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股是什么意思:和谐不是“和稀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57:35
http://www.qqwwr.com   2010年06月08日 20:23    来源: 党政干部学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和谐社会”一词已成为频率最高的用语,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的主旋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下在一些地方曲解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出现了一些与建设和谐社会相悖的不和谐的音符。一些领导把“和谐”当作筐,啥事都往里装;有的把和谐当作“和稀泥”,当作“和事佬”;有的打着和谐的旗号,制造出一些不和谐的矛盾;还有少数领导借和谐之口,打击压制批评,堵塞群众正常的反映渠道。党内的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被视为不利于团结而被“叫停”;群众通过正常的渠道上访,也被扣上“不和谐”的帽子,被阻拦、甚至被抓;一地方领导决策失误,有群众写信向媒体反映也被扣上“对和谐社会不满”的大帽子,而受到打击报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要表现在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的。但是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人人都当“和事佬”,去“和稀泥”,都抱着一团和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好我好大家好”,遇事睁只眼闭只眼,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斗争的不斗争,该打击的不打击。恰恰相反的是和谐社会需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去消除与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坚持正义,打击犯罪,弘扬正气,打击恶风邪气,清除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敢于同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形成一个“议论纷纷”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群言堂”,让群众说话,让群众与我们的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公仆拉近感情距离,人心的和谐才是最大的和谐。唯有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坦荡处事,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维护稳定,才能气顺、心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希望。反之,当“和事佬”,搞“和稀泥”,只能是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初衷。
编辑:   作者: 左崇年
和谐社会,一个很好的设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那么多的不和谐。这也没什么,恰恰是因为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和谐,所以和谐社会的提出才有了现实意义。
然而,当我们看新闻的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有太多庸俗化的解释,连一些正常的工作都可以说成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了。不知道是记者的愚昧还是受访者(多是官员)的理解就是那样的,反正我觉得挺可笑的。作为一个多少读了些书的人,我们在理解这个词的时候,应该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很多人都会把“和谐”故意或非故意地理解成为“和稀泥”,非故意的原因是我们在传统上就不讲“理”,追求的是“和为贵”,因此,当矛盾产生的时候,仲裁者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找出事实真相,给出一个公正的判断,往往是要求某一方“高姿态”地接受并不公正的解决方案,或者干脆压制某一方,以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来胁迫某一方接受不公正的解决方案。
这种传统甚至侵蚀到司法系统,我见识过司法系统(尤以法院为甚)的调解方式,这些调解的结果是,某一方在不情愿地接受了这种调解后,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做坏人才不至于吃亏。 当然,你也可以不接受他们的调解,进入审判程序,但是谁都知道,负责调解的法官也负责审判,他会对你有好印象吗,会让判决结果对你更有利吗?所以,司法系统的调解往往有着强迫性,这种强迫性故意或非故意地偏向于哪一方,当然不是完全依据法律的,这个谁都知道。“大沿帽、两边翘,吃完被告吃原告”,老百姓决不是空穴来风地这样评判司法系统吧?
逐渐的,这个社会想做、能做好人的越来越少,因为谁都不想永远吃亏。所谓的“和为贵”在这里看似化解了当前的矛盾,而实际上,却是把矛盾暂时压制了下来,酝酿着下一次更大的矛盾。司法体系不仅没有发挥稳定社会、化解矛盾的作用,相反,正在变成把人“逼上梁山”的机器。
所以,我以为,追求和谐社会一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需要的是基于“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和谐,而不是“和稀泥”的和谐。只有公平了,才能实现公正,而只有公开了,才能经得起老百姓的评判。
和谐不是和稀泥
·彭小华·
2007-03-19      17版:百姓心声
日前我去沪西某小区拜访一位文友时,发现有三四户楼上居民将一包包生活垃圾放在自家门外,弄得楼道内脏乱不堪,异味难闻。我请在场的一位楼组长管一管,她却振振有辞道:“现在创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小区,我一管就要吵相骂,要闹矛盾,还不如眼开眼闭,你好我好大家好。”闻听此言,不由感慨颇多。
创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小区,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努力,共同配合,也十分需要有一个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但我认为,和谐不是“和稀泥”,不是相关管理的“缺位”和“流失”,更不是片面地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要在科学、有效、文明的管理中求得和谐、求得进步。就拿上述几户楼上居民在自家门外堆放垃圾来讲,如果我们的楼组长能做好工作,加强管理,相信换来的必定是一个和谐卫生、文明整洁的楼道环境。当然,居民们也要从我做起,自觉爱护环境,共同为构建和谐小区尽心尽力。
杂谭――
和谐不是和稀泥
苏维邦
继去年“审计风暴”之后,今年国家审计署对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又审出许多问题。通过促进整改,推动了财政管理的加强和廉政建设,减少了国家财产损失,受到广大人民的交口称赞。
由此观察我们的社会,一些地方十分缺少这类敢于揭短的勇士。有些人总是热衷于和稀泥,他们毫无原则,习惯在一团和气中糊弄。乐当和事佬,你好我好大家好;他们不敢理直气壮表明正确观点,在是非面前含糊其词,好坏不分;他们不愿正视问题,遇到矛盾绕道走,退避三舍。和稀泥和得一团糟,其结果不仅没有实现团结,而且还加重了不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和稀泥绝不可能实现和谐目标。“和谐”要求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到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正如胡总书记所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强和谐因素的过程。”面对诸如发展不平衡的利益关系,面对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家都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方法认真加以调解。从社会公平看,正气如果得不到伸张,邪气不能够压制、铲除,那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必将成为空话。具体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即使邻里纠纷,也只有说清谁是谁非,在此基础上讲让步讲风格,才能让双方握手言和。
所以,讲和谐应走出和稀泥误区,力争当个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要认真执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求和谐就要不断修正偏差,确保在正确轨道上行进;讲和谐必须讲原则,做到是非分明,不论何时或对何人,始终坚持鲜明的立场、观点,坚持正确的判别标准,放弃模棱两可结论。在大事不含糊的前提下,做到小事讲风格,互谅互让,融合求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在评价国家审计署李金华时说:“做一件‘得罪人’的事情容易,难得的是坚持不懈地正确地做了一件又一件‘得罪人’的事。”这是因为,我们所要得罪的是那些不讲和谐之人,是损害国家与人民利益的坏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积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怀着善意,本着好意,坚持诚意,克服缺点,不断地增加和谐因素。在良好的互信互爱氛围里,在健康的民主法治环境下,协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向前发展。
和谐不是和稀泥
2007年04月19日 07:59:30  来源:人民日报
某单位内部管理严重混乱,主要负责人私刻公章、另立账户、中饱私囊,引起民愤。对此,主管部门采取了果断的组织措施。处理这样的事情,任你再“和风细雨”,也难免会引起“暴风骤雨”,因为,你动了他的“奶酪”。但遗憾的是,一有“暴风骤雨”,有时就容易被简单地误读为“不和谐”,又“有事”了,倘若被处理的人再来个诬告陷害,纪检部门再查一查,“事”就更大了。
个别基层领导,害怕“有事”,成为一种干事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上面”怕下面“有事”,下面又怕自己“有事”而影响仕途。于是,“有事”能捂就捂,落个太平无事的局面。
干事的反而“有事”,混事的、不干事的反倒没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近日,一位年纪较长的党员同志感慨地说,现在,表扬与自我表扬很多,而中肯坦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越来越少了。为什么?批评“影响”团结,而表扬则促进“和谐”。
殊不知,怕有事,不批评,至少是对和谐的误解。
所谓领导干部,就是带头干事情的人,“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从哲学的角度看,干事情就是解决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是客观规律。管理与被管理,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如果害怕产生新矛盾,就不敢去解决旧矛盾,那还要领导干部干什么?即使科学地、照章依法地干事情,也难免产生新矛盾。如果害怕出现矛盾,谁还敢干事情?殊不知,矛盾不解决,会出现更多的不和谐。
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就是促和谐。同样的道理,它也可能带来新的矛盾。如果因为这样,就放弃批评,就是失职,同样是误读了和谐的本义。一位领导同志说过,“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必须大力弘扬正气、打击歪风。如果没有原则,不批评坏人坏事,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你当领导做什么?有的领导干部一年到头开会,从不批评不好的现象,这是不正常的,不是好干部。一个老好人盛行的党,注定是一个腐败的党;一个充斥着老好人干部的地方,注定是一个发展没有希望的地方。党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坚持原则,敢于思想交锋,不断地克服自身的不足。没有原则性,都当老好人,领导班子就缺乏战斗力,党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丧失殆尽。”
一些落马的贪官曾这样感慨道:要是先前组织和同志们,对自己监督多一点,要求严一点,或许不至落到这个地步。类似的说法,有自找“托词”的一面,也有引人深思之处。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是某些问题不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成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因为其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严治党的理念要求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拿起这个武器,该说的要说,该干的就干,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顾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