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之罪恶裁决网盘:李泰祥、三毛《橄榄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27:44
李泰祥、三毛《橄榄树》(2011-02-17 17:11:24)转载 标签:

杂谈

 《橄榄树》作为电影《欢颜》的主题曲,编曲沿用李泰祥贯常使用的古典弦乐,以吉他主奏,辅以吹管乐器、笛子、打击乐器里的铁琴,营造出一股淡淡的乡愁和忧伤的情绪,在齐豫独特的音质里、在人们的心里弥漫。 李泰祥评说“橄榄树”: “橄榄树” 非常能够代表我那个时候的生活和想法,表面上好像是青山绿水以及梦呀什么的,但它代表我年轻时代对美的看法——“美”就是漂亮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些惆怅的感觉。那时候没有办法写得很沉重,不过幸好也是这样。“橄榄树”代表了一个梦想,在这点上,那时候的写法蛮合适的。若是现在的话,可能会用很多画笔来形容它,但这样就失去了单纯美好。那时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梦想以外,也有暗示去追求很远很远的他方的一种向往。” 三毛评说“橄榄树”: “我的朋友李泰祥先生要我写一些歌词,他催着我写,我一个晚上写九首,其中一首就是“橄榄树”。因为我很爱橄榄树,橄榄树美。我的丈夫荷西的故里在西班牙南部,最有名的就是产橄榄。但是,我当时写“橄榄树”这首歌,是五百块钱就卖断了,今天我买录音带送朋友花的钱,比我得到的钱还要多。我今天不是要说我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说这首歌中有两句不是我写的,因为这首歌起初是卖给歌林,后来再转给新格,所以版权上有一些问题。这首歌我不会唱,好象有一句是“流浪是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什么的,我要声明一下,因为现在的“橄榄树”和我当初写的不一样,如果流浪只是为了看天空飞翔的小鸟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罢。” 齐豫透露三毛绝唱原名《橄榄树》原名叫《小毛驴》 即将在北京开演唱会的齐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演唱会上必唱的三毛绝唱《橄榄树》,原来的名字叫《小毛驴》。 “流浪和橄榄树有关系,就是跟三毛有关系,《橄榄树》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流浪,这是三毛赋予我的一笔颜色,也是我唱的第一支歌,那时候也正好是三毛她自己在流浪的时候,她写的时候其实不是《橄榄树》,刚交到李泰详老师手里的时候的词是《小毛驴》,她那时候去西班牙,有很多小毛驴在原野上奔跑,词是可爱的童诗一样的感觉,后来才决定把它改成《橄榄树》,橄榄树也是属于西班牙南欧那边很重要的一个象征,和三毛的状态结合起来,很容易想到流浪."
 李泰祥,一九四一年生于台湾台东县,阿美族原住民的清寒家庭。一九五六年考入国立台湾艺专美术印刷科,而后转入音乐科,主修小提琴,在校期间,他在小提琴演奏上表现突出,毕业后曾担任中国青年管弦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台湾电视公司交响乐团等的首席小提琴,及省立交响乐团指挥等要职。李泰祥的音乐创作是自学的,在校期间已在「制乐小集」发表其早年作品,然后自强不息达到今日的成就。一九七三年,李泰祥获美国洛克斐勒全额奖学金,及国务院交换计画学者奖学金赴美,至各大学音乐学院及交响乐团观摩研究。一年后李泰祥回台,即投入音乐创作的工作。这二十多年来他不断的创作,在国内外发表作品如﹕「大神祭」、「大地之歌」、「太虚吟」、「幻境三章」、「生民篇」、「运行三篇」、「张骞传」、「三式--气、断、流」、「棋王」、「山弦巢」等为代表作品。他的作曲家地位早已被肯定为台湾中生代的代表人之一。李泰祥的创作涉及各种不同规模、技法及风格﹔以规模而言,从室内乐至管弦乐、舞剧、歌剧等﹔以技法而言,从浪漫派调性至印象派调式、表现派复调与无调性,电子媒体音乐,具象录音带音乐等﹔以风格而言,从严肃的艺术音乐至通俗的应用音乐、流行音乐等,他的音乐作品多采多样,可说在台湾独创一格。李泰祥最可贵的是一方面不断的吸收国际现代音乐风潮心乍为创作自己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保存自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散发台湾原住民在音乐才艺上的芳芬。评审委员会评定为第二十届吴三连奖艺术奖音乐类得奖人。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