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轮毂改装:高效课堂教育学(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00:21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在传统的教育学里,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被教育者”而领受培养。

    传统的“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从上世纪开始,随着30年代视听教育的兴起,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早期,教师被看成信息源,媒体只起单向传递作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到70年代,人们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媒体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的中介物,师生应该更多地交流;到了80年代,学习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媒体再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通道”,而是构成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人们更加注意和关心媒体环境了;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进入新时期,尤其是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人们认识到,曾经被摁在板凳上被动接受的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甚至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正如山东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所提出的,学生的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而教师是班级“第51名”学生。

    如果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那么,教学的设计、任务、组织等,则必然需要由学生去担任。可在传统的教育学里,由学生去担任教学似乎是一项空白,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实操经验。怎么办?唯有去行动研究中去创新,去积累经验、寻找答案。

    高效课堂教育经过数年的摸索,总结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个经验的核心就是放大对学生的“利用”。

    这个观点的理论支撑是“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在这方面,其实很多人都有认识感悟,更何况,随着对教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生的“认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谁都不可以轻视和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句话被很多人当做警示语。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人的生理、心理出发,探究学习内在规律的系统、完善的学习科学才是教育科学。反之,占主导地位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靠死拼硬打的“苦”学式的学习方法是反科学的。同时,对人脑科学的研究表明:20世纪末,随着脑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研究大脑、研究认知的国家发展计划。美国1990年推出“脑的十年计划”,欧洲1991年实施“EC脑十年计划”,日本从1996年开始“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研究。其间各国取得的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证。神经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试着将脑科学的成果运用于教育中,重新思考学习的问题,这一切都佐证了学生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的结论。因此,今天的教育科学,应主张、研究、开发、利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资源。那么,“利用”学生则肯定会被提到日程上来。

   “利用”这个词猛一看长得贼头贼脑,很像个贬义词。

要不不会有人建议我是否换成“依靠”?我当然是拒绝的。人类“利用”风力发电,没谁说这个利用是贬义词呀。为什么一说“利用学生”就贬义了呢?看来,一旦什么事牵扯到人的权益和价值问题,在中国还是犯忌讳的。更何况,我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在提醒人们注意,记得学生才是最大、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可我们却为什么还总干些骑着马找马的蠢事?“有困难找学生”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可长期以来,因为习惯于漠视学生的“存在”,所以一谈利用学生我们才会感觉到害怕甚至不舒服。这一切不是简单到想起还是忘记的事,而是骨子里始终有一种东西在祸乱,就像使人发烧的病毒一样。

现在我们要剔除某些病毒,首先开始的方法就该是把学生当人。落实在双重的身份和权益上,他是个“学生”就要享有“学”的一切;他是个“儿童”,就该享有“儿童”应享有的呵护、保护和尊重,以期“保全”儿童的一切。“学生”这个词基本的解释就是“在学中生”。

可我们却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喜欢漫过他们的存在,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准和功利物欲来统一他们,假如遭遇到儿童的抵抗,那我们便名正言顺地予以“教育”。有人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怪,我们会自比“园丁”,而把“塑造”称为功德。这样残酷的、背弃人性的、扭曲的教育不正充斥在我们的课堂里、校园里吗?刀刀见血,惨不忍睹,可孩子们习惯了做“沉默的羔羊”,并且以为受教育就该这样“受下去”,这才是教育最大的不幸。看透了这些,也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老师有可能反而比老教师更“传统”,因为他们以自身的经历“天然”地以为这就是教育!如果一个行业,其最新鲜的血液,从源头始来时都带着病毒,那这个行业则很难逃脱不幸的厄运,这才是我的焦虑所在,教育呀,你让我寝食难安。

我好像不止一次地提出相信学生,主张把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旦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和张扬,那他们就会“主动”和“能动”起来,“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寻求解决之道,“寻道”的过程当然是充满艰辛万险的,寻道的过程便是一次次情感的旅行,是一次次经历的总结,是一次次经验的修复,是一次次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完善。“失败——反馈——矫正”,任何学习都不可能逃脱这样的过程。反之,删消了这个过程的“学习”,只能是“灌输”,是死记硬背。当然,或许有人仍很“哲学”地质疑说,你这叫直接经验,还有间接经验呢。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经验,一旦需要化为儿童生命体里的一部分,都必须与儿童发生“关系”,否则,也只能是“死经验”。什么智慧财富、哲思真理,一旦“死”了,便是“垃圾”。难道我们希望中国的儿童每日吞食垃圾?!要不我说今天有些教育是害人呢,教育“要命”这句话不算是耸人听闻吧。

利用学生,当然有发动的意识隐含其中。可为什么需要我们不断发动学生才恳“动”?不发不起,不悱不发?假如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变成一味对学生的指责,而浑然忘记了是什么原因才导致学生们这种权利意识淡薄的真正发生,那我们的学生们有可能依然在醒过之后纳头复睡。让他们一直睁大眼睛的最好方法,便是让一切“与己有关”,任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感知到自己的价值无可替代,这不止是激活他们的“自信”,我甚至建议还可以让他们再“极端”些,自恋起来!自信能让一个人找到感觉,而自恋便会一生“无敌”,姑且算是一家之言吧。

学生一旦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只需要顺理成章地做好一件事:利用。不是像使用工具那样,而是你亲眼看着“工具们”活了、动了、叮叮当当,然后便构成了一曲教室里的狂欢。

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潜能无限!我因而可以这样说,利用学生,在当今中国的课堂和校园里恰是个“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