过是一个变质的纯情女,明摆着,她是在后宫帅哥争夺战中,被阿巴亥拔了个头筹,独自享受了大贝勒代善,德因泽气愤不过,就站出来举报。

而皇太极,却成为这一八卦事件的唯一受益者。

阿巴亥在将大贝勒代善放倒于裙下之时,捎带脚地也向皇太极抛出了绣球,一个也不能少,帅哥她都要。但是因为皇太极给自己定的角色是尤三姐,是贞烈不屈的,所以他果断地拒绝了。

这一次拒绝,是皇太极人生的一次长线投资。就短期来看,这次拒绝为他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不唯让他失去了与绝世美女阿巴亥的床笫之欢,而且他的公然拒绝,一下子让他成为了刺猬堆里的兔子,太惹眼了,铁定要饱受众妃子们的攻讦。万一搞得不好,被谁设个圈套,或者是在努尔哈赤那里下点眼药,那他就死定了。

所以他才读书。就蹲在努尔哈赤的屁股后面读书,这让别人想栽赃他也找不到机会,最多说他是个书呆子罢了。

读书啊,也是人生避祸的一大法门。这个读书的效果就是,大贝勒代善和阿巴亥的私情曝光,而皇太极却因为勇拒不伦之恋,成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先进模范。

以德服人这出戏,皇太极成功地演好了。下一场,就是请君入瓮了。

如何让观众入戏

要想请君入瓮,就得继续以德服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将对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推而广之,应用到自己的政敌身上,说白了就是要让观众入戏,让他们从观众成为看戏的傻子。

先说皇太极的几个对手,头一个是阿巴亥。由于她拥有绝世美貌,虽然和大贝勒代善的事发,却成功地取得了老头努尔哈赤的原谅,有惊无险地过关。

阿巴亥过了关,那大贝勒代善可就惨了。这又是个什么道理呢?

因为努尔哈赤总得找个人泻火啊,本来阿巴亥是当事人,修理她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努尔哈赤舍不得啊,美貌女人偷情,丈夫痛恨的从来都是奸夫,而不是自己的老婆……所以大贝勒代善,他本来是有望承袭汗位的,就因为这件事,努尔哈赤恨透了他……老爹还活着,他就敢这么个搞法,要是老爹死了,那还了得?

但如果代善是一个狠人的话,遇到这种事,非但不会出局,反而会果断出手,干掉老爹。历史上这种事,多了去了,等事情成功了,谁又敢说什么?

可是代善这个人,性格过于宽柔,是一个绝对标准的大哥,深得众心,他天生就不是能对老爹举起刀子的人。那这谁也帮不了他了。代善由此而出局。

出局是出局了,但代善仍然成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四大巨头之一。有他在,皇太极是没说话地方的,更何况,他旁边还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呢!于是皇太极就想,不行啊,这么多的领导挤在一起,这哪行啊……干脆我提个好建议吧。

什么建议呢?以德治国!

这个建议,不是瞎提的,是皇太极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他从书本提炼出来的智慧的浓缩……所以他死后谥为文宗。文这个字,那可不是乱谥的,至少你要有经天纬地之德才……于是皇太极大力推广仁政。

皇太极说:“大贝二贝三贝……我看咱们闲着也是闲着,要不就推广仁政吧?”

大贝二贝三贝又能说什么?难道他们还能抬杠说:“不行,我非要推广恶政,推广邪正……”就算是他心里想,嘴上也不会说出来。老哥仨肯定是都点头说:“好好好,像咱们这么善良正直的人,当然要推广仁政的了,仁政这东西,咱们不推,还等谁来推?”

于是就推广仁政。

这样,大贝二贝三贝这老哥仨,就不知不觉入戏了,可是他们对于自己所要演的人生角色,根本就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看皇太极的个人简历,我们就知道,第一个把仁政这出戏演砸了的,是二贝勒阿敏。

阿敏是如何把戏演砸的呢?《清史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五月己丑,谕诸臣厚抚俘众。壬辰,阿敏、硕讬等弃永平四城归。时明监军道张春、锦州总兵祖大寿等合兵攻滦州。那穆泰、图尔格、汤古代等出战,屡败明兵,然兵少,阿敏、硕讬畏不往援,明兵用砲攻滦州,那穆泰等不能支,弃城奔永平。会天雨,我军溃围出,无马被创者死四百余人。阿敏、硕讬闻之恐,遂杀降官白养粹等,尽屠城中士民,收其金币,乘夜出冷口。察哈喇等亦弃遵化归。上方命贝勒杜度趋永平协守,且敕阿敏善抚官民,无侵暴,将整兵亲往。庚子,闻阿敏弃城,且大肆屠戮,乃止。

六月甲寅,收系弃城诸将,数其罪。乙卯,御殿宣阿敏十六罪。众议当诛。上不忍致法,幽之。硕讬、汤古代、那穆泰、巴布泰、图尔格等各夺爵、革职有差。诸将中有力战杀敌者释之。先是阿敏既屠永平官民,以其妻子分给士卒。上曰:“彼既屠我归顺良民,又奴其妻子耶!”命编为民户,以房舍衣食给之。我们看看二贝勒阿敏这厮,这厮压根就没有入戏。大家都在行仁政,要爱民如子,要拿自己当救世主,当圣人,可阿敏还拿自己当野蛮人呢,居然尽杀降兵,血屠满城……但是阿敏这么个玩法,也不是他自己的原创,早年间,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就是这么个玩法。阿敏死脑筋守旧,没有换脑筋,结果惨了。

打掉以二贝勒阿敏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是皇太极人生中决定性的战役。这次战役,表明了不唯他个人的表演出色,而且他成功地带领大家入了戏。所有的人都在遵守着全新的游戏法则,唯独阿敏跟大家抬杠闹场,予以清除。

人生就是一场戏,如果你演得好,就能够让别人也入你的戏,让别人遵守你的游戏规则来玩,那么你就掌握了主控权。如果你演得不好,或者是像二贝勒阿敏这样,压根就没有表演意识,明明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还以为是在自己家的后院子里呢,由着自己的性子瞎演,那你铁定没得混。

常委扩大会议

阿敏“反四贝勒集团”被定点清除,说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但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难在哪里?

领导班子的成员,有四个,打掉其中一个,大贝勒代善同意吗?三贝勒莽古尔泰支持吗?

他们不支持,他们坚决反对。

这三个贝勒抱在一起,还玩不过皇太极的心眼,要是少了一个,哪还有他们混的日子?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们才会在史书上看到这样的记载“众议当诛”……这个众又是谁呢?

众,就是观众,就是群众。

按理来说,四巨头摆在这里,群众是没有发言权的,只需要听领导的吩咐,该举手时就举手,该闭嘴时就闭嘴,否则的话,那就会成为不明真相的群众,下场堪忧……总之,群众就是观众,观众就是看戏的,戏怎么演,你怎么看就是了,闲着没事儿你乱插什么嘴?

但一旦观众入戏,看得痴迷,成为了“看戏的傻子”,那么,观众就对剧情有了决定性的影响,倘使一出戏不受群众欢迎,那演员就算是完蛋了。反之,一出戏如果受到群众的追捧,则演员必然就会大红大紫……所以现代人做事的时候,讲究一个炒作,就是替自己找些粉丝、找几个支持者来,以扩大影响。

而皇太极的做法,则是在打掉二贝勒阿敏利益集团的决议在常委会上通不过的时候,他干脆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把观众群众统统拉进剧情里来,而古往今来的群众观众,哪一个会不支持仁政?

在这个常委扩大会议上,扩大进来的群众提出了“当诛”的决定,一下子就将孤立无援的皇太极搞成了多数派。

这就是二贝勒阿敏被清理出局的历史真相了。饶是这位二贝勒杀人的时候狠辣,又怎么晓得这世上还有常委扩大会议这一说?莫名其妙地被定点清除,实属活该。

二贝勒阿敏被搞掉了,三贝勒莽古尔泰从此如坐针毡,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末日来临,他与皇太极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忽然一日,皇太极又宣布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在会议讨论的议题上,三贝勒莽古尔泰忒不像话,他在和皇太极讨论问题的时候,竟然拿刀子冲着皇太极比比画画……常委扩大会议一致决定,干掉三贝勒莽古尔泰。

现在,四巨头只剩下两巨头了,风雨欲来,代善从头顶直寒到脚心。

忽一日,皇太极又召集观众,召开并主持了常委扩大会议,大贝勒代善机智过人,立即在会议上勇做自我检讨,主动要求退出领导班子,皇太极很是诧异地看着他,本来打算好好地收拾收拾他,没想到……那就简单地把大贝勒代善的错误批评一下,罗列四大罪状,罚点小钱,轰出领导班子算了。

就这样,从皇太极34岁进入八和硕贝勒议制的领导班子,整整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打掉了三大贝勒的势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他一个人的领导。

最成功的广告策划人

打掉了三大贝勒的反动势力之后,皇太极顺利地实现了他的人生转型,从一名优秀的人民表演艺术家,转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广告策划人,而且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广告策划人。

广告者,吆喝也;策划者,琢磨也。所以广告策划人,就是琢磨如何吆喝的人。

吆喝什么呢?将自己的观念出售给大众,就是忽悠大众都来买你的东西,如果你吆喝的成功,那么你的人生自然也就会成功;如果你吆喝不明白,无法把你自己的人生理念推销出去,那你这辈子铁定没咒念。

说到卖吆喝,皇太极堪称人类广告史上的奇才,这家伙老早就在书本中发现了另一个秘密:一句好的口号,胜过辛苦半辈子……说明白了就是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一桶汗水不如一星口水……所以皇太极将他的主要精力,转到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

首先,他先修改自己的名字,改黄台吉为皇太极,虽然是同音不同字,但前后两个名字相差不可以道理计。黄台吉实在是老土了,而皇太极,则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标语口号,完全符合人类的原始认知逻辑,其特点就是,这名字只要听上一次,就一辈子也忘不了……像这样一句标语口号,在商业市场上的售价绝不会低于一千万,许多企业花了一千万,还不一定能够买得到。而皇太极居然能够琢磨出来这么一个名字,如何不让人惊讶?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能够构想出“满洲”这么一个不曾名词,在创造了“满洲”这个名词之后,他又创造了“大清”这么一个更离奇的名称。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个历史学家能够说得清楚,这个“大清”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而早先的努尔哈赤憋破了脑袋,也只想到把自己这一伙人命名为“大金”。所以努尔哈赤时代,就被称为后金;而皇太极时代,就称为大清了。

关于大清,历史上还有一段传说,说是努尔哈赤在早年打天下的时候,曾经被人家打得拼了老命地逃跑,当时他骑的马,就是一匹大青马,他跑啊跑,逃啊逃,最后生生把大青马给累死了。努尔哈赤很伤感,就发誓道:大青马啊大青马,你太够哥儿们意思了,等我以后创建了国家,咱们就叫大青……

这个传说,恰恰证明了皇太极的创造力无拘无束,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没边没沿……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已经很少有这种天才的创造能力了。

这么三个离奇古怪的新名词创造出来后,皇太极又替自己起了一个帝号,就叫宽温仁体皇帝……到了这一步,全部的广告策划就算是完成了,把这个名字跟大明朝的崇祯丢在一起,老百姓会挑选哪一个呢?

猜都不用猜,大明崇祯的脑子,根本就没办法跟皇太极这种创意天才相比。

天才也抄袭

人的创造能力,犹如泉水,是不会枯竭的。但是,人的创造力也正犹如泉水,需要一个积累阶段。如果过度开采使用,或是掠夺性开发使用,那这汪清泉多半会成为死泉。

皇太极也是这样,他创造了皇太极这个名字,创造了满洲这个称呼,创造了大清这个标志,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是突破性的,堪称惊天地而泣鬼神。但是这么频繁的创造,饶是皇太极天纵奇才,也需要休养生息。然而他在新开创的大清国却是不可替代的,大清要问鼎天下、蚕食中原,少了皇太极,是万万不成的。

所以皇太极只能是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强挺着坚持在创意的岗位上。可是他已经创造不出来更多的怪花样了,那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那就抄吧……皇太极想。

于是史书上,就出现了这么一段故事:本朝自攻抚顺后,明人望风而溃,无敢撄其锋者,唯明巡抚袁崇焕固守宁远,攻之六月未下。高皇拂然曰:“何戆儿乃敢阻我兵力?”因罢兵归。故文皇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己巳冬,大兵既抵燕,崇焕千里入援,自恃功高。文皇乃擒明杨太监监于帐中,密札鲍承先在帐外私语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诚矣。”复阴纵杨监归。明庄烈帝信其间,乃立磔崇焕。举朝无以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间也。这一段文字,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太极巧设离间计,干掉大明帝国的忠臣良将袁崇焕”的故事了。可是这么一段故事,却明摆着是从《三国演义》中抄来的,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蒋干盗书》那一段。

尽管这两件事情,一个是小说家的演义,一个是史书上的记载,虽然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没任何区别,但我们凭什么又断言这史书上的记载,肯定是杜撰的呢?

这是因为,明清交战的时代,电话还没有发明出来,互联网也没得有,至少大明的崇祯皇帝和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之间,铁定是没有QQ联系的。崇祯想了解前线的情报,一半是依据一年半载前的资料推断,另一半则是十足十的瞎猜。既然是瞎猜,就有人会大胆瞎猜,拒绝求证——说明白了就是,任何一个边关守将,京城里每一天都布满了他叛变投敌的消息,这些消息,有的是敌人间谍为了扰乱人心,故意散布的;有的是朝中政敌为了攻击对手,故意传播的;有的是坊间百姓闲着没事,自己瞎说乱猜的……如果这些消息也足以取信的话,崇祯皇帝那得杀多少人?

然而,历史上的崇祯,真的是对这些消息确信无疑,并依据这些传言剿杀那些忠于大明天下的重臣们,史上有崇祯五十相之说,又有崇祯性情好猜疑之说……他凭什么猜疑?就是因为负面的消息太多,就是根据这些压根靠不住的市井传言,他或杀或关,干掉了四十多位重臣。

也就是说,等到皇太极琢磨设反奸间的时候,在崇祯的案头上,有关袁崇焕谋反的内部报告,恐怕已经堆成小山了。

可以确信的是,皇太极肯定是往北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散布关于宁远守将袁崇焕谋反的假消息,但是这些假消息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那可真是天才知道的事情。

然而袁崇焕确遭崇祯皇帝下狱诛杀了,这又该怎么说?

事实上,替崇祯皇帝干活的,袁崇焕绝不是第一个被冤杀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崇祯皇帝天生有一个冤杀名臣的嗜好,这是大明王朝不敌崛起的大清帝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与其说是出自于皇太极的“计谋”,倒不如说是出自于大明王朝那暗黑的政治斗争更为适当。而皇太极之所以授意史官把这件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只是想突出他的个人业绩而已,别无他意。

顾头不顾腚

说到抄袭,皇太极不光是抄袭名君的点子,就连最差劲的帝王的创意,他也是照搬不误。

努尔哈赤创建的这拨人叫“后金”,那是因为北、南宋时代,中国北方还有一个金国,金国曾有一个帝王海陵王完颜亮,此人荒淫无道,好大喜功,为了挑起针对于南宋的战争,他谎称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到了天庭,天庭上的神仙们授予了他宰治天下的权力……皇太极不知哪一天翻书翻到了这一页,他明显没有往后翻,因为再后来,老狼主完颜亮在侵宋时,于采石矶被宋人击溃,随后遭到了部属的暗杀……

皇太极只看到了前一段,便忙不迭地照抄照搬……这世上,但凡照抄照搬,都是看头不看尾,顾头不顾腚……于是忽然有一日,皇太极急召大臣上殿,硬说他自己也做了一个梦:皇太极既臣服朝鲜,某夕,忽梦随其父入明之宫中,见明主于袱内出一丝绦繐,上饰珊瑚,意欲相授。皇太极默思明帝所赠珍宝,何所不有,受此奚为。转顾其人,非明主,乃金代神像。出书一册曰:“是尔先代金国史书。”皇太极受而读之。文字不能尽辨,欲持以示人,忽觉。次日晨,召其臣属语之。臣属曰:“先是皇上梦入朝鲜王宫内,将朝鲜王举之而起,未几,果臣服朝鲜。今又梦见明帝及金人,授以金史,是天意将以明之图录授皇上也。”由是皇太极大喜。看看这个梦,逻辑清晰,事件明确,正常人哪会做这种梦?可皇太极非说他就是做了,谁又敢跟他抬杠?

事实上,这个梦,不过是皇太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鼓舞群众、激励群众,让大家信心百倍地替他干活,好快一点把大明王朝掀翻。

话再说回来,即使是皇太极真的做过这个梦,那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他做事非常的专注,非常的专业,自打他坐在龙椅上,就日思夜想,琢磨如何才能拿下大明朝。他曾经一口气给大明的崇祯皇帝写了八封信,劝说崇祯政权认清形势,放弃与人民为敌的立场……他也曾给大明的义军将领李自成写过几封信,建议两人联手,共取大明天下,只是李自成跟他不熟,没有回信。但这些书信表明了这样一件事,皇太极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他要天天琢磨拿下大明,日有所思,到了夜晚难免会有所梦,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我们何以断言说,皇太极这所有的表现,都只不过是在演戏。难道他本人就不能是一个至诚至真、真正的相信人性的光明一面、并在他的人生实践中切实履行的人吗?

事实上,皇太极这个人大奸大伪,奸伪到了极致,也就不奸不伪了,貌似真诚了。

平民思维与帝王智慧的分野

我们用来证明皇太极大奸大伪的资料,和史家用来证明皇太极至诚至善的资料,是一份。

国内史家阎崇年先生登上电视讲清史,讲到这样一件事:正当皇太极发起锦州战役、将锦州围困得水泄不通之时,这时候后方传来消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病重,“是夜一鼓,盛京使至,奏宸妃疾笃,上即起营”……听到这个消息,皇太极立即撇开前线的军务,赶紧回家照顾……皇太极悲哀了七天,“上居御幄,饮食顿减,圣躬违和……”连圣躬都违和了,可见事情很严重。当时朝鲜的《沈馆录》对此也有记载:“……汗大悲痛,归路哭泣不止矣。”哭到这分上,连皇太极都知道哭得太过火了,于是他严肃地发表讲话:“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这句话见之于《清史稿?后妃传》,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句话的白话文翻译和心理解读,标志着平民思维与帝王智慧的分野。

平民思维,就是将这句话直译过来,这是皇太极在检讨自己。他说:哎呀妈呀,我咋就伤心成这个样子呢?我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呢?要知道我可是担负着重大国家使命的重要人物啊,为了我心爱的一个女子,我把自己的身体伤害成这样子,这是极端不负责任,是错误的,是应该作深刻而认真的检讨的……

据此平民思维,我们就会认为皇太极是一位至情至性、富有责任心而且勇于担当的好男人。但如果细琢磨一下皇太极的后半句话,就一下子露馅了。后半句话是:“……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这半句话,实际上表明了皇太极心里的天人交战,他在考虑自己如此动情,别人会对此事持何种观点与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主要如下:

噢,皇太极,你的一个心爱的妃子死了,你好伤心啊,伤心七天七夜,伤心得人不人,鬼不鬼,你可真是个情种啊……你娘死的时候,你肯定是更伤心吧……查查史书,没有关于皇太极在娘亲死了之后悲痛的记录,要知道她娘亲孟古格格是叶赫部落的女人,在爱新觉罗家族里属于黑五类,而皇太极只不过是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只有闷头不吭干活的义务,没有抬头乱说乱哭的权利……

那么皇太极的娘亲就算了,等他亲爹努尔哈赤死了的时候,他应该伤心了吧?爱妃死要痛哭七天,亲爹死了,应该哭几天?查查书……皇太极没有哭,应该说他是没有时间哭,他当时正忙于说服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组建五旗联盟,打掉老爹的大福晋阿巴亥的利益集团……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这样一个男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权力动物:亲娘死了,他一滴眼泪也不流;亲爹死了,还是没有眼泪;等轮到一个女人的时候,他的眼泪终于喷涌而出。

如果这时候他的眼泪是真的,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绝顶自私的男人,一个绝顶自私的人,跑来推广仁政,这仁政,靠得住吗?

如果这眼泪是假的……可无论是真是还是假,他都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他演好了人世间最难的一个角色,并从中获得了生前的巨大利益和死后的不朽英名。人生本是一场戏,只要能够演好你的人生角色,才不枉纷繁世界上走上一遭,这就是皇太极的成功告诉我们的简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