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临漫画 发烧胃疼:清代上驷院绰班处与“挟气功摸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30:20
清代上驷院绰班处是清廷御用正骨按摩医疗兼教学机构。“绰班”一词是满词,译成汉语就是“正骨医生”,“绰班处”即“正骨处”。

    明未,占乱频仍,清兵入关问鼎,满蒙八旗兵善骑射、相扑,常发生坠扑跌折、关节脱臼及箭矢伤等,均由随军的蒙古医生负责治疗。蒙古医生中最著名者为绰尔济·墨尔根。墨氏,蒙古人,“善治伤,有中矢重毙,为拔镞、缚敷良药,寻伤愈。”墨氏为清代蒙汉绰班御医之鼻祖。

    清康熙十六年改阿敦衙门为上驷院,主要任务是为清朝宫廷驯养马匹,为数众多的领侍卫衔的蒙古医生亦属上驷院管辖,其主要职责乃是为大内人员正骨医伤。据考,上驷院绰班处正式成立时间当在道光初年。

    由于上驷院绰班处御医均是待卫出身,武功、气功根底深厚。而武术、气功与中医伤科息息相关,所以在其军阵骨伤医术和秘方捷法中,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这些在乾隆七年成书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所记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为蒙、满、汉历代正骨医生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以乾隆年间的爱新觉罗·伊桑阿为代表的“绰班”御医,对此卷编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骨心法要旨》所阐述的学术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上驷院“绰班”御医“正骨心法学派”的诞生。其学术思想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为理论经典;2.重手法,辅药物,法药并举;3.摸法为纲,八法相辅相成;4.功法、功力并重;5.技巧与功力并重。“绰班”御医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练功法和练功器具,对功力的要术有一定的标准,只有功法正确,功力才能练成。功法包括:意念功、站桩功、指力功、掌功、臂力功等等。

    伊桑阿对于“摸法”尚有如下论述:“周身是脉,动而者阳,沉静者阴,触而有感,感而有觉,觉而有知,知而有信,信而有息。”此处所言之“脉”不是传统的中医“脉诊”之脉,而是指周身之经络和筋脉,以手摸之判断病情。要掌握这种“摸法”,首先要求医生掌握气功,才能在摸诊时感觉到患者的经络是否通畅,筋脉的动与静是否正常。此“挟气功摸法”练法详见《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卷三十五。

    在掌握“挟气功摸法”的基础上再掌握《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释义”中的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爱新觉罗·伊桑阿有关“挟气功摸法”的整体动态诊病的学术思想对清代上驷院绰班处以及以后历代御医产生深远影响。至清末,绰班处著名御医夏锡五(1880-1960)和文佩亭仍牢记伊桑阿所传口诀和功法,尤其夏锡五先生更在此基础上独创了“松山堂”气功法。强调“心”对手法和功法的导引作用。

    1938年夏季,夏锡五先生在北京朝阳门内北小街宝玉胡同14号悬壶济世。文亭先生也在京师开诊,作为当时仅存的绰班处御医,他们共同的心愿是将绰班处的正骨学术思想和手法、方药传于后世,造福于民。一个偶然的机会,夏锡五先生曾将修炼“挟气功摸法”的口诀传于当时年仅18岁的解佩启先生,并教会其功法,解佩启先生至今铭记并感念夏老的传授之恩。其后,夏锡五先生又将松山堂气功功法,传授于吴定环、冯羽、郭宪和、周玉宗先生。

    清上驷院绰班御医正骨心法学派的正骨手法,既适合平时医伤应用,又适合在恶劣环境及拼杀捕搏斗的战场应急为用,此宝贵医学遗产,实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研究。 (文章出处:当代中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