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调出图层面板:天各一方:盘点被人为分割的中国稀世文物(图)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50:47
 在历史留给我们的众多瑰宝中,有特殊的一种--失群文物。它们或者本是一件,却被野蛮分裂;或者本是成双,却天各一方;或者本是一套,却流落在世界不同的角落。

       离散的稀世珍宝·双羊尊

       羊的造型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吉祥安和的寓意,这是一对被离散的双羊尊。


  

 

图1

    图1这件双羊尊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由两只背部相连的羊组成,羊角弯曲,羊背相连,托起尊筒,双羊共用四角,展现出写实又浪漫的艺术风格。有意思的是,羊的身上长的不是羊毛,而是鳞片,且羊腿上还盘卷着一条向上飞腾的龙。

图2

        图2这件类似的双羊尊则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的双羊尊比较,两件羊尊的艺术风格如出一辙,只是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双羊尊羊角大而弯曲,颌下有勾曲形棱脊作为羊须,显得更为雄壮威武。而日本所藏的双羊尊,显得更为柔美和小巧。

        这两件双羊尊据传均出土于中国湖南省,为商末祭祀礼器。因年代久远,它们出土的具体情况已无从得知,但二者肯定有剪不断的血缘关系。有人说它们是亲兄弟,因为古人祭祀用礼器一般都有备份,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双羊尊也制作了两件;也有人说它们是父子,分别为商末同族的两代首领所制。但不论它们是兄弟还是父子,现在都远离故土,分别身处东西方两个外国博物馆中。

       离散的稀世珍宝·虎食人卣


  图3
  
  图4

         这两件有名的虎食人卣,也是一对被离散的孪生兄弟。

        图3是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的一件,由其首任馆长住友春翠先生1903年在古董市场买来。看上去这只卣如一只猛虎呈蹲坐状,虎头雄伟,虎口大张,虎的板牙和两边的獠牙都清晰可见;虎的胸前有一个怪人,手足都是四指,头部在虎口之中;虎的两只前爪牢牢抓住怪人的背部,彷佛要将他一口吃下。

         另一件于1920年由法国池努奇博物馆的首任馆长买到,藏于自己的博物馆中,如图4。与日本藏卣相比,法国藏这件比日本的略矮0.5厘米;另外,虎口下的人左耳上有个穿孔,而日本那件没有。如此细微的差别足以证明二者是一对。

        两件虎卣都是清末或者民国初年在湖南沩山出土,时代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为祭祀礼器。商周时人们制作青铜器之前都要做一个陶模,也称为范,由于范不能重复使用,即便是制作一对青铜器,也要分别制作两套范。两只虎卣的细微差别,极有可能就是因此造成的。然而,如今这对孪生兄弟却远隔重洋,只能遥遥相望。

         离散的稀世珍宝·朱碧山银槎杯


图5


                       图6

        这两件银器,是元代名匠朱碧山所作的银槎杯。

        朱碧山是元代金银器雕刻铸造工艺家,以雕制银器取胜,以善制槎杯闻名。当时达官名流都以能得到他的作品为荣。

         流传至今的朱碧山作品,仅槎杯一种,且只有4件。虽同出于一人之手,却还是被分散至不同的地点:一件曾为乾隆提款,原藏热河行宫,1947年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原存于圆明园,圆明园遭劫时流入英国人之手,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还有一件即图5所示的银槎杯,藏于江苏吴县文管会;而图6这件则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仔细端详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槎身作老树杈状,周身饰桧柏纹理,瘿结错落,有屈曲之致;一道人倚槎而坐,道冠云履,长须宽袍,左手扶槎,右手持卷,全神贯注作读书装;构思精巧,造型独特。不过,若是想要欣赏到全部的4件银槎,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离散的稀世珍宝·三希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希堂”曾经陈列着《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件书法艺术的珍宝。如今,这三件珍宝却只能隔海相望。

    
图7


图8


  图9

    《快雪时晴帖》(图7)原是书圣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短信:“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短短的四行二十八字,却是历代文人顶礼膜拜的“圣物”,被称为“二十八骊珠”。《中秋帖》(图8)是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的作品。 《伯远帖》(图9)则是王羲之的侄子王所作。

    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仓惶离开紫禁城时,将《快雪时晴帖》放在自己行李中,想要带走。不料被守城士兵搜出,并扣留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后被运往上海,最终辗转被运到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和《伯远帖》在溥仪偷拿《快雪时晴帖》前就已流落出宫,为收藏家郭世五得到。后来虽经大收藏家张伯驹和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从中周转,也未能再使三帖重聚。解放后,国家收购了流落在外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如今故宫“三希堂”依然如故,但“三希帖”却再难聚首了。


        选自《中华遗产》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