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县级市: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2:42

 

一、作者简介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思想来源

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

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正如人类能(1)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的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和(3)"精神自我",说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的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米德显然受到过詹姆斯思想的影响,因为他时常使用詹姆斯的概念,诸如"主我"、"自我"、"客我"等,但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詹姆斯的影响是一个不太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因为米德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表达的意思并不全然相同。在詹姆斯那里,"客我"是作为意识对象的个体,而"主我"则是具有意识的个体。詹姆斯只是划出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米德是要发现心理现象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库利对"自我"的分析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对自我的分析,有两点重要的突破。首先他修正了自我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间彼此互动,互相体味他人的姿态,进而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像着他人如何评价他们——从中他们获取其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库利将之定义为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其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库利还认识到,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他提出了"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的概念,用以强调以某些群体为参照之镜比投入另一些群体里,对于自我概念的产生和保持更为重要——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对于形成人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库利对自我概念的进一步修正对米德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米德是一个行为主义者,但并非是机械的刺激—反应那种。事实上,他的许多思想都不同于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如华生(John B. Watson)等人的思想。米德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基本前提——刺激强化引导行动这一观点,但他却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运用了这一原则。更重要的是,他反对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内在心灵动力不可研究的方法论前提假设,认为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詹姆期、库利等人的思想确保了米德能够用一种虑及心灵和自我之重要性的方式,去对刺激强化原理进行修正。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

给米德的综合理论提供张力的另一思想是通过杜威的实用主义。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同米德保持了长期的联系。作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与米德的观点是相通的。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应该指出米德和杜威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米德关于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的连续性的思想,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同出一辙。米德承认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领导人,杜威则承认米德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特殊影响,并声称自己极大地受惠于米德的哲学。P1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

四)达尔主义

米德理论的一些观点还受到另一知识传统——达尔文主义的支持。米德认为,人类是是不断寻求适应其生存小环境的有机体。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确实是一种进化的物种,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社会中找到了这种生存环境这一的事实。米德对行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信念促使他将达尔文主义理论——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保存下来——应用于人类研究当中。

这样,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进化论原理融合成这样一种人类图景:人类不断地调整与其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保存那些在利于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心灵与自我的特征。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在社会环境内的生存斗争中逐渐产生的。这些特征就是在竞争、调适、适应及争取达到最大满足或强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能力。因此,米德的分析强调婴儿获得心灵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的过程。但米德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怎样依靠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能力而获得生存的。米德认为,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三、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虽然被看作是由米德创立的,但"符号互动理论"这一概念米德却从未使用过,据说这一概念是由米德理论的追随者布鲁默杜撰的,布鲁默在谈到 过这个术语时曾说:"这是我未假思索随便杜撰的一个新词......这个词后来开始流行起来了。"P2

乔纳森·H·特纳认为米德的理论似乎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1)人类机体在生理上的弱点迫使他们在群体中相互合作,以求得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P3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重新组织其他思想家的概念,以提示心灵、社会自我与社会是怎样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米德看来,人类不断地调整与其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保存那些在利于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心灵与自我的特征。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为适应生存环境逐渐产生的。这些特征就是在竞争、调适、适应及争取达到最大满足或强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能力。因此,米德的分析强调人类获得心灵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的过程。但米德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怎样依靠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能力而获得生存的。米德认为,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要想缠清米德的主要思想,我们必须从米德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即心灵、自我和社会。

心灵  米德的分析并没有集中于成熟有机体的心灵上,而是集中于考察个体最初是怎样形成这种能力的。米德认为除非心灵在婴儿时期便已萌发,否则,社会与自我便不可能存在。根据行为主义、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原理,米德强调心灵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最初的随意之态所具有的可能技能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来实现,也可通过那些婴儿必须与之协作的人对他的有意识训练中达到。通过试错法或有意识的训练这两个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婴儿的姿态便与周围其他人的姿态具有了共同的意义。从此之后,一个姿态现在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而言具有同一意思,米德把这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姿态称作常规姿态。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在米德看来,人类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1)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的客体的能力;(2)悄悄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的能力;(3)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合适的公开行动的路线能力。米德把这种悄悄地使用符号或语言的过程称作想像性预演(imaginative rehearsal),也就是说他认为心灵不是一个结构而是一个过程。米德还指出,社会的存在与延续或组织群体的协作,都是建立在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之上的,并籍此选择那些有利于协作的行为。

运用姿态,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意味着人类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接受和理解姿态,人们现在就可以对那些为求生存必须与之合作的人的姿态进行透视(看其意向、需求、愿望和行为倾向)。通过辨认和解释常规姿态,个体能够想像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这就是说,通过将自身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或如米德所言的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使行动预演的能力达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行动者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行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而增加与他人合作性互动的可能性。

米德认为,当一个有机体能(1)懂得常规姿态的含义,(2)通过这些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3)想像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为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灵"。米德写道:"只有当社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或者说出现在该过程所涉及的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心灵才在该过程中产生。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个体就成了有自我意识的,并具有了心灵;他开始意识到他与整个过程的关系,意识到他与和他一起参与该过程的个体(包括他自己)的各种反应和相互作用而被更改。当整个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进入该过程所包含的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经验之中时,当个体对该过程的顺应受到他对它的意识或了解的更改和限制时,心灵或智能能逐渐显现出来。正是通过反射(个体经验返回到他自身),整个社会过程被引入该过程所涉及的那些个体的经验之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个体能够对他自己采取他人所取的态度,能够有意识地使自己顺应那一过程,并且在任何特定社会动作中用他自己的顺应更改那一过程的结果。因而,反射是心灵在社会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P4

自我  米德强调指出,正如人类用符号指称环境中的其他成员一样,他们也能象征性地将自身标示为客体。对姿态的理解有利于人类彼此间的合作,同时也是人类自身评价和估计的基础。在互动中将自身想像为评价客体的能力是有赖于心灵过程的。在米德看来,在这个过程之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与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引起的暂时的"自我想像",最终将明确为或多或少稳定的、可归为某一类客休的"自我概念"。借助自我概念,个体行动获得了前后一致性,因为这些行动此时作为中介贯穿于个体作为某类人而稳定并始终如一的态度、意向或意义之中了。

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米德把能获得自我想像的角色扮演的最初阶段称为嬉戏(play)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只能对有限的几个他人——最初涉及的只是一两个人——进行想像。此后,由于生理的成熟和角色扮演的实践,成长中的有机体开始体味进而理解处于有组织的活动中他人的角色,米德称这个阶段为团体游戏(game)阶段。因为它标志着一种能力,一种从一群处于协作(自身也投入于这种协作)之中的人那里获独得多重自我形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该个体的自我完全由他和其他个体参与的特定社会动作中其他个体对他以及彼此之间所持有的特定态度的一种组织所构成。"P5当一个人能体味进而理解社会中"泛化的他人"的角色或明确的"共有态度"时,就意味着自我的发展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该自我不只是由对这些特定个体的态度的组织所构成,而是由对泛化他人即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组织所构成。这些社会的即群体的态度进入个体的直接经验范围,并作为其自我的结构或构成要素包括在内,与其他特定个体的态度一样;该个体根据其他特定个体的态度的有组织的社会意义和影响,通过进一步组织和泛化这些态度而达到社会即群体的态度,成功地采取这些态度。因此通过把其他个体的态度组织成为有组织的社会的或群体的态度,使之成为对包括也和他人态度在内的普遍系统中社会或群体行为形式的一种个体反应,自我达到了其充分的发展。"P6

在米德看来个体似乎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作整体性的透视定。这意味着人们能同时(1)提高对那些他们必须与之交往之人的反应的恰当性,并(2)把可以评价的自我形象从具体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和观点。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标志着自我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社会  米德相信,社会或制度代表着个体间组织化、模式化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组织化也依赖的是心灵。如果没能扮演角色和能对可选择性方案进行想象性预演的心灵能力,个体间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米德强调:"角色扮演的直接效果在于个体对他自己的反应所能施加的控制。如果个体能扮演他人角色的话,他在一个合作活动中对动作的控制可以发生在他自身的行动中。从组织群体行动的观点来看,正是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而控制个体自身的反应导致这类交流的价值。"P7

社会依赖于自我的能力,特别是在从"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出发评价自身的过程。没有在共有态度中将自身当作一个客体来看待和评价的能力,那么,社会控制就只能通过在与具体的、直接在场的他人效中所产生的自我评价来实现。这样一来,在规模较大的群体中的各种行为的协调就变得极其困难。P8

米德在这部著作中独创性地使用心灵和自我这些概念来解释社会的持续动荡和潜在变动的。他认为,在任何互动场合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参与者间的角色扮演和想像性预演,这给予个体调整和再调整他们反应的可能空间。进一步地,自我作为客体嵌入互动过程之中,表明一旦自我概念蒙蔽姿态的最初辨识,进而改变可选择性行为的预演,必将对互动的结果造成影响。这样,这种观点也就强调,心灵的调适能力和自我的中介性影响能延续社会组织,也能改变社会组织。

米德指出:"社会制度是群体活动或社会活动的有组织的形式。这些形式经过组织,使得社会的个体成员能够通过采取他人对待这些活动的态度而恰当地合群地动作。压制性的、陈旧的、极端保守的社会制度(如教会)用它们多少有点僵硬、顽固不化的非进步扼杀个性,阻止与它们有关、受辖于它们的个体自我或个人的思想行为有任何与众不同的独假冒性的表现。这些制度是一般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的不受欢迎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结果。并不存在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理由,使社会制度一定要是压迫性的、顽固合理化的,一定不能像许多制度那样灵活进步,一定不能促进个性而是阻碍个性。"[P9这表明米德是厌弃那种僵硬的、压制的社会组织模式的,他把社会看作是一种构成现象——源自于个体间的调适性互动。如此,社会也就能够被改变和重新建构——通过心灵和自我概念表征的那些过程来进行。然而,米德进一步强调,变迁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即使是那些做出诱发变迁行为的人也难以预测它。

米德还使用了詹姆斯最初提出来的两个概念来说明这种不确定性:"主我"和"客我"。不过,在米德那里,"主我"指的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而"客我"则表示的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态度。"P10因此,"客我"本质上"是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并因而代表着该群体的价值观,代表着该群体使之成为可能的那种经验。他的价值观是该社会所有的价值观。"P11换言之,"客我"代表行动发生的情境,而"主我"是对该情境的实际反应。P12米德强调,"主我"或 能动行为是不能预知的,因为个体只能"在经验中认识"("客我")实际发生的事情和"主我"的行动结果。

总之,米德相信社会表征着那些协作活动业已构成的模式——这些模式由行动者内心或他们之间的象征性互动保持和改变。这样不管是社会的维持还是社会的变迁,都是通过心灵和自我的过程来实现的。虽然在米德看来,许多在群体中导致稳定和变迁的互动是可以预期的,但改变现存互动模式的偶发的不可预知行为的存在,也同样是可能的。

米德在谈到制度的形成时指出:"整个共同体在一定的环境下以一种相同的方式对个体发生作用。它一视同仁地反对偷窃财产的人,不管他是汤姆、狄克还是亨利。在这些制度下,整个共同体有一仲同一的反应。我们把这称为制度的形成。"P25不过当一个人得出与周围整个世界相反的观点,他可能独自站出来反对这个世界。但是这样做时,他必须用理发的声音对自己说话。他必须理解过去与未来的各种见解。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一种超出该共同体的见解。

米德指出,如果我们采取与自己的反应相对的共同体的态度,那便是一个真陈述;但我们不能忘记另一种能力,即对共同体作出答复并强调要求把共同体的标准变成更好的标准。我们不是简单地受共同体的约束。我们参与了一场会话,在这场会话中共同体倾听了我们的发言,它的反应因此受到了我们的发言的影响。在危急形势下尤其如此。某人站起身为他的所作所为辩护;"他有自己的‘开庭日';他可以陈述他的观点。"他或许能改变共同体对他的态度。"这个会话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体在其中不仅有权利而且有责任对他作为其中之一员的共同体发表讲话,并导致那些通过某人认真思考某事这样的相互作用,社会得到进步。我们不断地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智能来这样做,因为我们能思考。"P26

总之,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尽管他的研究也存在不少局限,如他试图说明人类交流的机制,但只是对人类特征逐渐显示的过程作了逻辑的重建,而没有提出一种完整的包括生物学条件在内的人类学理论。在本文的结束的时候我还想提一提米德式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从事传播学研究的意义。从米德的这部著作看,米德主要地是从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灵、自我与社会出发来演绎其全部的理论的,他就是像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在三个最基本的逻辑起点上筑构起了解释力巨大的理论体系的。这方面笔者的感触良多。纵观目前我国一些传播学研究的著作,不少是些泛泛而谈的东西。正如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在一次谈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国内一些所谓的传播学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一点创新之处,厚厚的传播学著作几乎找不出几页有新意的观点来。此番评论绝非虚妄之词。平心而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传播理论到底该包含些些什么内容,回答起来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们不妨认真品味米德的这部著作,进而反观我们的传播学研究现状是会有帮助的。如果我们能梳理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并从这些核心的概念入手来筑构我们的理论体系,那么传播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门独立意义的学科了。

五、米德思想的影响与发展

米德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思想遗产"早在1934年米德讲稿出版之前,就对美国的那一代社会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27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米德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他不可能对所有的重大的理论课题做出解释,这也为米德之后的学者们发展米德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米德在表述社会组织或社会本质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确切的连接点时含糊不清,由此引出了理论问题。米德把社会看作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适和协作,这种调适和协作之所以看起来可能,全在于心灵能力和自我能力。既然心灵和自我缘起于既存的社会组织模式,那么这种组织的维持和变动,在米德看来,就是心灵过詹姆斯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reflection)。虽然这些概念和米德的其他一些相关概念,道出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心灵和自我概念说明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依赖得以维系的关键过程,但它们并未使分析进入到社会组织模式的多样性和个体在这些模式中运作的多样性之中去。

换言之,米德的综合提供了最初的概念突破,但它并未令人满意地解决社会结构的参与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与之相反的问题。努力解决这一含糊问题的社会学探索之一,是开始将目光集中于角色这一概念,个体被看作是在一个大的社会位置网中扮演着与其一位置相联系的角色。一种新的理论——角色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了。

罗伯特·帕克的角色理论  在米德职业生涯的末期,帕克(Robert Park)才来到芝加哥大学,他是最早以强调角色来发展米德思想的学者之一。他曾指出:"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某种角色。"但帕克强调,角色与社会的结构位置相联系,而自我则与社会结构位置规制下的角色扮演联系紧密。

有关自我的观念,看来除了有赖于他们的职业,一般还有赖于其生活的社区和在社会群体中所力图扮演的角色,同时还有赖于社会给予各种角色的认定和地位。正是地位,即社区对个人的承认,给予个体以某一个人人的特质,因为人是个体加地位。这种地位不一定是法律意义上的地位,而是社会意义上的。

帕克的分析强调自我在人们多重角色的扮演中呈现,而各种角色又与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相联系。这种分析意味着学术研究关注点向社会本质研究的转移,以及向社会结构如何对米德综合理论所描述的过程发生影响的转移。

默雷诺的角色理论  部分由于米德角色领会概念的启发,部分基于自己早年对欧洲理论的研究,默雷诺(Jacob Moreno)是最早形成角色扮演这一概念的人。在《谁将生存》(Who Shall Survive)这本书和他在美国创办的杂志上的一些文章里,默雷诺开始把社会组织看作是一种规范和引导行为的角色网络。在其早期著作中,默雷诺区分了不同的角色类型:(a)"身生角色",在其无意识的。(b)"心理角色",在这种角色中,个体按照特定社会背景的具体期望行事。(c)"社会角色",在其中,个体要遵从各种常规社会类别(如工人、天主教徒、母亲和父亲)的更一般的期望。

撇开这些区分的启迪性不谈,区分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于它的实际内容,而在于它的意图:将社会结构概念化为有组织的、要求个体按角色行事的期望网络。沿着这条路,就能够超越米德思路的模糊性,米德的思路凭借的是个体依据一般化他人而将协作行为常规化,从而把社会概念化。而这时的社会概念化的分析则是,把社会组织当作是被不同期望所规制的多种相互关联的角色设定的集合。

林顿的角色理论  在默雷诺发表《谁将生存》一书后不久,人类学家林顿(Ralph Linton)通过角色、地位和个体之间的概念区分,进一步阐明了社会组织的本质和个体在其中的z嵌入性:

地位不同于可以占据它的个体,它只不过是权利与义务的集合......角色体现了地位的动态的一面。个体被社会性地置于某一地位,并通过与其他地位的关系实现对它的占据。当他运营构成地位的权利与义务的时候,他就是在扮演角色。

这段话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社会结构表露了一些可以区分的要素:(a)一个位置组成的网络;(b)一个相应的期望系统;(c)按特定的互相联系的位置之网的期望来行事的行为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区分是自明的、琐碎的,但就是它们使得后来许多互动论概念的形成成为可能:

1.林顿的区发可以使我们将社会概念化为有明确边界的变量:各种位置间的互动和其特质,以及各类与这些位置相关的期望。

2.米德用心灵和自我所表征的变量能与社会结构(位置与期望)和社会行为(角色设定)区分开来,变得可以分析。

3.通过在概念上把角色领会和想像性预演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加以区分,也就可以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与个体的连接点。因为角色领会从属于人们对相关地位网络期望的内在理解,而且角色表明这些期望的设定是以自我为媒介的。

这样,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本质提出概念性更强的洞见,帕克、默雷诺和林顿对米德的开拓性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至此,我们才有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存在于心灵、自我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