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英雄几条青龙掉东方:怎样让人信服:少贬多褒—树立他人自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8:12

怎样让人信服:少贬多褒—树立他人自尊

 

信服”是向导,它牵引人们的思维在社会的海洋中东赴西继?
  天下就这么怪,很多人决非因自身有多少优点被世人喜欢,而恰恰是由于自身有不少缺点而被人喜欢。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的优点总是伴随一定才能的积累塑造起来的,优点等于才能。而优点多的人常常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总以小视优点少的人为乐趣。自信与自傲常常成为一柄双刃剑演绎出了他们诸多人生苦乐悲喜剧。

于是乎,优点多的人就这样被不少人误解、反感和生厌。在这种背景下,无论你是管理者也好,或是无官无位的庶民百姓也罢,别人与你相处就会成为一件难事,当然就更谈不上让人信服你、配合你干点什么。而恰恰缺点多的人,因自身的不足不得不谦逊谨慎、慎行慎为,殊不知他们反而赢得了别人好感、得到了别人喜欢。

真是“成也萧和,败也萧和”!

如果善于把优点视作缺点,调整一下自己的思路与风格,或许,你就会变成让人喜欢、让人信服的人。

少贬多褒——树立他人自
人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即便是弱者也是如此,所谓人争一口气。但是如果我们在竞技场上面对那些金光闪闪的奖杯不惜一争高低,当然无可非议,但恰恰在决非重大原则上论个你死我活,值吗?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曾说过:“恨不止恨,爱能止恨。”化解误解永远不能用争论,而只能用温和、平静与理解才能达到。别人钟爱的东西,你硬要去挑出若干缺点,以示你见解非凡,其结果不是使对方讨厌这个东西而是使对方讨厌你这个人。即便你把那个宠物批驳得一无是处,也令对方无言以答,但你获胜越大,对方讨厌你的程度就越高。善于赞美对方,少争论不同看法(当然决非是原则性的),就等于尊重了对方人格,相应地也会赢得对方好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如果对方穿一件新衣服,你硬要说“难看”,对方肯定不会高兴。假如你推销产品,遇到顾客非议你就立即反驳,即便你把顾客辩赢了,但顾客因此而负气离去,这种“赢”还有什么意义。假如面对异议,你不火不躁,平心静气,顾客的异议就不会上升为怒火,即或他不买此商品也有可能购买彼商品

 

怎样让人信服:少谈多听—激发他人热情

 

不论是管理人也好,还是交朋结友也好,你要想让别人的思想接近你的思想,一定不要先入为主,把自己的想法首先告诉给别人,把自己的意志强行施加给别人,因为那样的话,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先开腔说话,尽量给别人说话创造机会,别人越感到你在尊重他,就越愿意与你交谈、套近乎,你也会从中更容易了解对方的思想。对于所听之言,不管正确与否,一定不能中途打断、给予制止,因为一旦对方话匣子被打开,很难听进不同的声音,必须鼓励对方和盘托出。这正如舞台上的表演需要有观众、演说者的面前需要有听众一样,让他演说完了,即使你不能马上帮他解决什么,但至少不会令他反感。但你一旦不让他说话或者说完,他一定痛恨你。

多听少谈,是“沉默是金”训言的体现。因为自己谈多了,言多必有失,自吹自擂的成份也大起来,让人感觉你棋高一着会使人产生不快的。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快乐容易从别人的困难中得到激活。如果你把自己说得太快乐,别人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或自卑感,一旦没有了快乐,隔阂就会爬上心头。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树敌,就胜过你的朋友;但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让你的朋友胜过你。”

少谈多听,还能够了解到别人的动机,倘若良好的就积极支持,不良的就启发他化恶为善,变低劣为高尚。一旦对方明白你的良苦用心,钦佩之感就会油然而生!

 

 

巧问出真知:教导大师的秘密

 

苏格拉底深知如何教导人的秘诀。有效的提问促人领悟真谛,进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启人智慧。高质量的提问能对学习产生倍增效应。如果你只想寻求资讯,你只能得到一个答案或事实;但如果你的提问要求领会后才能回答,则可引发对方大脑的一系列更为强烈的连锁反应。以下是人们大脑的工作原理。

人们常把人脑比作电脑,其实两者大相径庭。如果你的问题是为了了解情况,电脑可以进行资讯提取,人脑也是如此。然而,如果你的问题要求理解,这在人的记忆库中搜索不到答案,需要大脑加工出一个答案来,这点是电脑所不能及的。这种要求理解的问题能刺激大脑活动,令人产生洞察力或有所发现。

大脑经历的创造性发现次数越多,就越能产生新的洞察力。我们把这种对洞察力的渴求称为“好奇心”。对大脑来说,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奖励。长久保持好奇心能带来智慧。

教导大师如何启动洞察力 好奇心 智慧链?要求理解的提问方式就是主要的启动因素之一。

下面是构造启发性问题的若干技巧:

先进行铺垫。尽管看起来有点怪,但提出启发性问题的最好方式的确是先进行铺垫和说明。如果发问者和回答者明显处于同一“交流波段”,并且双方都深知这一点,提问就会变得更有效。先进行铺垫说明能建立认同感和交流的氛围,能营造出使接下来所提问题更加有效力的环境。

教导者:(说明)朱莉,你已经花了8个星期来写这份报告。

受教者:(回答)是的。我为此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教导者:(提问)关于该专案的所有情况中,哪些是你以前未曾料到的?

注意,教导者通过铺垫说明建立认同感(“我和你处于同一交流波段”)和提出问题所需的氛围(“我们已经确定要针对的主题”),使其提问更加有效。这样做不仅向受教者表明:“我是有备而来,我关心你,渴望和你一起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受教者把精力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而无须使受教者先确定谈话的背景,再导出回答。

问能激发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资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求受教者经过一番深层思考后才能回答。促使人们进行对比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如“H专案和A专案有哪些不同?”;要求人们综合性思考的问题能使人深思,如“你认为此人的评价有何主要影响?”;要求做出评价的问题能激发高层次的思考,如“让你重新处理那项任务的话,你会采用何种不同做法?”。

一般常识认为,最好提出开放式问题。根据经验来讲,封闭式问题只能得到片言只语的回答。但实际过程要比这复杂。苏格拉底所提出要求理解的问题,不仅是要让奴隶说话,而且要促使他思考。这种要求理解的提问,其意图不在于让人多做回答,而是让人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避免提问“为什么”。在多数文化中,问“为什么”往往让对方产生受评判的感觉。以各种方式软化询问的语气。“你为什么那样做?”和“你那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听起来就大不相同。问题不在于“为什么”这个词,而在于把“为什么”放在了问句开头。

利用好奇心激发好奇心。苏格拉底不仅向受教的奴隶提出好的问题,他还表现出对整个学习进程的热情。他深信热情的力量,并且因此努力表现出这种热情。在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中,态度和技巧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