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风全彩本子百度云7ky:國企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0:23:19
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曾感慨,“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我,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答案恐怕就在於國企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還不夠,老百姓不太滿意。國企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扭虧為盈、利潤大增,也不僅僅在於名列世界前幾位,更重要的還在於認清自己全民出資、全民所有的屬性,在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擔當上首當其衝。如果只為企業利潤計,甚至不惜與民爭利,實際上損害著國家利益,道義上必然受到譴責。
12月10日,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在向兩個方向集中,逐漸形成“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與競爭性國企兩種類型的國有企業。其中,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的國企將向“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改革,此外還包括供氣、污水處理、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地方國企。而剩下的央企基本為競爭性企業。這一發言引起了廣泛的議論,長期以來針對國企改革的種種不滿再次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

國企罔顧社會責任
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或者股東是全國人民和股市裏的投資者,其利潤在按規定提留剔除一部分後應該通過一定形式轉移支付給全民享受。2010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近2萬億元,但上繳紅利僅440億元。2007年恢復“紅利”徵繳以來,我國央企中上繳比例最高的資源性行業及壟斷行業,也僅僅上繳稅後利潤的10%。從2011年開始,一類國企上繳紅利比例最高也僅為15%,國企上繳紅利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亞洲開發銀行在《2010亞洲發展展望更新》一文中建議,中國應通過再分配將國有企業利潤更多地用於社會開支。而據亞行統計,目前中國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方面的開支僅相當於GDP的6%,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高達28%。2007、2008兩年,國企紅利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的支出只有10億元。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提出,央企給“股東”的紅利應該納入公共財政,讓更多百姓受益。
但國企將鉅額利潤佔為己有、內部分紅。“在利潤分配的利益博弈過程中,企業會利用資訊不對稱進行"內部人控制",通過種種途徑將利潤從末端向前端轉移,以規避紅利上繳。比如,加大稅前支出、提高管理層薪酬、增加職務消費、濫發獎金、超標準福利,等等。”
近日,國企哈藥六廠官方網站刊登了一組內部環境照片,其如同皇宮一般奢侈的裝潢,令人再次看到了國企將本應全民所有的收益,內部化消耗的真實案例。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壟斷國企是一種“全員尋租”——尋租的人不僅包括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頭頭腦腦”,普通的工人也在分享壟斷租金。
壟斷擾亂經濟秩序
從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的方向都是市場化,當時提出國有企業必須通過戰略性的調整,通過有進有退,最終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但是事實上國有企業並沒有放開壟斷,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大多數都是頂著行政級別的紅頂商人,國企壟斷最大惡果就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受到打擊,市場經濟規則受到破壞。國企強勢擴張,讓民企信心喪失。大批民企抽走資金,縮減規模,不再專心於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
近十年來,民企與國企的差距不但未縮小,反而在不斷地拉大。從全國工商聯和中企聯分別發佈的201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2011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看,中國企業500強的前十強企業,清一色地為國字號壟斷企業;即使是前50強企業,民企也僅有華為和沙鋼入圍。在關鍵指標上,民企與國企的差距明顯。
2011年以來,國企利用低息貸款“輸血”民企、房地産業獲利等現象也已見怪不怪。由於民營企業大都進入的是充分競爭的行業,行業利潤已經很薄,在面臨資金困難時,不得不忍受國企、央企借助融資能力盤剝。許多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甚至出現倒閉潮。同時,由於壟斷企業和國有企業具有經營優勢,在資金、人才等領域也對民營企業形成了另一種層面上的“壓抑”。
面對石化、電信、金融等高度壟斷的行業,國家先後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和“民間投資36條”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政策措施的執行效果並不理想。

國企改革已經是一個陳年的話題,國企背負的輿論壓力也日漸增長。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此番講話,被視為國資委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路線圖。
對此,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經濟學者高連奎認為公益性國企改革符合經濟規律。現代經濟學研究表明,有兩種産品是不能通過市場進行調節的,一種是公共物品,一種是自然壟斷性産品。公共物品最常見的如國防、公安司法、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等。自然壟斷性産品除了礦産資源外,還有如供水、電力、煤氣、熱力供應、電信、鐵路、航空等。針對這些産品的供應,最優方式就是建立一套供應網路,這樣既有利於經營者,也有利於消費者。
高連奎指出,新改革思路中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國企,其實指的就是提供以上兩種産品的企業,新改革認為這類企業改革的重點在於提高透明度,建立包括價格、服務標準、成本控制、收入分配、資源配置等機制,以防止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公眾的利益。也就是從事公共服務行業的國企,應將服務公眾作為最高的目標。這種做法其實就糾正了中國現在所實行的“營利性”國企的弊端,在中國以前的國企管理中,所有國企都要求“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而這就必須以贏利為參考指標,而這又必然損害社會利益,這次改革就是為了糾正這樣的錯誤。
儘管如經濟學家華生質疑,“現在再來討論國企到底要不要完全做公益,完全不賺錢,那是不是又回到了改革最初的路,這麼多年的改革都白做了?”但更多的人對國企改革並無異議,改革學派經濟學家重要成員、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説,“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就是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競爭性領域的問題,市場的辦法解決不了或私營企業不願進入的那些領域,就應以國企形態來解決。”所以,當下爭議的焦點逐漸轉向:一,哪些領域的國企應當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國企”,王建認為,除了鐵路、民航、郵政等領域,在石油石化行業、房地産行業、大型汽車製造行業、電信行業等等競爭性行業,國企形態毫無疑問都應退出。這與國資委的看法截然相反。二,“而處於壟斷地位的國企如何實現“公益性質”,或者説如何防止自然壟斷型企業和公共服務型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社會和公眾的利益”。

在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長策智庫高級研究員賀紹奇看來,深化國企改革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大限度減少和消除國企行政性壟斷。去行政性壟斷的最大障礙是國企承擔政策性職能和戰略性職能,國有經濟承擔的許多保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等政策性和戰略性職能可以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改善公共治理來落實。另外,還應當讓更多行業和領域的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能夠平等競爭,更有效地發揮市場的作用。
經濟學者馬光遠認為,就壟斷性的企業而言,儘管在公用事業領域一些企業的確具有“自然壟斷”屬性,但可以通過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反壟斷法的制約,使得這些“自然壟斷”的企業無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損害公眾利益。
資深評論員魏文彪在分析中指出,公益性國企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經營以不贏利為原則,相關商品與服務價格按照經營成本制訂。這樣可以在實際上達到實行行業充分競爭所能達到的成效,並惠及工農業生産與經濟發展以及民生,同時又有利於減少因為對這些行業實行壟斷經營可能招致的社會批評。另外,要增強企業的經營透明度,如加強對於國有壟斷企業的成本監審,引入獨立的第三方對企業成本核算進行審計,並在此基礎上由政府部門按照企業真實成本數據、根據不贏利原則確定相關商品與服務價格,並召開價格聽證會,引入民眾對於壟斷商品與服務價格制訂與調整的監督。
從事經濟研究工作的傅子恒認為,必須在國有企業的紅利分配機制方面做出改進。在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存在過度壟斷的背景下,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已經日益顯露出其不合理性,亟待改進。而綜合上述問題,改革首先應從收入分配入手,重點在於規範國有企業內部的初次分配行為,以及從宏觀角度改革國有企業利潤在全社會範圍內的“二次分配”功能。
相關閱讀
    如果真要保持公益性,首先要徹底透明,其次公眾能監督。提高透明度與徹底透明度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概念,憑現在壟斷的作風,似乎很難達到完全透明的程式。唯有打破壟斷,才能讓公眾真正享受“公益性”。

國企公益化改革與壟斷衝突嗎
    國企改革未來之路在何方?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透露,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將使國企向兩個方向集中,未來會逐漸形成兩種不同類型國企:公益性質的國企和競爭型國企。你如何看待國企“公益化”改革?

往期回顧
中國標準:究竟為誰服務
教育:國家意志VS民間力量
被遺忘的權利-the lost right

國企特別是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央企,原本就應當把社會責任放在首要位置。但一直以來,有的企業憑藉其對資源、市場的高度壟斷,把最大限度的逐利作為頭等大事,極盡所能地與民爭利。因此,有效遏制這些國企的過度逐利行為,使之回歸“共和國長子”的本位,就必須對其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中國的國企改革,是在現有基本制度下實現競爭的制度創新過程,儘管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