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怎样编故事:肌腱炎、五十肩…試試遠絡療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3:18
對罹患肌腱炎,或因椎間盤突出而造成慢性肌肉、關節疼痛的患者來說,常需面對外科手術風險與止痛藥療效不佳等問題。醫師建議,除了傳統手術、藥物、復健外,不妨嘗試「遠絡療法」等低侵入性治療,以緩解惱人的慢性疼痛。

95歲的張老太太,有骨質疏鬆病史,最近半年來,整條右手臂沒來由的痠痛、無力與麻木,常讓她在半夜痛醒,得靠曾孫輪流按摩,才能稍緩疼痛。復健科給藥物與復健治療,但止痛藥引起的惡心、嘔吐副作用,讓老太太「吃不下去」;求診多家醫院,醫師都建議開刀治療,但家屬考量患者年事已高,遲遲不敢行動。

之後張老太太到台灣三軍總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頸椎第三至七節的椎間盤,有退化及突出現象,並已長出骨刺壓迫脊髓,才會導致右手臂疼痛。醫師當時除了開立止痛藥,還輔以「遠絡療法」。經過3次治療,疼痛症狀明顯改善;目前右手已不再痠痛,也擺脫止痛藥帶來的不適。

三軍總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葉春長表示,所謂「遠絡療法」,是指先從西醫的生理構造觀點,找出疼痛究竟來自中樞神經,或周邊肌肉、關節問題;接著再以「不碰痛點」方式,改按壓、刺激引起疼痛的其他對應穴位,藉以疏通體內阻塞的氣血,改善疼痛感。

葉春長指出,包括肌腱炎、五十肩、頸部及腰背痠痛等患者,對遠絡治療的效果反應不錯。但他提醒,曾動過關節、骨頭手術者,因周邊經絡結構已改變,效果較不明顯;而若治療三次未改善者、疼痛痠麻感呈漸進式,或脊椎傷害已導致大小便失禁等重症患者,就不適合接受遠絡療法。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頌凱表示,對像張老太太等骨刺患者,也許遠絡療法可緩解疼痛,但壓迫脊髓的「病根」未解決,疼痛還是可能再復發;他並提醒,遠絡療法只是眾多復健治療的方式之一,應針對個別病徵,找出適合的治療方法。

診斷五十肩 不必單靠MRI
圖一:Neer論文中的原始插畫。左圖:1.肩峰前端下、2.肩峰-喙突韌帶、3.肩胛骨喙突、4.肱骨前端。1、2、3和4之間的三角形弧形空間,即為肩峰下的狹窄空間,旋轉肌袖即就在此空間收縮伸展。右圖:1.肩峰、2.鎖骨、3.棘上肌、4.圖中橢圓形空白,表示旋轉肌袖受到肩峰下磨捐最多之處

圖二:一張好的左肩棘上肌X光片,顯示尖峰下空間不足。1.肩峰端、2.肩胛骨喙突、3.鎖骨、4.肱骨頭端、5.包覆在外層的棘上肌。(

●年過中年,肩痛、手抬不起來,有的說法是得了五十肩,也有人說是「肩峰下夾擊」或「肩旋轉肌袖病變」,雖然說法不同,講的卻是同一件事。

人類得五十肩的歷史,已不可考,只知道它造成醫師、病人困擾,中外一致。教廷還在法國亞維儂的時代,認為這毛病是褻瀆了神明,要靠禱告與懺悔、買贖罪券來治療!直到1970年代,它才被正式認定為運動醫學的一種疾病。

五十肩是有動作才有的病,換言之,是功能上的問題,雖不是急診也要不了命,病況卻多樣性,X光不易看出端倪,病因也很難檢驗,因此醫師們說法紛歧,拿不出具體治療方法。197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尼爾醫師發表論文,主張五十肩是肩峰下空間不夠,應以肩峰端前下減壓成形術治療(圖一),當時還沒有核磁共振(MRI),尼爾的理論與主張驗證困難,受到挑戰與爭議。

一般X光片可以看骨頭、關節輪廓,但無法看軟組織,肩峰下發生什麼事看不到。90年代有了MRI,可清楚看到肩峰下空間及軟組織變化,也果真看到五十肩出現肩峰擠壓旋轉肌袖,甚至造成肌袖破裂、鈣化等情形,證實這動態的「毛病」確實是一種病,尼爾的理論與開刀方式,自此成為五十肩治療經典。

五十肩的肩痛及關節會卡住,病人自己感覺得到,卡住是因為肩峰下空間不夠。空間狹隘,與肩峰形狀(有直、彎、鉤三型)、傾斜度、退化(長骨刺)有關,每個人結構不同,雖只是微小差異,但可在肩關節的棘上肌投射照看得出來。

棘上肌是旋轉肌袖的主要部分,棘上肌投射照最能顯現肩峰下空間,好的棘上肌投射照(圖二),如同MRI,可提供肩峰是否擠壓旋轉肌袖?空間如何拓寬等資訊。旋轉肌袖有沒有破裂?有經驗的醫師以徒手檢查,大都心裡有數。

這幾年,與X光科同仁合作,就棘上肌投射照作攝影技術改良,目前對五十肩診斷與術前規畫,已不再樣樣依賴MRI。病人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磁場曝露或封閉空間恐慌症,更重要的是病人不再須苦等MRI排程,可以及早治療。當然,少數X光判讀與病人病情有出入的個案,還是要作MRI檢查,以避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