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ava是什么文件:【华裔诺奖得主简介】丁肇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08:00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娜堡,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丁肇中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5年在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后考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9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密歇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了两年,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获得福特基金会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升任全职教授,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2年夏他领导的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的发现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二人同获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5年丁肇中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7年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的美国工程科学学会埃林金奖章,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并荣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等,并被世界诸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和名誉教授职位;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