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54690k超频教程:解读照壁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49:57

西部风景线征文

解读照壁山

李玉广

照壁山地处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天山山脉东段前沿。它既没有泰山的奇峻挺拔,也没有黄山的雄奇壮观,更没有庐山的苍翠灵秀。即使是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峦相比,照壁山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无名小辈。然而在地处边远的木垒县,突兀独立拔地而起的照壁山,却以其独具魅力的雄姿座落在县城东南角的咽喉要塞,扮演了天然屏障贴身护卫的角色。照壁山既是木垒山城的地理标志,也是众望所归的镇城之宝。

照壁山,顾名思义,因其形似“照壁”而得名。所谓“照壁”,就是旧时官衙或大户人家为了遮挡来客“内窥”的视线,在正门内设置的一道“屏风”。古时候,在通向西域的漫漫古道上,那些为开拓疆域而挥戈西征鞍马劳顿的将士,那些在茫茫瀚海中牵着骆驼长途跋涉的商贾,还有因官场失意被贬谪流放于边塞的犯官墨客,或因匪患饥荒不得已背井离乡走西口逃荒避难的饥民难民们。经受着烈日的炽烤,狂风的施虐,干渴的煎熬,他们风餐露宿一路颠簸,艰难地行进在那荒无人烟的浩瀚戈壁上。在跨入进疆的第一道关隘——星星峡的大门之后,又一路西行,途径哈密、巴里坤、大石头,一碗泉。走啊,走啊,在不经意间,他们突然眼前一亮。在前方,远远地有一座海市蜃楼般的郁郁青山犹如一道“照壁”隐隐约约横在了面前。他们知道,在那亦真亦幻形如“照壁”的山峦背后,就是号称“丝绸之路北道富八站”之首的木垒河了。在“照壁山,照壁山”的惊叹声中,他们脚下的步子也不由自主地迈得更快了。久而久之“照壁山”的称谓也就不胫而走,为大家所公认,成为与木垒河齐名的一方名山了。而在史书的记载中,照壁山其实还有一个“官名”——独山。独山者,离群索居突兀独立之山也。因照壁山与天山支脉间被一道马莲沟隔开,茕茕独立于群山之外而得名。

照壁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幅绚丽多彩的迷人画卷。

在照壁山方圆三十多公里的丘峦之中,既没有一处陡峭的悬崖绝壁,也没有一道幽幽的沟壑深渊。在这里,你听不到高山流水的喧嚣,也看不到茫茫林海的苍翠。照壁山,以其巍峨的雄姿矗立于木垒河畔,绿草茵茵的丘坡与裸露的铁褐色岩石犬牙交错浑然一体,显得外拙而内秀,别有一种内敛的神韵和风采。

春夏之际的照壁山是花草与灌木的世界,是山泉与溪流的世界,是良田与牧场和谐共荣的世界。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建造的一个扑朔迷离的迷宫,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远远地望去,照壁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哈萨克毡房。浑圆的主峰就好像是毡房穹窿的顶盖,那一道道如鱼脊般嶙峋突起的山梁则是那毡房的骨架。照壁山究竟有多少道山梁丘坡,多少条沟沟岔岔,一时间恐怕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其中比较有名的则是马莲沟、羊头泉子沟和茶树沟了。

马莲沟位于照壁山的南缘,自西向东像一把利刃斜插在照壁山与绵延千里的天山山脉的支脉之间,生生的地将照壁山与它的母体切割开来,成为一座孤山。沟里有两眼清泉,充沛的泉水终年四季长流不息,滋养着沟内的数十户农家。马莲沟因沟内满道四处都是马莲草而得名。那集丛而生像利剑般挺然向上的一片片墨绿色的莲叶,簇拥着蓝紫色的花瓣,点缀在乡间的田野上、田埂旁、渠道边和小路上。那风韵、那神态,俨然就是一丛丛雍容华贵的君子兰,为乡村平添了几分妩媚和风韵。有一条与县城联通的柏油路沿着沟谷蛇行而上,直达山顶的高山电视台。开着汽车就可以直达山顶。穹窿状的机房与利剑般直刺苍穹的发射塔就座落在海拔1791米的照壁山最高峰上。得天独厚的制高优势,使木垒高山台的频率覆盖范围可以达到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乃至阜康、巴里坤等地的多数区域。站在高山台旁极目远眺,整个木垒县城的无限风光就会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座落在照壁山顶峰上的高山台,不仅是党和人民的坚强的舆论阵地和忠实宣传喉舌,也是观赏木垒县市容市貌的观景台和瞭望塔,是木垒县的一处独具特色的新型人文景观。

羊头泉子沟,位于照壁山最高点南坡角下,与马莲沟隔山相望,成掎角之势。早年间,这里草木繁茂,人迹罕至,常有成群成群的黄羊和大头羊到沟里的山泉边饮水觅食休憩。于是,猎人们就常常瞅准机会到这里打猎。每当捕获到大头羊、黄羊后,他们往往会就地宰杀,割下的羊头也顺手扔弃在泉边。时间一长,零零落落的羊头便散落在山泉周围。羊头泉子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这道山沟的名字。现在,沟内已有着数十家农户在这里定居。汩汩流淌的泉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形成了一条涓涓的溪流,浇灌着沟谷中的一块块农田,也为人畜提供了饮水之便。

茶树沟地处照壁山的北端,木巴公路的南侧。一股清冽甘甜的泉水从泉眼中喷涌而出,滋润着这里的土地,涵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造就了这里别致迷人的秀丽景色。顺着大泉沟崎岖的羊肠小道径直而上,可见三条叉沟。在沟内的阴洼坡上生长着一株株枝叶繁茂的茶树。夏日里,一片片翠绿的树叶在微风吹拂下飒飒作响,在阳光下婆娑起舞,一朵朵繁密的小白花在枝头竞相绽放,为幽静的山沟平添了几多生气和风情。其实,这里的所谓“茶树”,它真正的名字叫“准噶尔山楂”。只是因为当地的牧民常用它的叶子泡茶饮用,也就习惯的称他为茶树了。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在这里办起了休闲度假村——茶树山庄。山庄依山傍水,在穹顶式的蒙古包与地窝式的小客房里,你可以尽兴地呼朋唤友,开怀畅饮,品茗山茶,休憩娱乐,大过一把“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瘾。

    在照壁山的峰峦丘壑沟沟岔岔里,你很少看到高大的乔木。除了在土头较厚的缓坡地上种植小麦、豌豆、油菜籽等农作物外,满山满洼几乎就是灌木和野草的世界。

每到春夏季节,蒲公英那一朵朵金灿灿的黄花,像满天星星一样洒遍山坡上沟渠边,一丛丛羽毛状的叶片,倒披着匍匐在草地上,别有一番风韵。花谢之后,冠果的顶端长满了无数伞状的绒毛,恰似一团团绒球飘浮在绿茵茵的草坪上,煞是好看。和蒲公英相伴而生的还有曲曲菜、老鹳草,车前草,苍耳草,毛毛秧、扯扯秧、节节草、芨芨草等等,它们一丛丛、一簇簇散布在山坡沟谷之上,以独特的风姿,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山野娇娃的神采。

在山坡上,地湾里,最常见的灌木是集丛而生的红刺。一根根长满小针刺的茎杆比肩而立,一片片边缘有锯刺的椭圆形或倒卵形的小叶片,在微风中飒飒作响。在密生着刺毛的花梗上,一朵朵金黄色的花露着灿烂的笑容,在阳光下展示着它的娇艳。红刺的花托成熟时,一颗颗表皮光滑的椭圆形红色浆果就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悬挂在枝头,在满坡的绿色映衬下显得格外惹眼。

在崎岖的山道旁,夹道欢迎你的还有那些叶片顶端长着一根根尖刺,一束束紫红色的管状花盛开于枝头的马齿盖,以及号称“蝎子草”的萱麻。它们就像一尊尊披坚执锐的武士,威风凛凛地守护在路旁,为你保驾护行。

在春天和夏秋季节,照壁山漫山遍野都是繁茂的野草,盛开的野花。一群群牛羊在这里悠闲地觅食,野鸽、麻雀、斑鸠,咯哒鸡、苍鹰及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山谷间盘旋飞翔。微波荡漾的木垒河水在照壁山下被一道大坝拦腰截断,明镜似的龙王庙水库就镶嵌在照壁山与对面平顶山的马路坡之间。在这里,照壁山的阳刚之气与木垒河的阴柔之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赏心悦目的美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冬令时节的照壁山,银装素裹冰雕玉砌满山皆白,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妖娆。在背阴的山坡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是学校师生和机关干部登山滑雪的理想场所。

照壁山不仅是一个风光秀美色彩绚烂变幻奇妙的万花筒,它更是木垒历史的见证者,是一部木垒历史的教科书。

照壁山是木垒河文明的发祥地,是木垒文化的摇篮。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记载表明:位于照壁山山麓的木垒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

 “木垒”亦作 “蒲类”,属蒙古语,是“河湾”的意思。所谓河湾者,就是指照壁山西麓与木垒河之间的那一片土地。至少在1万年前,在照壁山下的木垒河畔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1959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木垒城南两公里多处的照壁山脚下的破城子采集到细石器、陶器,并有居住和墓葬的遗迹。2010年,在勘察三眼泉水库庫址时,又在距照壁山不远的甘沟口一带发掘到了古代人类遗址。在挖掘中除发现春秋战国、汉、唐等朝代的文物外,还在该古墓群所在地发现了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处细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

   汉代,木垒属车师后王国的蒲类后国。据《新疆建置志》载:汉蒲类后国的地域范围为今巴里坤湖西至木垒县之间。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蒲类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能作弓矢。国出好马”。

在唐代,木垒县属蒲类县管辖。著名的独山守捉城就座落在今县城以南照壁山下的破城子。独山守捉城,位于来自巴里坤和哈密两条要道的交叉点,是内地来往新疆的咽喉要道之一,是丝绸古道北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

    1219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军中亚时曾亲临独山城。当他发现那里人烟绝迹竟然已是残垣断壁的一座空城时。当即采纳随行的维吾尔族将领哈刺亦哈赤北鲁的建言,从唆里迷国(今焉耆县)60户人家至此,并在原独山守捉城的旧址上修建了独山城。6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凯旋归来时,独山城内外已是田园开辟,人丁兴旺,民众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元太祖见此情景格外高兴,因此时哈刺亦哈赤北鲁已经去世,遂封其子月朵失野纳为都督兼独山城的达鲁花赤(蒙语,意为守城官)

由于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策动叛乱,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派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率西路大军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挥师征讨,先驻巴里坤,后移驻木垒,并于1732(雍正十年)筑城于“两山之中”,驻兵两万,称为“穆垒城”。准噶尔部被平定后,清政府即着手恢复农业生产。 经过几次派员实地考察,清政府认为木垒“土沃泉滋”,就开始招募人丁“大开阡陌”发展农牧业生产。

   1757年,木垒镇西厅()属奇台管辖, 1853年又改属迪化直隶州管。到咸丰年间,这里“市廛极盛”,居民超过万人,凡山西、归化城商品皆聚居于此,蒙古诸盟也来贸易,木垒由此成为北疆一大聚落。一大批从清廷到新疆上任、发配或流放的官员,如林则徐、史长善、吉洪亮、刘鹗等都曾在木垒留下过足迹。

1917年,由于人口增多,距奇台过远,“防筑难周”。奇台县政府在木垒设分县。19303(民国192),因木垒人口增长,不能控制,自奇台县析置木垒河县,属新疆省管。从此成为县一级政权建制。

1949925,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新疆。1950 31日,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照壁山脚下冉冉升起,在昔日旧政府的大门上挂上了 “木垒河县人民政府”的牌子,这标志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诞生。1954714,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宣告成立,1955214,更名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以后,木垒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之势向旧制度宣战,向贫困和愚昧宣战,在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 “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变革之后,木垒的社会面貌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历届县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齐动员,凝民心、鼓民气、启民智、聚民力,以“十大脱贫工程”、“十大富民工程”、“十大民生项目”为切入点,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序幕。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要目标的“两基”攻坚战也同时启动。2001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告捷。木垒县终于摘掉了“国贫县”的帽子,“两基”工作也通过了国家的督导评估验收。      

自改革开放以来,仅在照壁山脚下的半月形经济带上,就相继完成了万亩节水喷灌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现代设施农业高标准示范温棚、全疆最大的高规格赛马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以生产鹰嘴豆系列产品为主的大龙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驼奶制品为主的 “三得利”公司、以及三泉酒厂、民族刺绣工业园、新疆新捷天然气公司等也相继在山下安营扎寨。如今,在照壁山脚下,一个新兴的现代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蓄势待发的木垒,正在以后发赶超的豪迈气势,发扬“热情、包容、勤劳、敢为”的木垒精神,在木垒大地上书写着更新更美的图画。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发展、人文和谐”的新木垒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解读照壁山,就是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去追寻一代又一代木垒各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所创造的伟大业绩;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们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前仆后继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就是去用心感悟木垒人那种融化在血液中渗透到骨子里的坚毅、勤勉、质朴、执着、乐观、敢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在木垒人的心目中,照壁山就是是一座熠熠生辉的历史丰碑,就是一部关于木垒历史的的百科全书,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木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