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fun文章区改版:扶贫“双到”硬措施带来硬成效 “三场硬仗”巡礼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1:34

扶贫“双到”硬措施带来硬成效

我市全力打好“三场硬仗”巡礼之七

梅州网  http://www.meizhou.cn/  2012-01-21 08:49:36   来源: 梅州日报 欢迎订阅梅州日报手机报 请发送mz 到106585772,每月5元。不仅仅是新闻,更多的是实用生活信息。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打硬仗·创佳绩 回顾2011]

●本报记者 罗娟娟通讯员 周芳文

  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让贫困村、贫困户重获新生的交手仗。2011年,作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攻坚年,有551个贫困村、44315户贫困户的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以打硬仗的要求,采取硬作风、硬措施,确保各项帮扶工作取得硬成效。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25.36亿元 (含各级帮扶单位筹集资金、财政项目资金、扶贫贷款、社会赞助和投资资金),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2335个,帮扶贫困户项目近6万个,全市已有九成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九成贫困村摘掉“贫困帽”。

  强经济促发展,九成贫困村成功脱贫

  在省政协办公厅挂钩帮扶的兴宁市叶塘镇石新村,“山上油茶、山下桑蚕、庭院养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正日渐成熟:2000亩疏残林地、火烧迹地变身高山油茶基地,预计挂果后每户可增收8000元以上;山下田地也种满桑苗,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蚕种、蚕具、蚕药、技术、收购等“一条龙”服务,每户种植户年可创收4500元以上;贫困户庭院内鸡鸭成群,处于脱贫临界线的62户农户着力发展养鸡、养鸭、养猪、养牛等养殖业,预计每年户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在我市,像石新村一样靠科学种养、发展特色产业摘掉贫困帽的贫困村不胜枚举。

  梅州山多地少,如何发挥山林优势,提高土地含金量是发展产业帮扶的关键。为此,我市积极开展“扶贫—绿色行动”,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金柚、茶叶、油茶等特色种养业,组织近300家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帮扶单位+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帮助500多个贫困村、约1.94万户贫困户解决技术、资金和销售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引进广东青年志愿支农博士团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举办77期培训班,对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116个贫困村1.32万户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新成立合作社64家,建立了“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贫困村”的共建基地53个、农超对接基地23个、大豆等扶贫主导产业带12个,基地面积达1.94万亩,初步走出了一条 “科技帮扶+企业合作+基地带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产业扶贫模式。为进一步规避农户发展种养的风险,我市还借助中国移动公司的信息平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产业扶贫信息指导平台,长期、定时、免费向农户发送农事指导和市场需求信息。目前,加入平台的农户已超过16万户,其中贫困村贫困户3.86万户。特色产业帮扶多管齐下,如今,全市已有50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抓培训帮学技,劳务输出年增6.2亿元

  在梅江区,记者了解到,该区专门制定了免费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农口、畜牧等区职能部门负责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贫困户劳动致富技能,帮助贫困户就地转移就业。

  “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把推进学技帮扶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手段,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据统计,我市在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中,依托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或在贫困村兴办工业项目250个,培训13.17万人次,输出4.5万人,劳务输出年增收约6.2亿元。

  纾民困保民生,保障帮扶有成效

  在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过程中,各帮扶单位把民生建设放在首位,为贫困户购买 “新农合”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村收入住房改造建设,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目前,全市贫困村全面完成2012年贫困村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任务;新增纳入低保651户,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低保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紧紧抓住被定为国家和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市的机遇,通过财政扶持、单位资助、社会赞助等形式,投入补助 资金9100多万元,帮助28892名贫困老人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贫困老人总数的101.85% ;16713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告别危房,搬进新居。同时,各帮扶单位还大力完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优化贫困村发展条件和人居环境。至去年底,贫困村新开通硬底化道路2266.41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受益面积24.06万亩,新增解决饮水安全12.56万户,帮助建设文化卫生设施2894宗,有效地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配班子强督查,稳定脱贫有后盾

  要把扶贫工作进行到底,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竞争性选派驻村干部,从40周岁以下、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优秀正科级干部中竞争性选派20名驻村干部;从优秀副科级及以下干部中竞争性选派99名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担任所在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时,利用村级换届的契机,把能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

  为确保 “双到”工作取得实效,我市专门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直30个主要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挂村到户,为各级帮扶单位建立平台,统一谋划主导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农村住房改造、加入养老保险等工作,形成了地方党委、政府与各级帮扶单位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我市还成立6个指导组,各分片包干1个以上县(市、区)和20个市直单位,并由市纪委牵头组成专项督查组,将各县(市、区)和市直指导协调单位的任务安排列入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全程跟踪、监控,不定期督查督办。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开展三次以上的专题视察活动,让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接受全方位的监督。

相关专题:打好三场硬仗 突破三项重点 实现一个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