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发白雪姬同人文光木:倾城狂欢半月许 人神共耀一年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06:25
  倾城狂欢半月许 人神共耀一年春

  ◆正月初一满街走,出外辞岁会亲友

  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后之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拜年也称“辞岁”。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除上述情况外,民间的互相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对同事、朋友礼节性的拜访,对人家欠情的作感谢性的拜访,对左邻右舍平时常有交往的作串门式的抱拳说“恭喜发财”等。 那年月,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三叩首。叩头方式旗人、汉人亦有不同。旗人只叩头不作揖,而汉人在叩头前后均作揖。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

  在京郊农村,有的主人虽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谢。如系平辈受拜之家,须择日回拜。

  清代的官场中,对拜年较为重视,为了不徒劳往返,便举行“团拜”。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较强,民国之后更为盛行。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各单位、团体、工厂等,每逢春节,除举行会餐外,还有团拜之风。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沟通感情,是件好事,但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现在社会发展了,从手机短信拜年到微博拜年,互不耽误,有发展之势。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午必备 “元宝汤”

  无论是商家店铺,还是普通家庭,这天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将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印刷品焚化。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有实力的大商号,这天的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大发红利。 财神是谁?说法不一。都是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来路自然不同,但财神基本应属道家范畴。

  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被自己娘家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亲拜年。

  ◆初三初四逛庙会,吃喝玩乐好热闹

  除了外出拜年,大人们还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年当中最热闹的娱乐活动,除了品尝各种小吃以外,大人们少不了给孩子买几件牛儿喇叭、濮濮噔儿、耍货什么的……

  ◆“破五”一到禁讳消,筹备开市求吉兆

  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太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破了禁讳,所以称为“破五”。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天,商号筹备次日开市。第二天凌晨,掌柜带领伙计们“送神”,上香、烧百分,将纸钱、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开市大吉”正式营业。

  ◆正月初七人胜节, 庭院煎饼谓“熏天”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说,天地万物出生的次序,分为鸡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正月初七天气晴朗,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正月初七人是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民间此日要吃春饼、盒子菜,并要在庭院里摊煎饼,谓之“熏天”。

  ◆正月初八燃灯盏,诸星下界供清茶

  为“诸星下界”日,人们于此日祭星,谓之“顺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文/林畹

         ----原载2012年1月21日《北京青年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