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多项式的收敛半径:思考,让语文更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0:07:42

如今的教育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件好事。然一旦过多地关注而成为焦点,就有点让人不知所措。就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被挑出了累累硬伤,甚至被当作“垃圾”,让我们站在讲台却一片茫然,不知道究竟是教还是不教?其实,没有哪一本教材是完美的,即使是那些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各种读本,也未必没有瑕疵。更何况,我们是用教材中的课文教,而不是简单地教课文。

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在有思想的教师手中,都可以酿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苏教版的《珍珠鸟》备受诟病:改编后的课文挖去了“鸟的眼睛”——“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结尾自以为是地改了反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乍一听,改得一无是处,很多老师就改教原文。而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变换人称,用小鸟的角色来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中体验到:是“我”对“鸟”的关爱与宽容,让“鸟”渐渐地消除了戒心,产生了对人的信赖。而后,老师让学生将课文的两处“硬伤”与原文作比较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思考的乐趣。学生在复述、比较、争辩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谁能说,教原文就一定能让学生获得如此丰厚的收获呢?

课文中的瑕疵乃至错误,在思考者的手中,也可以成为一种教学的资源;而没有思想,不会思考的教师,就算是经典之作,也可能会教成淡而无味的白开水。《狼和小羊》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堪称经典。然一般老师除了让学生扮演“狼”和“小羊”作角色朗读,就是问学生“狼是怎样一头狼?羊是怎样一头羊?”这样的教与不教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学生难以获得一种进步感。如果能抓住羊与狼的两次“争辩”,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顿悟:即使能言善辩,即使有理有节,面对狼一样的敌人,也不必争辩,走为上策!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争辩的言语能力,更是一种言语智慧。

众所周知,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学会相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透视文本,触摸文本中隐藏着的人生智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要保护森林,而是要控制人类无度的贪欲;《草船借箭》不能仅仅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要知道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借”箭而不是“造”箭,就能出奇制胜,柳暗花明;《猴子种果树》不是嘲笑小猴子的没有耐心,而是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教学生阅读文本,更要教会他们立足文本,捕捉文本中隐藏着的言语智慧:《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描述高原之柳的精美语段,反复朗读也只能在原地徘徊,而唯有将平原之柳与高原之柳比作柔美的女子与刚硬的汉子,所有的词语便赋予了阳刚之美,跳入了眼帘,变得鲜活起来……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言语智慧。只有足够的思考力,才能发现文本中的言语智慧,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无穷的魅力!

思考,让语文更加语文,让语文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