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甜的galgame:中医文献隔附子饼灸治疗痛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9:49
隔附子饼灸治疗痛经
作者:单永华
关键词:隔附子饼灸 针刺 痛经 经血 前列腺素(PGF2α)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隔药灸疗法治疗痛经,并对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经血前列腺素(PGF2α)水平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0例患者随机分成隔附子饼灸(下简称隔药灸)组和针刺组各35例。隔药灸组:年龄17~40岁,病程3个月到10年,其中原发性痛经28例,继发性痛经7例。针刺组:年龄15~38岁,病程4个月到7年,其中原发性痛经30例,继发性痛经5例。
1.2检测方法
在70例患者中随机选30例,在治疗前的经期第2天采经血做PGF2α测定。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再做经血的PGF2α测定。
2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医治疗痛经的临床指导原则”。
原发性痛经:(1)初潮后1~2年内发病,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妇女。(2)经期或行经前几个小时开始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疼痛性质属于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以小腹疼痛为主,伴腰骶部酸痛,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3)妇科会诊或肛诊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痛经:(1)初潮后大于3年。(2)反复盆腔炎发作史。经前疼痛以钝痛或夹杂着痉挛性、撕裂性疼痛或绞痛为主。范围广,可延续到整个月经期,至经后消失。(3)妇科检查有明显的生殖器官病变,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3治疗方法
3.1隔药灸组
取穴:(1)关元、气海;(2)次、十七椎。
方法:将艾绒2克做成底座直径为2cm,高2.5cm的椎体状,置于附子饼上施灸,每穴灸5壮,以皮肤发红为度,两组穴交替使用,每天1次,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止治疗,治疗3个疗程。
3.2针刺组
取穴:同上
方法:选用26号2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刺入上述穴位1.5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1次,以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止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
4治疗效果
4.1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治疗痛经的临床指导原则”。近期临床治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末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4.2治疗效果
(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分类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隔药灸
原发性痛经
28
17(60.71%)
4(14.29%)
5(17.86%)
2(7.14%)
92.86%
继发性痛经
7
0
2(28.57%)
2(28.57%)
3(42.86%)
57.14%
35
17(48.57%)
6(17.14%)
7(20%)
5(14.29%)
85.71%
针刺
原发性痛经
30
14(46.67%)
2(6.67%)
4(13.33%)
10(33.33%)
66.67%
继发性痛经
5
0
1(20%)
1(20%)
3(60%)
40%
35
14(40%)
3(8.57%)
5(14.29%)
13(37.14%)
62.56%
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治疗前后经血前列腺素(PGF2α)含量变化(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经血PGF2α含量变化
例数
PGF2α(ng/ml)
治疗前
30
334.9±35.2
治疗后
30
158.1±20.7
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PGF2α含量与治疗后经血的PGF2α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说明患者经血PGF2α的含量在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其平均含量趋于正常。
5典型病例
秦××,女,18岁,未婚。1997年4月初诊。诉有痛经史5个月。每次行经时,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持续1小时左右,伴腰骶部疼痛,经量略少,色暗红,神倦,畏寒肢冷,苔薄白腻,脉细。服用止痛药无明显疗效。初潮在16岁,妇科检查和肛指检查都正常,诊断为原发性痛经。实验室检查:治疗前经期第2天,经血PGF2α:347.2ng/ml。四诊合参,证属寒湿内停,胞脉瘀组,治拟温经散寒除湿,行气化瘀止痛。用附子饼加艾灸。取(1)关元、石门,(2)次、十七椎,每穴5壮,每天1次,两组交替使用。治疗1疗程后,经期无痉挛性疼痛,神疲感消失,无畏寒肢冷。继续巩固治疗1疗程;治疗后:3个月经周期后,经期第2天经血PGF2α:151.3ng/ml。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6讨论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系指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目前,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认为痛经是“不通”、“不荣”所致。气血瘀滞,肝气郁结,寒湿内停,客于胞宫,则“不通则痛”。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冲任空虚,胞脉失养,则“不荣则痛”。西医认为痛经与精神、心理、体质、内分泌、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缺血、缺氧,引起子宫痉挛。在经期子宫内膜释放过度的前列腺素(PGF2α),其作用于子宫肌层和血管,引起强烈收缩产生疼痛。总之,凡有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的都可发生痛经。
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治疗原则以调整冲任气血为主。关元、气海穴属任脉,为元气所藏,为十二经之根本;膀胱经的次和经外奇穴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有效穴。隔药灸是利用艾绒易于燃烧,火力温和,其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其辛能发散,苦能泄热,温能行气活血,热能胜寒,又因其气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诸经,启闭开窍,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加上附子属辛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药物与火同灸,借助火力以升药力,使灸火药力直达病所,从而加强了艾灸的作用,以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理冲任,理气止痛。同时,隔药灸刺激穴位,产生热效应,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并通过神经的传递,解除子宫的缺血、缺氧状态,增加子宫的血流量,减少子宫收缩,起到解痉止痛作用,并能使前列腺素(PGF2α)水平下降。结果显示,隔药灸的疗效优于针刺(P<0.05)。《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艾灸有特殊疗效,其温经散寒作用优于针刺,可补针刺之不足,凡针刺无效时,改用艾灸法,往往能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隔药灸是一种理想的无痛疗法,并有比较可靠的远期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与前列腺素(PGF2α)的周期性改变有关。此产生于子宫内膜中。PGF2α在子宫内膜中的含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在排卵期至月经期PGF2α。达到峰值。它促使子宫肌肉收缩,振幅增大,频率增加,节律混乱,子宫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下腹部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疼痛。所以,痛经与前列腺素(PGF2α)有关。本组检测30例患者经血中PGF2α的含量在经期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经血中PGF2α的含量接近或在正常值范围内。从而说明两组方法,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均可调节患者经血前列腺素(PGF2α)的分泌,锊除子宫痉挛性收缩,使子宫的血流量增加,达到止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应宽,等.新编实用妇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医治疗痛经的临床指导原则.中国医学报,1989,4(2):70.
[3]张亚平.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5;(2):83.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洪钰芳 刘坚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上海,200081) 指导 单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