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副省长张秋阳:经典美文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3:53

宝刀

宗利华

 武林中,都知道童家有柄宝刀。

 此刀,乃童家祖传。

 童家世代赖此刀扬威武林。童家人开镖局,已历数代。童家押镖人并不用宝刀,只在腰间横横地一挂,并不出鞘。

    童家人称,该刀见血封喉,佩之可辟邪气,免遭杀戮。一旦刀出鞘,其灵光,瞬时遁走。宝刀就成了—块废铁。

    童家人不使刀,却使枪。

    童家枪法,独步武林。

    据传,其祖上在战场逐鹿群雄,一柄尖刀枪使得如梅花万点,霎时间,铁血纷飞,令人闻风丧胆。

    童一飞使枪,既得自祖传,又加上自己聪颖领悟,竟至颇为精熟。

    童一飞曾在一次押镖时遇到劲敌。对方除却截镖,还要一睹宝刀风范。

    江湖上总有人想揭开宝刀之谜,甚至,有人道,如一睹宝物,死亦无憾。

    对手俱是武林中一顶一高手,铁桶一般,团团围了。是时,寒风萧瑟,枝梢残叶呜呜作响。

童一飞立于当中,手执一柄长枪,那刀就在腰间森森悬桂着。凛凛笑道,诸位如此紧逼,那就别怪童某不客气!话音未落,只见枪尖红缨攒动,旋转开来,随之地上落叶竟如乱蝶般飞起。人影陡转,已瞧不见眉目,只闻爽朗朗大笑,待笑声戛然而止,风声亦止,乱叶纷纷扬杨散落下来,覆落在周围横七竖八的尸体身上。

童一飞自去远望西天残阳,正红得莹艳似血。

童一飞有一子,名唤童勇。小小年纪,已现不俗风范。一柄长枪舞在他手,似波涛汹涌,风卷残云。

时边关外逆人侵,童勇竟不再继世代相传之业,而投身从戎。

行前,童一飞将刀在儿子腰间仔细系了,再三叮嘱,此刀为神物,刀在,人必定在。只是,万不可使宝刀出鞘,切记,切记。

童勇应了。

童勇策马迎风而去。

那刀在腰间一跳一跃,欢腾无比。

童勇佩刀四处征杀,果然神勇非凡,一人能抵千军万马,竟如入无人之境,扫,刺,挑,搠,真是酣畅淋漓。

敌军畏之如虎。

很快,升至将军。

每战,无不胜。

一次大战将至,童将军立于城头,神采飞扬。城下数万兵将,在他眼里,不过草芥。童将军每次都有这种胜券在握的感觉。所以,并无一丝一毫的担心受怕。

但童将军的好奇心不该在此时悄然袭上心头。

童将军抚摸着那柄刀,想,这刀究竟是何模样?多少人梦寐以求看它一眼。此时,就在我掌中,难道我不该瞧它一眼?

童将军就取下了宝刀。

童将军一手执柄,一手握鞘。

城下人声鼎沸,艳阳在头顶猎猎地照着。

童将军眉头儿一皱。他想停下来,可手上已经使出了动作,一拽,刀轻移半寸,竞未出鞘。

童将军使的气力不够。

倘若此时停手,一切或许还如同往常,可童勇并未歇手,刀拖泥带水就出了鞘。

一瞧,立时呆愣原地!

哪是什么宝刀?一柄锈迹斑斑的铁刀而已。

当啷坠地。

再抬起头,那日头火辣辣地照了,竞至眩晕。

两军对垒,战鼓擂响。童将军策马向前,敌阵中闪出一员副将,手中亦是一枪。

虎刺刺过来,只一招,就把童将军挑于马下。

那员副将一拽马缰,愣在那里!

整个沙场,除却战马嘶声,人竟都傻了!

数日后,消息传至童家,童一飞一叹之后,白发骤起。

自此,童家镖局于江湖上销声匿迹。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语言简洁、干脆、老练,短句,短段,不仅给人一种气势,更给人一种意境。

二、以宝刀为线索,有宝刀则信心十足,战无不胜;无宝刀则心神不定,一招损命。在这看似荒唐的情节中,作者其实想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信心是胜利之本!

三、文章前半部分的铺垫描写与结尾的一招损命反衬,形成明显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也引人思考。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信心”。信心来自内心,也来自某一个人,某一物。如文中的宝刀,就给人以百倍的信心。当然信心也可以是某个眼神,某个动作。

二、写“好奇心”。童将军出于好奇,把富于神秘色彩的宝刀抽出,结果却害了自己。但好奇心有时也可以帮助人,科学创造往往是好奇心的结果。

二、写“意志力”。宝刀其实是把废刀,这个也许童一飞早就知道,但童一飞用自己的意忘力克服了内心的失落。而童勇终因意志力不坚,在得知结果后内心迷茫。由此可见,这把刀也可鉴出人的心智高低、意志强弱,果然是把“宝刀”。

棋盘

非鱼

天色渐暗,四周沸腾的声音归于越来越重的安静。

附近的工厂传来一种很低沉的嗡嗡声。

对面的人站起来:回吧。

回。古爷答应一声,并不站起来。

他慢条斯理地收拾好每一颗棋子,在盒子里摆放整齐。又取出一块布,把棋盘仔细擦干净,朝胳肢窝下一夹,晃悠悠地回去。

穿过街道,沿着一个又一个店铺门口,一路走过去,两扇黑色的大铁门,满院花草树木,瘦弱的古奶奶,这是古爷的家。

古爷把装棋子的盒子放在窗台上,棋盘却夹进卧室,小心地放在桌子下面。

古爷下棋属于好打架没力气,心思好像并不在棋上,不出十步就捉襟见肘,他也不着急,输就输了,大不了重来。好在和他下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辈子输赢太多,棋盘上高下也淡了,呵呵一笑,再来。日子这么多,慢慢打发。

唯有一点,古爷爱惜他这个棋盘。下到得意处,一枚棋子拈起,“啪”地一拍,棋盘难免晃几下。古爷就提醒:小点劲。别把棋盘拍烂了。

这个棋盘,也无什么稀奇之处。一块方方正正的桐木板,刨光,上了白色油漆,老旧暗黄,黑墨画了楚河汉界,这就是棋盘。可古爷爱惜,仿佛宝贝似的,出来夹着出来,回去夹着回去,别人想帮忙捎上,一概不行。

以前古爷不这样。那会儿,他人高马大,走路一阵风,一杆旱烟别在腰里,旧蓝的烟荷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古爷走路脚步声重,离很远,不用看听脚步就知道是他。

古爷做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老老少少见了他不论辈分,都喊他古爷。那时候,古爷可没功夫下棋,他忙啊。几百口人要吃饭,他不操心行吗?

这个叫上官的村,是全乡乃至全县少有的富裕村。就因为邻国道,地势平,一马平川,还都是水浇地,种什么都长,尤其是棉花。

上官村人种棉花有经验。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古爷就是优秀的棋手,可不像现在。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棉花苗,枝条伸出老长,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妇女们分散在一块一块的绿色里打顶掐芽捉虫,手底下麻利,嘴里也麻利,笑声串成了串,连成了片。

到了秋天,上官村看起来更壮观,如一场大雪降落,到处铺盖成白色。地里,绽放着白生生的花朵,场院里,满当当晒着棉花,空气里弥漫的都是棉花暖烘烘的味道。

古爷嘴里咬着青玉的烟嘴,那个乐。上官村人都乐,一群和古爷年纪相仿的女人,猛不丁抬起古爷,一下给扔到棉花垛上,吓得古爷忙往出爬:火,火。

别说全县了,上官村的棉花在全省都有了名,乡领导、县领导、省领导,带着一拨又一拨人来参观学习,要古爷讲讲经验,古爷吭哧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地分了,古爷还当支书,上官村依然是上官村,依然一望无际到处是棉田。古爷老了,那些和他开玩笑的女人也老了,再也抬不动他了。古爷说:换人吧。全村人拗着,就不。

听说古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了,村里人都跑去古爷家看稀罕,好像突然之间不认识他了,大家不知道这人大代表到底是多大的官。古爷说:中央估计也想听咱种棉花的事哩。大家哄堂大笑:古爷,那你就给中南海也种点棉花。

嗨,这些都太远了,不知道古爷还记得不?

前几年县里要征地,乡长和古爷谈,说上官村和其他三个村整体被征了,要建工业园。

古爷头一拧:不行。这么好的地,可惜了。

乡长说: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

古爷一个人当然毁不了一盘棋,上官村也毁不了一盘棋。就是残局,这盘棋也得磨下去。当年年底,古爷不干了,说什么也不干了,说老了,思想落后了,跟不上形势。

家家户户都拿到了补偿款,高兴地坐在家里盘算是该先盖房还是先存银行,年轻人天天跑工地看工期,迫不及待地想进厂当工人,这是征地时答应他们的。

古爷也领到了补偿款,他对古奶说:这是老了烧我们的钱。

从那以后,古爷就开始在街头下棋,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过问,好像他从来没有在上官村管过那么多年的大事小事,好像上官村和他无关。

他只关心下棋,却又不关心输赢。

古爷真心喜欢的是他那个棋盘。

棋盘的一面是楚河汉界,另一面写着:国家重点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红漆很淡了,古爷用一块旧灯箱布蒙着,谁也看不到。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题目是“棋盘”,文中写了三种“棋”,一是真实的下棋,二是古爷当年

指挥种棉花,三是村子与其他村都变成工业区,皇种“棋’’交融在一起,构思别致。

二、重点写古爷的“棋盘”,写什么样,古爷如何对他,为下文作辅垫。结尾指出棋盘原来是一块牌匠,是“国家重点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的牌匠,悬念迭起,对应巧妙。

三、古爷形象独特,抒写了别样情怀。正如《胡同文化》一样,时代进步了,一些事情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缅怀成为某一代人的精神主流。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往事”。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些往事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但缅怀往事不应局限在儿童那些幼稚的记忆止,像写古爷对往事的追忆,可谓素材新颖,极为独到。

二、写“进步与退步”。对于古爷而言,当年带领大家种植棉花,是进步;对建立商业区不支持,是退步。所以说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一个时期。

二、写“忙与闲”。原以为,忙是累,闲是福,其实未必。古爷忙时是幸福的,是充实的,而一旦闲下来,静下来,却非常寂寞,只好找人下棋解闷了。

一步难行

尹全生

武陵源里五千峰,若沉若浮云雾中。其间有一绝景叫“一步难行”。该处有一柱状孤石从深不可测的幽谷中挺出,跃过深涧可登临。

曾到此一游的朋友介绍说:“登上该孤石后四面凌空,脚下颤颤悠悠,身旁云雾蒸腾……置身于如此仙境险境,心惊胆战,如梦如幻中可得禅机点化,使人大彻大悟。”

如此好去处不去枉此一生。张三、李四二人借假日结伴前往。

武陵源属世界自然遗产,方圆三百余平方公里,多数地方还保持着原始状态,险要处未建任何防护设施。两人在林莽云雾中瞎摸,靠当地山民指点,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一步难行”的地名牌下。

地名牌四周是片难得的山巅平地,遍生荒草杂树。两人顺地名牌指示的方向欣然前行,走着走着两人不约而同止住了脚步,惊得倒吸一口冷气——脚前横着一道阴风飕飕、云雾沉沉、看不见底的深涧!

深涧对面,正是那个顶端有半个排球场大小、越往下越细的柱状孤石。那道涧虽深却并不宽,最窄处不过八十公分的样子。两人心头发紧又向往异常,跃跃欲试,互相鼓舞道:

“过!有什么'难行’的,不就是一小步嘛!”

“过!不过白到此一游!”

抬腿欲迈,但往脚下一看,两人顿时都头晕目眩、心跳如鼓、腿软如泥,身子往后一缩瘫倒在地名牌下;倒在地名牌下腿还在打战,冷汗也在这时满头满身地涌将出来;伴随冷汗涌出来的还有两人的虚喘:“哎哟我的妈呀!”

他们总结教训,认为此举败在一双眼上:若不往下看,哪会头晕心跳腿发软?两人发誓绝不再往下看,谁往下看自己把自己眼珠子抠了!

誓毕两人跳将起来,目光平视直往前走,如同大义凛然步入刑场、视死如归的死士豪杰。可是才走出两步,张三、李四的眼睛就不听使唤了,都用余光悄悄打探脚下;看着看着到了深涧边缘,两人当即都又感到天旋地转、头皮发麻,重振旗鼓的勇气顷刻支离破碎,再度败下阵来。

败下阵来又是总结教训。

张三认为:“往下看是必须的——人是长眼睛的动物,怎能不用眼睛看路呢?”

李四认为:“关键是看了不要头晕心跳腿发软——用理智管住自己不就得了。”

张三捋胳膊道:“管住了自己,一道八十公分宽的小石缝怎挡得住堂堂七尺之躯?我上中学时三步跳远,轻松跳过了八米五!”

李四拍胸脯道:“再来再来!这样的好去处,即便是摔下去粉身碎骨也值得!人固有一死,死在此地羽化成仙正求之不得呢!”

两人咬紧牙关,一步一停地往前走。遗憾的是,越是禁止头晕心跳腿发软,越是感到天旋地转头皮发麻,理智硬是不能战胜本能的恐惧,还没走到深涧边缘,两人都抖得抬不起脚了。

欲过不能,欲罢不忍,两人靠着地名牌坐下,擦着冷汗开始慨叹自责:

“人哪!最难战胜的恐怕就是自我了!”

“世上最没出息的,恐怕就属人了!”

人既然最没出息,没出息到连一小步都迈不过去,那么其他的动物就是应该崇拜的。他们称道飞蛾:“飞蛾明知火不是好玩的,但为追寻光明竟然敢去扑火!”又称赞蜜蜂:“蜜蜂明知射出蜇针后自己没有好下场,但为了种群安危竟然能舍生忘死扑向入侵者!”他们更赞叹人的祖先猴子:“当初,猴子明知虎狼遍地,竟然义无反顾地下了树,十死八九而不退回树上,因此才得进化才有当今的人类……”

他们因此得出了越是高等动物越是不能战胜自我的结论。

张三说:“那么人是高等动物,人战胜不了自我就是必然的——越是头脑发达的人越是不能战胜自己,遇事越是瞻前顾后。”

李四说:“这说明我们两个人都头脑发达,智商高于凡人!”

慨叹自责变成了自慰和荣耀。

张三说:“不能受他人蛊惑!什么仙境净土、禅机点化,扯淡!不过了!”

李四说:“冒这险不值,一旦跌下去粉身碎骨,轻于鸿毛!”

正说到投机处,猛然听到身后一片呐喊!惊回首,见荒草杂树间,一帮曾为他们指路的山民各持木棒石块,正呈半月状朝他们包抄过来!

事先朋友就有告诫,说武陵源地处湘西,湘西这地方民风凶悍,几百上千年间都曾是土匪如毛之地。如今土匪虽被剿灭了,但仍有强徒出没,青天白日里杀人越货不算新鲜。他们原以为此属危言耸听,没想到还真遇到了强徒!

两人吓得魂不附体,爬起来竞相逃命。逃出几步后,听得身后一片欢呼,回头看时,却见那帮山民捕到只野兔,在欢呼胜利!这才知道是一场虚惊。然后再看脚下,他们已站在柱状孤石顶端,站在云之上、鹰之上了!

两人面面相觑:“这是怎么过来的?”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本文蕴含丰富的哲理。初读此文还以为是要写景游记呢,读到张三、李四欲跃过深涧跳到那柱状孤石顶端时的反复犹豫,不禁随之沉思,有时只是一步之遥,可是有了危险的震慑,这步就很难迈出了。

二、本文叙述详尽,条理分明。两个人一次次地站起,一次次地退缩,一次次地反省,一次次地总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三、文章结尾很有韵味,发人深省。当两个人想要放弃的时候,却出现了出乎意料的结局:“一帮曾为他们指路的山民各持木棒石块,正成半月状朝他们包抄过来!”他们在慌张中竟跳上了柱状孤石。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无限风光在险峰”。世间风景很多,但我们知道,那最美的风光常在于险远之地,而人之罕至也,所以要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就要登上那最险峰,像文中的那“柱状孤石”。

二、写“心态”。文中的张三和李四起初不能站到那“柱状孤石”上,是眼睛所看,更关键是心理作怪;当误以为抢匪来时,轻松过去,正说明“非不能也”,而是心态使然。

三、写“战胜自我”。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战胜不了的自我。文中的两个人之所以没能勇敢地跃上“柱状孤石”,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战胜自我。

豌豆

聂兰锋

豌豆在地上铺了一块塑料纸,刚把花布一沓一沓地摆上去,天就漏雨了,夏天的雨太霸道了,说来就来连个招呼都不打。开始豌豆没察觉,直到一旁玩耍的儿子说:“妈妈,下雨点儿了。”豌豆才紧张起来,雨点儿也跟着紧张起来,噼哩啪啦的像是有多要紧的事。豌豆抓一块花布头给儿子顶着,自己就一沓一沓地把花布收起来,塞进一个宽大的编织袋里,豌豆忙活完了,还不等伸直酸痛的腰,雨也忙活完了。这场急来的雨就像一根火柴,擦亮了即将睡去的天,于是,燃着的夕阳就笑微微地照耀着豌豆了。豌豆坐在袋子上大口地喘着气,恨恨的瞪着远处的天。其实豌豆不怨天,天就是用来刮风下雨的。瞪完了天,豌豆拽拽贴在胸前的单薄的上衣,又在地上铺起塑料纸,又把花布一沓一沓地摆上去。然后就职业地把笑容堆在脸上。

有人过来了,豌豆说:“扯个床单被罩吧,纯棉的。”

又有人过来了,豌豆说:“扯个床单被罩吧,纯棉的。”

就有人蹲下来说扯两米,给孩子做窗帘,不过贵了点。豌豆说加厚纯棉的,让不着钱了,让尺吧。“哧啦”一声,豌豆脸上就像手里的布一样开满了灿烂的花。豌豆只顾着脸上开花了,突然周围摆摊的人“嗡”的一下混乱起来,人群里裹夹着怨声骂声,地上滚动着苹果桔子。豌豆知道是穿制服的又来了。豌豆动作慢了一点,一沓花布就被“制服”拿走了。豌豆一点也不恨他们,那是人家的职业,就象自己卖花布一样,是与吃饭息息相关的。跑慢了是自己腿脚不灵,谁让你占道经营呢。

拿走了就拿走了吧,豌豆也不去要。豌豆曾经去要过一回马扎,很麻烦的,需要说好多顺别人耳逆自己心的话,豌豆深有感触地认为那是一件需要口才和智慧的事情,或是男人去做的事情。豌豆既没有口才和智慧又不是男人,就只好蹲着卖花布了。

豌豆想这个时候要是男人在就好了,可惜他在南方。远水解不了近渴。多长时间没见着男人啦?豌豆看看顽皮的儿子,儿子四岁了,豌豆四年没见着男人了。那夜男人急匆匆地抱着个刚满月的孩子回来,说豌豆你一个人闷得慌,他们在工地上捡了个弃婴,怪可怜的,我要了来给你解闷儿。自己的娃跟咱没缘分,别老想他啦,啊?豌豆。

男人当夜就回了南方,从此,男人就象时间一样,一去不回头了。直到上个月的一天,男人突然打电话来,支支吾吾地说南方的生意赔狠了,连回去的路费也赔进去了,咱那贷款你想办法还吧,豌豆……

豌豆一下子被千斤的石头坠到了万丈海底,慢慢的,慢慢的沉下去……

“妈妈,妈妈……”

豌豆是被儿子一声声喊回来的,儿子喊豌豆妈妈,豌豆就感到周身温暖,这温暖让豌豆找到了活着的理由;这温暖让豌豆卖掉了房子还了贷款;这温暖让豌豆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夕阳中的风雨与劫难;这温暖让豌豆学会了坦然地宽容地面对一切……尽管豌豆已经发现“儿子”越长越像自己的男人了,甚至比自己死去的儿子更像。

豌豆想好了,收了摊就给男人去电话,把该办的手续办了,别藏着掖着的没一句实话;堂堂正正的,别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酱油;既然南方适合你,你就留在南方。豌豆还要告诉男人,她很爱这个孩子,不管是谁生的,他的妈妈叫豌豆。

豌豆就用慈爱的眼光抚摸着夕阳中玩耍的儿子,豌豆的心情就像夏天的雨后,一下子明朗起来。

……

短暂的混乱就像是被风吹散了的头发,风过后,极易理顺。

“制服们”例行完公事,混乱的市场又恢复了平静,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不管买的还是卖的都好像早已适应了这种混乱,他们像怀揣了“魔术梳”似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梳理好心绪,继续着各自的所求。

当混乱成长为一种有序,也就无所谓混乱了。豌豆应该是第一个梳理好心绪和摊位的,因为她是混乱后第一个把职业的笑恢复到脸上去的。

有人来了,豌豆说:“扯个床单被罩吧,纯棉的。”

又有人来了,豌豆说:“扯个床单被罩吧,纯棉的。”

就有人蹲下来说扯两米,给孩子做窗帘,不过贵了点。豌豆说加厚纯棉的,让不着钱了,让尺吧。“哧啦”一声,豌豆脸上就像手里的布一样开满了灿烂的花。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是作品中塑造出的以豌豆为代表的底层女性的形象,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身上具有良好的品质:善良、淳朴、宽容、坚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以乐观的态度顽强地生活,她的生活态度也给我们带来了灿烂的阳光和积极的启示。

其次是作品的主题富有现实意义,将触角仲向社会底层,揭示出在现实社会秩序下女性从被迫接受到反抗的过程,记录了女性的成长,同时也揭示出社会中不合理的机制,涉及生活面宽泛,惹人深思。

最后是结尾的描写与文中的有意重复,看似是情节的单一,时则是别具的匠心,别有一番意蕴。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秩序”。“当混乱成长为一种有序,也就无所谓混乱了。”在秩序不能打破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应,豌豆做到了在混乱后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生活使然。

二、写“善良”。豌豆无疑是作者喜欢的女性人物,她身上:具有许多优点,尤其突出的是善良,她用她的善良包容了丈夫,也用善良包容了丈夫的错误,她自己承担了贷款的重担,她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女性呀,可遇而不可求。

三、写“宽容”。面对生活的重担,面对丈夫的无情,豌豆用宽容之心诠释大爱,善待孩子,可亲可敬。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

万安峰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是很难拥有了。在滚滚商业化大潮下,被金钱欲望支配的人们,早已把菊花采光拿去出售,南山也早已被剃成了光头。相信面对此情此景陶诗人只能悲叹一声:采菊何处觅,怆然望秃山。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桃花源的美景是无处可寻了,即使千辛万苦找到一处所谓的“桃花源”,也到处都是矫揉造作的人工景观,不见落英缤纷,也没有良田美宅,更没有怡然自乐、热情好客的土著民众,只有价格贵得让人咋舌的门票,相信在温饱线上徘徊的陶渊明是舍不得买这个单的。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是不会高唱“归去兮”辞官归隐的。君不见,公务员考试如火如荼,多少人撞破脑袋都想挤进机关,只图混个一官半职,能在仕途上大搏名利。为了当官,多少人在酒桌饭局赔尽笑脸,赔尽小心,小瓶喝,大瓶喝,喝出脂肪肝也无怨无悔;上顿陪,下顿陪,陪出胃下垂也在所不惜;为了当官,多少人上下其手,绞尽脑汁;为了当官,多少人亦步亦趋,卑躬屈膝。陶渊明放着多少人眼馋心热的公务员不做,回乡去做躬耕园田的农民,除非是脑袋进水了。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他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必定要四处碰壁,他不仅无缘走进大学殿堂,甚至连中学毕业都困难重重。说白了,许多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读书就是为了文凭,读书就是为了升职,读书只是一块攫取名利的敲门砖。像渊明兄反其道而行之,只想随心所欲地读书,清净无为地读书,这怎能为时代所容呢?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他会发现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农民将是一个美丽的奢望。种地可能遇到假种子假化肥,一年辛苦劳作到最后自己却两手空空;几亩薄田也可能在村干部们瞒天过海的倒腾下,廉价地出售给虎视眈眈的开发商,自己转瞬成了无土地、无资金、无技术的“三无人员”,只能眼巴巴地申请低保金聊以度日,或者卷起铺盖离乡背井到城里做个最底层的农民工,每天为讨薪跑断腿磨破嘴,甚至演一演“跳楼秀”,给城里人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滚滚红尘的男女,追名逐利的众生,他也许只有喟叹一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然而,又有谁会停下浮躁的脚步,去倾听一个满腹经纶却一无所用的“老夫子”的心声?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题目新颖,构思别致。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喜人眼球。把陶渊明的种种想法和做法与今天人们之想法和做法进行对比,构思奇妙。

二、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分段陈述,每段均以“假如陶渊明活到今天”开头,非常醒目,每段下面探讨一个与陶渊明有关的话题,很有节奏。

三、思想深刻。给人警醒。虽然文章没有就每个话题深入下去,但轻轻一点,却已画龙点睛。每个话题都分析得入情入理,不得不佩服作者之深思熟虑、点铁成金的才情笔力。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当是和谐相处,如陶渊明那时一样,然而现在要么是毁灭环境,要么是利用自然,人们现在往往眼里只有金钱,没有风景。

二、写“理想与现实”。理想,是一个美好的字眼,然而,一遇到现实就会变味。陶渊明的理想与如今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写“出世与入世”。陶渊明在古代能够入世出世,来去自由,也可以说入世易,出世难;如今社会,今非昔比,入世出世均不易,尤其是入世难于出世。

 

感谢以下人员参加本书的编写

吴国财  吴  娜  载  菊  吕广田  汪和平

    张  好  胡凯基  贾梦捷  环  梅  孟祥鑫

    扬小宝  周  丽  赵阿利  钮红卫  张  明

    李  翠  李  群  张丰霞  列、永贞  贾  丹

    陈海燕  王  芳  张良科  黄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