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无艳cos污图:【金鸿评论】总结2011,展望2012(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16:46

【金鸿评论】总结2011,展望2012(四)

【金鸿评论】第四个问题是 “三农”问题。当年有一个命题,叫“中国革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现在看来,中国改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农民问题。这些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展顺利,可是农业现代化一直没有实现,“三农”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农”问题说到家是个利益分配问题。2010年版的中国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1978到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从1:2.57 扩大到了1:3.33。相对于城里人来说,农民享受到的改革开放成果更少。

 应该承认,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胡温是花了大力气的。“为应对入世对大豆产业的冲击,我们从2002年开始首先对大豆实行良种补贴,当时资金只有1个亿。之后,逐步把良种补贴范围扩大到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作物以及生猪、奶牛等畜禽良种,形成了良种补贴体系,2011年良种补贴预算资金达到220亿元。2004年改革粮食补贴政策,由补贴流通环节改为种粮直补,同年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2006年开始实行农资综合补贴。农业“四补贴”从无到有,补贴范围和规模逐年加大,补贴方式不断完善,2011年规模达到1406亿元。2000年中央作出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决策,率先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县市开始试点,然后在全国全面推开。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00多亿元。减税和补贴两项合计,农民得实惠2700多亿元。此外,为了有效抵御开放后的市场风险,先后出台了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制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的临时收储政策,以及其他专项补贴政策。下一步还将出台重点针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持政策。”这段话出自《入世十年与中国农业发展》一文,作者是韩长赋,我们的农业部长。

中央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么大,依然没能解决好“三农”问题,为什么?因为农民都在单干,粮食大部分都是自己吃,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地太少,没有规模可言,自然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这里,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一个,水利问题。我们都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中国水利的情况如何呢?看一段记者报道:

“水利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至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山丘区、牧区水利和节水灌溉发展滞后。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状况令人堪忧。在上述现象中,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最为突出——即在全国不少地方虽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管理的薄弱问题影响到农田水利作用的发挥。”

这是2012年01月06日《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叫做《半数以上耕地水利建设滞后,成农业发展硬伤》。中国水利的现状与几十年以来水利投资占国家财政收入比例的下降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水利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社会效益非常高,经济效益却很有限,投资这个东西不赚钱,农民外出打工也比修水渠赚得多,工作还轻松,农民也不愿意干,反正种庄稼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农民也不一定愿意参与。农民不参与,这算什么事?

2011年10月12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十二五”期间水利的总投资会达到18000亿元左右。“十五”时期水利建设投入是3625亿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7000亿元,现在又要再翻一番还多,看来,中央是铁了心在水利建设上花大本钱了。中央有这个决心当然是好事,这样做既能保障农业生产,也能稳定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农民不热心参与单靠政府投入能解决好水利问题吗?这毕竟是一场“人民战争”。我们不能忘了,现在农村正在用着的那些“老化失修”、“破坏严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是在人民公社强大的组织能力下发动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完成的,政府投资只占一部分。

再举个例子,由于农村信息比较闭塞,农村人的文化程度又比较低,做事喜欢跟风,所以,什么东西涨钱种什么,什么东西不值钱了就都不愿意种了,猪肉也是一样,肉一贵,一窝蜂地养猪,猪肉不值钱了,猪圈也就都空出来了,这种做法在股市里叫做“追涨杀跌”,结果只能是买在高点,卖在地板上,所以,谷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也得把农民联合起来才行,单干的农民是永远不可能真正富起来的,只能靠补贴。适度的补贴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不过,过度的补贴就成了养懒人了,肯定是不行的。

通过这两个简单的小例子可以看出,,变农户的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是多么重要,可是,这是个政治问题,改变起来最麻烦,通过城镇化渐进性地解决问题能解决多少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倒是觉得,多培养几个吴仁宝、王宏斌式的基层干部也许效果更好一点,有了好干部,先把村办企业搞起来,再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树一批榜样,也许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反正是下面自发的嘛。

 

【金鸿评论】第五个问题是生产要素价格改革问题。什么是生产要素?就是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人力,资金,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都是。西方经济学家们还给它加了一样,企业家。我就想不明白,企业家难道不是人吗?企业家要单算,那技术人员是不是也要单算呢?科技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产品基本上都市场化了,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行政干预得比较少,可是,生产要素定价却一直实现市场化。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反应供求关系,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

举个例子吧。在人民币大幅贬值到8块6以后的十几年里,工人的工资就没怎么涨过,特别是外资企业,多少年来一直原地踏步走,就像麦当劳,它是1991年进入中国的,员工工资17年就没涨过,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给员工涨工资,涨了30%。珠三角的那些搞加工贸易的外企情况也都差不多。由于劳动力价格太便宜,中国货自然便宜,在国际上就有竞争力,MADEINCHINA卖遍了全世界,结果呢,中国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些顺差是不是好东西呢?要说完全不是好东西那是傻子,可是,这些顺差都是些花花绿绿的外币,人家一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就缩水,只要缩水1%,我们就得丢300亿美元,够武装三个航母编队的,我们亏不亏?

再举个例子,由于水、电、煤等资源的价格一直被压着,环保管得也松,中国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破坏了我们的家园,那些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企业也没得到多高的回报,甚至赚的利润还不够治污的,是不是太可怜了点儿?

压住要素价格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有速度不代表有质量,就算仅仅把环境成本一项算进去,用绿色GDP代替GDP,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会那么快吗?恐怕某些地方会变成负的,这样的增长能算发展吗?而且,我们中国人没日没夜的拼命干,得到的却是低收入、低保障和低消费!这对我们公平吗?当然不公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转型,我们必须转型!

“经济转型”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收效一直不大,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形势不允许。要知道,决定现在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是两场世界大战较量的结果,想改变它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事。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三年多了,美国的经济情况越折腾越差,美国新保守主义者制定的全球战略已经彻底崩溃了,以杀死拉登为标志,美国开始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这些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在上升,2012年美国经济又要探底,美国探不了底欧洲就得探,虽然这种情况对中国外需加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很不利,可是,美国的衰弱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绝佳机会,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必须得抓住。天予弗取,反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