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道到意大利风情区:正月“迎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1:05

正月“迎喜”

  正月的习俗中,我觉得“迎喜”甚值得一说,从前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于开门燃放鞭炮之后,紧接着就要去迎喜神。喜神不同于福、禄、寿三神,其神像,为妇女形象却又蓄有长须。福、禄、寿三神皆男性形象,惟喜神形象为妇人。我猜想喜神形象或是妇女们所造,因为喜神出场的习俗常关乎妇女,如从前女孩出嫁,新娘上轿时,须对着喜神方位停留一刻,民间相信如此可使一生常常平安喜乐。巴金的《家》十七:“(女眷们)到了街上,向着本年的喜神方走去,算是干了一年一度的出行的把戏。”说的是过去成都的新年“走喜神方”。又过去梨园

  女子,常于正月初一早晨,结伴“走喜神方”,《海上花列传》曾有院中女子穿着红裙和恩客一起去“兜喜神方”的描述。

  上海地区的迎喜神叫“兜喜神方”,按历书所指示的喜神方位祭拜求喜,在上海地区很流行,偶读刘雅叔的《上海闲话》,知民国时的上海人“兜喜神方”的情景:“据时宪书所载,如甲戊喜神在东北,则出门即向东北行,谓可遇佳运。远近不拘,绕街一匝而返。十里洋场,素称繁华,纨绔子弟以及富商巨贾往往以兜喜神方为名,挟青楼粲者,乘钢丝马车招摇过市,得得蹄声彻夜不绝。”然喜神女性形象而长有胡须,依然难脱男权社会的印迹,这且不说,求喜而讲究禁忌、方位,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所以鲁迅先生曾讽刺道:“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不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彷徨·长明灯》)

  从前苏州新年的“迎喜”与上海地区不同,很多人家悬挂祖宗遗像,叫“挂喜神”,然后备香烛、茶果、粉丸、年糕等祭品,家长率家人祭拜,延续至正月元宵,始将祖宗遗像收起,这样的祭拜活动称“拜喜神”。“拜喜神”其实北方也有,只是不如苏州一带传承得久远而已。前人之以祖宗为“喜神”,这大约是祖宗之灵护佑后人观念的产物,深具传统文化的特色,很值得注意。

  我以为迎喜要求早的习俗最值得注意。民间都相信“迎喜”越早越好,相信谁家元日开门开得早,喜神就会先上谁家。田泰斗的《竹枝词》描写新年出行迎喜风俗:“除夕何曾废迎送,辞年客去夜三更。忽听爆竹声声碎,莫是邻家已出行。”

  不少地方,正月初一的抢早求喜,还与“挑金银水”习俗结合,从前有民歌唱道:“正月初一起五更,迎喜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挑金银水,保你富贵不受贫。”四川、陕西一带现仍存“抢银水”之俗,正月初一,人们争相早起,从井中汲取新水煮茶,然后奉献于家堂的“神龛”之下,叫抢银水。民间相信,谁最早起,谁先汲得新水,谁就兴旺发达。陕西南乡等地,人们早起把水缸挑满,谓清水汪汪,象征财源滚滚。云南有些地方称新水为“清净水”或“净水”,挑回的水盛在“净水碗”里供奉天地祖宗神灵。正月抢早挑“金银水”、“清净水”迎喜的习俗,要远远早于前面提到看方位式的“走喜神方”,这样的迎喜风俗显然蕴含着勤劳致富、致喜的观念,极有意思,应该得到传承。

 

 

点击这里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