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l-014磁力链接:日军战斗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37:30

  日军为何这么强大,战争初期整个中国近两百万军队为何挡不住日军几十万人?无论是中国装备较好的中央军还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还有作战意志坚强的晋绥军,都没能歼灭日军一个整师团,万家岭战役歼灭日106师团主力8000多人,缅北战役重创日18、55、56三个师团算是不错的战绩。在华北地区扫荡八路军的日军多为大队(营的编制)执行,人数众多的八路军为何不能有效歼灭日军?黄土岭一战,虽然炸死阿部规秀,但兵力10:1的情况下日军依然突围而去。中、日两军最后一场大会战----雪峰山会战战中。中国军队20万人(包括从缅甸空运来的新六军)对日军8万人,毙伤日军36000余人,也未能全歼一个整师团。对于武器装备大大超过日军的美军来说也没占多大便宜,夺取硫磺岛(20平方公里)一战,美军总兵力22万人,并拥有海空绝对火力优势。而守岛的日军是109师团16000人和海军基地兵7000人,共2.3万人。美军计划5天完成的任务竟然激战了36天,伤亡了2.8万人才最后攻占了全岛。了解一下日军和日军的战斗力,也有利于我们了解抗战史。

  日本自濂仓时代(13世纪)形成武士精神,经历了600多年的幕府(相当于大军阀家族)发展。效忠精神得以为社会所崇尚形成了 “武士道”——这一特殊的文化内涵。一个人一出生生命就属于天皇(幕府时期则是效忠将军),战死是一种光荣,被俘虏是一种耻辱。再看日军的军歌:“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漂满洋面……”在近代世界军旅歌曲中,从其他哪个国度能找到日本“皇军”这样句句见尸、字字带血的军歌?军歌如此,口号亦然。战时日军官兵的口头禅是“让我们到靖国神社再会吧!”。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大力学习西方。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从第一至第六。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七至第十八师团。占领朝鲜后为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建立了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4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17个,这些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注意这里,我们所说的日本预备役就是指的这些随时动员成一线兵力的人群而非当今中国式的预备役(民兵)。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17个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这些新建的番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由第1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出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番号以二十打头的新建师团和番号在三十至五十之间的“治安师团”、番号在五十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番号从二十一至五十七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番号大都在六十至一零零和一二零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等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

  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坦克等特种兵)达169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的主要成分。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5个步兵大队,另有炮队(下辖3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可以姑且算作日军的山地作战师,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年龄与战斗精神

  日军师团的不同组建方式,表现为不同部队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战斗精神。从甲午战争直至战败投降前,严格受官方管制的日本新闻报道描绘其官兵负伤濒死时,都按一个套路称他们最后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战后日本历史学家说这是胡扯,是欺骗性的鼓动,而一些在战时治疗过成千上万伤兵的军医回忆情况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万岁”的,大多是军官和18~20多岁的未婚青年士兵;战争后期补充到军队中16~17岁的“少年兵”,临死前一般喊的是“妈妈”;战时动员的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和“国民兵”,伤重垂危时差不多都喃喃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

  根据一些抗日老战士的说法,开始俘虏的少量日军以30岁的预备役兵居多,年轻的日军负伤被捉后也往往自杀。在战争后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补充兵容易,其战斗力和顽抗性都差。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日本历史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从双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可看出一个共同点,日军战斗力最凶悍的部队,还是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和部分第四等师团。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讲述1938年“武汉攻略”时,印象最差的也是由30多岁的预备役兵组成的“特设师团”(番号一零零以后)。他说陪同皇族视察时,如其对防毒面具因不认真保管而大量损坏(这也不打自招地说明日军经常滥放毒气)。冈村最感惊异的,是听说从东京征集的一零一师团的预备役兵中有浅草地方的流氓头子,其中队长对他居然也像下人般打洗脚水!由日军头等部队第一、第六师团的预备役官兵组建起来的第一零一、第一零六师团,在进攻武汉的各师团中战斗力最差。国民党军将领薛岳将军取得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对手恰是第一零六师团。由复员多年的官兵再征集组建的日军预备役师团战斗力最差,重要原因是成员已拖家带口,不象年轻士兵那样愿意“到靖国神社相会”。日军又实行地域征集制,复员官兵长年一处生活,常有预备役军官是雇员,预备役士兵是社长的情况。重新征集后自然不敢实行常设师团或新部队那样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据国民党起义将领郭汝槐回忆,他在日本参观过预备役部队演习时便发现,“胡子兵”对长官很随便,远不象常备部队那样等级森严。

  “特设师团”虽然打起仗来不怎么的,但残害中国百姓却是最歹毒的。冈村宁次的回忆录中便说,预备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为强奸杀人、纵火焚掠,其中34岁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释是,老兵久历社会失去了“纯良”。其实日军成为犯罪集团,是传统的野蛮作风造就,战后日本一些作家都说:“当兵3年,再老实的人也变得像恶鬼一样。年轻人一入这‘染缸’便难保‘纯良’。”老兵油子久历社会的阴暗面,肚子里的坏水自然要多得多。

  日军大本营通过实战检验对特设师团也很不满,在1939年还解散了几个。不过因预备役官兵多,组建这种师团速度快,1943年后因战局吃紧又建立了几十个番号在一零零以后的师团。如关东军在1945年春天的师团番号达24个,其中二十几个是几个月前刚由预备役人员和新兵组建。尽管兵力达到了一百万人,但是当时的首相铃木贯太郎认为其战斗力还不如原来的8个常备师团,面对苏军的进攻恐怕能撑两个月就是“谢天谢地”了。从苏军的远东战役8天间便推进了200~500公里的情况看,这一估计大致不差。

  地域民风影响战斗力

  军人来自社会,看日军师团的战斗力,除了番号,也要注意组建地域。近代日本军部为克服古代割据传统,联队长以上和参谋军官频繁轮换,大队长以下官兵仍属一地同乡。最早的七个师团中从第一师团至第六师团按其征集地,分别为东京(旧武藏江户)、仙台(旧奥州伊达家)、名古屋(旧尾张那古野)、大坂(旧摄津)、广岛(旧西国毛利)、熊本(旧北九州加藤清正)师团(括号内指日本战国时期所属)。各地民风对其战斗力有着不小的影响,其中贫困地区的师团更显得愚顽蛮悍。近卫师团由全国挑选精兵组建,不受地域风气影响。该部却养尊处优,1939年末进攻广西初上阵,后进攻新加坡并长期守备南洋,因受照顾未参加恶战,战斗力也未充分体现。

  1891年在东京组建的第一师团,是日军所建的第一个师团,在朝鲜成欢同清军打响甲午战争的第一枪。不过东京从江户时代起就是商业都会,民风不强悍,征兵多要到西面较贫困的长野县(旧上野国)。该师团名声大,1936年后7年间在关东军内作为骨干却未打大仗,仅派出过1个支队短期到察哈尔实战锻炼。1944年菲律宾告急,军部声称该让这个“阔少爷”上阵。该师团到莱特岛登陆后被美军彻底击溃,投降时只剩800名残兵。

  大坂是日本商业气氛最浓的城市,商贩出身的士兵精于算计,多不甘心卖命,此地组建的第四师团从日俄战争起便因战绩不佳被讥讽为“奸诈的商人师团”。1937年该部被调到关东军,两年后到华中战场,表现一般。1942年该师团参加进攻菲律宾,后来到印尼泰国担任警备直到投降。看来,日本军部对使用这个“商人师团”的信心也不大。

  在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最逞凶的一等师团,还是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师团。日本东北部自然条件差,陆奥出羽地方民风强悍、勇健好斗,在仙台组建的第二师团又较适应寒冷气候。关东军发动“九一八的摩托化步兵师团之一,长期在关东军编制内。1942年,第二师团进攻瓜岛,因海军战败补给断绝而陷入“饿岛”(二者发音在日语中相同)。第二师团因伤病饥饿全部玩儿完,只逃出了几千病号。第二师团在菲律宾重建后又奔赴缅甸战场,因战斗力严重下滑被国民党滇缅远征军打得溃不成军,反而不如顽抗的第五十六师团,这也表明了日军的凶悍气焰往往要建筑在对手抵抗不力的基础上。

  日军第五师团可谓侵华战争中作战范围最广的部队,也是在关内作战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团。第五师团攻南口、侵晋北,以一部迂回南京,打台儿庄、陷广州、登陆钦州湾、犯广西……,先后与国民党70个不同的师交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又攻占新加坡,接着入侵印尼并一直驻扎当地。组建第五师团的广岛,属于日本西国地区,自古为交兵之地,有武家传统且受天皇重视。临了第五师团的故乡挨了一颗原子弹,大概也算恶有恶报!

  在南京大屠杀中血债最多的第六师团,组建于北九州的熊本。该地贫困且民风嗜斗,男子往往以从军为出路。战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辞:“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九州熊本兵第一”。第六师团早在1928年便制造过济南大屠杀,从1937年在华登陆至1942年末调往南洋,该部主要在华中作战,凶顽为各师团之首!不过日本军部偏爱富庶地区的师团,对穷困地区的部队有所歧视,总是让第六师团打恶仗,配给装备却很小气。1943年该师团被调到最艰险的布干维尔岛,遭美澳联军攻击封锁,残部逃入深山老林靠野果为食。据接受他们投降的澳军回忆,眼前的几千日兵若非眼珠转动,当真与骷髅无异。

  日本旧制帝国陆军的师团番号应该按照顺序来编排,但是这个原则也只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才通用。抗日战争变得长期化、大规模化,日军犹如陷入了泥潭。为解决窘境,动员了一批又一批部队。而番号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编,与此同时因为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番号空着,并没有实际部队。最终(太平洋战争末期),编成了将近300多个师团。从这些师团番号的变化看去,可以了解很多有关战争激烈化的程度。接一下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变化的经纬。

  从明治现代化陆军建军到卢沟桥事变之前

  从镇台到师团——最初的七个老牌师团

  明治21年(1888年),镇台,这个旧式的战略编制单位的称号被改称为了师团。当时,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就是明治年间的6个镇台。按照顺序,东京的被称为第1师团,接下来从北向南依次是第2、第3……师团。这个命名的方法和日本旧制高中命名的方法一样。也就是第1师团(东京)、第2师团(仙台)、第3师团(名古屋)、第4师团(大阪)、第5师团(广岛)、第6师团(熊本)。根据这些师团来看,常备兵力大约6万4千人,也就是说一个师团在非作战状态下兵员大致为1万人前后。紧急动员的话,全国可战之兵可达到22万人左右。担任宫城县防卫的部队被称为禁卫都督,改称师团也是1891年的事了。当时日本在北海道还有被称为屯田兵的部队,1894被临时改称为第7师团(旭川)。然而正式任命第7师团师团长的时间是1896年。日本就是靠着这7个新建的师团发动了甲午战争。

  以甲午、日俄战争为契机建立新的师团——21个常备师团的体制

  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海外扩张,日本开始疯狂扩军。1898年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新建了第8师团(弘前)、第9师团(金泽)、第10师团(姬路)、第11师团(通善寺)、第12师团(久留米)这5个师团。第8师团由第2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第9师团由第3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就像这样直到1900年才完成所有师团的编成。而日俄战争也是主要靠这12个师团来取得的胜利。

  但是,日俄战争爆发,这12个师团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日本立即新设了第13到第16师团这4个师团。在战争结束后,这4个师团也没有被解除临时的番号,而是由临时变成了常设师团。还不单单与此,又有第17和18师团被新建,日本军国主义化的不归路也越走越远。1910年,随着日本吞并朝鲜,军方提出了要有2个师团作为朝鲜占领军常驻兵力驻扎在朝鲜的要求。但是因为经济负担太大,这个问题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1915年,终于议会通过了决议,第19和20师团也应运诞生了。这样,再加上近卫师团的存在,共有21个师团。当时平时的编制是:一个师团约1万2千人,2个步兵旅团(4个步兵连队),骑、炮、辎重兵各一个连队以及其他部队。

  大正裁军中削减了4个师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的大正时代正赶上世界经济萧条,各国都在尝试着裁军和减少军费。日本也不例外,从1922年到1925年就进行了3次大规模裁军。在1925年的第3次裁军(因为当时的陆军大臣是宇垣一成,所以别名为宇垣裁军)中,第13、15、17、18这4个师团被取消。因此常备兵力变成了17个师团,25万人。

  1936年“军备充实计划”——增设10个新师团的计划

  九一八事变之后,满洲国建立了。日本开始了“非常时期体制”,就有了必要再一次扩军。1936年,“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出炉了,内容包括1937年到1942年这5年间战时兵力扩充到40个师团。作为和平时期的兵力,满洲10个师团,本土14个师团,朝鲜3个师团,共计27个师团的计划,也就意味着要新设10个常设师团。而5年间突然增设10个师团这个计划被谁说起来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作为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能割肉补创,本来1个师团所属的4个步兵连队减少到3个,也就是日本陆军从4单位变成3单位的最初时刻。作为战略单位的师团,因为是要进行综合作战的军事组织,日本军方为备战将来的大规模战争而不顾后果的增大战略单位。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

  特设师团(百字号师团)的诞生和被废除师团的重建

  根据卢沟桥事变之前制定的全国部队动员计划,在常备师团(平时的编制)的师团管区里面,常设师团(甲种)和特设师团(乙种)的编成的任务都是由常备师团来担任的。但是,除了近卫师团、第7师团(旭川)、以及在朝鲜的两个师团(第19、第20)师团。也就是说,特设师团是全国部队动员计划中所用的特殊用语,除了动员一个常设师团的计划之外,还要动员一个临时的野战师团。这就是指的是特设师团。特设师团的师团番号就是同一师团管区内所属的常设师团番号加上一百。举个例子,东京师团管区内的常设师团是第1师团,特设师团是第101师团。而步兵连队的番号也是加上一百。具体的归纳在下表中。

  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第2、第3、第10、第12师团的特设师团按照顺序是第13、第15、第17、第18师团的番号,这4个师团正是大正时期宇垣裁军被裁掉的师团,而现在被重建。步兵连队的番号也沿袭当初师团被取消时的番号。特设师团的火炮没有得到完全的装备,所以在步兵部队上作了补充和调整,完整的采用了4单位制(4个步兵连队),大约2万人的兵力。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许多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被依次动员起来,奔赴中国前线。第15和第17特设师团还是按照1939年3单位制(3个步兵连队)所临时编成的。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除了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许多新的师团被建立。

  二十字号的师团(用剩余的步兵连队改编,增设的新师团)

  常设师团由4单位制改为3单位制时,将剩余的一个步兵连队汇合,依此为基干编成的就是二十字号的师团。所以绝大部分是现役师团的精锐连队。而另外有由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改编的第26师团和由中国驻屯兵团改编的第27师团。这些师团的编成从1937年到1941年将近花了4年。但是第21和第22师团是完全新设立的师团,步兵连队也是在日本本土新招的,所以也不如正式的二十字号师团那么精干。

  三十字号的师团(驻中国占领区的治安师团)

  三十字号的师团是在1939年之后编成的。被动员的特设师团(4单位制)的官兵复员或师团解散的情况很多。三十字号的师团就是由这些特设师团新改编的。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在维持中国占领区的治安,俗称为治安师团。第一次编成在1939年2月,第32到第37师团被编成;第二次编成在6月,编成的是第38师团到第41师团。步兵连队的番号从第210到第239共30个连队。师团编制要比常设师团稍微少,1万4千人左右,装备也要差一点。但是也有少数装备新式火炮的师团。

  五十字号的师团(永久驻扎在满洲部队的补充兵)

  第40、第41师团和三十字号的师团一样,作为“治安师团”而存在。但是四十字号的师团被编成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了(第48师团比较特别),所以放到后面再阐述。

  《昭和15年(1940年)军备改编要领》中规定,在满州的的兵力需要得到增强,来减轻苏联方面的压力。到1940年为止都是采取师团相互轮换的方式,向满州派遣兵力的。而在《要领》中取消了这种“换班”的方式,采取了派遣永久驻扎在满州的部队的最终方式。这是因为吸取了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的教训。永久驻扎的师团,由第1、第8至第12、第14、第16师团和新设置的五个二十字号的师团所编成,共计13个师团。作为各个常备师团的在本土的留守师团,五十字号的师团(丛第51到第57师团)而此应运而生。师团的步兵连队番号的采用很复杂。编成担当的常备师团、特设师团的连队番号或是大正时期裁军后没有被重建的连队番号都是五十字号师团的步兵连队的选择。

  五十字号的师团正式编成是在1940年7月。但是第16师团(京都)没有被派往满州,相反它的留守师团第53师团被派往满州。而第16师团在第53师团编成的当日(1941年9月初)立即被派往南太平洋去参加攻打菲律宾的作战。五十字号的师团的编成是为了比平时培养更多中下级军官、加强补充兵的训练和教育。而师团编制和装备只是通常师团的三分之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无条件投降

  四十字号的师团(以动员为目的的常设师团)

  第40和第41师团作为治安师团被编成前面已经提到了。而四十字号师团的主力编成是在1943年。1942年共有57个师团,再加上14个增设的师团共计71个师团的计划在1943年初被通过。这个计划叫做《1943年综合作战指导、兵力运用以及军备大纲》。前面已经讲述过了,五十字号的师团是3单位制(3个步兵连队),而留守师团和原来的常设师团都是4单位制(4个步兵连队)。这样就有8个步兵连队多了出来,再加上第61到第67独立步兵团,以此为基本兵力就建立了四十字号的师团(只有第61独立步兵团被改编为留守第61师团)。总之,第62到第67独立步兵团变成了第42到第47师团。

  但是也有例外。第61独立步兵团就变成了第61师团。还有第65独立步兵团被改编成了第65旅团之后立即被派往太平洋战场,没有向上升格编为师团。也就是说第45师团这个番号一直是空着的。还有第48师团,在1940年以台湾混成旅团(武汉会战时的波田支队的原型,支队长:波田重一少将)为基干,再加上第6师团的一个步兵连队所组成,其实质和二十字号的师团是一样的。

  六十字号的师团

  六十字号的师团是在1942、1943年,在中国战场的独立混成旅团所改编的。其性质和三十字号的师团一样,属于“治安师团”的一类。1942年,第58到第60、第68到第70这6个师团被编成。1943年,第62到第65这4个师团被编成。第61到67师团的番号都空置着。原来准备用本土的第61到第67独立步兵团来改编的,但是像前文所说的,都改编成了四十字号的师团。六十字号的师团兵力约1万2千人,步兵旅团2个,独立步兵大队8个,另配有师团工兵、通信、辎重部队,但是没有炮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