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籽能炒一下吃吗:对《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48:44

对《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在全球社会生活日益信息化、经济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英语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英语教学的中心应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知识载体的语言,英语也随着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而与时俱进着。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初中沿用了十几年的老教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于交际能力培养的牛津英语新教材的闪亮登场。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坚持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努力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转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惊喜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每一点惊喜,但同时我们也不断地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于是我们边探索边前进,在探索中前进,在痛苦中成长。现将我们对《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的一些感悟和认识向大家作一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如何解决词汇量对学生的压力
    我们盐城市使用的是Starter衔接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里没有学过英语,这套速成教材对他们来说有如cats and dogs,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和压力就是词汇量,而词汇是初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只有打好了词汇的基础,才有可能在阅读、写作等方面驾驭自如。在词汇量较大时,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重点检测基础词汇,对不同类型的单词,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避免学生负担过重,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音标和拼读规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检测单词时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单词竞赛;单词的中英互译;根据单词的首字母填空;短文选词填空;短文缺词填空等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知识来做事情,而不仅是学会一些词汇等。所以我们认为,进行教学和检查学生单词掌握的情况,应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不应以单词为单位。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应以句子为基础,整句学,整句用。多练句子,单词自然也学会了,而且还有利于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也是记忆在意义上有联系的东西要优于无联系的东西。检查单词掌握的情况,可以采用听写句子,回答问题,补全对话,看图描述方法进行。虽然费时间,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大有裨益的。
    二、如何处理超前语言现象
    1.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语法的依赖,特别是初一阶段尽量少引入语法概念,更不要对语法规则作系统的讲解 。比如课本7A上在Unit2里已经出现了过去时,在Unit2出现了一般将来时之类的语法概念,这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并不能要求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加以传授。英国外语教学家帕默(H.E.Palmer)认为: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技艺(art),而不是 科学(Science)。学习外语要靠多模仿,多练习,而不是靠多讲语法。即使学习语法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之后靠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如名词的复数,可以libraries,boys,babies,radios等词为例,每一类列出两三个词来,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然后再提供一组新词让他们来变换。一般不要一次将涉及变复数的所有类型都列举出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比教师讲解的规则更能加深记忆。在总结规律的同时,再辅以Children为例指出任何规则都是相对的。
    三、如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培养联想记忆的习惯。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外语的方法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初学阶段应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方法来学习第一批词和句子。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联想记忆的习惯。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后,就要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这些材料。但不是对已学材料的简单重复(当然重复也有必要),而是有机地重新组合,使孩子们在脑中所储存的语言信息也做频繁的再组合。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每个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组合的新句子多,哪怕是简单的替换也应给予鼓励。还可比赛看谁将课堂上学的东西运用到课外实际的多,目的是促成一种学习外语的小环境。
    2.增加通过视觉获得记忆信息的比重。改变单一通过听觉系统学习语言的状况。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手段普及的情况下,应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来激起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与热情。这无论是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积累上,还是在检查学生的词汇记忆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3.提倡背诵课文。由于许多班级生数多,每个班级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仅仅在教师们指导下的课堂上所作的pairwork是很难达到增加学生语言输入量的目的的,学生缺少口头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机会,课后更缺少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的背景,那么背诵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要提倡出声背诵,这对于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都有很大作用。
    4.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用笔写。写作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单词、句型、语法等知识,而且还能够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比如,在学了7B第一单元Dream home(梦想家园)之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理想中的家园,所以在他们的习作中充分展示了非凡的想象力,积极运用各类词汇、多种句型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描绘的应有尽有,栩栩如生。大部分同学还绘制了插图,更加直观地展示了自己心爱的家园。然后让他们以4至5人为小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这种小组活动,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语言输入量,除了自己的一篇习作之外,可以阅读或欣赏到小组内其他人的3至4篇;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每组推选出1-2篇公认为优秀的习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有了这种激励方式,同学之间无形地产生了一种竞争,都想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激发了他们挥笔一试的勇气!
    四、如何因材施教,给学生信心,减小两极分化
    边巩固,边新授,稳打稳扎,夯实基础,减少差生面,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我们的做法是:
    1.对知识点分层处理
    A层是最基本的知识,要求学生人人掌握
    B层的知识要求稍高些,鼓励学生掌握(A、B层次内容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及练习中为重点)
    C层是课本上出现的较难知识,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掌握,课堂上也不重点处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钻研。
    2.合理分层布置作业
    如机械抄写,默写课文,坚持每天跟读磁带,建立读书卡,用重点词汇和句型造句,模仿课文写作,从学生作业中收集典型错误,作为改错作业等等。
    3.做好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评价中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可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五、如何调整教学方法
    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寻找更合理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对教材应有全局意识,不能孤立地分析、教授每课书。第三,优化教学环节,将任务性教学落实在每一节课上。实践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我们对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解和做法。
    1. 让活动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新教材在编排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前两次英语教材都是“结构式”的,而这次变成了“版块式”,这样体现了学生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开口说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形式多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比如每节课的Revision可以让学生自由挑选他们喜欢的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也可以就上节课的话题或内容进行Free talk,等等……新授部分要尽量多创设情景,展开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 “学中用,用中学”
    2.坚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由于新课标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创造者,这样课程就是开放的,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思考,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探究、验证、思考,成为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通过很多劳动来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比如:查找资料,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如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容易掌握的问题、练习,辩论、小品、话剧等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等等。如:上Halloween话题时每个班级都组织了庆祝Halloween模拟活动,虚拟一个真实的情景进行语言教学等,这对教师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集体的智慧是无比的。因此,要想提高整体战斗力,我们必须强调同备课组的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交流的灵感启迪等。我们的做法是: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必须仔细研究教材,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相关资料;确定讲授方法,包括创设的情境,那些人物的设置等等,制作一个大体上的课件;划分好单元教学课时,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以及统一课堂作业等。集体备课时,大家再对主备人提出的各项加以讨论和补充,同时交流各种教育教学的信息。我们学校的教研气氛很浓,每学期都举行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比如“而立杯”教学竞赛课,“五四杯”教学竞赛课,“新秀杯”教学竞赛课,每周组内挂牌课等,人人参加听课和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在这些杯赛课轰轰烈烈的开展和推动下,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也获得专业成长。
    3. 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教学目的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否则容易形式化——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探索、改进和创新,同时融入课改的精髓,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4.对于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感悟和认识
    在2005年盐城市实验初中初一英语优质课比赛中,我校徐霞老师上的一节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一是因为她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语音纯正、动听,教态亲切、自然,再加上徐老师长相美丽大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整堂课设计合理紧凑,生动活泼,突出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学效果明显。毫无疑问,这里面同时也凝聚了我们学科组、教研组集体的智慧,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观。
    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是《牛津初中英语7A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Comic strips & Welcome to the unit。其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有关“饮食”的词汇,并学会用多种方式准确地表达个人意见和喜好。我们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理念,整节课从导入、主体教学到任务的完成都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并且设计阶梯成任务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各个微型任务的过渡自然得体,学生始终通过完成任务学习语言,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喜悦,来实现轻松导学——点拨——任务——评价的教学策略。下面通过对这节课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感悟和认识。

    感悟之一:一堂课要想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引入本课情境的导入设计相当重要,它必须贴近实际生活,旨在激起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开口欲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较真实的语境下,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其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这节课一开始的Warm—up talk 就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与学生聊天,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策划: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come to Jianhu. I hear there’re lots of nice things in Jianhu. What are they? Can you tell me? 这就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热情好客的建湖学生说到了许多,这时呈现两张图片:一张是森达皮鞋,一张是烟花,并趁机表扬建湖人: These things are famous in Yancheng, in Jiangsu even in the world. We’re proud of you! 然后老师话锋一转:When do we usually see the fireworks? 同时打出图片,帮助学生搜索到National Day 和New Year’s Day, Chinese New Year 等,继而定格在 Chinese New Year,问 Are you happy at Chinese New Year? Yes, because you can see the fireworks. What else makes you happy? 又是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说到“ We don’t have to go to school ”“ Play lots of games ”“ Get packets with money ”“ Eat lots of delicious food ”…… 紧追着问“ What do you usually eat? ”这样既扩展了师生间感情交流的渠道,同时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饮食”的词汇和话题。

    感悟之二: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并且设计阶梯成任务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节课的教学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精心地研究和挖掘,本节课是从本课时的第二部分Welcome to the unit着手教学的,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并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活化教材,研究挖掘课程资源”的要求。
    导入新学词汇以后,我们立即安排一个游戏:模仿“幸运52”竞猜“饮食”词汇,每组两个同学,第一个同学背对屏幕站好,另一个同学用英语描述屏幕上出现的食物,让第一个同学猜,这正满足了初中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和要求,何况游戏形式本身就喜闻乐见,他们反应热烈,踊跃参与,都有想表达的欲望,有的学生甚至连说带比划,有的只要能说出关键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又达到了巩固新学词汇的效果,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并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运用语言的环境,我们安排的下一个环节是机械性的模仿操练:根据屏幕上的表格模仿老师给出的例句:Do you love/ like/ dislike / hate……? 来猜一猜老师喜爱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和讨厌什么。然后是借助于书本上的这张表格,每位学生在自己 love / like / dislike /hate 的食物栏里打“√”,再进行chain practice“--- Do like … ?”“--- Yes, I do.”“--- Do you hate … ?”“---No, I don’t.”等等。然后自然升级到小组调查统计, 并且每组选派一个能力较强的同学向全班报告。在这种氛围中,小组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提供给大家,同时必须认真聆听别人提供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最后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些近似真实交际的活动中,学生头脑中所存储的语言材料,如表达法、句型结构、语法规则等,都被激活并动员了起来,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才成为了一种载体,用以交流情感,解决实际问题,这为他们将来进行社会真实交际积累了经验,作好了准备。以上这个任务环的设计绝大部分是针对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我想这是本课任务的第一步,所谓的“模仿教学”。第二步是针对中等生的,也就是接下来的听对话录音、回答问题以及表演对话、叫卖食品等。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借助课本或其他的帮助就能独立运用了。第三步是针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他们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以安排的活动是:一是为即将到来的生日购物,给妈妈留张便条,告诉妈妈你喜爱、喜欢、不喜欢、讨厌的事物,以便让妈妈着手准备。二是Discussion: How to be healthy?这就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此乃所谓的“实践教学”。由此看来,人人参与活动就是这样实现的。

    感悟之三: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运用学生的所学来实现轻松过渡,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要自然贴切,指示明确,操作性强,学生能够在意思明了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这样老师的导语对学生的交际过程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就是在分析教学主体状况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整合教科书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就像施工的图纸,这种过程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不能更改,不能变动,也谈不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只是各个片断的展示。按照新课程标准理论,教学设计具有预设成分,但它是动态的,教学过程还要“生成”许多设计,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教学过程之前的“前设计”,更要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设计”。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能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能力。
    新课标下的老师就应该具备这种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我们这节课整堂课从导入、主体教学到任务的完成都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自然贴切,指示明确,没有一点脱节和冷场的感觉。这里仅举几例:在模拟“幸运52”竞猜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看着屏幕上的蛋糕图片,老师这样说 “ I dislike cakes. But what food do I like,what food do I love,what food do I hate? Do you know?”学生回答“No.”老师接着展示一张表格,说“Here is a table about my likes and dislikes. You may ask me like this:Do you love…?Do you like…?Do you dislike…?Do you hate…?”学生很容易地进行下面的机械模仿,老师同时在屏幕上的表格里打“√”。紧接着老师说“This is my likes and dislikes. What about your likes and dislikes?You all have a table in your book. Put a tick first and then we’ll have a talk with each other.”自然过渡到chain practice:“ I like…. What food do you like?”然后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survey上,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We know what he likes. We know what she likes. Let’s make a survey: See how many students in the whole class like the food on the blackboard.”接着为了降低难度,老师给出例子,Do it like this: You’re in a group. Who’s the head? The head asks:“ Who likes apples? Put up your hands.” Then write down the number.调查活动结束后,小组长进行汇报,老师同学一起计算总结,继而导入新学对话。e.g. 17 students in our class like apples. 35 students in our class like hamburgers. Is it good to eat too many hamburgers?  So don’t eat too many hamburgers. From the survey we know many of you like…. But what does Eddie like, do you know? Let’s listen to Eddie and Hobo’s dialogue and then find out the answer. OK? 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学生的所学来实现轻松过渡,同时老师的导语对学生的交际过程起促进作用。

    感悟之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最终离不开留在黑板上的印记: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板书设计得好,能起到导航、巩固、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更有利于使学生主动探索语言。
    我们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新颖别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黑板左边是贴画和调查统计、中间是新授句型、右边是新授单词。有特色的是:单词不是罗列呈现,而是有目的的归类呈现,在sum up时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将词汇教学也进一步升华,把本来较为零散的词串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