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泡水的功效与作用:释“高、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3:24
我要是用肯定的语气告诉你,说“高、厚”这两个汉字是一对反义词,你一定会感到迷惑不解的。因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里,“高”和“低”、“厚”和“薄”才分别是一对反义词呐。即便说“高、下”是一对反义词,也还算勉强说得过去,唯独说“高、厚”这两个汉字是一对反义词的话,就让你觉得太有点儿不可思议了吧!

       “高”在今天的常用义就是指由下至上距离较大,向上离开地面较远的一种状态。它不是某个具体物的确指,而是一种抽象化了的泛指。

                      

       《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清人孔广居《说文疑疑》曰:“象楼台层叠形,Λ象上屋,冂象下屋,口象上下层之户牖也。”

       许慎所说“象台观高之形”,叫我理解就是“象高台之上还建有高观的如此这般的高的情形”。“观”是一种较大较高的古代建筑,如庙观、道观等。孔广居把它看成是上、下两层屋的叠加,并且上下两层都有户牖“口”。显然孔是比照小篆字形解说的,略异于徐说。我查了一下较准确的资料,上面截图中的甲骨文字形来源于“乙一九〇六反”。另外还有“前一、三四、七”和“甲一六一一”,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均较大。

       综合揣摩其各种古文字字形,我发现把“高”字中的“口”看作是“户牖”有点儿太牵强了。它的形状及其所处的位置与户牖都不太相符,因此说,它表示的并不是什么户牖。不是户牖,那它又会是什么呢?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非得是“台上有观”或“屋上建屋”才能算作“高”吗?单层的事物中还有可称得上“高”的吗?那大树、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山峰等等,这些名副其实的“高”还能包括在这个叠加意义上的“高”的范畴里面吗?因此,我断言:孔广居和许慎对古“高”字的解说都是错误的,他们都走了偏路。

       那么,怎样才能理解古人,和古人对上话呢?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今人要想比较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古人本来的真实意图,我们就要抛却我们过去曾经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虚荣心理,脚踏实地地尊敬古人、信服古人!不走偏,不搞怪,深入细致地领略我国古代先哲圣贤们一贯追求浅显、简洁、朴实、缜密的特有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我是这样解读甲骨文或金文的“高”字的——

       下面的“ 冂”表示的是大地地面,它的上面立着一个柱状之物,再上面的“ Λ ” 也并非屋顶,而是作为一个箭头状的指示符号“↑”使用的。“ 冂”里面的“口”字多是采用了上面拖着尾迹的凹槽状的“口”字字形,因而说它不是“户牖”,而是矗立的柱状物影射在地面上的“影子”,它是用来进一步引导提醒文字使用者的联想思路的。

       在“高”字的这个造字理念的基础上,人们把其中的“平面”和“柱子”分别想象成矛和盾,依照这个思路人们又造出了一个动词“搞”,用来表示“戏耍、作弄”等一系列类似情形的动作关系。

       利用“高”的本义造了个“篙”字,表示长长的撑船用的竹竿。利用其本义造了个“稿”字,用来表示较高种类的农作物的禾杆。利用其本义造了个“镐”字,表示有较长木柄的铁质类的工具。

       利用“高”的引申义造了个“膏”字,表示从肉类中提炼出来的油脂,或类似于油脂的稠糊状黏液。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厚”字。

                       

       《说文》:“厚,山陵之厚也。从?从厂。垕,古文厚,从后、土。”今人解释“厚”字就有点像是说书演绎侃大山,居然说像是一个敞口的酒坛,假借酒味的醇厚来表示物体的厚薄之意。这显然是颠倒了汉字的引申义与本义的传导关系。事物的厚薄是其本义,而酒味的厚薄只是它后来很晚才出现的引申义。

       理解了“高”字之后,再来理解“厚”字,简直就如探囊取物般易如反掌的事了!它就是一个倒写的“高”字。造字者又怕纯朴憨厚的世俗之人一下子难于理解,便又添加了一个“厂”字框,进一步提示该字就是由已有某字的转折、翻转而成的。它与“高”字所表示的意思,在方向上刚好相反。“高”的观测方向向上,“厚”的观测方向与它恰恰相对,是向下的。

       《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