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3芽衣高清手机壁纸:梦呓影像:数码时代摄影与梦的纠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06:31
    我的【黑雪影像坊】教学网站开通了!【黑雪影像坊】网站是一个以网络教学、精典作品欣赏、影像超市等多功为一体的教学网站,旨在为喜欢摄影的朋友提供一个真正交流学习的平台。欢迎摄影人到【黑雪影像坊】做客!详情请登录网址:http://www.liweiguang.net/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数码技术大肆“入侵”、“进攻“传媒及影像领域,而数码产生之影像正以全新的视觉,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潮水般涌入世人的生活。于是,摄影的表现主体由原来单一的“银盐”表现形式变为“数字影像”为主要载体的表现形式,而网络、手机、微博、各种形式的摄影比赛、以及公共数字传播媒体的发展又为“数字影像”推波助澜。仿佛一夜之间,“数字影像”狂风般席卷了传统摄影的模式。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有关胶片与数码之间谁之争峰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但“数字影像”却在“胶片”与“数码”争峰的辩论之中悄悄的“侵蚀”了我们的“视觉”与“灵魂”。于是,摄影与影像多元发展的趋势又使摄影人感到了困惑:新媒体传播时代下,影像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强烈的剌激着我们的眼球。什么是摄影?什么是影像?这两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还是同出始祖?

    打开互联网百科查询摄影一词的本意,我们发现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光线)和 (绘画、绘图)两个词组,两个词组加在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而影像一词的解释是指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能量强度的二维空间记录和显示。详细解释为指拍摄对象留在胶片上的正像或负像。是被摄体通过摄影机镜头形成光学图像聚焦在摄影机里的胶片上,通过曝光形成潜影,再经过冲洗,在胶片上形成由银粒或染料组成的被摄体负像,负像经过复制在正片上便得到正像。负像和正像都叫影像。而影像又称图像。指非摄影成像传感器成像方式,其本质是摄影像片的外延。像片通常指光学摄影成像并记录在感光胶片上,是被动式遥感成像。影像则可通过光学—机械、光学—电子或天线扫描接收来自地物的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和微波信息,记录在磁带或通过电光转换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由此可见: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摄影”是过程,“影像”是摄影的结晶,“影像”与“摄影”与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范围更广。 “影像”可以包括(而不是取代)“摄影”。换句通俗点的话来说:摄影是直接使用相机通过镜头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而影像是指相机直接拍摄或通过其它载体转换的影像,或者是拍摄后作品,当然也包括数码暗房后期制做的作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PS。

    凡事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解决了或明白了什么是“摄影”与“影像”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规矩中制定“影像”的“方”与“圆”的细则。就像数学里的几何图形,新闻与纪实摄影就是“影像”中的“方”,而“沙龙艺术”摄影就是“影像”中的“圆”;“方”可以有各种规格的“方”、“圆”也同样可以有大小之分,但此“方”非“圆”、此“圆”非“方”,这么简单的问题在摄影学术界上争来辩去显得十分苍白。

    其实,“摄影”只是使用“工具”的一个过程,这里所说的“工具”就是相机,那么,用什么样的“工具”摄影?如何使用各种“工具”摄影?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的观注摄影人在掌握“工具“的操作要领之外他们眼球后边的“大脑中枢”在想什么呢?这个“大脑中枢”神经所触及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层面越宽广,“镜头”后面的“眼球”就会看到越多的东西,就会知道哪些东西需要进入“镜头”,哪些东西需要在“镜头”中消失,做出这种取舍决定的就是“大脑中枢”,而这个“大脑中枢”就是我们的思想的一个裁体。有“思”才会“想”,这个“想”可以是摄影人对“眼球”视线之内的人物、环境的“过滤”,也可以是“梦想”或者是“幻想”,而实现这个“梦想”或者是“幻想”需要摄影之后的再次创作来才能完成“影像”作品。影像的“创作”可以是对负片的冲洗,可以是对负片放大正片的过程,也可以是通过数码暗房对数字影像文件的调整与PS创意。所以,摄影最终是通过影像的展现来完它的使命。

    我们打个比方:“影像”在“眼球”视线中就像一场戏开场前的“序幕”、像电视剧每集的“片花”;“序幕”也好,“片花”也罢,它们不断的剌激“眼球”后面的“大脑中枢”,让观者独立思考将要发生的故事与情节,这种个性的独立思考促使“眼球”后面的“大脑中枢”不断的产生联想并拚凑出具像的、完整的个人见解与感悟。所以,精确的来讲“影像”不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与观者对话,使观者联想了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辩证思考。

    即然是这样,那么不同的影像作品会让观者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多了就会悄悄侵蚀观者的灵魂。

    搞清楚了摄影与影像的关系,哪么,摄影与影像、摄影与梦又有着怎么的联系呢?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下,我们的影像又该如何创作与发展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当前影像生存的环境。其一、形势一片大好!互联网、手机、公众信息传播媒体为影像作品的发表与传播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展示平台;其二、各种先进的数字摄影设备早已溶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手机、共众信息等媒体上的各种新闻纪实、艺术沙龙、商业广告等影像不断剌激着人们的眼球,而观者又十分喜欢这种剌激,因为观者感觉“影像”的剌激感觉远比文字传达的信息更生动、更感人、更真实。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的规则是不进则退。一部份摄影人在 “眼球”剌激之下变得开始麻木,一部份人开始探寻新媒体时代影像的创作出路在哪里。

    回顾摄影史,从1839年8月19日,从摄影术诞生之日起到165年后的今天,摄影已不在是一种简单的影像记录表现形式,而发展成为大众最乐于接受且蔚为壮观的影像视觉艺术与平面造型艺术。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历史影响。各种艺术摄影学科也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产业变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衍生出“画意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等多流派摄影风格。与此同时,由“纪实摄影”衍生的“新闻摄影”在摄影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丰富、共同发展而成为摄影发展史中最具生命力、最富认识功能、最具有社会和历史价值的摄影学科。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摄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战地摄影鼻祖,匈牙利人卡帕有着一句摄影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有些作品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是一幅家喻户晓的摄影作品,而当我们面对“大眼睛”时,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

    当今的摄影人不可能像卡帕哪样冲在战火销烟的第一线,也不可能向谢海龙哪样天天去拍摄山里娃。但面对我们需要拍摄的题材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你是否深入到了险情的第一线?你是否用心关注了你所拍摄人物的生存环境与他们的思想?你是否关注了你所拍摄题材的现在现过去了吗?你的影像作品让观者读懂些什么?你的观者在你的影像作品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早在19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郎静山大师就以摄影拍照积攒影像素材,这些原本是纪实性的素材,却被郎静山大师利用暗房叠放技术拼凑成影像,并自命名为“集锦摄影”。郎静山大师用照相机和底片代替了绘画的笔墨、纸砚、颜料,而作品的效果和意象则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

    从1931年起至1948年,郎静山大师17年“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千幅作品,是位高产的摄影艺术家,而入选作品中又以‘集锦摄影’作品占多数”。在他第一次个展时出版的专刊上就明确表达,自己的摄影“所采构图理法,亦多与吾国绘事相同,”又说“今有集锦之法,画之境地,随心所欲,于大自然景物中,仿古人传模移写之诣构图,制成理想中之意境。”

    我想,这本该是郎静山大师的梦吧!

    凡人皆做梦,梦是什么?佛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愿望存在于潜意识中,且是不断运作的,它们时刻希望能够冲破潜意识的束缚而释放自己,从而使自己被意识注意到,并且影响行为。摄影人的“梦”就是通过摄影这样一个行为来表现的。

    战地摄影鼻祖卡帕有梦,他的梦就是走近离炮火最近的地方,越近越好,用手中的相机向世人揭示战争的残酷。

    郎静山大师有梦,他的梦就是在暗房里将素材集锦叠放成一幅幅理想之境的画意作品。

    谢海龙老师有梦,他的梦就是想通过摄影让更多了人解山里娃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的摄影人,在影像的剌激下极易产生兴奋、焦虑、浮燥、麻木。这就需要摄影人静下心来,重新编织 “梦”。摄影人的“梦”必需与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用影像袒露摄影人梦境中的灵魂。

    前面说过梦是存在于潜意识中,且是不断运作的。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曾在人民摄影报发表过一篇题为:“摄影:向头盖骨里狠狠扔进梦想”。李楠在文中提到:摄影是什么?摄影,实际上就是将梦想扔进人类的盖骨!自已的,别人有,哪溅起的认同的或是抗拒,决不是基于影像表面的评价,而是人与人之间、张杨十足的性录对话,是世界观、价值观的正面交锋。所以,我们只有拚命向头盖骨里狠狠扔进梦想,而这个梦想需要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等诸多知识的积蓄,沉淀。只有这样,摄影人的“梦”才会更加完美,才可以打动世人的心灵!   

    如今,摄影已被影像艺术所包括[不是代替]。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任何一种影像艺术妄加指责。当然,影像艺术中摄影最其本的功能是纪实,在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中我们坚决反对人为的“艺术”来改变原始影像,因为只有真实还原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才能客观实际的反映事物的本质。

    摄影术诞生时“画家”反对“摄影”术是因为“摄影”将现“现实”复制的如此之快而使画家望尘莫及,所以摄影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绘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摄影与绘画这两者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构图、色彩、透视、唯美是她们的共性。主观与抽象、纪实与视觉夸张则是她们的个性。在影像中,无论风光画意还是人像画意作品都要首先做到构图严谨、色调悦目,一张照片很可能十分完美,但一幅作品一定要有内涵、有冲击力,影像与观者之间要有一种碰撞,因为影像是一门视觉艺术,是读者在用“眼球”与“心灵”解读你的作品。

    在这里,摄影人与画家的“梦”是相通的,只是实现梦的方法各异。

    记得早在70多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为我党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为发展与繁荣我党的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最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征程上的又一个光辉文献。贯彻决定,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影像是文化知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份。展现影像的舞台因互网络、手机、微博、电视及公共数字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而触及每一位观者眼球背后的“大脑中枢”神经。引导观者独立解读影像的真正意义,这种个性的解读是由观者的潜意识起主导作用并与之相结合产生思想。

    切记:真正的摄影功夫在摄影之外!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我们的摄影人就是要“向头盖骨里狠狠扔进梦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摄影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影像的世界就会更加绽丽璀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