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国考考试地点:二陈通利汤、山萸二枣汤、归胶天灵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0:14:02
二陈通利汤 《自拟方》
【组成】
茯苓12g        陈皮6        半夏9        炙甘草3g        枳实9g        苏子6g        苏叶9g        川大黄6g        生姜9g       
【用法】
水煎饭前服。
【主治】
内有痰湿食滞,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满便秘.舌苔腻、脉沉实兼滑者。
【方义体会】
本方主治痰湿食滞、外感风寒所致的诸证。多由饮食不节、脾失健运、食积内停、痰湿凝聚,上贮于肺,气机阻滞。若遇风寒、内外合邪,使肺气不能宣、腑气不得通、故出现恶寒发热、咳喘、胸满、便秘等证。治宜解表通里、理气化痰:苏叶解表散寒、开宜肺气,苏子降肺气消痰、止咳平喘,二药合用一宣一降,通利肺气。配以“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枳实、大黄消痞行滞、通便泻实。腑气通则肺气利,故以通利二陈汤名之。
【临床应用】
凡内有痰湿食积,外感风寒者,皆可用之.余以此方常用于小儿.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最易外为六淫所侵,内为饮食所伤,造成内外合邪,气血怫郁,表里俱实之证。若初病通利二陈最宜,原方酌量即可,用之多效。
例1:张×之子,7岁。食后旷野处玩耍,傍晚回家则言身体不适,睡到午夜后全身发冷发热(体温39℃),呼吸气粗,肌注解热镇痛针剂后身热暂退,继则复至当初.次日前又现咳嗽声重,面赤口干,胸腹胀满,矢气恶臭.其父邀余前往。触其身体烘热灼手,细触寸口脉沉实而滑,此乃食积内阻,外邪束表。急疏自拟二陈通利汤(茯苓5克、陈皮4克,半夏4克,炙甘草3克,苏子6克,苏叶6克,枳实6克,川大黄4克,生姜2片,水煎服),一剂后身热渐退,矢气频频,二剂后便出恶臭燥屎数枚,而咳嗽、胸腹满闷除。
例2:一5岁患儿,咳嗽数周,鼻涕黄稠,气急呕恶,饮食不下,大便数日一行,初头坚硬,舌苔厚腻。与自拟二陈通利汤:茯苓6克,陈皮3克,半夏3克,炙甘草2克,枳实3克,苏子3克,苏叶2克,川大黄2克,生姜1片,水煎服.二剂而愈。


山萸二枣汤 《自拟方》
【组成】
山茱萸60g        生枣仁15g        炒枣仁15g        生龙骨15g        煅牡蛎15g        当归9g        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饭前服
【主治】
心肝血虚,神魂不宁。证见:心烦意乱,失眠健忘、心悸征仲、神魂恍惚、怵惕不安等,舌红,脉虚而散或细微。
【方义体会】
本方常用於素体心肝血虚,再受惊恐等情志刺激,致使气血逆乱、血不养心,神不守舍、魂不安居。《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故出现心烦意乱,失眠健忘,心怔仲、神魂恍惚、怵惕不安等证。此时宜养精血、敛神魂。主以山萸益精血、敛肝魂,辅以生炒枣仁,养心阴、补肝血、安心神;生龙骨煅牡蛎平肝敛魂、镇心安神;当归养血活血、佐上药之收涩;炙甘草调诸药,与山萸、枣仁有甘酸补阴之用.诸药共起养血安神,敛魂的作用。
【临床应用】
例1、顾xx,男,35岁。头晕、心烦、心悸、健忘、遗精近半年.一月前家人出车祸后,心神恍惚、彻夜不寐、怵惕不安.视其面色晄白、脉虚而散,即出山芋二枣汤原方三剂,服后心身渐安、即可入睡,唯头晕、遗精不减,后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归脾汤交替服用半月而渐愈.
例2、王xx,女.23岁.产后一月余。近日生气后,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动则汗出、手足心热,神魂恍惚、卧寐不安、凝心有人要害自己,视其面色虚浮,舌红、脉细数,寸脉独大.此乃心肝血虚,神魂失养,遂出山芋二枣汤原方加生地30克,二剂后,诸证消失,其病若失.后调以“秘方补心汤”数剂,养阴、补血、安神而收全功.
例3、赵××,女,11岁.患儿体瘦气弱,一日放学途中遇狗惊吓后,神识恍惚、欲寐不安,悲哭无常,俱怕生人,形不离母,常被恶梦惊醒,其面色正常,舌淡红.弱而浮,此乃心血虚、神不守舍之证。处方:山芋30克、当归6克,生枣仁10克,炒枣仁10克,生龙骨30克,煅牡蛎10克,炙甘草3克,胆南星1克,水煎服。一剂安,二剂愈,二月后,病复发作,其母与服上方二剂即愈.
【体会】
心为神之所居,肝为魂之所处、故“心藏神”、“肝藏魂”。魂乃神之变,“随神往来谓之魂”,是神所派生的.神和魂均为血所藏,精血充实,神魂安守其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神魂最易不守其舍.再受情志刺激,即“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使血随气动,神魂升浮,则出现心悸、怔忡、失眠、甚至神魂恍惚.怵惕不安,好似丢了主宰.此时应重用补阴血.镇心敛神魂的山芋.枣仁、龙牡,且性均平和,有敛正不敛邪之说.生炒同用亦取其调和阴阳,使神魂入阴血之义。佐以当归补血,使血有所归、神有所藏,炙草调诸药和阴阳.此乃余制方之用意也。
临床用之皆多取效,若兼阴虑火旺者,可加生地30-60克,知母9克;兼心气虚者可与“甘麦大枣汤”交替服之;有痰热者,可酌加胆南星3-6克,但若脾不济时,诸药皆应慎用。


归胶天灵丸 《自拟方》
【组成】
当归30克        鹿角胶60克        天灵(煅)60克        川芎12克        鼠妇(阴干)100个       
熟地60克        川贝母30克        桂枝15克        元参50克        夏枯草30克       
蜥蜴(焙干)4条        牡蛎(煅)30克(此为成人一月量)               
【用法】
上药捣为细末,以蜂蜜500克和为丸剂,每丸重9克,日服二丸。或原方酌量水煎服。
【主治】
流痰、流注、附骨疽及脱疽破溃久不愈者。
【方义体会】
本方以当归、鹿角胶、天灵、熟地为主药补养精血,固本扶正;川贝、牡蛎、蜥蜴、元参、夏枯草消痰除溃,清热散结;桂枝,鼠妇、川芎行气活血,化淤消积。诸药合之,共凑补精、化痰、消痰之功。
【随证加减】
若患处局部甚,感染较重者加银花50克,公英30克,连翘15克;若患处紫暗淤肿者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患处凹陷、色泽暗淡可加黄芪40克、丹参20克。
【临床应用】
        张xx,女,70岁。1978年9月初诊。二年前,因腰背疼痛住院治疗,诊为胸椎结核、第十二胸椎骨质破坏。患者病情逐日加重,久卧病床不能动作。诊其脉证,见:面色无华、食少纳呆、低热烦闷,舌红少津,脉沉兼弦。处方:以小柴胡汤加味,令服三剂.再诊,患者饮食略增,烦热减,治疗以归胶天灵丸,令服三月,并嘱其长期服用异烟肼。三诊,息者疼痛基本消失,已能立坐。又令服三月,已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
        张×,男,24岁。1979年1月初诊。患者右膝关节结核己十五年之久,疮口久不愈合,曾多方求治,不效。近来局部发热,肿痛加甚,疮口常流米泔样物质。诊见:颜面潮红,低热,患处肿大,疮口突起,流脓不止,脉细数,舌红苔少。治疗以归胶天灵丸加银花30克,公英20克、连翘15克、益母草20克,令服一月。二诊,患者诸症大减,患处肿胀渐消,流脓明显减少,治疗以归胶天灵丸加鸡骨20克、娱蛤4条,令服三月。该患于二月后复诊,疮口已愈合,左右关节基本对称,现已参加劳动。
        刘xx,男,36岁。1982年12月初诊。该患左足曾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已高位裁肢。右足外侧、大趾、小址背均溃烂,中趾呈干性坏死,无名趾已脱落.诊见:局部肿痛溃疡,脓液稀薄.治疗先以活血利湿方药,调治月余.复诊.肿痛明显减轻,溃脓减少.疮口仍不愈合。治以归胶天灵丸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益母草20克,地龙15克,丹参20克,令服三月。服药二月余,疮口逐渐愈合,中趾死骨脱落,患者前来复诊,见:诸症基本痊愈,又令其服药一月,以巩固疗效。
【体会】
外科疮疡疾患,以其临床表现分属为多类病症。然而,从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总是与气血,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精血的盈亏,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疮疡疾患的起发、破溃、收口。临床实践中,对于久病疮疡的患者,我们结合“补”、“托”、“消”的疗法,确立了以“补精、化淤、消痰”为主的治则,并且多选用动物类药物进行洽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