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个人工作感想范文:【魅力泉州】--═☆泉州民俗第一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0:50
泉州篇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保存着一种十分古老的音乐,今名叫“泉州南音”,过去称“泉州弦管”。她使用的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简陋古朴,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当她们奏起“谱”(器乐曲)和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无不扣人心弦,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而歌唱者严守以泉腔闽南语(或称泉州方言) “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外地听众如果不看幻灯字幕往往很费解。但这恰恰是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中原古乐与久远的“河洛语”相融合的活生生的遗存。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许多音乐史家受到震撼,感到惊喜。当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先生于1985年在泉州组织成立“中国南音学会”时,郑重地宣称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与赵老同行、时任中国艺研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黄翔鹏先生,也赞同赵老的观点,认为泉州南音“它既与历史乐种有着诸种联系,本身又是当代犹存的乐种。有的同志把它看作历史乐种的一个‘活化石’,这话很有道理”。
  • 2006-12-30 10:49
  • 回复
  • 枫桥贵族

3楼

梨园戏——闽南古老的戏曲种类
12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流传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在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南音的传人奠定了地域声腔的基调,结合民间歌舞,而萌生了称为“梨园”的戏曲班社。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戏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数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等。下南也保存较多古代剧目及本地特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较浓,如《商辂》、《李亚仙》等。小梨园又称“七子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如《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之类。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无论生、旦、净、贴、丑、外、末均受其严格约束。
梨园戏音乐剧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既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 2006-12-30 10:50
  • 回复
  • 枫桥贵族

4楼

泉州高甲戏
高甲戏孕育于明来清初,早期称“宋江戏”。清中叶有“合兴班”兴起,故一度称“合兴戏”。近百年始称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器乐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扬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是丑、旦戏不可缺少的打击乐。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戈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其行当的划分与其剧种大体相同,擅长丑角表演。仅丑行分类就有几十种之多。高中戏的戏路宽,传统剧目多。据传剧目约有600余种,现存400多种,并以其通俗化和各种“丑”的“特技”表演赢得了观众。


  • 2006-12-30 10:50
  • 回复
  • 枫桥贵族

5楼

泉州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舞台戏剧形式,历史悠久.泉州提线本偶戏是我国戏曲的奇葩。闽南在宋代已有傀儡戏演出。旧时每个班社,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故又称为“四美班”。泉州提线木偶传统剧目有700余种,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传。其中有些戏文,如《窦滔》尚为全国其他戏曲剧种所罕见。在我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儡调"的木偶戏种。"傀儡调"声腔刚健质朴、粗犷高亢,至今仍保留着300多个曲牌的旋律曲调。
泉州提线木偶形态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难度较大,每个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条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近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创造了以提线木偶表演为主、综合杖头木偶和掌中木偶于一台的新颖演出形式,深受中外观众欢迎。

  • 2006-12-30 10:51
  • 回复
  • 枫桥贵族

6楼

泉州打城戏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源于泉州宗教民俗活动,是具有浓厚宗教艺术色彩,至今仍为泉州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的剧种。它是融合释、道两教之法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打城戏生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到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特别是提线木偶戏对它的影响尤深。它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以后,即以其高超的武功技艺,在闽南民间戏曲中独树一帜,并能与高甲戏相抗衡。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它素以武戏著称,武打运用泉州南少林拳技。因其适宜丧仪法事活动,保存大量民间的特技、杂耍、舞蹈以及所谓“大开笼”的恐怖表演。音乐则在道曲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成为别具一格的宗教韵味。


  • 2006-12-30 10:51
  • 回复
  • 枫桥贵族

7楼

泉州花灯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灿烂绚丽,是泉州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每逢佳节庆典,泉州满街精灯荟萃,争奇斗艳,是侨乡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一幅美好景象。
泉州花灯,品种丰富,灯型繁多,传统的刻纸灯、无骨灯、绣球灯、料丝灯、莲花灯、子母灯、宫灯、做工精细,古色古香。走马灯、电转灯、座灯、平安灯、动物灯、蔬果灯、生肖灯、造型逼真,喜气洋洋。祝福吉祥送给古城万事如意。
泉州花灯工艺师陈昌土、吴祖赞、许谦信、陈文艺、吴祖祥、林守明等名家,每年都创作了不少的新作。花灯制作师经常受邀前往东南亚、台湾作技艺表演,深受海内外乡亲的喜爱和赞美。

  • 2006-12-30 10:52
  • 回复
  • 枫桥贵族

8楼

舞龙,舞动大泉州
  • 2006-12-30 10:52
  • 回复
  • 枫桥贵族

9楼

泉州民俗典故(部分)

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蠔堆”(又名“蠔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
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吵新人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  ”字的“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十六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送顺风与褪草鞋
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

弄龙刣狮

在泉州一带,弄龙(舞龙)、刣狮(舞狮)是春节、元宵或庆典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节目。弄龙是舞蹈和拳术的结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刣狮则是武术与杂技的糅合,威武雄壮,险象环生,据说泉州少林寺中的武僧曾借此传授少林功夫。

  • 2006-12-30 10:53
  • 回复
  • 枫桥贵族

10楼

泉州,艺术的天堂
  • 2006-12-30 10:53
  • 回复
  • 枫桥贵族

11楼

可爱的提线木偶肖像
  • 2006-12-30 10:53
  • 回复
  • 枫桥贵族

12楼

名家之作
  • 2006-12-30 10:54
  • 回复
  • 枫桥贵族

13楼

泉州明清古居摆设
  • 2006-12-30 10:54
  • 回复
  • 枫桥贵族

14楼

无处不在的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 2006-12-30 10:54
  • 回复
  • 枫桥贵族

15楼

.
  • 2006-12-30 10:55
  • 回复
  • 枫桥贵族

16楼

泉州明清建筑
  • 2006-12-30 10:55
  • 回复
  • 枫桥贵族

17楼

.
  • 2006-12-30 10:55
  • 回复
  • 枫桥贵族

18楼

泉州民居,闽南特色无处不在
  • 2006-12-30 10:56
  • 回复
  • 枫桥贵族

19楼

.
  • 2006-12-30 10:56
  • 回复
  • 枫桥贵族

20楼

久负盛名的名古街——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 2006-12-30 10:56
  • 回复
  • 枫桥贵族

21楼

独具闽南特色的火鼎公婆表演。
  • 2006-12-30 10:57
  • 回复
  • 枫桥贵族

22楼

掌上木偶。
  • 2006-12-30 10:57
  • 回复
  • 枫桥贵族

23楼

惠安女子在展示传统惠女服饰。
  • 2006-12-30 10:57
  • 回复
  • 枫桥贵族

24楼

重要名词:惠安女

动人的惠安女风采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元代就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人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众多宗教遗址遗存,是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泉州惠安,山青水秀,海阔天高,哺育了一个服饰浪漫、习俗奇特的女性群体。“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的身姿是那样地婀娜,形象是如此地鲜明,无论在田间、在盐场、在采石工地,还是在风吹浪打的甲板上,都留下了她们勤劳的身影。随着闽南地区的对外开发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惠女形象已走出八闽,走向世界。

  泉州将突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世界宗教博览城”的特色和侨乡优势,集中展示奇异的惠女服饰、民俗风情和劳动场面以及精湛的惠安石雕工艺;积极建设以惠女风情为品牌的崇武古城风景区、崇武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和惠女民俗园等。同时完善滨海休闲、商务会展、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让善良勤劳的惠女形象更加光彩动人,让泉州惠安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 2006-12-30 10:58
  • 回复
  • 枫桥贵族

25楼

其服饰堪称闽南重要的精华

  • 2006-12-30 10:58
  • 回复
  • 枫桥贵族

26楼

泉州民俗-拍胸舞

  • 2006-12-30 10:58
  • 回复
  • 枫桥贵族

27楼

大开道队

  • 2006-12-30 10:59
  • 回复
  • 枫桥贵族

28楼

泉州人别样的过端午节 
泉州以水上捉鸭子大赛过端午。选手从船上沿一根与水面平行的涂油的去皮杉木,行至悬挂着装有活鸭小笼的末端,打开笼盖放出鸭子,在水中将活鸭捉住即算胜利。奖品嘛,主办方准备了300只活鸭,既是参赛道具也是奖品。


  • 2006-12-30 10:59
  • 回复
  • 枫桥贵族

29楼

历史悠久的永春鼓队
  • 2006-12-30 11:00
  • 回复
  • 枫桥贵族

30楼

不远处是闽台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