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zd760:打造充溢文学美的高中语文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5:57

打造充溢文学美的高中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不能总是死守着教条主义的原则,不能总是把目光直直地盯着应试,而应该尝试着走一些看似曲折,实则是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的捷径——那就是给学生打造出充溢着文学美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学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很经典很唯美的一首小诗《关雎》的一段,也是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一篇课文的开头。

由于是刚刚走完一段艰辛跋涉的高三语文教学,接着进入了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点的高一语文教学,面对像《诗经》这样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章,我一直在深深地思考:是不是按部就班地把教学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了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来上好语文课呢?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那么地源远流长,如此地博大精深,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把一些字、词、句教授给学生,如果仅仅是把一些文言文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如果仅仅是把作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告诉学生,这样能叫做是语文课堂吗?回顾我从教这几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惧。“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不能总是死守着教条主义的原则,不能总是把目光直直地盯着应试,而应该尝试着走一些看似曲折,实则是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的捷径——那就是给学生打造出充溢着文学美的语文课堂。

一、以现代新诗为切入点,传达给学生意象美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众所周知,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读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可以使人变得优雅。在本单元里面,最美的当然要数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给学生讲解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我都尽量用最优美的语言,旁征博引最恰当的典故,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出这两首诗歌的意象美。

比如《雨巷》我就是这么讲的:“在这首诗里面有两个意象很美,一个是雨巷,一个是丁香。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梅雨时节,江南小巷阴暗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境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却又在‘雨的哀曲’里梦幻般地走远、消失,空留下一份难以诉说的雨中愁情。”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也独具特色,如云彩、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所以我告诉学生:诗人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中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动静结合,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极点。

我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过诗歌之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细细地回味诗歌的韵味。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心中就产生了强烈的意象美。他们非常愿意对这两首诗进行研究和慢慢品读。

二、以史传散文为契机,传达给学生人物美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主要是史传散文。如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以及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几千载风风雨雨锻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风骨,在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上,诞生了无数气壮山河的仁人志士。烛之武、荆轲和项羽就是我们着重要欣赏的人物。在上这几篇课文的时候,除了向学生讲解必要的文言知识,我着重给学生分析这几个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比如:

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他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既不刺激对方,且不失本国的尊严,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在说秦时举重若轻、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更集中体现出了一位出色的辩臣形象。

荆轲,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他是燕国元老田光的好友,又与高渐离等人是莫逆之交,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名噪一时。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燕国处士田光,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太子丹与荆轲一见如故,互倾肺腑之言,几经恳请,荆轲接受了刺秦的任务。他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临行前的易水之歌名传千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项羽是司马迁《史记》中唯一一个不是帝王,却在“本纪”之中的悲剧英雄。他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虽涵泳过两千年的历史长河,却依然令每一个羸弱的书生怦然心动!他像一只被关进铁笼的雄狮,他无可奈何,却慷慨悲歌!他将男儿本色演绎到了极致!

在介绍这几个人物的时候,我尽量给学生完整的介绍他们的生平,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才剖析他们的精神闪光点,探求他们穿越历史时空留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三、以古代山水游记为基点,辐射出古代文人的志趣美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三篇文言文的共同点是,文章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更重要的是借此来抒写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比如:

《兰亭集序》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的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的文人墨客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他们“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乐”字作结,揭示了这些风流名士沉浸在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苏子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出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转入到对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尽管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却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月夜朦胧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秋日旷达的风貌之下。

《游褒禅山记》作者有时候用墨如泼,有时候又惜墨如金,重点突出,观点鲜明。作者借游褒禅山的经过,说明无论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他事情,都要矢志不渝,尽力而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深思而慎取”,然后才能成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时候,我主要着重指导学生要站在赏析的角度上,认真地欣赏这些游记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欣赏前人价值观的同时,也慎重的考虑和反省自己的一些做法。通过这样的学习,使他们充分地体会到古人高雅的志趣美。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千变万化的。通过这几年的深深思索和努力探究,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不易。这种不易不仅仅来源于外界,而且更多的是来源于对自身要求不断提高的压力。我一直在鞭策着自己,希望能够不停地超越自我,勇往直前。并且我也始终坚信,只有不停地探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够越来越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引领学生成长,塑造学生成材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够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