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篮高手同人小说男主:第二章:葫芦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表现—葫芦创作的表现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55:26
 第二章:葫芦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表现—葫芦创作的表现方法——《葫芦工艺宝典》2011-10-31

随着人们对葫芦艺术的不断认识和创新,葫芦技艺由单一变为复杂,并朝着实用性方向发展,更多的民间大师已经意识到,只有全面掌握葫芦的多种技法,才能真正表现葫芦的艺术特性。而葫芦收藏越来越被更多人所重视,人们不再满足于得到几件范制的葫芦器,而是希望把范制或是匏制葫芦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制成简单的日用器皿。


葫芦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好地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要求葫芦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葫芦创作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在小至直径不足2、3厘米的,大到直径1米左右的葫芦,通过各种技法充分反映出山水、工笔、写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并在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永不褪色。
葫芦创作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葫芦创作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
葫芦创作很讲究布势,即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葫芦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葫芦画面的构成要有主有宾,更不能喧宾夺主,需要营造一个构图中心,从而达到最充分地表现主体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
形象素材过多会使葫芦画面繁杂哕唆,画蛇添足,削弱主题;过少则又不足以说明主题。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创作风格和个性追求具体分析,没有硬性的规定。
一个葫芦的构图,各种物象及线条的安排应该有疏有密,从而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清人邓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
在创作中,太虚则葫芦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太实则又会造成葫芦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应以淡者为虚,浓者为实。疏者为虚,密者为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白者为虚,黑者为实。
创作过程要有开合,“开”即是开始,“合”即是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开,收笔为合;一幅画中没有开、合是不行的。一幅画中有贯穿全局的大开合,同时还有若干小开合。小开合要服从大开合的指向,并起到丰富画面构成的作用。有开势就要有收势,只有开合处理得好,葫芦画面才具有完整性。
空白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一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传统葫芦创作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葫芦创作对空白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有如下几种存在方式:表示天、地的地方:有云雾和水流的地方;过于繁密的地方:主体周围;不画背景;形式美的需要。


葫芦画面上几乎所有构成因素都和对比有关,都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长短、远近、高低、刚柔、动静、明暗、曲直的变化。对比在葫芦构图中的表现:疏密对比、虚实对比、聚散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曲直对比、形象对比。
葫芦造型艺术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造型因素,在葫芦上达到力的平衡,以求得庄重、严谨、平和、完美的艺术效果。葫芦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利用葫芦的属性,前者重,后者轻。在葫芦构图中,可以利用这种属性来取得画面均衡。利用色彩的比重,葫芦画面的一方色彩浓艳集中时,在相应的反方向要有所呼应。利用运动和视觉方向,利用物体的大小、繁简。
葫芦色彩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对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动静、收放之别。一般地说,冷色比较静和收敛,暖色反之。色彩要有呼应,搞好主色与副色的关系,色彩布局干净利落。葫芦的色彩由两大要素组成:一是颜色,二是墨色。古人云:“墨分五色。”全图以墨色为本,浓淡虚实,趣味横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葫芦背景在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选取葫芦素材要符合主题思想的需要。背景是葫芦主题内容的补充部分,必须是有助于创造具有典型意义、典型环境、最能说明和延伸葫芦画面主题思想的内容。葫芦素材选取不当,会削弱葫芦主题的思想性。葫芦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练、纯化,并非多多益善,不要把与葫芦主题无关的素材都搬到画面中。布局要合理。葫芦背景一般是布置在葫芦画面主体的后面。在具体使用中,所选景物与葫芦主体衔接时也会延伸至其左右,甚至相互交织渗透,这时一定要注意葫芦画面结构上的主次关系。注意葫芦背景与主体在绘画诸因素上的对比关系,如色彩对比、黑白对比、强弱对比、虚实对比、繁简对比等等。
注意葫芦背景在画面中的非主体的从属地位,要以衬托主体为目的。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有了绿叶的衬托,才更显出花儿的美丽、红艳。但这里的绿叶毕竟是红花的背景,因为烘托了主体才具有了价值和审美性。葫芦背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象背景,一类是无象背景。所谓有象背景,是指葫芦主体以外的画面空间都由具体的物象组成。作为葫芦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动植物,也可以是风景,它们在葫芦画面中与主体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象背景与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体形象之外的葫芦画面空间没有具体的形象,或用颜色平涂,或全白全黑,或用笔触及其他抽象效果作为衬托。上述两种方法在葫芦创作实践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在一幅葫芦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无象背景来衬托主体形象,同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葫芦创作是以现实对象为基础,而又不局限于生活中的形体和色彩的真实性。夸张、变形、定型化、规律化以及鲜明的节奏感等是葫芦艺术创作形式表达的基本特点。葫芦装饰性特点在构图中也有所反映:葫芦画面构成的装饰性,均衡、对称、平面、规律等装饰性因素在构图中要运用得当。人物组合的装饰性,人物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动态组合,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美感。线条组织的装饰性,有规律的竖向线条,同样加强了葫芦画面构成的装饰性美感。色彩构成的装饰性,用鲜艳浓重的纯原色(或接近原色)以及对比色匀净平涂,使葫芦画面单纯明快,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细节描写的装饰性,充分体现出精微的装饰意味。图案花纹的装饰性,不考虑转折、重叠所形成的透视变化,而是以平面构成的装饰手段来处理,别有一番韵味。葫芦构图中的装饰感,还在于巧妙地分布画面大小各块的位置以及使画面节奏感更加明快的各种装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