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摩季空中文歌:文稿脱手后自我感觉不满意,应怎样修改?—转摘范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55:17
文稿脱手后自我感觉不满意,应怎样修改?
    答:如果有这种感觉的话,那决不仅仅是在完稿之后,而是在写作过程中就出现了。也就是说,你感到写得很苦、很勉强,笔下的话不是像流水一样流出来,而是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甚至于稿纸揉了多少张、笔头咬断多少回。这样写出来的稿子,自我感觉当然不会好。那么,应怎样修改呢?可行的办法是,不要停留于完稿后那种笼统的不满意感觉,而要回到写作过程中那种“写得很苦”的具体感觉中去,看看究竟是哪儿出了毛勃—是不是结构上有问题?比如,层次不清,脉络紊乱,小标题所统帅的内容互相穿插交叉,某些内容这个部分说了另一个部分还要说,为了避免颠三倒四,又要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方法来说,这样就会写得很苦。如果是这样,那就对结构进行调整,把相同的内容合并到一块,取消相关的小标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是不是角度切人不准、不新?比如,所写的内容过去写过多次,写来写去总是摆脱不了那些旧东西,怎么也想不出新的语言,只好勉强在语句上变些花样,或者从文件、报刊上搬一些东西来拼凑。这种情况下,显然要拿立意或小标题“开刀”,根据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回避过去的角度和提法,找到新的角度和提法,或许你就豁然开朗了。
    是不是情况不熟悉、感到无话可写?比如,你所写的足一项不太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工作,你所掌握的只是某些概念和数据,不知道措施该怎么提、话该怎么说,只好凭这些概念和数据写几句于巴巴的话。如果是这样倒也简单,你把有关这项工作的文件和汇报材料找来研读一番,或向该职能部门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就会觉得有话可写了。
    是不是观点不新颖、不鲜明,语言表达不到位?我们常常为确立一个好的观点而煞费苦心,但有时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决心,那句“惊人”的话却找来找去找不到,就像雾里探花水中i - 捞月一样,于是想:那就随便弄几句话凑合着吧,又不是写经典著作,何必那么认真呢?但事情往往是这样:写作过程中如有某一难点没有突破,写到后面时情绪就会受到某种影响,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会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写出来的内容与观点貌合神离,好像所有写出来的话都在那儿“凑合”着了。如果是这样,那必然要回到那个“凑合”着的观点上去,花点功夫把它改造一下,或提法由旧变新,或寓意由浅变深,或力度由弱变强,或语句由平变奇,直到满意为止。动人春色不须多,观点“亮”起来了,后边的内容就不难修改了。
    是不是哪个道理没有说透?文稿中讲道理要讲得实实在在、令人信服,但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该讲的话好像都讲到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头痛的是,总觉得还有几句最过硬的道理没有找到,就像隔着一层纸,明明近在咫尺却抓不住它。这样一来,同样会影响到写作情绪,进而影响文稿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你讲过的那个道理重新进行审视、剖析,想方设法把那几句“最过硬”的东西挖掘出来。如果还不行,那就翻翻有关文件、报刊,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从中受到启发。
    上述可能性只是举例说明。肯定还存在其化一些可能性。
    我所强调的只是:凡是写作过程中觉得“写得很苦”的地方,必定是导致对文稿质量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疙瘩”所在,这种“疙瘩”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若干个,所以要消除自己的不满意,也只有回头去把这些“疙瘩”一个个解开。经常写稿子的同志或许会有这种体验:写稿子是会产生某种快感的,有快感时,思维如泉涌奔流,笔下若行云流水,写得很顺当、很轻松,甚至会为某一段精彩的言辞而自鸣得意,这种心境下写出的稿子多半是成功的;而如果缺乏这种快感,思维淤塞、笔底凝滞,连一句话、一个词都写得很吃力,这种情况下写完的稿子肯定好不到哪儿去。所以,从缺乏快感处找到问题的症结,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当然,如果对稿子既不满意又实在找不出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那就只好虚心向人讨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