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t313参数:邮票中的中国古代书法(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1:21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

《行书》邮票一套6枚,图案分别为:《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邮票小版张在印刷技术纸制方面首次采用宣纸作为印刷材料。发行于2010年5月7日。


    《行书》邮票融“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于一炉,含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宋苏轼《黄州寒食诗》三大行书作品。邮票精雕细琢,摆上案头观赏,细细品味,仿佛在与古人对话,绝妙的意境使人浮想联翩,感触纷来。

 

《行书》邮票小版张

这套邮票采用两枚连印的形式,设计成书法长卷,既美观好看,又意境深远、大气磅礴,让人充分领略到“天下三大行书”的韵味。

在这套邮票的“版式二”中首次使用了宣纸印制,实现了国宝宣纸与国家名片的完美结合。邮票表面的帘纹印清晰,保持了宣纸的特征。涂布背胶则增强了宣纸的挺度,也使邮票更具书法墨韵的无穷魅力。

 

 

 

《行书》邮票首日封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一、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是书圣王羲之生平得意之作,记述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与一帮高人雅士聚会的盛况,兴之所至挥笔抒怀的杰作。

公元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在蚕茧纸上用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兰亭序》邮票首日封

可惜的是,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邮票所选用的“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邮票极限片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自撰的一篇祭文,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9月。原稿为麻纸本,纵 28.8cm,横75.5cm,计25行234字(涂34字)。此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天宝十四年(77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书卷通篇气势非凡。书者满怀悲愤,以沉雄伟健的笔力,恢弘博朗的气度,运笔挥洒,一泻到底,沉痛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血性之人见者莫不动容。

《祭侄文稿》邮票首日封

颜真卿忠厚笃定,楷书功力尤深,在此基础上所写行书,从内容乃至形式境界极高,由此而另创一代新风,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邮票极限片
 

《祭侄文稿》全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

    《黄州寒食诗》此作为宋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在寒食节抒发人生之叹,写下的两首诗稿,原帖为纸本,纵34.2cm,横189cm,计16行120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书法生涯中的代表作,是中国行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诗句虽苍凉多情,但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堪称“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邮票首日封

《黄州寒食诗》情景交融,略有禅意。通篇字形参差变化,大小纵横,苍凉中不失洒脱豪放,落寞时节,仍挟铜琶铁板,演绎大江东去的清壮。

行书起笔,从规整的字形、笔迹逐渐变化成笔随意到,心手合一的境界,流露出苏体字豪放不羁的个性与作者洒脱俊逸的才华。


《黄州寒食诗》全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