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周春雨夫人照片:经典美文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7:14

寻梦瘦西湖

曹丽琴

你是美的,似梦一样,长久来,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披着轻纱,笼着薄雾,入驻在我心里。

古人乘一叶小舟,烟花三月,独下扬州。严冬时节,我从一座古城穿行到另一座古城,似乎只为你而来。烟雨迷蒙,你的衣袂不知何时就悄悄挽住了我的视线。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别一枚枚花朵的发簪装扮着四季的姿容,将湖中的鹭岛、凫庄点缀成一枚枚玲珑的玉佩镶嵌在绿萝衣上,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最是那古朴而明艳的五亭桥了,细腰上轻轻一挽,朵朵出水的莲花灿烂如靥。不论这座古城经受岁月流年如何的洗礼和变化,你始终不为之所动,静静地穿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小说……芳步婷婷,不染征尘,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

漫步于徐园水光盈盈的小径上,一片片落叶不知何时抖落下时光的霜染,随意地飘零路上。有淡淡的清香在烟雨中缭绕、散逸,原是路旁一株株怒放的腊梅,正绽着花容对我微笑,是那扬州八怪里的金农先生泼墨挥毫、遗留下来的吧。

走过凌波而卧的小虹桥,身畔即是小金山,仿佛舞蹈中的一波高潮。沿着山路迤逦而上,倚立于心念已久的风亭,环顾四下,烟水迷蒙,那飘逸的裙裾,飞扬的舞袖,似乎就缠绕在我的臂膊,更别说那婉丽的容颜了。一只只静泊的画舫,这些美人衣裳上散落的红的黄的绣花也欲飞舞起来。凝神久矣,眼前的湖水便一波一波漫来,仿佛自己是一滴飘悠的细雨,渐渐融入瘦西湖的清波,只是不知这如湖水般幽深的韶光到底有多深?融入了多少历史文化的音符?

暮色阑珊时,湖风冷峭起来,不由得打了个寒噤,但是寻你,如觅前世的夙愿,欲语还休,欲走还留,便租一只小船,探幽那梦里传说中的二十四桥。碧水阴阴,桨摆水动,仿佛一只停飞的水鸟,一片洁白的翎羽乘着月光的翅膀,将灵动的思绪和情感在欸乃的橹声,神性的目光里放飞。

船儿驶近五亭桥,虽不是满月,半轮明月笑在天宇却也颇为动人,一缕银亮的月光柔柔地泻在湖面,湖光竟也潋滟了,说不清是月光还是水色,两相缠绕着。小舟似剪,沿着时放时收的湖道渐行,水揉的丝绸便剪开又愈合。两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夜色里轻轻颤悠、摇曳。如此行进,汩汩的桨声伴着不远处的梵音流淌成瘦西湖一曲恬谧的和声。

船儿悠悠,向着梦的深处漂去。当船娘指着不远处一座如带的拱桥,告诉我这就是二十四桥了。一颗渴慕、期盼的心灵如盛开的水莲花,月色里散发出喜悦和激动的芳香。梦里盼呵念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诗那画那歌隔着长长的梦幻,此刻就在眼前,就在那片清冷的月光里了。

船娘说,二十四桥其实也是一种传说,到底是指那座桥,至今众说纷纭,不可得知。船娘亲切得像诉说着自家的故事,最后连这声音也如片片湖波渐渐息了水花,同我一样痴痴地望着那弯柔曼的玉带,九曲的桥。沿着湖风,有清冽、渺茫的箫声随着月光夜蔼袅娜而来,缥缈成如水般潺缓的小夜曲。是吹箫亭里的玉女么?佳人是否在水一方?杜牧是否找寻到了那位正教玉人吹箫的友人呢?同样不可得知,只是一切如醇酒般酽酽的在我心里流香了。

当船娘欲将船儿划近时,我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就这样泊在湖中,静静地望着,还是保留一份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吧。为造访刻录古人萍踪的胜迹,倾听诗人千年前的那番月夜心境,一路追寻。可是近了,却又生怕破坏了浸润在心田太久的那份梦幻和诗情。还是暂且幻化为一株垂柳,一习湖风,一缕轻烟,一道流水,细细感受这时空的浩渺与悠远。就这样,让流淌千年的历史文化,透着灵气融着月光轻轻化入心底。让这贯穿历史和现实的艺术之链,轻轻撩拨心弦,拾得几声音律,悄然归去。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是优美的意境。文中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了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感受,以饱和感情的语言再现了它,能激起读者的审美兴致。

其次是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凌波而卧的小虹桥,抑或是深入湖心的钓鱼台等景致,作者都观察极细,笔致极纤,自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箭”等句,也足见作者文化底蕴深厚,笔力不俗。

最后,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如诗如画的瘦西湖畔悠闲慢步与泛舟湖上等事,点点滴滴已铭记于心,这也正给了“寻梦”一个合适的理由。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圆梦”。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如作者一般,心中的梦就是去游览瘦西湖,去寻访二十四桥,让那旖旎的风光把自己沉醉。

二、写“宁静之美”。好山,好水,还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只有内心宁静和谐才能品出山水之美,同时恬美的山水也有助于内心的祥和。

三、写“个性”。瘦西湖有自己的个性,它不同于西湖,也不是苏州园林,更不是与故乡一样,它自有自己的美。这份美就是独特,就是个性,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一无二。

清淡出尘

马国福

某夜,独坐窗前,孤独之时,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清代学者朱锡绶《幽梦续影》中的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好诗如清风,佳句似佳茗,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逐把这几句箴言发给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很快给我回了八个字:“从容入室,清淡出尘。”

好个“清淡出尘”,恰似一轮窗前明月,朗朗映我心;宛如一剪河堤绿柳,映辉于蓬筚,就像一缕三月的清风,一扫胸中烟尘。

在尘世中奔走追逐的我们,从容入世不易,清淡出尘更难。练出这样的胸襟和淡然之气,需要怎样的豁达啊!每天,在纷繁的生活中困顿着,烦恼着,矛盾着,徘徊着,计较着,越是计较烦恼越多,烦恼越多牵绊越多。希望自己生命的底色有大红大紫的那份绚丽荣耀,有大富大贵的那份体面奢华。殊不知,生命这枝莲花越是艳丽,越接近凋零  。唯有清淡如菊的生命之花,才于人生花园的角落淡然开放,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分持久的芬芳和色彩。

绚丽之色,富贵之气,理想之光,说到底是人的一种或近或远欲望。常常觉得,生命就是一次为了终极目标而不断前进的航行,远方的岛屿,路上的渡口,理想的彼岸,蕴藏着许多诱惑。人,就像一只船,我们中间,大多数人是一只被劫持的船。我们眼里只有目标,只有彼岸,只顾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而全然忽略了河岸边偌柳扶风的闲情雅致,天空飞翔的裁剪云朵的曼妙情怀,远山峰峦叠嶂的磅礴气势。人生的初衷一旦偏离方向,被虚荣掩饰,让浮华蒙蔽,很可能到头来收获的只是一把眼泪,一声被暗礁伤害的叹息。有时候,常常听有的人感慨自己活得很累,我想苦也罢,累也罢,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一个人如果顾虑太多欲望太多,心境就会变得很复杂,最终收获的只能是疲惫,困顿,劳累。所以,我们最终的结局就孕育在自己对人生所抱持的态度当中。

素食,独宿,默坐,读书,都是淡的。而繁华,幸福,财富,目标,都是浓的。炫目诱人的东西最容易沾尘蒙灰,清淡梳朗的空间很利于出尘去灰。在沾尘蒙灰与出尘去灰之间,蕴藏着人性的许多色彩,或炫目,或平淡。我们痛苦的根源在于为了那些缤纷炫目而逾越了清淡和浓烈之间的距离。很喜欢赵朴初老人的一首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我觉得赵老的这种胸怀就是一种清淡。返璞归真的一把素壶足以领略乾坤风云,气定神闲的一杯淡茶足以让人忘事。七碗生风,一杯忘事。这是禅,是清淡,是超然。

清淡上路,心中的烟尘少了。没有过多的心机,重负变轻了,步履因此轻松,心胸因此豁达。得天独厚,天马行空,我 心自由,生命从容。

在自然界,千帆过尽,繁华过眼,草木山川枯荣自如,只剩下水天一色,这是大地的超然淡定,在我们的内心,千金散尽,光阴远逝,生命由薄变厚,由厚变薄,这是生命的淡定超然。

清水洗尘,淡菊养神。我们的周围,散布着许多灰尘,或物质的,或精神的。奢华升虚浮,心灵容易蒙尘,清淡滋超然,性情长久洁净。

一粥一勺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淡到极致,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让灵魂归于成熟,稳练,超然。这未尝不是活着的一种至高境界。

仰仗这股超然之气,我们内心的岛屿必将是一番劲风过后碧空如洗,云白风轻的曼妙气场。就让清淡出尘成为生命最从容的姿态。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文章的内容充满哲理性。随便拈一两句出来都可作为至理名言,作者文化底蕴深厚,笔力不俗。写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读之,仿佛与高人对语。文质兼美,妙不可言。

其次,文章的语言优美。诗化的充满哲理性的语句加之含蓄的表现手法给文章增加了韵味,同时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张力,拓展了阅读者想象的空间。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豁达”。尘世中人们追求的东西太多,或得或失,如果不去做太多的奢求,定会求得内心的坦然,得失心不盛或是不去计较自己得失,这称得上是—种豁达的心胸了。

二、写“态度”。为人、立身、处事,追求一种淡定还是被虚荣掩饰,被浮华蒙眼,这都得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文中老赵的胸怀算是一种清淡,返璞归真,自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多世人疲命于灯红酒绿、流光溢彩当中也自是一种生活态度。人们究竟推祟哪一种生活态度?文中自有流露。

三、写“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做到达一点才能轻装上阵,诚如文中所言,清淡上路,心中烟尘少,胸怀从此大,步履从此轻,清淡出尘就是一种淡泊。

坐看云起时

王清铭

非常喜欢王维的那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穷处,没有水的地方,也就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绝境。魏晋时的阮籍率意驾车,至无路处,恸哭而还。大概他想到的是人生的穷途末路吧,王勃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还是陆游比较通脱,在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而王维的眼前没有陡然展现令人惊奇的景观,但他索性坐了下来,看到云从山头、心头冉冉、袅袅飘起,象一种飘逸的思绪。仿佛此时的他也变成一丝白云,正乘着风从草尖飘过,浑然物我两忘,心境澄澈。

不见流水,总会有行云。

绝处不一定都能逢生,就看你采用何种姿势了。王维这一坐,不知不觉就使自己雄踞人生的制高点。水尽的地方,山不是很高吗?那更好,有了一个俯瞰人生的高度。

水果真消逝吗?该处可能为山涧的发源地,水掩于地表之下,或在岩石罅隙,或在草根润处。即使水在这里完全干涸,抬头望天,原来水蒸腾为水气上了天了,幻化为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云是雨的胚胎,有云,就有水的希望。

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汇聚而成的,有云起来,在空中汹涌,就表示水快来了,即将在山涧中澎湃。

想起人生过程,难免会碰到障碍。有的是身体的障碍,有的是心理的障碍,有的是环境的障碍。你在爱情、事业、学问等山峰上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脚下是一条绝路,危岩耸立,荒草萋萋,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但这不是穷途末路。地上没有路,就抬头望天空,身临绝境,心灵还可以拥有畅游的天空。

官不当,可以做林泉的主宰。松风竹露比玉液琼浆清淡,但味永:我爱的人离开了,爱我的人可能就出现了。治学至焦头烂额,有时会豁然开朗。王国维不是借用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比喻做学问的境界吗?

不是要看水吗?等待云在空中聚集,有云总会有下雨的一天:即使没有下雨,还可以从葱茏的草色感受水的无处不在。你能说,一棵草,不是一片直立起来的水吗?

并不是人人都要悟禅,人生只须有那么一点感悟。

无路可走时,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看云起云涌。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行到水穷处,坐春云起时。”这一句诗很早读过,当然也略懂其意,不过是觉得王维很有雅兴而已,但作者在此文中却翻出新意,“云是雨的胚胎,有云,就有水的希望”。原来,看云,也是念雨啊,想法独到。

还有一个角度也很新,写水尽处,当是高处,坐在高处,人生便是处于一个新的高度。可能你自觉这一条路已无路可走之时,你已经达到另一条路,极富哲理。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境界”。面对失败,有三种境界。第一种,面对失败,承认自己已经穷途末路;第二种,面对失败,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出路;第三种,面对失败,换个思路从头再来。

二、写“希望”。云是雨的胚胎,有云,就有水的希望。当行到水穷处,不妨抬头望望那满天的乌云,那就是希望,那里有雨,而雨不就是水吗?

三、写“换个角度”。水尽处,是件小妙的事,但换个角度,说明这里正是水的源头,是个高处,正好有了一个俯瞰人生的机会。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棚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可以够到路旁的那些绿月亮。若把它们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扁豆当稀奇玩意儿,煮饭时,想起它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手捋上一把,洗净,搁进饭锅里蒸。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来看的。于扁豆,则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了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再看一眼她,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我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人常言真人不露相,这位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位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是乡间普通的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要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是构筑了一幅完美的农家秋景图。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读完文章都有一种清新感留在其中,况又有诗词对联点缀其中,更显景美,城美。

其次适当地引用了名言诗词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还可增添文采使文章熠熠生辉,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最后,构思精巧。先谈花下经过,实则为后文书写埋下伏笔,由赏花、忆花再到悟花娓娓而谈,行至文末方才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全文结构缜密,行文连贯。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永恒”。“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毕竟还有留得住的,那便是大自然的美,这种美是永恒不变的。时过境迁人已昨。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此情此景宛在眼前,抹也是抹不掉。

二、写“和谐”。扁豆花与院墙构成了和谐的一体,不仅如此,与煮饭一起成了香喷喷的美食,与人一起构成和谐一景。如此说来,花与人与庭院与秋风秋景与古人今人都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此之谓:和谐。

三、写“生命”。花落又有花开时,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板桥成了历史人物,架下却又多了一位老妇人,花和人一样,生命都没有终止,依然是一辈一辈,繁衍生息。

静夜音流

王浴海

像小溪漫过石滩纱洲,喁喁低语;像秋风拨弄着枝枝叶叶,簌簌轻弹;像自在流莺山阴道上的恰恰娇啼,幽深辽远;像入室蟋蟀墙根房角的婉曲应答,忽远忽近……不知从哪里潜入小院一股音流,冲漱激荡,渗漏洇湿,断断续续。

月下竹篱,有花蔓探头;墙畔海棠,枝影摇窗。小院的夜,好静好静。除了远处航船靠近码头的几声呜呜长呼,便是街道上偶尔传来的夜行出租车的尖声鸣笛。过后,便是苍茫的夜幕下、轻柔的月光里的浩渺静谧。只有这逶迤而来的音流,如同从天上飘落,从地下钻出,在枝头上蹦跳,在叶底滑动,在光影中歇脚,在时空内腾挪,把我的心神从倦怠里扯到天宫地府。

我不懂音律,指不出哪是《平沙落雁》《雨打芭蕉》,哪是《百鸟朝凤》《阳关三叠》,但是,这从历史深处如长河般流淌而来的民间音乐,却常常令我如醉如痴。无论是在每根神经都必须放到“阶级斗争”的锯条上,经受猛锯的特殊年代,还是在一个国光苹果全家八口人分吃的贫困时期;无论是倾轧、排挤已酿成面前一杯杯苦酒之日,还是挫折、失败已经形成“一山放过一山拦”的走势之时,只要得遇这种音流,就能身心顿爽,迅速过滤出精神上积淀过久的尘埃,迅速冲洗掉情感中淤塞太甚的泥沙,得到如青山洗肺、绿水涤心般的轻松和舒展。

这股音流在月光里弥散,在灯影中回旋,如同从天上扯下一根缝纫的长丝,缠绕着藤藤蔓蔓;如同从地底拉出一条带针的细线,穿动着枝枝叶叶。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花香里织,在夜露中绣,正把一丈一丈的的锦,披上高空;正把一疋一疋的锻,铺进长街。这里有鸡啼、鸟啭;有浪吼、松涛;有高粱拔节、豆荚崩裂;有檐头滴雨、阶前苔萌;有渔舟唱晚、帘底生风…..是天声还是地声?是仙声还是禅声?说不清,指不明,只能用心听。只有心能感知,只有心能感应。

在“剪不断”的丝喧竹唱中,我看见了嘤嘤细语的蜜蜂,在花间抖动着透明的翅膀,柴门旁聒噪的麻雀,一只只警戒地闪动着油黑的眼珠;在“理还乱”的轻挑慢捻里,我听到了明月下槽头卧牛的倒嚼,上路的小花马鞭花中的咴咴扬蹄;撩起的思念里,灯下缝补衣衫的母亲,正用银针一抹额前滑落的头发;暖暖的阳光中,正用秫秸赶造篱笆的父亲,不停地呼唤我快递麻绳;引动的冥想中,一棵硕大的黑加仑子秧儿,秋风秋雨里,正不时地翻动着密密匝匝的细叶;雪地上,少年的我正领着大黄狗拼命追逐一团飞转的黄蒿……是乡音,是乡韵?是民乐,是村曲?来自历史发展深处,来自民族文化沉积深处,虽无你争我抢的喧嚣,你杀我砍的奔突,但却更具震撼力,更有持久性。顷刻之间,它就可以使我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因浸透、账满而颤栗!

静静的夜,一股音流潜入,顿时,我的整个身心都落入了清沁如洗的空气中。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是文章中创设的境界富有诗意而美好,带给人一股强烈的审美冲击波。

其次是作者文中体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听到“潜入小院一股音流”,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作者思绪任意翻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片段尽现笔端,让人感叹。

最后,谈一谈本文的语言。文章文采斐然,语言绚丽多彩,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喻、排比的恰当运用促使文章在结构工整中富有张力。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净化心灵”。音乐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所以才会有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故事。音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物质不能给予的心灵充实和厚重感。一股音流潜入使作者“整个身心都落入了清沁如洗的空气中”,音乐对人的净化作用可见一班。

二、写“聆听”。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会发现其美妙动人之处,在于我们要学会聆听。因为善于聆听,用心聆听,我们才会感知音乐的魅力。

三、写“纽带”。静夜的这段音流,就像一条纽带,它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今天;一头连着自然,一头连着人类;一头连着烦躁,一头连着安宁。

望月

朱群英

朔月再转,新月就现了。

新月卧在遥远的东天边,懒懒地展不开蛾眉。秋风乍起,新月的脸就白了,我们的眼睛亮了。

我们是不知不觉来到秋天的。我们事先并没有与新月预约。这时候我们邀月对语,月台临水,鼓楼生风,我们的思绪便染着月光疏影,悠悠地匝地,悠悠地斑驳。于是我们开始想象,很多细节已经无法想起,因为我们的所经之地有了太多的蹄痕,但我们能够想象出与月相关的情节……

我们仰望的头颅从此就定格在这个秋天。这秋天的山就瘦了,水就瘦了,风也瘦了,雨也瘦了。于是我们向夜空发射一道一道的哲思之光,我们回收了—道一道的月痕,梦的月痕。

其实那月痕也是天体中的自然奇观。我们的先祖之所以那样惶恐,是因为他们有了太多的神话和梦幻。而神话和梦幻正好是人类童年最富灵性的两只翅膀。翅膀扇向远古,月华生风;翅膀扇向未来,月晕致雨。现在,我们等待着日食、月食的再现,我们向宇宙投放更深长的影子,但我们不可以去遮挡太阳和月亮。我们只能一代一代头顶日月的光环,登台祭祖,入帏占卜,我们永远也排泄不了我们心海中的潮汐。

又一声蝉吟,花更瘦了,叶更瘦了。月影浅浅地浮起来,我们退入庐舍,倚窗而望。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永远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与日月相依为命。时间是我们的翅膀,拍击着四季轮回的预言之岸。于是,我们崖刻神话,口碑传说,剑指指春秋。简载历史,重问天地,重圆飞天之梦。女祸问天时,月似芽。后羿问天时,月似弓。仓颉问天时,月似猿。秦王问天时,月似棱。太白问天时,月似船。东坡问天时,月似樽。清照问天时,月似镰:阿炳问天时,月似弦。一弯月瘦了,又一弯月瘦了:我们端坐在映月的二泉边,为半壁江山填词,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就从远古平仄而来,从春天平仄到了秋天。秋菊月下暗香浮动,我们泪眼盈盈,托着月盘走进中秋:皓月当空,秋魂朗朗而语:重阳,重阳,九九重阳。

我们的手便倏然下垂。我们托着月饼的手便倏然下垂。瘦月被天语之声震落怀中。瘦月啊瘦月,我们怀揣的月魂,心空悬着一半,手里托着一半,我们只吃了一半,留下另一半给海峡彼岸的人吃。我们宁瘦其肉,不瘦其骨。还有我们的思想也不能瘦,良好也不能瘦,山水也不能瘦,音乐也不能瘦……叩问苍天,苍天不语,瘦月亦不语。秋风顿起,笙箫遂咽。我们的言语于白露为霜中片片苍白,托着瘦月,于是我们一步一步朝秋的纵深走去,记忆沉甸甸起来。

盈月亏了,秋风劲了。我们只好重返民间了,舍边篱笆,楼边歌谣。竹枝词蘸着月光轻吟了,晚秋的蟋蟀在海峡两岸跳来跳去。我们仰望空蒙,把盏菊酒醉饮天地。菊花词遂随秋风飘零,句句哀怨如思妇的月语。

秋蝉就哑了,冬风就来了。我们站在冬日的枝头,长发披肩,对月当歌,随风卷入梅径。梅风起处,瑞雪匝地,山川裹素,骨朵生香。我们蘸着梅香,于是开始绘画:梅的骨朵,月的精魂。

朔月再转,新月就现了,我们又不知不觉到了春天。想像中的春天。月芽儿做醒了一个长长的梦。春江次第解冻,我们又准备与新月的下一轮预约。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最吸引人的是本文的语言,诗意的、极富情致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不是矫揉造作地卖弄辞藻文采,而是发自内心的倾诉。读这样的文字,浮躁的心会安静下来,平淡的日子也会充满诗情画意。

其次,文章的思想是又一个亮点。问天问月,人类追求美好的心灵永在。这种追寻,从古至今,从女娲到李清照,从仓颉到阿炳,成为永恒。

再次,开头和结尾的有意重复,增强了文章的韵味。  “朔月再转,新月就现了”,望看天上的月,一年又一年,日子就这样从容走过。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仰望”。仰望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仰望月亮,就是仰望梦想,仰望希望,仰望憧憬。

二、写“诗意地生活”。生活在世俗中,但可以有一颗诗人的心灵。不必过闲云野鹤的日子,在平常的日子里,诗意就在弯弯的月亮上,葱郁的树梢上,闪亮的草尖上。

三、写“叩问”。叩问苍天,叩问凉月,叩问心灵,叩问善良,叩问道德。叩问,是一个人拥有良知的底线;叩问,也是追寻脚步不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