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的图片:释“泉、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35:58
你喜欢汉字吗?汉字可是咱历代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今天使用着的汉字是从我国远古时代的古文字通过历代人们的无数次的创造添增、修改完善而演变进化过来的。

       根据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我们知道,人类的思想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逐渐上升地发展进步的。因而,我们就可以初步地推断:越是远古的文字,就越是感性的、简单的、浅显的,就越是容易理解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泉”字吧——

                               

       《说文》:“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亦作洤。”桂馥义证:“水原也者,《一切经音义》十二:‘水自出为泉。’”

       “泉”字的甲骨文字形大致有三种。外围都有一个蘑菇状的外壳,只是其内部不同。“前四·一七”里面是一个加长的大写字母“T”,“甲九〇三”里面是一片水珠,“后下三·六”里面是“T”和水珠的组合。

       综合来看,甲骨文“泉”字就是象形地表示一股蘑菇状的水柱,因而它的本义就是涌泉、喷泉,就是从地下冒出、到上面散开来的水柱。这是最常见泉水的普遍情形了,后来意义扩大至包括各种情形的泉水。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一切经音义》所说的“水自出为泉”是非常正确的。《说文》所说:“泉,水原也。”就有点含糊其辞了。其所言“象水流出成川形”更是看走了眼啦!较早的例子有:

       《易·蒙》:“山下出泉,蒙。”

       《左传·隐公元年》:“若缺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后来,“泉”又假借为钱币之别名。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泉,借为货泉之名,取其流布也。”其所言极是。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和“泉”密切相关的“原”字吧——

                                

      《说文》:“原,水泉本也。从泉出厂下。”段玉裁注:“灥,乃古文、籀文也。后人以原代‘高平日邍’之‘邍’,而别制‘源’字为本原之原,积非成是久矣。”

       今人高鸿缙《中国字例》:“原,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

       我认为,段注就是在舍本逐末地兜圈子。许慎是目光太有些呆滞死板了,他的“从泉出厂下”是根本就没有看懂汉字中的虚实。高鸿缙所言“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也只是用今语来阐释一下许说儿的并没有什么个人创建的“人云亦云”。

       我们今天要想比较准确地看懂古文字的“原”字的造字理据及其本义,首先应该对它进行一下拆解分析。不难看出,“原”字是由“泉”字和一个“厂”框组合而成的。叫我看,这里的“厂”字框既不是什么石岩石穴,也不是什么悬崖峭壁,它只是一个表示一种指示意义的“虚”的义符。

       我在前面讲“高、厚”的“厚”字时,就已经讲过了,“厂”字框一般表示反方向的、从上向下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厂”字框就可以看做是“下”字的一种变体。“原”就是“泉之下也”。配音yuan,也就是“元”,就是“头”的意思。

       因此,“原”就是指泉水的再往里、往后、往下的更深一步的源头。“泉”是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可见的表面的源头,而“原”却又是“泉”的更上游、更深入的不可见的根本上的源头啊。较早的例子有:

       《礼记·孔子闲居》:“必达于礼乐之原。”郑玄注:“原,犹本也。”

       《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