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er和太太:满城粥香始为信 筹里忙外都为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13:35
  满城粥香始为信 筹里忙外都为年

  ◆腊八粥香四九城

  这天,老北京人家家泡“腊八蒜”、熬“腊八粥”,随着满城飘散“腊八粥”的香气,四九城处处弥散着就期盼过年的氛围。有一句民谚:“送信的腊八粥”,从喝腊八粥就算进入过年倒计时的程序了。佛教称“腊八”为“成道节”,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纪念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于是就形成了喝腊八粥的习俗。民间熬制腊八粥除了供奉佛祖外,还在亲友邻里之间相互馈赠,以表示传递春天快到了的喜悦。大户人家往往会将熬制好的“腊八粥”,送与路人,广结善缘。在老北京还流传着一个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祭灶过“小年”

  这天祭灶,老北京人称为“过小年”。各家买糖瓜、祭灶,捎带着开始置办年货。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祭灶这习俗当代人了解不多。过去是每家每户都在要灶台正中供奉着“一家之主”的灶神,俗称“灶王爷”。据《淮南子》所载,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祭灶最早称为“纪灶”,纪念发明用火做出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灶神,到近代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风俗。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为了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故各家各户要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仪式。

  人们在灶神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黑豆,还有其它供品,送灶神爷“上天”。关东糖是送给灶神吃的,灶神吃了粘糖,让他少说不好的话,只说“甜甜”的话。供桌上的竹马也是为灶神准备的,上天路途遥远,让灶神骑马去。而清水和黑豆是为竹马准备的,让竹马吃饱喝足送灶神上天。从这些祭品可以看出,人们期盼灶神保佑全家人来年平安吉祥。

  ◆二十四 扫房日

  就是为了更好的演绎除旧迎新,把旧一年的积秽全部除掉,迎接新的开始。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二十五 贴窗户

  过去老式的住家窗户少有玻璃,全糊高丽纸。人们在这一天里,把旧窗户纸全撕掉,换上新的。有条件的家里还贴上喜庆的大红新窗花。

  ◆二十六 炖白肉(另一说是磨豆腐)

  人们把买来的猪肉、牛肉、羊肉上锅炖,熟了以后,放在院子的缸里,盖好盖子等待过大年时吃。

  ◆二十七 宰公鸡(另一说是洗旧疾,就是要好好洗澡)

  家家把买来的或家养的小鸡宰杀,上锅炖,以给过年这几天做准备。

  ◆二十八 把面发

  这两天是发面蒸馒头的日子,过去蒸馒头讲究一下就蒸一水缸,为的是过年这几天省事。不像现在,随时到外面去买。

  ◆二十九 蒸馒首

  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蒸馒头,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面食。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还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腊月的商业“潜规则”:腊八这天,对老北京的生意人还有一个实际意义。各买卖铺户一大早,就派小伙计们到各家各户把欠账单送过去,意思是:到年底了,该结账了。

  腊月二十三糖瓜吃了,年货备着呢,要账的开始上门了。因为从这天正式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是一定要把账还上的。可一旦到了除夕,爆竹声一响,饺子一下锅,就不能提要账的事了,一切都得等到过完年,正月十五以后才能办。这就是民间流传的那句话:“送信的腊八粥,要账的关东糖,救命的年夜饺子。”

  从今天看来,这种“潜规则”依然具有很浓郁的人文情结,过年为大。

    文/林畹

         ----原载2012年1月21日《北京青年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