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to love娜娜: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四大视角透视华语电影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39:35


  日前,2011(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暨南大学文学院主办。国内外的百余位学者、知名导演与资深从业者及政府行业管理者相聚北大,从电影创作、电影美学、电影文化到电影产业四大视角探讨了当下华语电影。

  视角一:摆脱大片束缚  小片美学异军突起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新媒介对华语电影的叙事和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大片美学和小片美学二级分化的态势,无论大片还是小片,二者都是对当下这个全媒介时代的应对和适应,大片坚持是一种原始古典电影形态,维护是电影的原初含义,排除其他影响,把偏于静态化的视觉造型做到极致。小片是全面融入其他媒介技术、手段进行碎片化的叙述,碎片化、动漫画的影像,叙述的节奏加快,故事破碎,走向全媒介时代新电影,甚至变为广义,开放的电影。

  《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鲲认为,当下的华语电影已经渐渐从大片追逐中解放出来,一直以来“大片”的大投入、大明星、大爆炸从去年开始已经在渐渐改变,我们应当在“大”之外,对“小”变现充分的尊重。电影从本身艺术的角度出发,真正表达一些永恒情感,或者永恒人类东西的角度来讲,很多小片比太多贪心的大片所造成的宏观展示给人触动更大。工业体系应该有大片,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小片。

  著名导演郑洞天以及众多与会嘉宾对近来的票房黑马之作《失恋33天》都给予了热烈的关切与深入讨论,也证明了电影学界对业界热点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视角二: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电影

  本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的主题为“新媒介、新美学、新思维”,对于华语电影的概念厘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给出了三层意义阐释,第一层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两岸四地及全球其它地区分别使用汉语摄制的影片;第二层是以产业为基础的、来自不同地域同用汉语联合拍摄的影片;第三层是指以文化为基础的、两岸四地及全球其它地区使用汉语并体现相关生存境遇的影片。

  著名导演郑洞天教授认为,当下的华语电影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互脱节的问题,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产生真正的创作和生产力量,是十分值得深思的。相对于大陆电影的表面繁荣,更值得研究、关注和期待的是台湾电影,台湾电影在经历了低潮之后,现在已经触底反弹,其中如《赛德克巴莱》等片都展现出新台湾电影的风貌,而台湾电影的创作者也经历了转型,开始朝执导多元化题材风格的影片转换。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宇将华语电影的概念放置于东亚电影系列之中,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他认为,国别、文化与市场的概念之下重新形成了一个华语电影的中国

  而以东方文化为核心,以东方人趣味为总体趣味,以东方的价值观为主流价值观,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的电影形态,应该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视角三:新媒介崛起改变传统电影样貌

  “新媒体”是本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又一主要关键词,众多与会嘉宾开始对这一深刻影响华语电影的革命性现象进行了深切关注。

  北师大的周星教授将电影问题做了《新媒介背景下的华语电影美学文化走向》的发言。他认为进入新世纪后,新媒体对于电影审美的变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从传播的媒介到受众观众观念的转变再到电影评论方式的上都清晰可见。但周星老师认为虽然大众化的个体取代了集体观影年代的英雄主义崇拜,但传统电影不会消亡,它会在与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中对人类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新媒体业界的代表人物分享了最前沿的数据和动态。其中奇艺网高级内容总监高瑾女士提到,现在奇艺网热播榜和好评榜前三名均为华语电影,这一现象说明了网友对华语电影的支持。新媒体崛起也带来了“微电影”生存发展契机,如果再能整合各类资源,未来的新媒体电影将自成一派,与传统影院电影平分天下。盛大无线的首席运营官吴锋则结合盛大自身在游戏行业的经验,畅谈了新媒体时代的电影借鉴游戏中真实与虚幻相结合的新技术,实现电影在整合营销和衍生品的现状,拓展电影未来无限的商业潜能。

  视角四:两岸三地产业的新变审视

  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应以全身心姿态与大陆电影产业相互交融,还是应当保持相对独立的正宗“港味”,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争相讨论的热点。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微博)认为,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语电影跨区域的合作必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但虽然香港电影已回归大陆,在追求华语电影共进的路上,香港电影、台湾电影和内地电影都仍然有可能保持住自己的风格,在电影创作的追求上回到原点,才能拍摄出更优秀的影片。而来自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的张英进教授则从台湾的台语片时代的“悲情”叙事策略到近年来台湾电影的重新崛起中的“温情”转型,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了台湾电影近年来的美学与产业上的变化。

  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骆思典教授以“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为主题,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析中美电影交流中产生的文化折扣及其所带来的启示。他并且通过一系列翔实的市场数据和反馈,就“金陵十三钗能否打开美国市场”、“《温故1942》邀请好莱坞明星加盟”以及“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情况”等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的所长、研究员丁亚平认为,当今资本市场对电影产业的关注与投入的积极性都在持续增加。着眼于21世纪最近十年的华语电影发展,与电影本身市场特性、商业性相一致,政治、市场、文化资本实现多方融合,在这三流归一的过程中,中国电影逐渐获得了新的价值观念。同时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在相互影响的同时彼此的身份也都发生了位置转移,新的情况和问题随之出现,但仍然应该要有一种乐观的看法。

  产业技术方面,加拿大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强阿南先生带来了巨幕IMAX领域的新发展。他分析了当今观众对巨幕IMAX影片的庞大需求,并大声疾呼应该发明中国人自己的巨幕技术,并打造自己的巨幕品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向勇从文化产业的专业角度谈论了电影版权融资的价值分析问题,从文化价值点,音效、视效价值点等具体概念入手,对卡梅隆的电影做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了其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