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的少年微电影:郭影秋与南京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27:31

郭影秋与南京大学

(2009-08-12 10:03:00) 转载标签:

南大

南京大学

知识分子

老教授

郭影秋

北京

杂谈

分类: 史海拾贝                    

                                            文/东山

   

 

南京大学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开始,历经两江师范、南高师、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直至1952年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的南京大学至今,已经走过107的风雨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共有40多任校长执掌南大。作为这所大学的领导者,他们是大学精神的承载者和发展方向的确立者,他们“名其道而不计其功”,其人格魅力和办学理念对南京大学的发展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957年至1963年担任南京大学校长的郭影秋,正是这样一位好校长。

    郭影秋(1909—1985),江苏铜山县棠张乡马兰村人。1928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1932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1935年起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川南行署主任、云南省长兼省委书记。1957—1963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78年人大复校后任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在担任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期间,郭影秋不仅为南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勤奋治学,出版历史学专著《李定国纪年》。1983年,郭影秋在世时,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影秋抒情明志的诗词之作,《郭影秋诗选》。

                        不当省长当校长

     全国解放以后,党的战略方针由武装夺取政权转入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郭影秋由野战军转入地方党政部门工作。1952年秋,郭影秋担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是陈赓,省委书记是宋任穷。半年后,郭影秋被委任为云南省省长及省委书记处书记。

    1956年8月,郭影秋到北京参加党的八大。会后到中央党校学习。当时,党中央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由于郭影秋参加革命前从事过教育工作,郭影秋便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1957年6月,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找郭影秋谈话,转达了党中央的意见,决定调他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后来,周恩来总理曾对云南籍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说:“你们贵省的省长郭影秋,不愿当省长,自告奋勇到大学去。”诙谐的话语,反映出周总理对郭影秋主动到教育部门工作的赞许。

     郭影秋1957年秋到南大任职时,反右斗争正处于高潮,不久“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国,大炼钢铁、除四害、“教育大革命”等接踵而来的运动对学校教学科研冲击很大。为了减少政治学习、劳动和各种运动对教学的冲击,郭影秋广泛接触教师,或登门拜访,或开座谈会,并深入课堂宿舍,向学生了解对教学工作的反映和要求,并亲自拟定了教学、科研与生产劳动应各占多少时间的“三条防线”,强调教学是高校的“主线”。1959年3月,郭影秋抓住贯彻中央《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机遇,大胆提出:“学校还得上课,学校毕竟要以教学为主,假如不上课,还要学校干什么?”号召全校师生“坐下来,钻进去”,“认真读书”,强调“教学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贯彻《高教六十条》时,他又提倡“有经验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这些举措,减轻了极“左”思潮和大轰大闹的“教育大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许多教授、学者对郭影秋的决策颇为赞许。

    郭影秋在南大任职期间,学校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学生人数由他初到学校时的4000人增加到6000多人。学科建设也有相当发展,陆续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至1961年全校已有33个专业。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

    郭影秋十分重视科学研究,1958年曾提出“教学为主,科研突出”的口号,并根据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和学校已有的基础,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方法,组织专、兼职结合的科研队伍,“狠抓尖端,重点攻关”。60年代初被誉为南大科研“五朵金花”的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规律的研究、内蒙草原综合考察、分子筛研究、金属缺陷研究、大米草的引进与推广,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并形成特色。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南京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著名的综合性大学。1960年10月,南京大学被中央列为国家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郭校长成为一名深孚众望的大学校长。

                      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依靠知识分子

     郭影秋曾在无锡国学专修科读书,受业于唐文治钱基博夏丏尊等著名学者。他对学有专长、育人有方的学者教授十分尊重。当时“左”的倾向日益明显,反右斗争挫伤了不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郭影秋依然坚持,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学者、专家。

1957年11月,“反右”刚刚结束,郭影秋到南大任职才两个多月,恰逢中文系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的七十寿辰。郭影秋为表明自己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在自己家中为三位教授设宴祝寿,并亲自斟酒、敬酒,感谢三位老教授潜心治学、辛勤执教,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郭校长为中文系三老祝寿的消息在校园不胫而走,给心怀疑虑与不安的知识分子送去莫大安慰。在南大校园一时传为佳话。

在1958年召开的南大第二次党代会上,郭影秋提议要有高级知识分子进入党委会,以显示党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视。当时任教务长的高济宇教授和外文系副主任陈嘉教授两人入党不久,即被选为党委委员。这在现在看来并不为奇,但在当时却是“破例”之举,非常引人注目。

    南大有诸多学术有专精、蜚声海内外的知名教授,他们中不少已年迈体弱且多病,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何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薪尽火传”,继承发扬。这是郭影秋来南大工作后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不久,他在党委会上郑重提出采取“对号入座”的方法尽快为老教授配助手。他强调说:“要抢救遗产不能不急,不然来不及啦”。后来,学校陆续为一批老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 

    1962年5月,南大六十周年校庆时,学校为执教、工作满20年的老教师和老职工颁授奖状,郭影秋挥毫泼墨,在奖状上题诗一首:

     廿年培养费艰难,桃李盈门露未干。

     浩荡东风凭借力,好花栽与后人看。

                          著述立说,垂范学人

    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郭影秋不仅号召教师钻研业务,著书立说,而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尽管身兼校长、书记两职,校务繁忙,且体弱失眠,但他见缝插针,手不释卷,并尽其可能参加教学、科研活动。他给师生讲政治理论课,为历史系学生指导毕业论文。他曾经说过:“科学知识的取得是相当艰苦的劳动过程,任何贪快取巧而不肯用功的做法,都不会得到好的收获。”他爱好南明史的研究,把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史料的收集、分析与考证上,他书房的灯光总是亮到12点之后。他不满意“寻章摘句”的史学研究方法,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系统而深入地进行探讨。正是在工作重、头绪多、纷繁忙碌的1959年,郭影秋完成了他的史学研究专著《李定国纪年》。

    彭冲同志在《郭影秋纪念文集》序中说:“我记得当时,他正在研究明末的历史,经常在节假日到各图书馆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有次他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想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该馆特别珍藏的史籍,为此我还介绍他与当时北图的负责同志认识,请他给影秋同志以可能的方便。……影秋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令人敬佩。”

    郭影秋不仅在繁忙的校务工作中能著书立说,而且海纳百川,胸怀坦荡,能注意吸纳不同学者的观点甚至是反对意见。郭影秋所著《李定国纪年》书稿完成后,他专门举行学术研讨会,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历史系的陈恭禄先生十分率真,发言时声色俱厉,毫不留情。而郭校长表情平静谦和,仔细地听完陈恭禄的批评,并且点头回应,没有校长架子,完全是作为一位作者在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

    在生活困难时期,郭影秋总是同师生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他父亲因生活困难从苏北农村来到南京,他立即动员父亲返回农村。平时,外出办私事,他绝不用学校的车子,更不允许家属乘坐学校的车子。郭影秋有个惯例,每次外出开会回来,第一桩事就是要到学生宿舍和食堂看看,了解学生的伙食怎样,自修条件怎样,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在南大每年的除夕夜,郭影秋都要同全校师生一起联欢到深夜。当送旧迎新的钟声敲响时,全校师生都能听到他向大家祝贺新年的广播讲话。在那困难的岁月,郭影秋以他特有的胸怀、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着南大的每一名师生。一些老教师至今仍怀念那“生活清贫而精神富足的年月”,缅怀“把欢笑与坚定带给大家”的郭校长。

    1963年初,周总理要调郭影秋去国务院任副秘书长,郭影秋因钟爱教育事业而要求仍留在南大工作。不久,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急请总理给他派一名得力助手。同年5月,中央改派郭影秋到人大协助吴老主持校政。

    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周总理看到郭影秋,指着他说:“你靠近我坐,你不是到底来北京了吗?”当郭影秋走近周总理坐下后,周总理又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到国务院工作?”郭影秋回答说:“不是我不愿在总理身边工作,实在是怕耽误您的大事。你精力那么好,每天睡得那么少,我精神不济,误了您的大事怎么办?”总理挥了挥手,笑着说:“什么精神不济,你不就是失眠吗?每晚睡前喝两杯白兰地,保你能睡好觉。”郭影秋不禁想起九年前周总理等出席万隆会议后回到昆明,他和秦基伟等陪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畅饮茅台的情景。酒过数巡,郭影秋不胜酒力,而总理仍神采奕奕,若无其事。想到这些,郭影秋不禁笑了。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任命郭影秋为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主管文教工作。6月13日,他代表华北局去上海参加“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期间,康生竭力拉拢郭影秋,郭影秋当面予以拒绝。从此康生便视郭影秋为眼中钉、肉中刺,与戚本禹等污蔑郭影秋为“假党员”、“叛徒”、“二月逆流的急先锋”,郭影秋因此而遭到批斗和折磨,南大很多师生曾自发地北上,进京保护老校长。

    郭影秋一直关注南大的发展。1982年,他为南大八十周年校庆撰写长联一副:

     苍莽石头,长虹横贯;浪淘尽三国风流、六朝金粉、二陵烟月、半壁旌旗。况虎踞春残,寂寞明封余数垒;龙蟠叶老,萧条洪殿锁斜阳。初解放时,只剩下蒋山青青,秦淮冷冷。

    东南学府,赤骥飞驰;名奕留两江情采、四壁弦歌、八十年代、千秋事业。欣栖霞日暖,郁茫天堑变通途;浦口新潮,百万雄师传夜渡。本世纪末,定赢来人才济济,科教芃芃。[芃芃(音朋):形容草木繁盛貌]。

    1985年10月29日,郭影秋同志不幸在北京与世长辞。一位友人的挽联写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马列灵前应无憾;三寸丹心,百磨筋骨,众人眼底自成碑。”这是对郭影秋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