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分频器电容的选择:警惕群体性怨恨成为“社会心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53:28

  “打酱油”、“伤不起”、“有木有”……甚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铁道部发言人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都成为最潮的流行语,折射了民众宣泄或焦虑、或戏谑、或无奈的社会心态。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2011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不仅是对温总理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一份答卷,更是对社会心态的一个深度剖析与诠释。为此,本报记者在新年伊始专访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副研究员。——编者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信不信”:社会心态“伤不起”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最早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为何当前社会心态备受关注?

  王俊秀:一个时期会有一个时期的社会心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心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前,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说明我们以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更多重视的是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并缺乏对社会心态的重视,而社会心态本来就是伴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

  记者:“打酱油”、“亚历山大”、 “伤不起”、“有木有”……这些是当前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而社会心态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特别是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矛盾突发期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王俊秀:一般而言,很少用“不良心态”这个概念,而换之以“不利心态”。有些心态是不利的,但不能说它是不良的,因为它是由社会现实造成的。例如,食品不安全造成民众恐慌,这种心态只能说它是不利的,不能说它是不良的。当然,不利社会心态的产生源于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不公正、腐败等,特别是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民生,但民生改善并不是很明显,没有达到民众的预期。当然,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心态不可能完全从心理上调控。因为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如何缓和民众心态,最终还得落脚于解决社会问题。

  “有木有”:群体性怨恨成“心病”

  记者: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而,在社会转型的多元化时期,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目前,国内哪种不利社会心态最为突出?

  王俊秀:近年来,一种群体情绪逐渐显现,就是“群体性怨恨”。分析近年来民众的不满情绪,存在几个基本指向:一是贪污腐败、不作为的官员,二是“为富不仁”的富人,三是具有一定特权的人,四是造成不公平事件的公共权力机构。

  “群体性怨恨”由开始的不满意到不满,再积累到怨恨,而且有时候可能会上升到愤怒,例如2011年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很多民众已经不只是怨恨,而是开始表达愤怒情绪了。群体性怨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怨,民愤,民恨,特别是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能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危害。而且现在一些流行语如“纠结”、“郁闷”,实际上都暗含着情绪因素,如果平常就怀着这么一种心境,就别指望能够有轻松、积极的生活态度。

  怨恨,有和没有这个情绪,看待问题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如果开始没有这种情绪,即使公共服务部门犯了小错误,民众也不会有过分的反应。但如果有这个情绪基础,即民众对公共服务部门本来就不满意,而公共服务部门又做错了事,那么民众就很容易由不满意上升到愤怒或者仇恨,而且如果民众普遍持这种情绪,那是非常可怕的。特别是一个社会,如果成员普遍持有戒备或者不满情绪,那么稍微有点事情,就会引起社会矛盾与冲突,甚至演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记者:您提到群体性怨恨的重要危害,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和警惕,那么,为什么现在群体性怨恨会愈演愈烈?

  王俊秀:群体心理中不可避免包含非理性,但是这种心态也是我们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积淀而成的。少数腐败官员造成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降低,也波及政府的公信力。有学者指出,“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是造成目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在公共权力运作缺乏公开、透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官员—贪腐”的思维定势,产生不满情绪。

  群体性怨恨也与社会存在的不公平、个人发展困难、个人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等因素有关。调查发现,高考制度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其次是义务教育,而城乡之间的待遇被认为是最不公平的。除“高考制度”和“义务教育”处于“比较公平”水平外,其他方面都处于“比较公平”和“不大公平”之间。

  一些现象被解读为“仇富心理”,如一些被冠以“宝马”、“奔驰”的案件表达出民众的不满。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等类似的案件,共同的特点是贴上豪车标签。但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虽然民众对贫富差距加大不满,但并不存在所谓的“仇富心态”。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列入富豪榜的人受到明星一样的追捧。也就是说,民众的怨恨只是对于富人的不良行为。

  当前,要特别警惕这种“群体性怨恨”扩大化为整个社会的情绪。

  “全民围观”:央媒不能“打酱油”

  记者:通常,社会舆论就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到社会舆论的各种工具和载体,如微博等,在“全民围观”号召下,起到社会监督作用同时,似乎更关注各种负面新闻,并乐于放大种种畸形价值观,甚至加剧社会信任危机,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俊秀:媒体的影响是双面的。目前,政府非常关注舆情,而且始终保持紧张状态。然而,像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第一时间爆出来的却是微博等新媒体。正因为中央电视台没有及时报道也没有现场直播,所以这次民众有些不满意。如果中央媒体一直在现场直播,微博等新媒体就很难散播小道消息,而且《2011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发现,民众最信任的媒体还是中央媒体,但如果中央媒体掩盖某些真相,民众就不得不接受各种小道消息。

  记者:您说的对,中央媒体在民众中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然而,网络上的谣言很容易蔓延,就像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网络上广泛散播着铁道部掩盖死亡人数真相的谣言,而且尽管铁道部多次澄清具体死亡人数,却仍然得不到网民的信任与谅解。

  王俊秀:遇到突发事件时,如果中央媒体不公开,怕民众接受不了真相而隐瞒,就会适得其反,只会让民众去猜测,并去相信小道消息。“围观改变中国”,确实如此。比如腐败问题,社会监督途经不足,公共权力运行过程没能提供足够透明度,而微博等新媒体正好起到监督作用。虽然,微博现在也在过滤虚假信息,但在数量如此庞大的微博用户面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作为主流媒体,中央媒体必须争分夺秒去直面并公布真相,让民众信服。

  “化怨恨”:调适群体情绪是核心

  记者: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可以说,这是对我国进入社会矛盾突发期时不利社会心态凸显的一种反省,更是一种强调对民众怨恨情绪的安抚。然而,作为心理层面,社会心态更需要“软治理”。您认为,应该如何培育良性社会心态?

  王俊秀:社会心态的培育可以分为阶段性策略和长期性策略,阶段性策略是缓和性策略,着眼于社会心态的调适,而长期性策略是治本的策略,着眼于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断完善。在阶段性策略中,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调适的核心。

  制度层面治本的策略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扩大社会的中产阶层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融合,保持整个社会的活力,避免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防止长期底层认同带来的的群体极端化,避免产生群体性怨恨。

  而缓解性策略就是进行情绪调适与干预。研究表明,群体情绪是可以测量的,因为群体情绪可以通过对于个体情绪测量来实现,也就是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对于群体中的负向情绪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负向群体情绪预警机制;当负向群体情绪超过警戒水平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设法动摇和改变群体中共同的社会认同和认知评价,通过改变群际关系和群体结构达到化解负向群体情绪的目的;通过防止情绪污染来避免群体情绪扩散,也可以采取有意图的情绪污染来改变负向群体情绪,特别是利用群体中的领袖和有影响力的人诱发反向的群体情绪,从而弱化或消解不利的群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